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绪论检验技术专业(1)_第1页
血液学检验绪论检验技术专业(1)_第2页
血液学检验绪论检验技术专业(1)_第3页
血液学检验绪论检验技术专业(1)_第4页
血液学检验绪论检验技术专业(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1 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Page 6 绪绪 论论 学学 习习 要要 点点 1.1.熟悉血液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熟悉血液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 验的概念验的概念 2.2.掌握血液学与检验的主要任务和作用掌握血液学与检验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3.3.了解血液学的发展史了解血液学的发展史 4.4.了解血液学与检验的新进展了解血液学与检验的新进展 Page 7Page 3 一 血液学概述 绪论绪论 Page 8Page 2 血液学(hematology)是以血液和造血 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独立分支学 科。 一一 血液学概述血液学

2、概述 Page 9 n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起源于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 的继发性血液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 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 n 血液学检验(hematologic laboratory science) 是以检验方法为手段,分析和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 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 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检测的一门学科。 一一 血液学概述血液学概述 Page 10Page 2 一血液学概述一血液学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形态学 血细胞生理学血细胞生理学 血液生化学血液生化学 血液免疫学血液免疫

3、学 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 实验血液学实验血液学 血液遗传学血液遗传学 血液学 新的领域:血细胞生物学和血液分子生物 学等 Page 11Page 3 血细胞的发展史 血栓与止血的发展史 二血液学发展史二血液学发展史 Page 12Page 5 血细胞发展史血细胞发展史 关于血液我国最早在黄帝内经即有 记载,国外在公元前34世纪也有人提及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显微镜问世,使 人们认识到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9世纪中后期血细胞计数方法的发明和 改善,红细胞来源于骨髓及血细胞染色方 法的建立是血液学进入形态学研究阶段 1900年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的确立开创了 输血领域 Page 13 1

4、945年Coombs建立了抗人球蛋白试验, 对免疫血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证实镰状细胞性贫血是血红蛋白 结构异常而提出“分子病”,使血液学进 入分子水平 Page 14Page 6 18711876年发现红细胞具有 携氧能力,且参与组织的呼吸 作用 20世纪20年代发现红细胞的体外 保存需葡萄糖, 30年代用于体外保存血液, 40年代逐渐建立血库 1946肯定红细胞寿命120天左右, 1959年以后对红细胞的糖代谢 有全面了解 20世纪80年代将A型、B型转化 为O型血初步取得成功,并将Rh阳 性转换为Rh阴性 红细胞发展史红细胞发展史 Page 15Page 10 白细胞的认识 Pa

5、ge 16Page 7 白细胞的认识白细胞的认识 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 1910年报道单核细胞为“打扫战场的清道夫”,1976 年之后称之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1959年发现淋巴细胞可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并能有丝分 裂和增殖,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转化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Page 17Page 10 血小板的认识 Page 18Page 8 血小板的认识血小板的认识 1842年发现了血小板,40年后了解到它有止血和修复 血管的作用,1923年发现其黏附和聚集功能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 近年来发现血小板颗粒(PMP) Page 19 临床血液

6、学检验近年来新进展临床血液学检验近年来新进展 n 20世纪50年代 简陋:一台显微镜、几支吸血管、一块血细胞 计数板、一个目视比色计加上一些玻璃片、染色液等,就是血液学检 验的全部“家当”。 n 全血细胞计数(CBC)及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n 红细胞病理相关分析:Wi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胞形态分 为12类,17种。 n 白细胞病理相关分析:流式细胞分析仪,细胞分化抗原 (CD分子),白血病类的“恶变”细胞,FAB分类法转变为WHO的 MICM模式。 n 血栓与止血相关分析: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血栓弹力图仪 Page 20 Page 21 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 Page 22

7、 血栓弹力图仪血栓弹力图仪 Page 23 Page 24 Page 25Page 10 血栓与止血的发展史血栓与止血的发展史 p2000年以前,犹太人记载了血友病 p20世纪50年代后对凝血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 p60年代凝血机制的“瀑布学说”得到公认 p70年代发现新的凝血与纤溶相关因子 p80年代开展对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分子的研 究 p 90年代至今对之前的深入研究,完善并修整瀑布学说, 拓宽了血栓与止血的研究领域 p分子水平:对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等在血 栓形成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Page 26Page 15 造血干细胞与造血调控造血干细胞与造血调控 1896年细

8、胞生物学家Wilson在他的著作中用到了“干细 胞”这一术语 1981年Evans和Martin首次从小鼠囊胚的内细胞团中分离 出胚胎干细胞,并成功用于体外培养 20世纪初提出了造血干细胞的概念,知道60年代初,Tills 等用致死量放射线照射实验小鼠进行骨髓移植,发现了造 血干细胞 1984年,Civin首先提出表达CD34抗原的细胞就是造血干 细胞 1979年,体外成功培养人造血祖细胞 1990年,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之类的遗传 性疾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Page 27Page 15 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 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原始细胞、幼 稚细胞和成熟细

9、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 多向分化两个基本特征 Page 28Page 15 u血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结果。造血 系统不断生成新的细胞以替代衰老退变的细胞, 维持体内各类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 u 造血调控是造血的基础研究,对于阐明造血机 制以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因分析等 发挥重要作用 u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与信号传导,造 血微环境及造血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相互作用,骨 髓细胞构造的贴壁细胞层对造血都有调控作用 Page 29Page 12 三三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p 分析血液学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 p简述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的概念 p解释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10、p阐述血液学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Page 30Page 15 (一)血液学与临床(一)血液学与临床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l巨幼细胞性贫血刻可因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而 就诊于神经科和消化科 l骨髓瘤可因肾衰竭就诊于肾内科,也可因骨痛或神 经痛就诊于骨科和神经科 l白血病可因出血等多种皮肤表现由皮肤科医师发现 Page 31Page 15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红细胞异常增高可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见于某 些肿瘤,如脑肿瘤,肾肿瘤等 贫血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肝炎、自身免 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全身衰竭等 白细胞增高可见于绝大多数的感染,显著增高时可 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11、 Page 32Page 15 血液制品的应用血液制品的应用 临床上根据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血液成分,如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清蛋白,球蛋白,凝血蛋白 等进行输注来挽救生命和特效治疗 临床输血液制品也可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性 疾病,应引起注意 Page 33Page 17 利用血细胞检验技术、超微结构 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 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 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 技术等,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 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液学异常进 行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观察 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 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检验医师要有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只是,掌握实验技能,具 有

12、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 的能力血液学检验医师应正确掌握各 种血液病和反应病情的有关实 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创新 检验项目,能从事有关科研工 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 床知识,对疾病做出诊断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检验技师的责任 (二)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二)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Page 34Page 15 循证医学(EBM),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当 前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法 寻找证据包括证据查询和新证据探索 应用证据是将找到的最新、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 实践,并验证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是新证据探索 的基础 要求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 识与现有最好的证据结合起来进

13、行中和考虑,为 每个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 (三)(三)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Page 35Page 15 以当今最好的证据为基础 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规范检验医学的研究 设计和文献评价 用当今做好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 的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深刻认识和评价诊断试验的科学性、诊断价值 及临床适用性,一提供大量、充分、现金最佳的 证据,结合每个患者的表现和疾病,谨慎而明确 的予以应用,为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决 策提供可靠的、最佳的证据 这就是循证实验医学(EBLM) Page 36Page 15 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是对血液学检验

14、 的循证,其核心思想即为临床血液病医师的专业 技能与现代系统研究所获得的最佳证据及患者的 意愿、利益有机结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Page 37 血液学实践循证的步骤血液学实践循证的步骤 循证问题循证问题评价证据评价证据寻求依据寻求依据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后效评价后效评价 : Page 38Page 15 思考题思考题 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与血液学与 血液系统血液系统 疾病关系疾病关系 检验技师检验技师 的责任?的责任? 什么是造什么是造 血干细胞血干细胞 血液主要血液主要 有哪些成有哪些成 分?分? Page 39 Page 40 第一章 造血基础理论 第一篇第一篇 造血检验造血检验 Pa

15、ge 41 第一章 造血基础理论 n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 n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n 第三节 造血细胞 n 第四节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n 第五节 造血调控 n 第六节 细胞凋亡 Page 42 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1.掌握:胚胎期造血器官及造血特点;造血微环境 的概念及组成;造血干细胞的概念、基本特征;血 细胞生长发育阶段及过程。 2.熟悉:髓外造血的概念及特征;造血祖细胞的概 念、基本特征;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概念;造血细胞 的临床应用。 3.了解: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因子;造血因子调控 ;细胞凋亡与自嗜。 第一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Page 43 第一节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造血器官与

16、造血 造血器官分为造血器官分为 胚胎期造血器官 出生后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器官 髓外造血髓外造血 Page 44 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 造血(hematopoiesis,hemopoiesis)。 机体有完善的组织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 血细胞分化、发育、增殖和成熟,这些组 织器官称之为造血器官(hematopoietic organ)。 Page 45 (一)中胚层造血(一)中胚层造血 人胚第2周末人胚第9周时止。 血岛形成血岛形成 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的间质 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 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 囊壁上聚集成团,称为血岛(blood island)。

17、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血管和造血的生发中 心。 Page 46 产生主要有三种特殊产生主要有三种特殊HbHb:Hb-Gower1 Hb-Gower1 Hb-Gower2 Hb-Gower2 Hb-Portl and Hb-Portl and 同时产生少量同时产生少量HbFHbF。 第六周后,逐渐被肝脏造血代替。第六周后,逐渐被肝脏造血代替。 (一)中胚层造血(卵黄囊造血(一)中胚层造血(卵黄囊造血 ) Page 47 卵黄囊血岛形成示意图 Page 48 (二)肝脏造血 人胚第6周出生时。 1.肝造血 由卵黄囊血岛造血干细胞迁移至肝脏所致。 产生第二代幼红细胞,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 (HbF)。胚

18、胎第4个月后生成粒细胞,但不生成淋巴 细胞。 Page 49 (二)肝脏造血 2.脾造血 (人胚5周出生后)首先产生红细胞,以后产 生粒细胞,5个月可以形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出生后只 产生淋巴细胞。 3.胸腺造血 (人胚6周7周)形成淋巴细胞,也可产生红 细胞和粒细胞。 4.淋巴结造血 (人胚7周出生后)终生形成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 Page 50 (三)骨髓造血 人胚14周出生后。 出生后唯一产生粒、红、巨核细胞的场所,也可产生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除产生HbF外,还可产生 HbA和HbA2。 Page 51 人胚胎期造血器官及造血特点 造血器官造血时间造血特点 中胚层造血人胚2周

19、末9 周 人体唯一的血管内造血,可形成第一代巨幼 红细胞,产生Hb-Gower1、Hb-Gower2和Hb- portland 肝脏造血人胚6周出 生时 形成第二代幼红细胞,4个月时可形成粒细 胞 脾脏造血人胚5周出 生后 首先产生红细胞,以后产生粒细胞,5个月 可以形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出生后只产 生淋巴细胞 胸腺造血人胚6周7周形成淋巴细胞,也可以产生红细胞和粒细胞 淋巴结造血人胚7周出 生后 终生形成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骨髓造血人胚14周出 生后 出生后唯一产生粒、红、巨核细胞的场所, 也可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除 产生HbF外,还可产生HbA和HbA2 Page 52 二、出

20、生后造血器官 根据造血器官不同 出生后造血分为 Page 53 (一)骨髓造血 骨髓被封闭于坚硬的骨髓腔内中,肉眼观是一种海绵样、胶状的组 织。健康成人骨髓约占体重的4.5(3.45.9),平均重量为 2800g(1600g3700g)。骨髓按其组成和功能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 红骨髓 黄骨髓 Page 54 1. . 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不同年龄的人群红骨髓的分 布不同,5岁以下的儿童全身的骨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7岁后,长骨的骨髓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18岁时, 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 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 近心端。红骨髓占全部骨髓的

21、50左右。 红骨髓红骨髓 Page 55 1. 红骨髓主要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造血实质细胞组成,由网状纤维 和网状细胞构成立体网架,各发育阶段的血细胞位于网孔中。红骨髓内有丰 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血窦内是成熟的血细胞,血窦间充满 各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 红骨髓红骨髓 Page 56 1 . 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分布具有一定区域性。 (1)红细胞造血岛位于血窦附近,随着细胞的成熟逐渐贴近血窦壁,并通过内 皮细胞进入血窦; (2)粒细胞造血岛远离血窦,位于造血索中央,成熟后能够移向血窦,穿过血 窦壁进入血流; (3)巨核细胞常紧贴于血窦壁上,将其伪足伸入血窦内,当血小板成熟后从巨 核

22、细胞的胞浆分离出来直接释放进入血流。 红骨髓红骨髓 Page 57 2. 黄骨髓黄骨髓 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黄骨髓在正常情况 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如急性失血或 溶血时)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健康成人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 Page 58 (二)淋巴器官造血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 骨髓 胸腺 脾 淋巴结 黏膜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聚集和免 疫应答发 生的场所 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和成熟的 场所 Page 59 (二)淋巴器官造血 1.胸腺 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可促进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 胸腺素。 2.脾 T、B淋巴细胞分化、

23、成熟的主要场所之一,同时具有造血、 储血、滤血和免疫反应等多种功能。 3. 淋巴结 出生后,淋巴结只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Page 60 (三) 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 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 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 髓增生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 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髓外造血常见于儿童,外周血中常出现较多幼稚 血细胞及细胞碎片,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肝髓外肝髓外 造血造血 Page 61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Page 62

24、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HIM)。造血微环境是由骨髓基质细胞(stromal cell)、 微血管、神经、细胞外基质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 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定义 Page 63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分为 骨髓血管系统 骨髓神经 骨髓基质细胞、细胞 外基质及细胞因子 Page 64 一、骨髓血管系统 骨髓的静脉窦与集合窦统称为骨髓血窦。 血窦壁的特点是:完整的血窦壁由内皮细 胞、颗粒状基底膜和外皮细胞构成,但只有 内皮

25、细胞层是完整的。绝大部分血窦壁仅由 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骨髓血窦骨髓血窦 Page 65 一、骨髓血管系统 平时血窦的窦壁无孔,当血细胞通 过时,可形成一个临时通道。造血活 跃时,窦壁孔隙增多,有利于发育成 熟的血细胞释放入血。内皮细胞转运 细胞的孔道常达2m3m, 最大直径 为6m,因此,穿越的细胞必须具有 变形性。 Page 66 二、 骨髓神经 脊神经 骨髓神经 血管扩展或收缩 血细胞的释放 分支 调节 调节 Page 67 三、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 及细胞因子 1.骨髓基质细胞 2.细胞外基质 3.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Page 68 1.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成纤维细

26、胞 内皮样细胞 脂肪细胞 巨噬细胞 基质干细胞 营养造血细胞,并支持其 增殖和分化;分泌造血调 控因子。 Page 69 2.细胞外基质 分泌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 糖蛋白 蛋白多糖 胶 原 Page 70 2.细胞外基质 作 用 的 作 用 细 胞 外 基 质 构成微环境中有活力的结构支架,给造血细胞 以支撑、保护和营养作用。 粘附作用:介导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及细胞外 基质的相互识别、相互作用。 介导造血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粘附和信 息传导。 Page 71 3.细胞因子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因子 产生 调控 改变 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 发育 基质细胞的增殖分泌状 态 共同调节HSC

27、归巢和增殖、 分化 Page 72 第三节 造血细胞 定义 干细胞是指存在于胚胎直至成体的具有增殖、自我更新能力以及 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专能干细胞 分类 能形成完整个体 受精卵、胚胎干细胞 能分化多种组织细胞 造血干细胞 、神经 干细胞、间质干细胞 能分化一种类型细胞 肝干细胞、肠上皮 干细胞 Page 73 一、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 造血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 量极少,形态难以辩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定义 特征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也称自我维持。 多向分化

28、能力,也称全能性。 不均一性,即多态性。 电镜下的 造血干细 胞 Page 74 Till实验 第一只小鼠 全部骨髓X线照射 小鼠死亡 Page 75 Till实验 第二只小鼠 部分骨髓 在x线照射区外 造血衰竭 后逐渐恢复 小鼠存活 Page 76 Till实验 第三只小鼠 全部骨髓x线照射 供体小鼠 抽出骨髓或血液 小鼠存活 Page 77 Till实验说明: 骨髓或血液中存在着造血细胞的祖先,我们把这些血细胞的祖先称 为造血干细胞。 Till实验 Page 78 一、造血干细胞 表 面 标 志 有CD34+、CD38-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CD34抗原。 CD34 + 造血细胞是公认理想的

29、造血干/祖细胞 移植物。 CD34+ CD38-是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标志 。 Page 79 二、造血祖细胞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 定义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丧失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 增殖性细胞群。 特征 一定的增殖能力 一定的分化能力 但与造血干细胞相比分化方向比较局限 集落 造血祖细胞 Page 80 造血干/祖细胞的部分特征 特征造血干细胞早期/晚期造血祖细胞 自我更新能力强弱/无 体内重建造血能力长期短期/无 CD33阴性阳性 CD34阳性阳性/阴性 CD38阴性阳性 HLA-DR阴性阳性 Page 81 三、造血干/

30、祖细胞的临床应用 公认的理想靶细胞 胎肝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 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基 因 治 疗 Page 82 四、骨髓间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MSC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被诱导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 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 特征 利用MSC进行组织工程 学研究的优势 取材方便且对机体无害。 移植时不存在组织配型及 免疫排斥问题。 在治疗创伤性疾病中具有 应用价值。 骨髓间质干细胞 Page 83 第四节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 HPC 所有血细胞

31、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造 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及细胞因子等诱 导下,增殖分化为各系祖细胞,继续向 下分化成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原始细胞, 经过幼稚阶段,最终进一步发育为具有 特定功能的成熟阶段细胞,释放进入外 周血发挥作用。 HSC various series blast cells Immature cell Mature cell Page 84 一、血细胞发育 血细胞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历了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等过程。 1.增殖 血细胞通过分裂使其数 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 裂方式增殖。 Page 85 2.分化 血细胞在 发育过程中失 去某些潜能, 转变为具有新 功

32、能细胞的过 程。 一、血细胞发育一、血细胞发育 Page 86 3. 成熟 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 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一、血细胞发育 Page 87 4.释放 成熟的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一、血细胞发育 Page 88 二、血细胞生长发育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 造血祖细胞阶段 原始及幼稚细胞阶段 维持造血干细胞数量衡定; 是分化为各系祖细胞的源泉。 细胞数量放大的主要阶段,对维 持血细胞的数量起重要作用。 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 在骨髓涂片中形态可以辨认。 Page 89 三、血细胞的命名 骨髓造血细胞按所属系列分为六大系统: 2.粒细胞

33、系 1.红细胞系 3.巨核细胞系 4.淋巴细胞系 5.单核细胞系 6.浆细胞系 Page 90 各系血细胞分化发育阶段及名称 Page 91 第五节 造血调控 造血细胞的增殖、 分化与成熟的调控 是一个多因素、多 水平的复杂的调控。 基因调控 微环境中细胞 因子调控 细胞因子受体调控 细胞粘附分子调控 细胞外基质调控 细胞信号传递调控 维 持 正 常 的 造 血 平 衡 Page 92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原癌基因 c-myc ras c-abl bcl-2 c-kit 正信号 ,促进细胞的增 殖 抑癌基因 p53 WT1 NF1 PRB DCC Rb 负信号 ,抑制细胞的增 殖 1. 2. Page 93 信号转导的调控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 路 腺苷酸环化酶-cAMP- PKA 信号转导通路 PLC/IP3/DG信号转导 通路 受调蛋白水解 依赖的受 体 信号转导通路 诱导或抑制细胞增殖与分化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3. 酶偶联受体 信号转导 通路 Page 94 二、造血的体液调控 细胞因子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