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_第1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_第2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_第3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_第4页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二篇第二篇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六章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公元前2121世纪)世纪)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六章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公元前21世纪)世纪) 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一万年前(一万年前远古)远古) 特点:特点: 近水、洞口较高(离水面高近水、洞口较高(离水面高20米,米,30米)、干燥、洞口背风米)、干燥、洞口背风 、分区、先有住的、分区、先有住的 行为,有住所后才能建筑行为,有住所后才能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六章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公元前

2、21世纪)世纪) 2.原始建筑活动原始建筑活动 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 母系(一万年前-4500年前) 父系(45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发样地 中原古文化(黄沙流域)母系:仰韶文化;父系:龙山文化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弘山文化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窠,上者为营窟” 一、从窠居到干阑建筑的发展系列 二、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发展系列(见上页图) 三、父系氏族时期的建筑活动 1. 建筑形态的变化 (双联式穴居(P3 1-7) A 正字形 B.窖的出现 C.夯土技术的出现 D.土坯技术出现 E.石灰质材料推广运 用。 2. 聚落布局的变化 3. 建筑技术的发展 四、祭

3、坛和神庙在原始社会文化中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六章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公元前21世纪)世纪)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六章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公元前21世纪)世纪) 3.原始建筑的几点启示原始建筑的几点启示 1从原始建筑看建筑的矛盾运动从原始建筑看建筑的矛盾运动 建筑的发展是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对立统一。 空间是:空间是: 由下而上,促进功能的变化 由减法空间向加法空间发展 从壁体向墙体发展 门窗从屋顶演进到墙体 2技术体系发展的澜源技术体系发展的澜源 木柱木构架体系 泥墙砖石承重体系 3从原始建筑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从原

4、始建筑看建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七章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七章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特点: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特点: 阶级的出现,宫殿与洞穴的对立 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青铜工具的普遍使用 1.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一、中国城市的起源(A、C3000年出现城市)年出现城市) 公元1000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10% 由于:由于: 定居

5、生活的确立 、劳动分工的出现 社会阶层分化 、财富集中 因此:防御说、集市说、地利说城市=城+市 二、中国早期的城市活动二、中国早期的城市活动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成岗古城遗址、山西夏县安邑遗址 、郑州商城一夯土技术 成熟期 、湖北盘龙城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七章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考工记考工记和和管子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城市规划理论 一、一、周礼周礼考工记考工记的规划理论:的规划理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径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市朝一夫。 二、评价二、评价 为奴隶主服务规划思想为奴隶主服务规划思想 反映了春秋时期城市规划水平,面

6、积、布局、 分区、局部指标 有明显的阶级性、反映出折“中”意识、反映 出形式主义规划理论 “择中论择中论”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七章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二二管子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城市规划理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上母近旱,而水用足,下母近水而 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势,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线” “凡士者近皇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 “因势论因势论”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七章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一、茅茨土阶一、茅茨土阶 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屋

7、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 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 二、瓦屋二、瓦屋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遗址宗庙遗址 瓦出现的意义:瓦出现的意义: 三、高台建筑三、高台建筑 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实体是投入空间是

8、“效益效益”,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七章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一、茅茨土阶一、茅茨土阶 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屋顶用茅草,台阶用夯土 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 、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安阳殷虚、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

9、、安阳殷虚 二、瓦屋二、瓦屋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遗址宗庙遗址 瓦出现的意义:瓦出现的意义: 三、高台建筑三、高台建筑 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土木结合的一种建筑方式 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木构做法比较简易,夯土的工程很大 (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意味木构技术不高,但要扩大建筑) 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上下层设有结构能力关系,形体活泼 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建筑内部空间很小,体量很大 (实体是投入空间是(实体是投入空间是“效益效益”,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通过实体的建造来围合实间) 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

10、考价值)层层落地(优越性极强,对于现代也相当有产考价值) 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战国时期盛行,是一种木构架不发达,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方法,到汉代淘汰。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1.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战国、战国 1)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 2)大量兴建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大量兴建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 包,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

11、组建筑群包,上下层叠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3)建筑技术巨大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建筑技术巨大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 2、(秦)汉、(秦)汉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2)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起来;)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起来; 3)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巨大进步;)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巨大进步; 4)石建筑中石墓)石建筑中石墓 地面石建筑地面石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三国、晋、南北朝、三国、晋、南

12、北朝 1)主要继承运用汉代成就,佛教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发展)主要继承运用汉代成就,佛教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的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有巨大发展高层的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有巨大发展 2)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 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最早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最早 的佛塔的佛塔 3)著名的四大石窟)著名的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 原天龙山石窟原天龙山石窟 石窟的建筑功能和布局:石窟的建筑功能

13、和布局:a:塔院型:塔院型 b:佛殿型:佛殿型 c:僧院型:僧院型 4)自然式山水园林有较大发展)自然式山水园林有较大发展 5)家具加高)家具加高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隋、隋 (1)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2)河北赵县安济桥)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 大拱由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米 空腹空腹-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的自重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

14、桥的自重 技术上和造型上达到世界很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技术上和造型上达到世界很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建造人:李春建造人:李春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2、唐、唐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首都长安,是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影响广大唐首都长安,是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影响广大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战国时陵墓采用三座、五座建筑横向排列方式战国时陵墓采用三座、五座建筑横向排列方式 汉代宗庙,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

15、法汉代宗庙,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法 唐强调了纵轴方向陪衬的手法,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唐强调了纵轴方向陪衬的手法,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梁架跨度大梁架跨度大 木构架(斗拱)等的构件形式及用料已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木构架(斗拱)等的构件形式及用料已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 基数计算(用材制度),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基数计算(用材制度),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 制木材用料,

16、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都料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2、唐、唐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砖石塔形成三种形式砖石塔形成三种形式-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 砖石塔外形已开始朝仿木建筑方向发展,部分仿照木建筑的柱、枋,简单的斗砖石塔外形已开始朝仿木建筑方向发展,部分仿照木建筑的柱、枋,简单的斗

17、拱、檐部、门窗等拱、檐部、门窗等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实现了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实现了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 3、五代、五代 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 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 砖木混合结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淑塔砖木混合结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淑塔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4、宋、宋-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手

18、工业和商业发达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里坊制度)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夜禁、里坊制度) (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营造法式营造法式 (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 筑筑 (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 主要建筑是佛塔,其次是桥梁主要建筑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宋塔特点:木塔已较少使用宋塔特点:木塔已较少使用 实例: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实例:

19、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80米,河北开封祐国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米,河北开封祐国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4、宋、宋-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宋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以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宋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以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 塔身多作筒体架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使用木构屋檐塔身多作筒体架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使用木构屋檐 5、辽、金、辽、金 (1)辽)辽较多保留唐代建筑手法较多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佛塔多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佛

20、塔多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 外观极力仿木建筑外观极力仿木建筑 (2)金)金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宋朝建筑的影响,富丽、奢侈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宋朝建筑的影响,富丽、奢侈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元、元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喇嘛塔、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喇嘛塔、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 木构建筑粗糙草率,减柱法无科学依据木构建筑粗糙草率,减柱法无科学依据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2、明、明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出现全

21、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出现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多用于防火建筑无梁殿,多用于防火建筑 (2)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琉璃面砖、琉璃瓦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木结构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 构件卷杀简化构件卷杀简化 为简化施工,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再为简化施工,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再“生起生起”、“侧角侧角”取消、梭柱月梁也取消、梭柱月梁也 被直柱、直梁所代替被直柱、直梁所代替 木工行业术书木工行业术书鲁班营造正式鲁班营造

22、正式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2、明、明 (4)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 气氛的杰出实例气氛的杰出实例 天坛天坛神圣、崇高气氛神圣、崇高气氛 故宫故宫严格对称,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严格对称,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僚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官僚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明代家

23、具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八章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封建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3.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3、清、清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喇嘛塔建筑兴盛)喇嘛塔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建筑单体的装修水平)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建筑单体的装修水平 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工程做法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1.

24、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 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 1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包括都城、省城、县城包括都城、省城、县城 都城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汴梁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兰州、杭州、济南、沈阳(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2)工商业中心)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

25、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 运,因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运,因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 临清、天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等。临清、天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3)手工业中心城市)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便于商品的运输:便

26、于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 中心中心自贡自贡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 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 (4)军事防卫城市)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 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九边重镇”大

27、同、宣化、榆林、山海关;沿大同、宣化、榆林、山海关;沿 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5)海外贸易中心城市)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是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入海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是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入海 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宁波位于甬江口。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宁波位于甬江口。 (6)集镇)集镇 一般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中分离一般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

28、中分离 出来。出来。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 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一、封建社会城市和基本特点 2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3城市规模很大城市规模很大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4规划布局完整规划布局完整 西方一般是聚集自然而成的城市,中国的城市是从无到有的建设。 5兴衰无常(以政治为中心,随改朝换代而兴衰)兴衰无常(以政治为中心,随改朝换代而兴衰)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

29、程概述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 二、城防工程概述二、城防工程概述 城的出现是在人类定居以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人类城的出现是在人类定居以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人类 在定居点周围靠挖一条沟或者修筑栅栏来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这也成为了城墙构筑的在定居点周围靠挖一条沟或者修筑栅栏来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这也成为了城墙构筑的 物质雏形。之后由于古代版筑技术的应用,使一般建筑从半地下发展到地面建筑,而物质雏形。之后由于古代版筑技术的应用,使一般建筑从半地下发展到地面建筑,而 且也广泛应用到了筑城。尤其是夯土技术随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夯层也逐渐加厚。宋且也广

30、泛应用到了筑城。尤其是夯土技术随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夯层也逐渐加厚。宋 代以前的城墙包砖很少,而在宋代前后,火药的发明及战争应用使得宋代的重要的城代以前的城墙包砖很少,而在宋代前后,火药的发明及战争应用使得宋代的重要的城 或城墙上重点的防御地段(如城门)开始包砖及砖砌。城门也大多以砖拱券城门出现,或城墙上重点的防御地段(如城门)开始包砖及砖砌。城门也大多以砖拱券城门出现, 逐渐改变了之前朝代采用的木架简支结构。城墙整体结构为了更好防御开始变的复杂,逐渐改变了之前朝代采用的木架简支结构。城墙整体结构为了更好防御开始变的复杂, 出现了二重城、瓮城、翼城等多种形式。明代以后城墙包砖更为普遍。主要形式有

31、:出现了二重城、瓮城、翼城等多种形式。明代以后城墙包砖更为普遍。主要形式有: 三合土双面包砖石、夯土单面包石、夯土双面包石等。三合土双面包砖石、夯土单面包石、夯土双面包石等。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 二、城防工程概述二、城防工程概述 围廓型城池体系,特点如下: 1.“城厚以高城厚以高”bh 2.城墙套圈设置城墙套圈设置设置城、廓设置城、廓 从春秋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连春秩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

32、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各称不一 城 郭、子城 罗城、内城 外城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1.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封建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防工程概述 二、城防工程概述二、城防工程概述 围廓型城池体系,特点如下: 3城墙设施城墙设施 (1)筑城办法:)筑城办法: 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壁 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明以后砖 (2)城门)城门翁城翁城 为了加强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三道以上的城门 (3)马面)马面 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墩台,

33、以利防守者,以侧而射击攻城的敌人, 这种墩台可称“敌台”或“马面”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一、汉长安城一、汉长安城 1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一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一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 2布局特点布局特点 (1)先建宫殿,后建城墙,城墙与地形稳合得非常好 (2)尺度周长6.2里,面积36平方公里 (3)分区不很明确,大部分空间为宫殿、官府、宗庙、武器库, 其余有九个市场,每边三个门,加上外部共160个闾里 (4)街道八街九陌, 东西方向的道路陌 南北方向道路街 (5)城外 城南有一批明

34、堂,辟雍(太学)、宗庙建筑等礼制建筑,近郊处为帝 王陵墓 3特色特色 (1)非择中立宫,偏于“因势论”,不受考工记约束 (2)牵就有余,规整不足结合地形、已存的宫殿进行城市建设,说明城市建设水 平不高。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二、曹魏邺城二、曹魏邺城 布局特点布局特点 (1)规模适中,东西3087M,南北2205M (2)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减少官、民干扰) (3)城门七个,(根据功能需要设定) (4)特色: A:闾里(街坊)与宫殿分开 此后成为“邺城模式”,将宫殿布局在京城的北 部,此布局影响到北魏的洛阳。 B:规整与讲求实效相

35、结合。 C:标志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注:注: 1.中国的两种城市规划布局 (1)邺城式布局宫殿放在城市的北面 (2)考工记择中立宫 2布局:在外郭的中轴线上建宫城,举行大朝, 其中文昌殿最大,大朝东设常朝,主殿为听政殿, 西侧为苑囿(皇家园林)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三、隋大兴城三、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复原平面见P492-6 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背景:隋大兴城是隋文帝杨坚在开皇二年后建立的新都,先造宫城,次造皇城, 最后筑罗城,固杨坚在后同时曾封大兴公,故新都定名

36、大兴城,城市布局受曹、 魏、考工记、邺城影响,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 (一)总体布局(一)总体布局 1皇城、宫城皇城、宫城 大兴城有明确的内外城,各种军政机构布置在皇城 (内城)之中太庙、太社、六省九寺、四鉴、十八卫 内城200M的横街将皇城与宫城分开。 2郭城(罗城)郭城(罗城) 9721M8651M=84平方公里 外围采用夯土城墙,城墙厚912M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三、隋大兴城三、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 3 道路:道路: 南北向十一条,东西向十四条,划分出108个里坊,两个市 道路分三等: 一等:通城门的道

37、路 朱雀门大街200M,皇城前直街宽150M 二等:不通城门的道路 3565M 三等:顺城墙的道路 2025M 4 里坊:里坊: 共108个里坊,每个最小的也有34公顷(其中开横街) 最大的76公顷(其中开十字街)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 5 市:市: 东市(都会市)大部分是高官,所卖东西也较高档 西市(利人市) 6寺观庙宇寺观庙宇 比较盛行比较盛行 寺届100多座,观10多处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7大明宫大明宫 唐太宗于贞观八年,为其父李渊在长安城东北苑内建筑,作为夏天消署之用,唐 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大兴

38、土木,造大明宫内的门阙殿宇,成为政治中心。 其中主殿为含元殿(利用地形方差建造,很有气派) 麟德殿(面阔11间,进深17间,作宴会厅用) 8 兴庆宫兴庆宫 唐玄宗,将兴庆坊改扩建而成,筑龙池、沉香亭,殿宇楼台,成为当时唐朝的政 治中心。 9 禁苑禁苑用于游猎,实则用于防卫用于游猎,实则用于防卫 (二)隋、唐长安城评析(二)隋、唐长安城评析 1规模宏大住居人口 8万户 2反映出考工记择中立宫(邺城模式的影响宫城在北面) 3. 反映出封建都城的本质 (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重要位置,分区明确,街道整齐) 4规划有脱离实际之处,规模过大,侵街种菜。城区荒废,路面质差 5对国内外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 中

39、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而 唐长安是由宇文凯规划的,没有变。 (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而唐 长安则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使“官民不相 参”。 (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居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 门,闾是里的内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唐代实施坊里制。 (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 规划的方方正正,十字路网,很规整。 (5)

40、汉长安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吃水、用水较困难。隋唐长安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这一 点,将宫城皇城选在了地势较低之处,城市规划也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其水系较成系 统,除供饮用外,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也很大,水的良好条件,使唐长安的园林绿化 水平远比汉长安高。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四、宋东京城四、宋东京城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原汴州城的基础 上扩大而成。赵匡胤以兵变夺取政权后建立 宋朝,利用后周的汴梁建都。宋神宗时重修 外城、加筑瓮城和敌楼,宋徽宗政和六年又 将外城向南扩展,填筑官府和军营。 宋东京既是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 为宫城,州城

41、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 因此,宋初虽然扩建了皇城东北隅,但皇城 规模仍然很小,城周围仅五里,面积只有唐 长安宫城的十分之一左右。罗城面积也仅及 长安城的二分之一强。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 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 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 突出。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1布局特点:布局特点: (1)三层城墙(宫城,内城,外城) (2)四水贯遍(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 漕运通道) (3)实破里坊制走向街巷制是中国城市的重大转折 里坊制:里坊制:把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

42、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离墙围起来,设里正, 里卒看管把守,早启晚闭,傍晚街鼓一停,居民就不得再在街上通行,汉时只有列侯 封邑满万户的府帝不受此限,可向大街开门,唐时三品以上大臣和寺庙可向大街开门。 宋以前连边远的州县也实行这种制度,封闭的形制,从春秋到隋唐实行。 街巷制:街巷制:到北宋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划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 “厢坊”或“保甲”等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草市:草市:在城外和郊野可以自由设市,称“草市”,由于草市受官府限制较少,所以可 以自由地发展,随着统治阶级对手工业和商业的依赖日益和商业的不断繁荣,终于使 市场从封闭的里坊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形成开放的商业

43、街。从北宋以后,基本上废 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除商业街外,还出现了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4)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城市中到处临街设店,酒楼、饭店、浴室、医铺、妓馆、瓦子布满各处,州桥大街 与相国寺一带以及东出旧曹门外和城东北旧封正门外最为繁华,夜市兴旺追宵达旦, 医铺,药铺,客店区等布满城市。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中描江了汴河中运输 繁忙的景象。 (5)宫殿区缩小使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也是一大进步。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城集中。 2历史意义历史意义 是中

44、国都城从前期转为后期的转折点,奠定了后期的城市基础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里坊走向街巷 从集中的市走向街市 从前期模式(唐长安城商业不发达)走向后期模式(商业发达)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2. 都城建设都城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 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 理。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 门等等。二是面积

45、很大。 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 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 书坊名,这与宋平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 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 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五、明清北京城五、明清北京城 (一)历史改革:(一)历史改革: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保留最完整的都城。北京是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 的要冲地带 战国时,这里已经形成了城市,曾是燕的园都 辽代在

46、此建陪都 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三里,建为都城,称中都。 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时,利用中都东北郊保存下来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和琼华岛 一带风景区(今北海)为核心,建造了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首都大都城。 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壮平。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北京,从永乐十五年开始营建北京 宫殿,十八年宫殿建成,遂正式迁都。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二)元大都(二)元大都 1260年,忽必烈毁金中都,以自己 所居住的大宁宫为中心,建元大都, 以北海为中心。 建筑特征 a、平面长方形 b、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布置 c、设规划中心以宫城中心为中 轴线 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

47、心台(今北京 鼓楼两侧,积水谭东岸)中心台有 一块石头,为元大都的几何中心, 根据南面的需要定南北半长,在湖 泊最窄处定东西半长。 。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二)元大都(二)元大都 D、有规律的街巷布置 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前后 两条胡同间距约50步,在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与唐以前一里见方的里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 方式。 F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两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皇城前东面设太 庙,西面设社稷坛。 g. 全城的中心地带设钟楼和鼓楼。 中国建筑史第二篇城市 第九章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城市封建社会的城市 (三)明清北京城(三)明清北京城 1 城市的演变城市的演变 1368年,明太祖建都南京,进而北定北 京,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