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财政研究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财政研究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财政研究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财政研究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所谓部门预算,是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具有增强预算资金分配上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增加收支透明度等优点,但在现行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部门预算效率低下。首先是部门预算透明度低,法治性难以体现。我国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具有计划性、归一性、公开性与法治性的政府预算制度。然而实践表明,法治性问题是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目前政府预算实际决定权仍不在人代会手中,部门预算缺乏应有的公开性,部门预算还是披着

2、一层神秘的面纱。其次是尚未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体系。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是部门预算制度的核心,但目前仍未建立起来,致使公共服务成本脱离实际,部门预算效率低。具体表现在:公用经费与专项费用划分标准不明晰,预算执行随意性大;基本支出预算中的公用经费定额较粗,细化预算管理目的难以实现;制定定额的依据不充分,估算定额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定额脱离实际,部门预算难以编准编实。定额管理的不规范,导致财政分配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也使部门公共服务水平受到影响。再次,预算博弈负效应使部门预算效率大打折扣。部门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不同部门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和调整。本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动

3、机是部门预算博弈的原始起源,由预算博弈而产生的边际效用大于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的诱人前景是其存在的现实因素。因此正常情况下,预算博弈的一方部门争取尽可能多的预算是一种理性选择,其上报部门预算时往往高报预算,而博弈的另一方预算的审批者出于法律所赋予的职责,采取对上报的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和削减的策略同样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但其对部门上报预算的削减受制于所掌握的信息。受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削减幅度的合理性成为审批部门最棘手的问题:削减少了,没有履行好职责,浪费了财政资源;削减多了,会给部门工作造成困难,并可能引发部门的逆向选择行为(如部门为增加预算外收入,擅自提高服务收费标准或乱设收费项目)。(

4、二)财政与部门间的关系难以理顺。部门预算改革的本质特征就是改变了原来按财政资金性质和部门交叉管理的方式,以部门为依托构建新的预算管理体系。从近几年的部门预算改革实践看,财政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关系还没有很好地理顺。(1)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主的“被动”预算。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主要是依靠部门来编制的,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酌情砍压,最终汇总编制财政总预算。相当多的人将其视为部门预算的巨大优点,认为将具体的预算编制工作下放给部门,有利于财政部门腾出时间进行宏观管理。究其实质,则是财政部门无法全面掌握部门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客观上造成了以部门意见为转移的局面。(2)财政内部

5、各处(科)室存在着“自我扩张”意识。部门预算改革一个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理顺财政内部的管理体制,对各业务处(科)室职能重新界定,一个预算单位只对应一个财政业务处(科)室,实现预算分配管理主体一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分管业务处(科)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分管部门争资金、争项目,而不是站在财政全局的角度,对部门上报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经各业务处室审核后初步汇总编制的财政预算要大大高于当年可用财力,预算处只好根据当年财力状况逐个儿与业务处室谈判,有的地方甚至只好使用“基数法”,根据各业务处室上年分配资金额度适当增长后切块到处室,以确保财政预算总额不突破。财政内部的这种“自我扩张”机制,客观上降低了预算

6、的编制效率。(3)预算分配权不统一,事业单位退出机制不畅。目前在财政部门之外,还有部分部门具有预算分配权。多重预算管理分配权不仅与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还影响到部门预算编制效率,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对事业单位而言,则存在着改革滞后、退出机制不畅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在以前收费、罚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各地增设了很多依赖收费生存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可以说是“因费而生”。随着国家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取消,很多赖此生存的事业单位失去了经费来源,这些“因费而生”的单位本应“清费而灭”,却借取消收费之机改成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7、。(三)缺乏部门预算编制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1)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很难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国人大对政府财政的监督一直较弱,部门预算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在人大对部门预算的审批权缺位情况下,仅仅由财政部门自发改革,这场改革也是不彻底的,更不能提高到“*”的高度。(2缺乏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国各级部门广泛推开,但对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却鲜有人进行详细考究。从这个角度看,部门预算改革还不够

8、深入和彻底,形式上的改革恐怕要多于内容上的改革。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对于财政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核尽管也是大势所趋,但各级财政部门对此普遍缺乏经验,而事实上也存在较大难度。笔者认为,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一是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在传统的预算编制体制下,一般从11月份才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预算编制时间非常短,编制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但预算编制时间也并非越早越好。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预算周期

9、过长、预算编制时间过早,势必要影响到预算的准确性。二是简化编报程序。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流程,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简化编报程序,如可以变通实行“两上一下”或“一上一下”的编报流程。 第二,理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一是财政部门在全面掌握部门资源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预算编制的主动性。二是预算编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部门预算对财政资金在部门间进行分配,必须要提高项目安排的透明度,确保资金在部门间的公平分配,以取得部门单位对财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三是切实处理好财政与部门间的集权和分权关系。实行部门预算后,财政对部门资金使用的垄断性监督管理大大加强,但是

10、客观上也容易造成财政对资金分配的管理过宽过细,不利于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部分专项资金的分配权向部门适度转移,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就有可能变一家理财为多家理财,意想不到地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四是理顺财政与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的关系。对于计划、科技等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简单地将分配权收回并非是好办法,因为这些部门在各自的领域比财政部门更有发言权;且项目的选择权过分集中于财政部门也不甚妥当,应该分而治之、相互制衡。因此,可以将计划、科技等部门转变为预算审核委员会成员单位,配合财政部门共同做好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工作。第三,构建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首先,明确预算监督机构的职责,强化部门

11、预算硬约束。预算监督机构应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部门收支情况,并负责把这一信息传递给预算编制部门。其次,建立支出跟踪监督机制。一是实行由财政预算监督机构向各部委派驻财政监察专员的制度。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环境下,财政监察专员的主要职责是掌握部委开展的公共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有无乱收费或降低公共服务质量等行为。二是财政预算监督机构应对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过程实施监督,要求各部门在进行政府采购前同时向财政预算监督机构及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使政府采购置于财政监督之下。再次,应建立对财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机制,量化考核指标,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在财政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监督制度,赋予财政监督以相对独立的

12、地位和权利,在调动财政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要有惩罚制度,如果财政监督不力,对出现的重大财政资金违法违纪问题失察,一经查出,就要依法追究财政监督不力的责任。第四,建立绩效控制机制。在我国部门预算实践中,信息不对称常常使决策部门不得不依赖支出部门提供的信息,因而导致支出部门产生向决策者提供或认为制造对本部门有利的信息,提高其获得更多资源的概率。这种信息障碍是导致预算结果经常背离政策初衷的主要原因。为此,应该改变现有控制模式,采用绩效控制模式:(1)在已经建立部门预算监督机制的环境下,将具体的管理责任与权力下放到部门层次,并赋予支出部门或部门负责人在部门内部进行资源再分配的自主权。部门可以按照

13、自己认为最适宜的方式运作本部门的财政资源,从而有助于削弱支出部门“花掉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的动机。(2)建立对部门的产出绩效(投入成本、产出结果的数量和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即部门必须对预算绩效负责,经年度审计,对达不到指标要求而又没有客观理由的部门实施整改,或罢官免职,或削减下年经费,或精简人员。在绩效控制模式下,较低层的支出管理者可以被赋予更多的使用运行成本的自由,强调对产出、成本进行计量和绩效审计、评价,提高支出机构的公共服务效率。要实施这种理想的预算控制模式,必须相应建立服从于政府预算管理规则的部门管理制度,包括适宜的政府预算科目、人事、公共产品采购和国库资金支付制度等,财政部门(或其他

14、层次较高的预算决策机构)则可集中精力对各部门的遵章守纪情况进行审查,实施财政监督。更多相关文档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 (16340字)西部大开发中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 (6262字)新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研究 (8510字)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外部环境及其风险分析 (8923字)论和谐社会中财政立宪的基本要素 (20034字)自治化: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创新 (11834字)地方举债权与财政联邦制的思考 (14425字)宪政下的公共财政与预算 (9255字)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研究 (3066字)2008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13018字) 本站资料来

15、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站长统计 沧时鞠笔瞧毡橄窒? 公共资本的规模可能远未达到边际报酬迅速递减的水平, 而且人均私人资本也处于较低水平,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具有互补关系, 公共投资将刺激私人资本扩张。所以, 对于e、w 两个经济体而言, 由于初始资本存量的差异性, 如果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话, 那么e 必然强于w; 如果存在互补关系的话, 那么e 必然弱于w。( 6) 公共资本支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取

16、决于企业的发展水平。由于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资本支出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根本保障。企业资金实力越雄厚的地区,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所以, 同一单位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扶持的边际效用w 地区较之e 地区要大。( 7) 公共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产出的影响差异。人力资本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效应日益受到重视, 第二代创新增长理论就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质量和规模。尽管国内的实证分析表明, 政府的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不如对物质资本的支出明显( 郭庆旺、贾俊雪, 2006) , 但人力资本的生产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增长效应, 而不

17、是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由于e、w 两个经济体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和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差异, e 地区用于提高人力资本产出的支出水平较之w高, 因此单位政府公共资本的人力资本支出对于人力资本产出的影响, w地区比e 地区要大得多。 ( 8) 公共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差异。人力资本一般由个人的人力资本支出和政府的公共人力资本支出形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多, 用于人力资本支出部分也较多,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少, 相应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也较少。因此, 政府单位人力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有着较大的差异, 即对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影响较

18、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小, 也就是说财政性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e 地区要小于w地区。( 9) 经济发展缺乏第一推动力的迫切程度差异。显然, 按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 资本的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这种稀缺程度又因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不同,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本的稀缺程度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小。因此, w地区对于第一推动力需要的迫切度相对于e 地区更大。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 同一单位的财政资本支出,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的资本产出弹性增幅、资本存量的增幅、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的增幅、技术进步水平的增幅都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体的相应指标增幅。因此, 对于同一

19、单位的财政资本支出产生的gdp 增长幅度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相对要大, 也就是同一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于较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来说更大。现在我们来分析我国经济中的东、西部之间的财政政策效应差异性。东、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情况如表2 所示, 其中, gdp 总量、人均gdp 为2004年的统计数据; 人力资本状况以2005 年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来衡量、r&d 以2005 年科技经费的内部筹集额来度量,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市场化程度指标根据2002 年各省区市场化总体指数分地区取算术平均值而得, 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 课题组、

20、樊纲、王小鲁, 2004) ; 个人可支配收入为2004 年的统计数据,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东、西部经济是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较大的两个经济体, 现假设政府进行一个单位的公共资本投资, 则对人均gdp的增长作用将不相同, 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将大于东部地区。如果结论是正确的话, 那么增加对西部地区的公共资本支出水平, 将有利于促进西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从而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三、财政政策效应空间差异性的实证分析为了研究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 本文分别考察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区域的财政政策效应,

21、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本节以我国19782005 年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 在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框架下, 首先通过var 模型估算各地区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然后对各地区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比较, 以对本文的理论分析进行检验, 并进一步对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 模型选择和变量设定一般来说, 分析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简单套用适用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济模型并不可取。但是, 对于研究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问题, 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时, 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政

22、府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取决于财政公共支出的性质, 因此,理论研究中如何界定公共资本的性质也影响到研究的结论。arrow和kurz( 1970) 将公共资本存量划分为生产型和效用型两类, 在一个新古典模型框架内研究了公共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由于引入生产性公共资本投资, 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 经济也可能实现长期增长。为了反映公共资本产生产性特征, aschauer ( 1989) 、turnovsky 和fisher( 1995) 等将财政支出分为资本性和非资本性来建模, 但是这些模型把资本性支出当作流量来处理, 因此不能分析出公共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目前, 研究财政政

23、策的经济增长效应, 采用将资本性财政支出当作存量来处理, 并使政府支出进入企业生产函数的方式, 是一种普遍方法, 例如: 我们可将人均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划分为人均物质投资, 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等、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如公共教育、工作培训等; 而且, 假定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人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 采用人均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假设规模收益不变, 将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加到企业的生产函数中来考察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 考虑到采用从一个模型出发构建一个计量方程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毕竟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且相互间关系错综复

24、杂。所以, 我们认为采用非结构化的研究模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财政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影响, 而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 它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的预测和确定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的动态影响。事实上,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对于研究变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更为理想, 但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并借助excel 和eviews 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利用var 模型估计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基础上,进行动态响应分析。为了研究公共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选取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收

25、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4 个变量进行分析。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动水平、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指标。地方财政支出可以基本反映一个地区是政府的公共资本支出水平, 而地方财政收入则可以看作是负的公共资本支出, 相应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就反映了该地区宏观税负水平, 也就说明了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或政府对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其中, 地方财政支出选择的是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地方财政收入选择的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这主要是因为一般预算支出或收入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比性。而且,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涵盖了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

26、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各项税收以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作为税收竞争中财政融资补充手段的作用正在弱化, 而通过税收手段进行公共服务融资以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 可以明显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沈坤荣、付文林,2006) 。因此, 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关系。为分析的方便, 将人均产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等变量分别令为y、gi、gt 和ty,

27、 并对人均产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取对数为ly、lgi、lgt。( 二) 西部地区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1.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 人均产出ly 采用有截距带趋势项, dly 采用带截距项, 其它各变量为有截距项, 滞后期数为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 dlgi、dlgt、ty 至少在95%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序列, dly 至少在90%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序列, 不存单位根,其中, dly 表示人均产出的变化, dlgi、dlgt 分别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所以, ty 是i( 0) 过程, 而dly、lgi、lg

28、t 是i( 1)过程, 因此我们对变量: dly、dlgi、dlgt、ty 建立var 模型长期的动态分析。前一期的产出水平对当期的产出影响非常大, 说明经济基础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产出的影响前一期为正, 即政府公共资本支出水平的变化与产出变化正相关, 前一期的支出对当期的影响达到0.075, 而前第二期的支出对产出变化的影响为- 0.0065, 这说明前一期的支出对当期的产出推动极大。另一方面, 前一期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对人均产出的影响为负,达到- 0.0327, 这说明减少前一期的税收能够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 而地方财政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收

29、入的上升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对产出的影响前二期均为正, 说明两者为正相关关系。3.动态响应分析在var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政府公共支出对人均产出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在此, 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称为新息或新生变量( innovation) 。脉冲响应函数试图描述一个标准差新息对变量取值影响的轨迹, 显示任一个变量的扰动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 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从西部地区产出对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来看,产出对自身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为正

30、, 第一期最高达到了0.034, 此后以0.001 的响应水平缓慢下降至第六期为0。产出变化对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变化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为正, 即财政支出水平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冲击为正, 其中, 第一期的影响为0.0025, 而第二期升至最大为0.015, 然后缓慢下降, 并以此正向影响持续冲击下去。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变化的影响为负向, 其中, 第一期为- 0.012, 到第三期转为正向冲击为0.01, 而后又缓慢下降, 并以正向影响持续下去。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变化的影响前四期均为负, 其中第一期达到- 0.02, 第四期之后转为正向冲击, 之后平

31、稳延续下去。脉冲响应分析说明, 各个变量的变化对产出的冲击均是在短期波动之后, 均以微弱的正向影响持续影响下去, 即冲击影响具有稳定的长期影响, 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 降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将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短期水平, 从而提高长期增长的能力, 当然这必须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有力支持, 否则地方政府财政将会陷入困境, 最终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 三) 东部地区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1.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 人均产出ly 采用有截距带趋势项, dly 采用带截距项, 其它变量为有截距项, 滞后期数为2, 表明, 至少在95%的显著水平上, dly

32、、dlgi、dlgt、ty 是平稳序列, 不存单位根, 其中, dly 表示人均产出的变化, dlgi、dlgt 分别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变量ty 是i ( 0) 过程, 而dly、lgi、lgt 是i ( 1) 过程, 因此我们对变量: dly、dlgi、dlgt、ty 建立var 模型长期的动态分析。结合研究命题的实际, 设定模型同式( 1) 。2.长期均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 我们重点分析人均产出与各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前一期的产出变化对本期产出变化影响非常大, 前一期产出的增长将导致当期产出的更大增长, 说明经济增长的惯性较大。政府公共资本支出水平的变化与产出

33、变化正相关, 前两期的资本支出都对产出产生了正的影响, 其中, 前一期的支出对当期的影响达到0.0309, 而前第二期的支出影响为0.0503。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对人均产出的影响前一期为负, 说明地方财政收入的上升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前二期的影响为0.0976, 说明地方财政收入的上升对经济的短期增长的负向冲击较大, 税收的增加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造成经济波动。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对产出的影响不明显, 前一期的影响为正, 但前第二期的影响却为负, 因此, 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不十分确定。3.动态响应分析从东部地区产出变化对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来

34、看, 产出对自身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为正,第一期为0.04, 第二期降至0.038, 之后此响应水平缓慢递减延续至各期。产出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变化对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变化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前四期为正, 即财政支出水平的变化对产出的冲击为正, 其中, 第一期为0.022, 然后缓慢下降,第四期降为- 0.002, 随后各期在0.002 水平上波动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的影响第一期为正向, 达到0.025, 而第二期下降为- 0.013,之后转为上升, 至第三期达到0.018, 而第四期又降为- 0.01。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

35、出变化的影响第一期为负, 而第二期突升为正向冲击并达到0.039 的高水平, 至第三期又变为负向冲击达到- 0.002, 第四期又为0.002的正向冲击。脉冲响应分析说明, 各个变量的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冲击均是在短期波动之后, 平稳地持续影响下去, 即冲击影响具有稳定的长期影响, 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有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 四) 东、西部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从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分析可以看出, 在符号变化上是一致的, 但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 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 var 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 总体上各个政策变量对产

36、出的影响方向上是一致的, 而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但影响的程度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各变量变动对产出的影响两者间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 地方财政支出对西部地区的增长绩效比东部地区要高, 例如, 东部地区前一期每单位的人均财政支出变动将使人均产出增加0.0309, 而西部地区的产出增加却达到0.0755, 相差两倍多。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 - 0.0327) 远远小于东部地区( - 0.9764) 。两方面的情况反映了西部地区的资本稀缺程度较大, 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非常明显,特别是短期的增长冲击非常之大。同时, 分析结果

37、也表明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政策效应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2) 从动态响应分析看, 产出对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产生标准新息冲击响应尽管在方向上都一致为正, 但是冲击强度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对西部地区产出的冲击第一期达到了0.034, 远远高于东部地区0.022 的水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的影响上, 西部地区为负向的冲击并达到- 0.012, 而东部地区为正向的冲击并达到0.025。这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 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部地区纯粹为负向冲击,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导致政府调控能力的增强, 相应会促进产出的增长。因此, 动态响应分析结果表明, 地区间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综合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分析结果, 本节的经验研究证实: ( 1) 财政政策效应在东、西部不同经济体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