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为东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研究_第1页
顾为东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研究_第2页
顾为东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研究_第3页
顾为东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研究_第4页
顾为东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研究顾为东(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省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生态省建设的难点,主要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偏重的工业结构对环境治理的压力、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环境承载的压力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创造性地构建了生态省建设的“四维生态模型”(经济、社会、环境、制度),将生态环境建设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相结合,系统性地提出了江苏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实施途径。关键词:生态省;实施途径;江苏 江苏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

2、,节约优先”的发展战略,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总的来看,江苏经济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国际化的提升期、市场化的完善期,在此期间,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动并进的压力依然很大。2004年12月,江苏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为江苏生态省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本文对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的研究,就是为了推动纲要的贯彻落实,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能源、物质、信息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快江苏生态省建设的进程。一、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经济实力改革开

3、放以来,江苏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12.6%,比全国平均增速快约3.0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54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达到3598美元。2、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7.2:56.5:36.3,第三产业总产值位列全国第二。城市化率达到5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对外开放江苏省经济外向度较高。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840亿美元,增长24.6%,出口1604亿美元,增长30.5%。实际利用外资达174.3亿美元,

4、总量占全国的1/4以上,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4、人民生活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在全国排位由第7位上升到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1,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最小。二、江苏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对照国家和江苏省签订的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2010年水质目标要求,江苏省几大流域水质达标情况均不理想。如太湖流域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有24个断面达到水质目标要求,达标率仅为45.3%;其中主要考核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达标率分别为71. 7%、71.7%和56.6%。淮

5、河流域部分地区水资源量有一定的萎缩,导致水环境生态功能下降。并且,各大流域上下游行政交界断面水质超标,引发的边界水污染纠纷时有出现 江苏省环境质量公报。江苏省水污染影响方式见图1。沿海河流小水系农业、鱼塘产业,能源生活污水大气沉积物交叉污染湖泊影响:农业工业饮用水生态 方式地下水 方式方式方式图1:江苏省水污染影响方式2、耕地资源低于全球人均生态土地水平江苏省现有耕地面积7153.1万亩,占全国的3.8%。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的1/4,是全省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但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建国以来,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6年人均占有耕地0.95亩,

6、远低于全球人均拥有1.8公顷生态土地的水平。3、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江苏省的平原占69%,水面占17%,丘陵岗地占14%,而且其中村庄、道路、工厂占地不少,森林资源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森林资源的难度很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近年来,全省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发展森林资源,2006年,全省新增造林157.8万亩,但15.8%的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 江苏省省情手册2007年版。4、湿地生态破坏严重江苏省有沿江湿地,海滩湿地,湖泊湿地及浅水湿地,水库湿地及河流、池塘等人工养殖面,湿地种类多样。但是,由于江苏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19

7、.7亿吨猛增到2006年的28.72亿吨,各种污染使江苏湿地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并退化。二、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难点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根据库兹涅茨曲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由较低增加到较高,污染指数增加,环境恶化,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处于“两难”区间。而当人均收入达到某一水平后,污染指数转而下降,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处于“双赢”区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进入正相关阶段。2006年全省人均GDP为3598美元,正处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负相关阶段,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同时又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是生态省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2、偏重的工业结构对环境治理的压力2006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

8、比例为7.2:56.5:36.3,工业的发展在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如何协调工业的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如何调整工业投资结构的惯性和环境治理的关系,将是我省建设生态省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3、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环境承载的压力江苏省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高,土地总量相对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见表1)。2006年,在江苏10.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高达736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95亩。目前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达警戒线,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江苏人地矛盾将日益加深。表1 19492006年部分年份江苏省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年份人口密度(人/km

9、)人均耕地(hm/人)1949342013919654550.10719755490.08319856060.07419906600.06719926740.06519966390.06320007140.06620027190.06620037220.06620047240.06520067360.063四、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分析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经济增长质量、资源利用效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发展趋于平衡,人口、资源、环境状况适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

10、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省份 2005年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了将生态省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推动生态省的建设进程,本文提出江苏生态省建设实施途径的六点建议:(一)产业结构生态化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照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继续以创新为动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协调的新格局,把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低污染的产业作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产业,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2、加强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江苏正处于信息化扩张

11、期,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因此,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必须充分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传统产业的技术构成。在对现有产业的改造上,要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中心,推进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渗透。3、推动工业园区化,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工业园区,对存量企业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企业之间基础能源、资源使用公共平台,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最后可能通过构建横向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链条,实现整个园区对外实现废物“零排放”。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省现

12、有供销系统的功能,建立社会化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推动城市“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是指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发展。(二)城镇体系生态化1、构建城镇体系的生态发展规划城镇体系生态环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通过规划缓解因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为在城市群的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奠定基础。其内容主要涵盖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城镇体系生态环境规划目标确定、城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城镇体系生态环境规划实施对策等。2、划分城镇体系生态空间布局确定以道路、河流或绿带系统等为主体的生态廊道,有机地建立起由纵横交错的绿带和绿色节点组成的城市生态

13、网络体系,摸清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分区与规划。鉴于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我省的生态规划不可能在理想的纯生态的环境下进行,对全省生态空间的认识,以及对区域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测算都要考虑经济与环境双重因素。3、实现城镇体系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江苏省已经初步建立起集约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江苏省准四大都市圈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日益加深,区域内部的合作也在各个层面展开。在产业布局上,进一步以“四个集约”(土地、资本、技术和三废处理的集约化)和“三个集聚”(人才,资本和生产型服务业的集聚) 顾为东:论新苏南模式的空间表现形式,ht

14、tp:/为指导,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优化生产力布局。(江苏省准四大都市圈分布见图2)图2:江苏省准四大都市群和五大城镇聚合轴分布图(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农业产业化转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方式,加大政府在农业科技教育、信息服务、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力度。选准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注意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市场销售和管理体系,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行情,引导农户有目的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2、农业生态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筑农业生态产业链,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和间套

15、作,与养殖业结合,提高秸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3、农村环境建设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村的数量和布局。加快农村绿化建设,重点开展村庄周围、道路两旁、河道两岸和居住区周围的庭院绿化。重点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改善农村水环境。按照政府出资补助、受益群众“一事一议”筹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办法,逐步形成规范的投入机制。4、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相结合,继续抓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

16、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包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股份制企业。重点鼓励农民向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花卉苗木业、精深加工业及农机跨区作业等行业和领域拓展。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方面,加强流域防洪和水资源骨干工程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交通建设方面,基本建成以县级节点为主,乡级节点为辅,连通建制村,具有较高通达度、对外联系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农业资源开发方面,重点在苏北地区实施土地治理工程,推进集中连片治理开发,突出高效和特色,着力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能源方面,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适度发展

17、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潮汐发电,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利用。(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发展的层次(1)微观层次企业生态化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在企业层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绿色”生产过程,促进原料、能源、水资源等在企业内部的节约与减量化,以及中间产物和废物的回用和循环。(2)中观层次构建生态产业园和产业生态链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

18、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3)宏观层次循环社会战略以社区、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资源观,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1)循环型农业重点项目包括循环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流域和地区农业环境整治与修复,循环型种植业工程,循环型渔业工

19、程,循环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回收与集中资源化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等。(2)循环型工业重点项目包括节能工程,节水工程,清洁生产工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新产品和功能替代产品开发等。(3)循环型服务业重点项目包括绿色CBD示范工程,“绿色饭店”创建工程,生态旅游建设,生态物流示范工程等。 (4)循环型社会重点项目包括生态教育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绿工程”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1、制定江苏省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保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法律保障。借鉴国外的成功

20、经验,对电力公司明确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定义务,对各电力公司设定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比例。同时明确因接纳可再生能源电量产生的额外成本,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在电网内分摊,最后落实到终端用户的销售电价之中。 2、制定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科技发展计划将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培育可再生能源研发的科技队伍,切实改变对可再生能源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风力发电主要攻克兆瓦级风机的制造技术,解决风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光伏发电重点解决硅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3、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1)强化行业指导,开展市场研究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国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障碍以及需

21、要解决的问题,编制秸秆固化成型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相关科研单位、专家和生产企业相互协同,推进生物质利用技术的商品化工作,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加强技术监督和市场管理,规范市场活动,为生物质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我国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规模小,获益能力低,尚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必须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保护。利用可再生能源法颁布的契机,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可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出发,增加对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研制与开发的财政资助和政策导向,加速产品工艺技术的突破和系统开发的进程。(3)加大科技攻

22、关力度,促进装备生产规摸化针对制约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和技术难题,集中资金,强化各级研究部门和生产企业间的协作和配合,加强对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科研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建立产、学、研一条龙开发模式,对高产率、规模化成套设备进行研究、示范、推广和商业化服务。(六)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1、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把规划任务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组织实施。依法建立排污单位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流域内相关管理部门需详细分解规划实施的任务和职责,各司其职,具体负责所辖工作。排污单位认真落实规划要求,明确本单位的水环境保护职责。2、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提高流域执法水平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明确流域各水体的主导功能,优化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形成由国控、省控、市控监测断面组成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实现流域主要河流跨省界、市界断面水质的全面监控。强化污染源监控能力,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现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污行为。3、健全保障制度,实现科学动态管理建立区域总量台帐制度,在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建立综合性的区域总量台帐。现有重点排污单位及全部新建排污单位实现持证排污,按照污染源排污量与排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