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扬州市“十二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制定并实施教育事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体现教育重要地位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我市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 ” 的必然要求,是站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运筹谋远,引领 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 需要。为此,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扬 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结合扬州实 际,特制订本规划。一、“十一五” 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 情况(一)教育发展水平明
2、显提高2009 年,全市幼儿园毛入园率为 93.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 学率为 99.5% ,义务教育入学率为 100% ,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 为 98.3% ,均达到或超过 “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 提前三年普及了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取得明显进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41.8% ,较 2005 年提高了 6.6 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为 109.5% 。主要发展指标,基本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优质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市进一步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创建力度, 努力构建优质 教育体系。 2009 年,全市已拥有省优质幼儿园 167 所、省实验 小学 137
3、 所、省示范初中 114 所、四星级普通高中 11 所、三星 级普通高中 17 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13 所、省级重点职业 学校 5 所;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 在省优质、省实 验小学、省示范初中、 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和省重点职业学校以上 学习的学生比例分别达 69% ,74% ,85% ,78%和 93 %,目标 实现度分别为 115% , 105% ,106% ,89%和 102% 。(三)教育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教育层次结构趋向合理。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中阶段 教育普及化进程,全市教育总体层次结构重心呈明显的上移态 势,高等、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层次结构比例按在校生
4、 计算由 2005 年的 1:1.9:2.4:3.5:1.2,调整为 1:1.6 :1.5: 2.45 :1.15 ,教育层次结构更加适应全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 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地根据适龄人口下降的趋势, 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规划全覆盖的契机, 继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撤并小学 93 所,初中 12 所,普通高中 15 所,目标实现度分别为 115% 、 57.1% 和 100 %。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校均覆盖人口分别提高 到 1.9 万人, 3.25 万人和 10.2 万人。扬子津科教园和扬州高等职 业技术学
5、校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 进一步增强了全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能力,有效促进了高校与 城市和产业结构的互动。类型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继续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调 控力度,统筹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开放职业教育市场,实 施“走出去”战略,拓建省外生源基地,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 生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均稳定在 50%左右,2009 年为 47.1 %, 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 8.61 万人,目标实现度为 86.1% 。受生源 迅速减少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职业教育规模增长有较大幅度 的下降,年增长较 2008
6、 年减少了 7.1 个百分点。专业科类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中等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 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劳 动力需求的变化, 围绕全市“双重、”“三创”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 战略,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006-2009 年加工制造、商贸旅游类等社会需求旺盛的科类规模进一步增长。 加工制造类、商贸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长分别达3.7% 和9.3% 。其中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和维修、宾 馆服务管理、 烹饪等专业招生年均增长在 5%以上。(四)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围绕教学中心,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策略,强化教研科研,实 施精致管理,基
7、础教育以“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为要 求,职业教育以强技就业为导向, 教育质量的增长方式逐步由粗 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高考成绩取得历史 性突破,2009 年,本二上线人数达 12777 人,是 2005 年的 1.98 倍,本二万人口上线率达 27.8 ,提高了 13.8 个万分点,创历史 最高水平,学科位次大幅前移, 全市普通高中办学质态明显提升。 几年来,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 实施“订单式”教育、加强就业指导、 健全就业工作网络、 拓展就业基地, 省重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 依旧保持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就业率继续稳定在98% 以上。(五)师资素质显著增强 全市
8、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合格率已基本达到规划所确定 的预期目标,通过实施学历提升工程, 高学历教师比例提升显著, 2009 年,全市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 67.8%和 81.4% ,较 2005 年分别提高了 21 和 25 个百分点, 目标实现程度为 96.8% 和 95.7% ,初中本科及以上比例达 74.6% ,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比例为 4.68 % ,较2005 年 分别提高了 32.4 和 3.2 个百分点,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 93.2 % 和 93.6% 。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小学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 例稳步提高, 2009 年达 9.6 % ,较2005
9、年提高了 4.7个百分点。 通过内培、外引、激励等措施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2.7% ,较 2005 年提高了 14.1 个百分 点,目标实现度为 87.8% ,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的位置。(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 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全面实施,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已基 本达到合格学校建设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进一步向 农村基础教育倾斜。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 9200 多万元, 全面完成了以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配备为主要内容的农 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使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条件上跃 上一个新平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
10、和群体之间的教 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村中小学优质资源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82% 的新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分布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 源城乡分布比例由 2005 年的 0.8:1 调整为 0.49 :1,在省实验 小学和省示范初中学习的农村学生比例也分别由 2005 年的 14.8 % 和 36.3 % ,提高至 70.3% 、84.8% 。教育信息化应用取 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开设“网上同步课程”,使城乡 40 余万中小 学生共享 3000 课时的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数字化校园” 229 所,其中农村中小学 137 所,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 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农村中
11、小学办学水平现代化进程明显 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成效 显著,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格局在逐步形成。(七)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著。 2009 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数、由 2005 年的 28 所调整为现在的 18 所,实现了每县(市) 都有一所在校生 3500 人以上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集约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占地 1473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 60 万平方米、 总投资 15 亿元的 扬子津科教园建设已基本完成, 入住学生近 5 万人,扬州市高等 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全市高等职
12、业教育规模达 4.03 万人,年均增幅为 20.3% ,总目标实现度达 67%。骨干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近几年来, 全市职业教育在机电一 体化、汽车、信息服务、 “三把刀”等“十大”专业群建设方面加大投 入,装备了一批与现代化生产基本同步的先进设备, 取得了教学、 科研双丰收,共建成省级示范专业 22 个、市级示范专业 47 个, 建成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4 个、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 培训基地 8 个、省特色专业 8 个、省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 4 个,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合作办学进程加快。 校企合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职业院校分 别与市内外 1000 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
13、合作关系,建立了校 企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订单培养的比例已达 60% 以上;区域 联合取得新进展,与江西、安徽、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甘 肃等地职业学校成功实现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每年有 2000 名左右的外地职业学校学生来扬求学、 实习和就业; 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与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新 加坡、台湾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联合办学, 互派教师、 学生赴国外实习,构建起职业院校对外合作办学的交流平台。富民行动有新拓展 。深入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 , 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 献。全市建成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4 个,省级
14、社区培训学院 2 个,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11 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9 个;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向国外输送劳务 1019 人,联手培训 7.77 万人,使 3.18 万名农民成功走进工厂就业,并开展农业培 训 10 万多人次;有 45 以上的乡镇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近百万农民开始和市民一样享受社区教育。(八)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 通过深入推进“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 小学骨干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深入开展师德师能建设双“百千万” 工程,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 活力;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职业教育双师型工 程”和“名
15、校长工程,”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群体,省特级教师达 67 人,名校长达 40 人,中青年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达 962 人、双师型教师达 554 人,目标实现度分别为 67% 、40% 、64.1% 和 55.4% 。(九)素质教育实施迈出新步伐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切实加强。 以日常行为 规范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明礼诚信教育等德育活动,重点组织开展了“感 恩教育校园行”系列活动, 60 万中小学生崇尚感恩、学会感恩、 践行感恩,促使德育成果转化为学习动力;学校体育、艺术和卫 生工作进一步强化。 开齐上足艺体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
16、 动,启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特色 学校创建有序推进,创建省级体育卫生工作优秀学校 15 所、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 15 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3 所,目标实现 度分别为 37.5% ,50%和 15 % ;艺体高考成效显著, 2008 年, 全市艺体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 2386 人,万人口上线率达 5.17 , 创历史最好水平, 艺体特色高考, 成为提升全市高考质量的新增 长点。(十)教育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各级党委、 政府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不断完善组织领 导机制、 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 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 快速发展。 教育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财
17、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 减免学杂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 部享受免收学杂费的普惠政策; 教育帮扶体系日趋完善, 全市没 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各相关部门积极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 展,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扶贫助教活动, 全社会发展教育 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合力。 教育系 统注重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教育质量、招生、收费等热点难点问 题得到较好解决,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水平不 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增强。二、“十一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情况良好, 但与规 划所确定的建立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18、 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 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十 一五”规划力图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 决,同时新的问题又开始产生,主要表现在:(一)学前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尽管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但区域之间、 城乡之间和园际之 间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 学前教育事业投入不足、 体制不 顺、队伍不稳影响整体办园质量。 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跟不上规 模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均资源配置水平低。2009 年,全市生均用地面积达标的幼儿园为 153 所,占比为 58% ,生均建筑面积达标的
19、幼儿园 120 所,占比为 46% ,二者 均达标的幼儿园 109 所,占比仅为 42% ,基本建设规模和用地 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就城乡而言,尽管达标比例均较低,但农 村用地不足的状况要好于城镇,形成农村高于县镇和城市的格 局,农村与县镇、城市的差距分别为 27.2 和 17.5 个百分点。二 是幼儿教师短缺现象严重。专任教师配备达标的幼儿园 150 所,占比为57% ;分城乡看,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城市幼儿园 教师配备达标比例远高于农村,城乡差距高达26个百分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编制数量不足, 导致部分地区以大 量代课教师进行弥补,如宝应县代课教师高达1099人,是专任教师的
20、5倍,其另一方面幼儿园改制后,民办幼儿教育占主体, 致使政府对幼儿教育统筹协调的能力降低,使得致多数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普遍存在工资低、无社会保险等问题,缺 少优秀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农村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管 理水平和保教质量亟待提高。2009年分城乡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达标情况单位:所,%幼儿园园数三项指标均达标生均用地面积达标生均建筑面积达标专任教师配备达标学校数占比学校数占比学校数占比学校数占比合计2627829.815358.412045.815057.3城市612032.83150.83150.84675.4县镇561628.62341.12239.33358.9农村1
21、4542299968.36746.27149(二)学校布局仍须进一步调整城市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不能适应人口再分布的变动趋势。 中小学配套建设的保障机制尚 未有效建立。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实施不到位, 造成局部地区教育 资源短缺,学生难以就近入学,加剧了区域间生源负载的不均衡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初中生源迅速减少所引发的高中阶段教育供给过剩的矛盾较为突出,保持普职教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据预测,全市初中毕业生自 2007 年形成拐点后,逐年减少至 2015年的3.85万人,为2007年的64% ; 就供给而言,全市现有高中阶段学校73所,校均覆盖人口
22、仅为6.29万人,与10万人设置1所的高中阶段学校的要求相比差距 依旧较大,如维持现有的布局结构,在不拓展省外生源的情况下, 预计至2015年招生约为3.8万人,为现有总量的69%。不仅总 量过多,结构性供给过剩的问题也较为明显,普通高中校均规模依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教育条块分割下的布点分散问题仍 然存在,集约化发展面临体制性约束。另一方面,受当前国际金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压力,生源下降、就业不畅,使得稳定职业教育规模的压力巨大,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增长较 2008 年下降了 3.3个百分点,较2007年下降了 10.2个百分点。从统 筹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生源迅速减少、就
23、业环境 恶化、供给过剩等因素相互叠加使得未来一段时期高中阶段教育宏观调控的难度明显加大,保持普职教按比例协调发展任重道 远。(三)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状况仍然存在“十一五”以来,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与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的目标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现为总量 不足、区域差异大的特点。具体而言,总量不足,主要体现在高 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仅有 62% 的高中学校达到省三 星级以上标准,仅有 76% 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优标准,与所 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优标准的要求均有较大差距。 从适龄人口变动角度出发,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表现为总量过剩, 压缩供给、进
24、行资源整合成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增长的主要方 式,在挖潜创优的同时,着重减少学校总量,难点在于要打破部 门及所有制的界限。其次,区域差异大。各县(市、区)优质教 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小学极差值达 65 个百分点,幼儿园达 24 个百分点, 而普通高中则高达 56 个百分点, 其中小学优质教 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呈扩大的趋势,极差值较上年增加了 15 个百分点。(四)城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体数量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矛盾并 存。现行的编制标准按照学生数来核定编制 ,对于生源充足的城 市学校是适用的 ,但是对于学生数不足的农村中小学却不适用,中小学造成比较严重的超编现象。
25、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原有师资配备已不适应教学要求。同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龄儿童也正逐步减少,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 生源数的下降和学科设置的专业化趋势与现有按照学生数来核定编制的标准之间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二是学科结构不配套的问题较为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不少文化课教师转岗不畅通,新设专业师资短缺,加工制造类、商贸旅游类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二者生师 比分别高达116和79 ;中小学自然、美术、音乐、体育学科专 职教师也偏少;实行新高考方案后,高中语、数、外学科教师缺 乏。三是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城乡差距依旧较大。2009年,小学大
26、专及以上比例城乡差距为16.8个百分点,初中本科及以上比例城乡差距为14.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师资水平城乡差异较大, 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 瓶颈。四是初中高级教师职称配置方式有待改善。高级职称评聘更多向城市、县镇学校倾斜。尽管农村初中高级职称比例增幅较 快,但城乡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 城市与农村学校的差 距,已由2005年的9.8%扩大至13.9%。城乡教师的职称结构 在分配上和评聘机会上存在差距,从这个意义层面可推断出这将 直接拉大城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胜任教育科研工作能力的层次2005-2009年初中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分城乡情况20151025020
27、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城市1213.815.61821.1县镇4.75.97.911.414.7农村2.22.53.24.97.25差距,扩大学校的学科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鸿沟。三、“十二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全市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未来几年, 全市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期、 城市化快速推 进期和经济国际化发展提升期, 同时又面临着国内加速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方面的挑 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新变化, 迫切要 求全市加快实现增长动力从投资拉动为主
28、向创新驱动为主, 要素 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的转变。 全市的经济发展方 式、社会结构等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人才市场将成为教育 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对全市教育结 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和谐程度的提 升,要求实现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政府对弱势 群体受教育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 达 4500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17500 左右,人民群众对 教育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对教育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 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新阶段 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人力
29、资源开发也经历由低层 次、中层次、中高层次和高层次逐步转化的过程。中高层次人力 资源开发的动力来自于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 学龄人口高中阶段普及率达 90% 以上,高等教育逐步进入普及 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 50%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全市 已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 99.5%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 平也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41.8% ,高水平、高质量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也取得明显进展,实现了“两步走”战略构想的第 一阶段目标, 开始步入以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 实现 教育普及水平现代化、 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 师资建设水平现代 化、教育体系结
30、构现代化和教育发展质态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至 2015 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 50% 以上,开始迈入高等 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稳定在 95% 以 上。全市人力资本积累也将由主要依靠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扩 大,逐步转向以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共同扩大的阶段。(三)适龄人口变化呈现出新特点 全市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增长水平, 至 2015 年,人口自然 增长率预计控制在4%。左右,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减幅有所降低。 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继续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至 2015 年,高 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约为 11 万人,仅为峰值的 53% 。高等教育 学龄人口也呈减少的趋势,至 20
31、15 年,约为 21 万人。随着学 龄人口高峰的移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高等 教育普及压力有所减缓,由学龄人口降低所形成的投资浓缩效 应,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 育,高等教育创造了较为有利的人口环境,在“十二五”后期,义 务教育实行小班化教学成为可能。(四)城镇化进程加快使教育面临新任务 根据扬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至 2020 年全市的城市化水平 达到 68% ,全市城镇人口将由 2008 年的 252 万人,增加到 2020 年的 380 万人,老城区人口向新城区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非沿江地区人口向沿江地区转移, 是全市人口合理再分布的
32、客观 要求和必然趋势, 迅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 也使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镇化进程 加快, 不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巨大需求, 伴随着产业 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新的就业岗位, 拉动职业教育 加快培养适用技术人才, 各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将迅速 增长,从而引发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人口分布格局将进 一步发生变化, 要求教育布局也必须相应改变, 基础教育设施投 资出现新的增长需求。四、“十二五”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
33、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体制 创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方针。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为重点, 以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为抓手,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 以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着力建设教育强市, 加快推进质量转型发 展、学校自主发展、教育创新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 现教育普及水平现代化、 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 师资建设水平现 代化、教育体系结构现代化和教育发展质态现代化。(二)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向 纵深推进, 全面完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
34、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化进程,加快消除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建成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 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 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学前幼儿教育纳入现 代国民教育体系并全面普及,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95% 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9% 以上; 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 98% 以上;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以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 初步建立以就业、 创业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 14 年以上,为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5、五、“十二五” 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措施一)完善教育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示范区引领、 先行区推动、样板区促进”的战略思路,尽快实现全市义务教育 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 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 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要求,通过 5 年左右的 努力,全市各地义务教育在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 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公平 度、满意度和适合度大幅度提高, 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 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市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基本达 到扬
36、州市“办学保障优质均衡样板区、学校管理优质均衡样板区、 队 伍建设优质均衡样板区、素质教育优质均衡样板区”要求,所有县 (市、区)均创建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全市义务教育由 基本均衡达到优质均衡。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 特色建设工程,加大学科、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科研等方 面的建设和投入,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布局,通过联合、合并等 各种途径,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努力做到高中 学校布局合理、 规模适度, 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 到 2015 年, 全市建成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项目 20 个。坚持优质发展,树立体 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观, 切实加强内
37、涵建设, 加快提升普通高 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 确保至 2015 年有 90% 以上的 学生在三星以上普通高中就读。 坚持特色发展, 增强普通高中自 主发展能力,鼓励学校根据普高教育性质和任务, 立足传统文化、 地域特点、 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 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和教学 特色的普通高中,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 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优化高 中阶段教育结构,适应高中阶段教育生源大幅减少的情况, 扩大以短期教育培训为主的非学
38、历教育规模,使之成为高、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着力强化区域联合,新开辟 一批省外生源基地, 实现每年联合招生 3000 人以上。至 2015 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 10 万人左右,高等职业 教育招生规模稳定在 5 万人左右,开辟 20 个左右的省外职 业教育生源基地。推进职业教育集约特色发展。 打破行业、 部门和所有制的 界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职教资源整合, 组建多种类型、 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有效地运行机制和合作机 制。重点建设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5 所、三星级中等职业学 校 5 所、技师学院 4所。分别建成 3所和 2 所规模大、条件 优、质量高、特色强的专科
39、高职院校和五年制高职校,形成 资源集约、品牌扩张、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职教培养培训 体系。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 者 30 万人次,建立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网络。切实推动国际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 外先进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扩大中外合 作办学项目数量,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与水平。加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围绕全市发展“双 创”、“三重”和“三新”产业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 的深度对接,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水平 与能力。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着力建设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
40、汽车制造、计算机应用、 化工、纺织服装、建筑、烹饪、现代服务、现代农业十大职 业技术教育重点专业群。着力推进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推动 实训资源共建共享。 每个县(市、区)均建成 1 个规模较大、 水平较高、 资源共享、 起示范作用的公共实训中心。 着力加强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 秉承就业导向, 面向市场办学, 大力推进工学 结合、校企合作,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发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 本的就业培训制度。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 培训并重,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沟通”及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推行以市场 为导
41、向的劳动预备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同步发展的职 业培训体系。 扎实推进“灰领”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企 业职工 15 20 万人,使技术工人队伍中的初、中、高级工 的比例达 20 :55 :25 ,技师、高级技师占高级工总数的 20% 。 提升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 加大省、市优质幼儿园 创建工作力度,实施名园放大效应,采取以省、市优质园带动周 边,推进整体发展的管理策略, 鼓励采用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 资源,推进优化管理、优质教育和保持鲜明个性的发展方向。努 力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的学前教育体系, 逐步建立起 以社区为基础、 以优质幼儿园为中心、 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 的
42、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努力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至 2015 年,省优质园比例达 70% 以上,农村幼儿教育普及率稳定 在 95% 以上。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 2015 年,全市高校在校生达到10 万人,全市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 以上,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继续推进扬子津科 教园建设,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 增强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能力, 有效促进高校与城市和产业结构的互动。 优化高等 教育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 加大 扶持与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
43、科专业建设; 提高工科 类专业比例;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 使高等教育的专业 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全市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普 通专科(高职)教育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鲜明、 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逐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 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向全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 成员提供全方位、高品位、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健全城乡一 体、功能全面、机制灵活、优质高效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及管理 体制。着力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 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 设,开辟专门阵地,划拨专项经费,安排专门人员,落实专门措 施,深入实施服务新农村
44、建设“五项行动”,打造学习型社区、学 习型社会,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 并得到充分利用。依托大学、社区学院和镇(乡、街道)社区教 育中心,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 市的形成。(二)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形成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建 立与人口布局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空间体系。 加强城镇教育配套设 施的控制性保护和规划性保护, 保证旧城改造、 新区建设教育设 施配套达标。 制定出台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意见, 加快中小
45、学校配套建设, 规范配套建设行为, 确保配套新建学校达到省定 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加快优质学校创建步伐。 坚持走“放大特色、培育品牌、 提升质量”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通过名优园、校的创建,促进 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至 2015 年,70% 以上的幼儿园成为省优质园, 100% 的高中和职业 学校达均达到省优标准, 100% 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省现代化示 范学校。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 用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 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至 2015 年,将乡镇中心小 学、中心初中以上的学校全部
46、建成“数字化校园”;切实加大教育 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 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全面提高 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数字化、 教育形式的 交互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巩固城乡学校 网上结对工作成果,全市新增 100 所网上结对学校,进一步拓 展结对交流工作内涵,发挥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推动作 用。 全面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 坚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以评促建、连续推进”的工作方针和“硬件从实、软件从硬、 管理求精、质量求高”的发展要求,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县(市、 区),逐步形成制度健全、体系完
47、备、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师 资一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规模、结构、质量和效 益统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教育发展格局。到 2015 年, 全市所有县(市、区)完成现代化县(市、区)的评估验收。 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广开渠道,加强合作, 促进交流,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促进高等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与境外大型企业和名校合作, 积极 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拓展国际劳务市场紧缺专业人才的 培养,加强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测试工作, 促进国际劳务 输出。 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系统, 提高引进境外 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以学
48、科、学术、学者、学生为 主体的国际交流, 建立一批对外交流的友好学校和国外教师培训 基地,积极参加国际教育组织活动,不断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努 力构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开放交流中, 吸收世界先进的办 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三)着力实现教育公平 健全集群帮扶体系。 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积极创设 平等的教育环境, 进一步拓展扶贫助困的方法和途径。 以做大做 优“宏志班”为特色,推进教育“集群式”帮扶向更高层次发展,完 善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以“奖、 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帮扶体系,落实政府在教育 帮扶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49、 加大对教育帮扶的经费投入, 确保大中 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流入地为主、 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完 善市区教学布局,加快学校建设,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提高 对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承受能力。 确保来扬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享 受“市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率 100% 。制定政策,规范 管理,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与管理力度, 提升学校办学质 态。 关注特殊教育发展。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 学校建设, 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增加专用教育教学 设施,确保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省现代化示范学
50、校标 准,确保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100% 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积极 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 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特殊教 育。(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实施有效德育, 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 深入开展爱 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积极推进以营 造浓厚育人氛围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感恩励志教 育”活动,教育学生以感恩之心立志成才,报效社会。切实增强 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 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1、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不断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努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加强 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强化科研兴校意识, 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 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 努力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 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学校体育、 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体系。 强化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引 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深入开 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不少于 1 小时的体育活动; 加强特色学校的创
52、建工作,逐步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 人人有特长”的学生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质量长效管理机制。 树立“三全”教育质量观, 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强化质量调研制度, 建立学校质量评估 档案,基本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积 极完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健全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的 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 建立分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质量 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待遇。 努力营造“尊师重教” 的氛围,尊重教师地位,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 待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 依法保障和提 高
53、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切实改善工作条件。 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 训制度, 科学安排农村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确保农村中小学培训 专项经费达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 5% 。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教师学历提升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教师学历达标工程。 至 2015 年, 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75% 、90% 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0%以上,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接近 100% ,其 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 10% 以上。继续以校本 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为载体,以教学基本功大赛、 岗
54、位能手竞赛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实施“名校长、名 教师”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市级特 级教师评选,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完善骨干教师队伍梯队。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教师能进能出机制,全 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全面推行校 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 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 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职工在学校之间、 区域之间的合理有序 流动。实行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的分配方式, 充分激发教师活力。 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 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引
55、导和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 采 取提高农村学校的中、 高级教师职务比例等措施, 鼓励教师到农 村任教。 增进学校和学科教师间的学术和业务交流。 重视科研兴 教,在教育科研上形成城乡联动, 加大优秀教育教学课题的成果 推广工作。(六)推进体制创新 创新管理体制。 落实“以县为主,县乡(镇、社区)共 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在落实县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 注重发 挥乡镇社区在参与和支持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健全“市县为主、 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 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创新办学体制 深化公办学
56、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 允许非政府机构通过公办民助、 委托管理、 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 举办现有公办学校。探索让部分中小学校、幼儿园优秀校长(园 长)或管理层管理多所学校(幼儿园)的改革试验,共享先进管 理经验,促进薄弱校(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保教)质量。 鼓励公办学校之间, 以及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联合组建教育 集团。 鼓励高中阶段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 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 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 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 与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促进社
57、 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引导民办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办出品牌和特色,培育一批高质量、有 特色的示范性民办学校。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和特色保教服务, 依法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 鼓励和扶持民办中小学向高标 准、高质量方向发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 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 学校办学自主权。 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财政扶持政 策。支持各类紧缺性、实用性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建立健 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完善公办中小学治理结构。进 一步完善中
58、小学校长负责、 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教职工代 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 积极推动社区、 学生及家 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自我约束、 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 提高办学效率。健全民办学校治理结构。民办学校的董事会(或 理事会) 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行使决策权, 校长依法独 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 依法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 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 建立和规范民办学校监事制度, 健全民办 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制度。 深化招生考试和就业制度改革。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 标,加快中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 推动学校考试评价制度创新。 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 择的就业机制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教育, 引 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 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人教版)同步课件 第三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晶体结构的计算 常见晶体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大同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12月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十一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数学12月月考试卷(无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医学教材 肠梗阻教学学习资料
- 医学教材 产科前置胎盘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术后护理
- 德思勤:中国知名会所案例介绍
- 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调查研究
- 《细胞基本知识》课件
- 视觉识别系统培训课件
- 工作岗位风险评估报告
- 鸿蒙应用程序开发 课件全套 第1-9章 HarmonyOS简介-Data Ability
- 教学查房(颈椎病)
- 初中九年级音乐课件降b小调夜曲
- 保健酒商业计划书
- 《阿米巴经营》读书分享
- 铅酸锂电池回收项目计划书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 轮转到急诊科护士出科小结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护理科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