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组合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崔书颖(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摘要:组合互动式教学是笔者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传播学中的“互动”理论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思维科学的智力支持,群体动力即“场”对主持教学人员及学生教学、学习的内在驱动,系统论中的教育社会化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教育学既有文献理论的铺垫和表演理论对教学概念的延展,都为组合、互动式教学的出笼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持。关键词:组合互动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互动 群体动力 表演一、组合互动式教学的概念提出松下幸之助曾经贴切地比喻说:“一个现
2、代化社会是架在这样一对轮子上前进的,一只轮子是科学技术,另一只轮子是管理,连接两只轮子的轮轴是教育,是人才。”1因此,教育之重要自不待言,但仅知道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可贵,可贵的是怎样认识到这一点的;仅仅说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弄清楚实现这一转化的可行性措施是什么。这就说到我国高等教育怎样培养人才的具体问题上来了。对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即组合互动式教学模式。所谓组合互动式教学,即在高校课堂上,突破现有的单个老师按部就班地讲授一门课程的程式,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同堂授课,从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动态的
3、阐释、讨论同一个问题。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声筒,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每个参与教学与学习的人员既是传者又是受者,彼此交互碰撞,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网络。所谓“互动”,相必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所有参与教学与学习的个体之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的信息交流;所谓组合,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教师队伍的组合,比如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性别等的组合;教学媒介的组合,比如校园内外教学场地、教育资源的组合等;教材的组合,指定教材与弹性教材的组合等。这些在以后都会论述到。组合、互动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接
4、受众多教师在辩论过程胜出的观念或思想,而是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的、立体的、交互的信息网络环境中探究治学的方式,启迪多元的思维。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给学生准备丰盛的干粮,不如为他们提供一支获取食物的猎枪。笔者以为,组合、互动式教学理论的出笼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口号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战略”,最终达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一目的。二、组合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组合、互动式教学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传播学中的“
5、互动”理论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思维科学的智力支持,群体动力即“场”对主持教学人员及学生教学、学习的内在驱动,系统论中的教育社会化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教育学既有文献理论的铺垫和表演理论对教学概念的延展,都为组合、互动式教学的出笼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持。1、 组合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石”学习理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社会需要,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学习需要,忽视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常常是有什么教师教什么课,甚至为填充课时,什么教师都开课。而且由于教材滞后,教法陈旧,许多老师只是“老科学”的传声筒,他们的教学观念依然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在
6、短短的三、四年之内,把某一专业的知识全部在课堂上宣讲一遍,就以为灌输完毕,认为已了。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已受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严重挑战,而后者逐渐被认识,并逐步被应用于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关系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2组合互动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在课堂辩论、交流中胜出的思想或观点
7、,而是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立体、交互的信息环境中探究治学的方式,启迪多元的思维,从而培养起从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形成对一个问题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的认识,而这一直观的信息环境恰好适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这也就为组合互动式教学的提供了理论基石。2、组合互动式教学的信息论基础传播学理论。所谓信息,用信息科学的规范语言来说,即“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3从狭义的角度说,“即不确定性的消除”。4所谓“传播”,即“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传送和接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5传播和信息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运动和材料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传播学“鼻祖”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五个环
8、节即5W模式,又称拉斯韦尔模式(见下图)6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但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传播模式是直线性的和孤立性的。从中我们既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丝毫没有涉及到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仿佛整个传播都是在“真空”里孤立地进行。在这一典型的线性模式中,传者占有对信息的绝对控制权,他发布什么信息,受者就得被动地接受什么信息,受者对信息的接受与否、传者也丝毫不知情,毫不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播学者早已认识到线性模式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完善的理论模式,变直线思维为循环思维,先后提出了循环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实现了传播学理论上的两次飞跃。传受双方的关系不再
9、是单一的“传”与“受”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反馈机制,并且传受双方的角色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互换的;不仅如此,社会系统模式还把传播过程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体现了传播过程与社会的互动。马莱茨克模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是详尽地描划出了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传播学中完善的社会系统模式为组合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基础。教学过程实际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它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传统的“教”与“学”关系,是一种线性传播模式,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适应学校、适应老师、适应课程,因为
10、学校和老师处于这一传播模式的第一环节,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而学生则处于信息流动的末端,只有被动接受教师抛来的任何东西,且没有发言权,即教师给什么,学生要什么。这就颠倒了本末,阻碍了学生对丰富信息的获得。组合互动式教学以社会系统模式中的马莱茨克模式为信息理论基础,它不仅是从单向线性传播向双向交互式传播的转变,更是立足于大社会、把教学过程描绘成社会过程之一,把教学过程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在这一教学理念中,教师与学生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角色,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处于传统教学中的信息流向不平衡的两端,而是一种平衡地传受信息的关系;并且授课内容、信息传递的
11、媒介和教学环境都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模样,而是更富延展性、多样性和立体化,如果把这一教学过程用一个信息传播模式来表现的话,可以简单勾勒如下:组合互动式教学模式(T=教师 S=学生)媒介的压力感受和效果内容选择来自教师的自发性反馈来自学生的自发性反馈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媒介的压力媒介M内容选择感受和效果讯息的压力学生的自我形象学生的个性结构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社会环境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的自我形象教师的个性结构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师的社会环境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知识结构ST上图即为组合互动教学的模式。下面就该图略加说明。首先,从教师一方看,总是面临着从大量材料中
12、(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即对授课内容似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给什么”似乎占尽了主动性,实则不然,反过来,教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教学媒介的压力”制约,学生反馈信息的制约。也就是说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并非恣意为之,而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合理地、积极地建构着授课内容。在这里,不是教师对于“给什么”具有绝对权威性,而是学生想要什么,即教师指导着学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与其说教师是教师,不如说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的合作伙伴。不仅如此,在此之前或者说在这之外,教师已经有三个层面的制约。一是个人方面包括其“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教师的“自我形象”,
13、也就是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的:是平易近人的学习伙伴?治学严谨的学者?先踏进学术殿堂的领路人?还是照本宣科的知识传声筒?自恃颇高的家长式的课堂管理者?这对于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时是大不一样的;教师的“个性结构”,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教师不同的个性,会导致对信息感知的差异,因而也决定了他对信息选择的特性及其授课的不同风格,比如他是长于说理还是长于抒情,是耽于幻想还是立足现实,是新奇浪漫的还是持重稳健的等等。这都会影响到他对外界信息的态度和行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不同,必然导致他对信息构成的敏感程度不一样,钟情的角度不一样,信息广度也不一样等;教师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思维、发散
14、性思维、还是聚合性思维?这些都会制约着教师的授课行为。二是组织层面比如“工作伙伴”。这里的教师角色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传统教学中,通常是单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组合互动式教学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同堂授课,这种组合可以是性别组合、年龄组合、知识结构组合、不同职业组合等等,视授课主题需要而定。因而,教师通常置身于一个小群体之中,不得不受其群体规范的约束,这更有助于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确与自我形象的维护和提高;而且,在组合互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亦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是信息的双向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习伙伴,因而教师还要受到来自学生的约束;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相当于社会总系统,从
15、宏观上制约着个人和组织。如国家出台的教育法规、政策,制定的教育方针;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实用新型人才的要求等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对教师构成一定的约束。其次,从学生一方看,与教师对应,也不能不面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并反馈信息。这显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各取所适,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反过来,学生同样受到“媒介的压力”、“教学道具”的压力。如教师授课所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还是外语,方言还是普通话,肢体语言还是有声语言等,教学道具是粉笔+黑板还是多媒体教学等等。对于“感受和效果”,其实就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传
16、播效果。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交流实际就是一个群体传播,传受双方在发出与接收信息时,可能会产生各种预期效果,也可能由受者本人作出符合自己“预存立场”的解释,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甚至使之归于无效,即曲解和遗忘与自己“预存立场”不协调的信息。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有复杂的背景:一是个人层面学生的“自我形象”,如学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还是一个“60分万岁”的马马虎虎的学生;是把自己定位成迈向学术殿堂的辛勤耕耘者,还是仅为拿学分而修课的被动者,亦或是为准备就业而学习某项技能的人等等,自我描绘形象不同,必然影响他在课堂的表现,必然会反映在这一组合互动式教学中他是积极
17、推动型的还是消极等待下课型的。学生的“个性结构”同教师的个性结构一样,学生不同的个性,决定了他选择性接受信息的不同。是积极主动地从相应的教师那儿索取知识,还是一成不变地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信息;是勤于发问还是默不发言,都是由学生的个性决定的,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课堂上的互动效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教师相比相对单一,但也并非是整齐划一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知识的撷取范围、撷取程度的不一。也就是在学生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传统教学中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的原因。传统教学中,为了照顾大多数,一个教师只能按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授课,而撇开了优秀的学
18、生和稍逊的学生于不顾,因而课堂成了温温吞吞、毫无特色的课堂,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似乎也被抛到了脑后。组合互动式教学中,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满足了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的口味,他们可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也是制约学生在组合互动式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的因素。二是组织层面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环境,归属于这一群体的成员,不能不受到群体规范的影响和约束,不得不承受群体所形成的“场”的压力。组合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一个多角度、多侧面、立体、互动的“场”,“场”中的成员可就任何一点畅所欲言,这就会借助外力感染带动群体中的成员活跃起来。在这个“场”中的学生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影响。三
19、是社会层面“社会环境”,与教师相同,学生也会受到来各自个群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再次,组合互动教学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教师、学生的彼此印象及他们对教学媒介的适应程度、评价高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彼此的互动等。最后,就教学“媒介”而言,他也不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媒介。除了有声语言、肢体语言、黑板+粉笔以及相关的实验、教学器材之外,还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种教学媒介的组合是一个动态的组合,据课堂教学所需而组合。3、对教学概念的延展表演理论一场精彩的表演离不开这样几个要素:好的剧本、优秀的导演、表演到位的演员及设计得当的舞台。在表演当中,导演占据着
20、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却不是导演本人,而是他执导下的演员。也就是说导演总是在幕后起着指导作用,而舞台上的主角却是演员。并且,在剧本这一环节,导演和演员都必须吃透剧本,对剧情、角色了悟到家,才能共同演绎一出精彩的表演。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表演。教师之于导演、学生之于演员,教学内容之于剧本、教学环境之于舞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应的,只是在传统教学之中,教师往往是身兼导演、演员二职,学生只得论为观众罢了。教学主次颠倒、教材滞后、教学内容僵化、呆板,教学环境狭隘,如此一场演出自然是味同嚼蜡。组合互动式教学恰切地把表演理论用到了教学之中,对于师生进行了恰当的角色定位,并把教材与教学环境
21、的概念延展到一个更广、更深的层次。下面就各方面略加阐述。导演与演员的角色定位师生角色的转换在组合、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是课堂教学这场演出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7又是观看演出的观众。而学生则是由教师执导下的这场演出的主角,而不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观众 。也就是说,在这场演出中,教师在前台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本人退入后台、隐入观众席,跳出以前的自导自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从另一个视角审视学生眼中的自己,必定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受。而学生则由以前的“台下观众”、幕后配角走向前台,在同教师平等、开放的交流中,在和
22、谐、民主的师生互动中,承担起主角这一任务,演好这出戏,真正由被动的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的搜求者。地作舞台天作幕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组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学环境不再佑于传统教学中的狭隘的、静态的“课堂环境”这一概念,即包括教学场所、教学道具等在内的教师教、学生学、时间、地点、人数都固定的“课堂”。笔者言下的教学环境是一种开放式的以天作幕布、以地为舞台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学场所的延展,也包括教学道具的拓宽,既融入了以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的动态教学环境,又涵盖了以山川河流、工厂社区等在内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句话,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相伴而生,随着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延
23、展,伴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而变换。其实,关于“地作舞台天作幕”的这一“大教学环境”并非无妄提出,诸如美术写生等学科久已存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只不过是它们是出于本学科的特性而自发产生的一种教学行为罢了,并未推而广之,上升到一种“学理”的高度。组合互动式教学只是想借助表演中的“舞台”这一概念,将教学环境推而广之,提升到“大教学环境”这一层次,使教育真正走出象牙塔、融入大社会,使“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朴素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优秀剧本的出笼弹性教材的灵活性在我国许多高校中,教材滞后、观点陈旧屡见不鲜,许多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心安理得地“拿薪”。孰不知陈旧的知识、呆板的教材宣讲,且不说误了多少
24、学生的前程,更不用说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单说那一日日、一月月的机械重复造成的教育资源的白白浪费,岂是一个“可惜”了得的呢!改变这一现状的环节之一少不了教材的革新。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于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人材的培养呢?笔者以为可以借鉴“五四”时期北大的做法。在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八字校训指导下,北大的讲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而侃侃而谈的教授们也并未见到有固定的千日一面的教材作根据,而是依各家所长自由布道。若说有教材,那就是一种“软教材”,这也是笔者所向往的优秀剧本弹性教材。即教学内容不再是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和在教学环境之外预先设定的,而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25、中可生成与转化的、动态的弹性教学内容。4、对于主持教学人员及学生教学、学习的内在驱动群体动力论。“群休是由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所致使,以特定方式组织在一起,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进行活动,并且是互相制约,有着我们是同一群人的感受的人的结合体”。8它的基本特征有四个,即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在组合互动式教学中,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群体。首先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启迪学生的多元思维,领悟学者治学的方式,从而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该目标得由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合作来完成,此即“群体目标”;其次,在组合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会自然
26、而然地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种种规则,对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群体规范”。例如,其规范之一就是鲇鱼效应,即引入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是群体外在的压力、更是个体内在的动力。它必会使安逸平淡的高校动起来,使习惯于温温吞吞的高校教学人员利索起来。再次,组合互动式教学所形成的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这不再单单是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教学,而是多个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在这样一个课堂上,不再单单响彻着一种声音,它同时还响彻学生的不同声音以及不同教师的不同声音。因此,这一群体之中的每个成员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或知识容器,而是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的组合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构建者,并且自己传达
27、的信息会被参与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实时地反馈回来。因而,具有这种群体意识的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他们有着共同的教学与学习的环境。最后,组合互动式教学中的每个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都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执行着相应的任务,且有相应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构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只是这个“群体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参与人员的角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动态中达成平衡的一种结构。5、教育社会化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系统科学理论“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理论和方法为组合互动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依此理论看,教育本身是社会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运动规律,而不是系统内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此即所谓的“整体性悖论”;但同时,强调整体效果,也并非意味着抹杀了构成整体的各要素的个性特征和能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稻买卖合同
- 0×5=?(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不动产融资租赁协议范本(2024版)版B版
- 2024年简化版借款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美容院连锁店员工薪酬及福利待遇合同范本3篇
- 个人消费微贷合同范本(2024年版)版
- 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学高一数学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2024月子中心消防设施节能改造与优化合同3篇
- 多地取还车协议书(2篇)
- 个人房产抵押借款合同范本2024年版版B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人民日报】72则金句期末评语模板-每页4张
- 零缺陷质量意识
- 2024河北中考化学仿真卷52
- 借款债务股东共同承担协议
- 门诊导诊课件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小学英语教育
- 阿甘正传书籍
- (正式版)JTT 1497-2024 公路桥梁塔柱施工平台及通道安全技术要求
- 中国省市地图模板可编辑模板课件
- 三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