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_第1页
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_第2页
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特征码标签:特征码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 浅谈语文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眭蕴倩 银川高级中学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审美原理,培养学生的审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学会欣赏语文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力入手。 关键词:审美感知力 审美想象力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力 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好的。 语文是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致力研究的一切美。 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

2、内容、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拟就如何在语文课中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力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己之见。 一、 创设审美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源泉。而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对作品的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 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

3、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形象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而是通过语言虚拟的间接形象。因而,审美感知与一般的感知不同,它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在审美中,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的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课中,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且活跃起

4、来。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分析林黛玉这个形象时,学生原有的印象是她是个心胸狭窄、好耍小姐脾气、凡事斤斤计较的令人讨厌的人。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家境和生活状况,再启发学生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自己与主人公的哪怕一点点的相似之处并将之放大,再配合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菊花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而能触动他们心弦的审美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心目中,林黛玉成为“不会用别人的衣裳温暖自己的人”,是一个充满才情、敏感多愁、自尊自爱自傲的可人儿。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总是整体的,主体总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等融入对审

5、美客体的感知中,这种融入越丰富、越迫切,感知力就越强。一只破碗,不过是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而已,但在鲁迅的祝福中,却是麻木愚昧的祥林嫂的道具,是她悲惨一生的见证。学生读到这里时,我要求学生把祥林嫂苦难生活的“碎片”与这只破碗连接,再联系*中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写,一个经历了再婚、丧夫继而丧子,无人同情、无人关心、生活无着落、丧失生活勇气的祥林嫂就完全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已经自然而然地参与了当下的感知,学生的感受内容已经极大地丰富起来。 夏丏尊先生说过:“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

6、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可见,审美感知力的形成不是单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集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再现审美对象 活跃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雄壮的赤壁、险峻的蜀道、连绵的大青山、凄美的浔阳江头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源泉。中学生走进这个美的世界是从阅读课本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学符号出发,凭着作者的描述,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把握就越具

7、体,对审美对象的再现就越真实。正是由于这种再现的社会 具象的积累,才丰盈了学生的知识宝库。这种积累越多,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基础就越厚实。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留有的“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伊塞尔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的意图。”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语文课中,在文学鉴赏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这是接受美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首小令的前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

8、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他那旅途的艰辛和他寂寞、孤独、悲

9、凉的悠悠哀愁。由此可见,审美主体的知识、经验、情感会通过想象负载到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这里的诗文就只是审美主体阐释其审美观念的蓝本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掌握文学作品离不开深切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让画面活在眼前,使意蕴酿于心中,让学生得出自己的“

10、哈姆雷特”来。 三、挖掘审美对象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染,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审美情感是一种“净化”的情感,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性,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满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是要使学生在对美的对象的直接观照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的具体意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如苏轼的赤壁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融入另外自己的审美观念。有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

11、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的感慨;有感喟人生短促无常、自己一事无成的悲观情绪;也有抛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抓住这其中的审美灵感,可以培养学生宁静、和谐的情感。 美与丑是相辅相成的,作家的审美理想往往通过对丑的暴露与鞭挞曲折地反映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自然也包含了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这种形式。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丑”,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可以培养学生批判与憎恶的情感,引导他们在对丑的否定中认识美。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人物,对这些丑类的观照就是对真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对作者审美

12、理想的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事物通过作者的艺术创造,已经变成了蕴含美的形象 ,具有负价值的丑类已经变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 另外,鉴赏悲剧作品,要帮助学生塑建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的品质,注意培养他们同情、友善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悲剧形象,如不幸的祥林嫂、可怜而坚毅的窦娥、善良隐忍的鲁侍萍等等,他们身上存在着一定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将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悲剧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思考和探究中体验深沉的悲悯。 总之,在语文课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审美对象的变化,挖掘审美

13、对象的深层内涵,注意美的范畴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引导发现 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具有“感性直接观照”的特点。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同时,审美理解是有层次的,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进入比较深的审美理解层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这一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写黛玉侧重心理活动,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写动作是“见”,不象宝玉的

14、“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写神态是“吃一大惊”,不象宝玉的“笑”。写宝玉侧重语言,显示其无拘无束的性格,这对于荣国府的“命根子”来说,也是得体的。但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从审美心理来说,两人都是从对方肖像的直观感受上,得到了共同的审美理解。这种共同的审美理解表现了他们共同的审美理想,宝黛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充满民主思想的爱情。如果我们联系“木石前盟”,将宝黛的渊源追溯到遥远的身后时代,再来审视他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最终还是被卫道士们“风刀剑霜严相逼”的严酷现实,学生就会体会出这看似平凡的“宝黛初会”,却是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感慨。 如前所述,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在审美情感和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对于对象美的本质的一种直观的领悟和把握。这种直观的领悟往往要比抽象的分析思维复杂得多,因而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远比采用常规的方法培养抽象理解能力困难得多。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逐步跨入文学审美的大门。在教学生克服逻辑思维束缚的前提下,重要的是教他们以审美想象力和情感去期待、融合和统摄形象,从而达到一个内在情感和形象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做到了这一点,形象所暗含的各种情趣意味就会在美的感受中被领悟,被发现。 语文学习是审美的,用找寻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美在语文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