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2012-09-09 23:46:17|分类:城市规划原理|字号订阅一、 城市的内涵“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韩非子爱臣里讲到:“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1现在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义,我们稍作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
2、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 “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市”则是指特定的交换场所,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城”的出现早于“市”。后代的城市则是指“城”和“市”的有机结合体。城市是以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中国
3、古代的城市定义为“城市是有着防御功能和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二、 思想脉络一、殷商以前的“城”与“市”的发展关于城市的起源时间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考古学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村落,可以看成是城市的雏形。4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期城市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记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中州杂俎郡邑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汉书效祀志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世本作篇记载:“鲧作城郭。”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夏鲧作城。”吴越春秋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更是指出了当时城市的形态以及它的防御功能。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昔者有夏鲧作三仞之城。”指出了城
4、墙的高度。孟子万章上记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竹书纪年记载:“夏后氏禹居阳城。”指出了城的名字。但是这些都没有得到考古学界的证实。而在城市规划方面更是鲜有涉及。“城”和“市”在在这一时期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城的发展早于市,并且最初城与市是分离与独立的。周易系辞记载:神农之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我国古代在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市”。二、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尚书周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了“天命”来统治人民的。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天命玄鸟,
5、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信鬼,也尊崇巫术。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当时的人们经常靠占卜来决定重大活动。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想。52.以占卜为核心的城市选址殷商时期的城市规划还处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在城市选址方面。商王成汤前后,迁都频繁,都邑无定常。城市选址异常重要,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受天命论思想的影响,在选址方面完全依靠占卜来完成。这也是造成殷商前期经常迁都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的城市规划方面历史文献记载颇少,考古方面甚至没有发现城墙,宫殿遗址排列也无规则
6、,房屋皆土墙、草顶。6这一时期,“城”与“市”开始出现了融合,商业贸易繁荣了起来。商书盘庚有“若挞于市”的记载,在这样普遍的商业活动中,城市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商品集散的枢纽,六韬上有记载:“大者百里,中有九市”但至今为止考古勘探至今尚未发现“集市”遗址。7三、西周时期的礼治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周代建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礼记丧服小记,使周代统治集团有了一套“名分”分明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对社会实行有效地控制。宗法制度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礼治”思想与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整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5宗法制度和礼
7、治思想是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是治国的根本,深刻的影响着西周统治阶级的行为方式。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隐公二十年记载:“礼,治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记载:“人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说明了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重要性。2.周礼下的城市规划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深刻的影响着西周统治阶级的行为方式也反映在了城市规划方面,成为了我国古代城市传统形制的基础。8周礼开篇说:“惟王建国,辩证方位,国体经纬,设置分职,为民立极。”这一宗旨是西周宗法制度与都城建设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由此,明文确立了天子隆重的威仪,以及“君权神授”、唯我独尊”、“南面称王”的礼仪和
8、官制,都城、宫殿和房屋的座向就与人的尊卑等级、主客关系联系起来了。9成书于春秋末年的齐国官书考工记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城市规划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的正式形成。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方正的城垣、居中的宫殿、经纬的道路,“中经中纬”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标准结构,是座理想城市的图示,这段文字也历来被尊奉为古代都城营造的圭桌,用来体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的礼制思想。我国古代的传统城市,全是规规矩矩遵守礼制而规划,而建筑,而管理的。8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同样也影响着城市体制的规
9、划。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在宗法分封的政体为基础下,形成了“王城、侯城和都(采邑)”(周礼考工记)的三级城邑体制。并且对城市的规模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在一国之内城市的规模也有限定:“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都,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3.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思想西周上承夏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宣扬周王是“受命于天”的。“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天佑我,故汝众士臣服我,弼我,我其敢求位”(尚书周书多士)。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尚书周书康
10、诰)。意思是说,天不给殷人继续为王的命运,而命文王灭殷,建立新政权。5 4.坛庙建筑的设计受天命论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周人“敬天”、“法祖”。 孔子日:“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天)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即认为知祭义者治理天下,明如视掌。由此,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社樱先农的祭坛及祭祀祖先的太庙,因作为皇帝敬天、法祖的场所而成为历代都城中不可或缺的要件。5.营国制度和闾里制度由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城市的阶级对立和矛盾激化程度很高。帝王在建城时,考虑更多的不是公共服务,而是监管统治。因此,封闭的里坊制度(闾里制度)不仅仅是一个营建制度,更是封建统治
11、阶级出于对社会安定的考虑而采取的一种强制城市管理制度。里坊制是封建社会都城礼与法结合的产物,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提出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的“礼”“法”相济的思想。10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统治者大力推行宗法分封,试图运用宗法政治来强化周王的政权稳固,旋即,从中央夭子到各分封诸侯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城邑的活动。为了指导这种大规模的城邑营建活动,当时曾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营建制度,即“营国制度”,并将其做为一种礼制确立下来。这套营国制度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城邑体制到营建方法均有规定。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城邑营建均以这套“营国制度
12、”为指导理论,以至于在今天的许多历史城市中仍清晰地反映出“营国制度”的影响。在城市管理方面,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如下记载:“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疏:邑犹里也。”“闾青,各掌其间之征令。郑司农云:二十五家为闾。”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这时期城邑中的聚居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闾”和“里”,间里中的执掌人物分别称为“闾青”和“里宰”。闾里的管理是严格的,不同闾里的居民不是将家院而是将闾里作为彼此之间的界限。管子大匡篇记载:“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表明城邑中的居住者多按职业特点来聚居。西周虽然在聚居区内建立了闾里制度,但是,闾里的组织形式并不完善,闾里结构也不成熟,
13、闾里形式带有较多自发而成的聚居特点。116.市的发展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上述记载说明了西周“市”的发展。当时存在着三种市场,这三种市场在交易内容、方式上均有所区别,朝市,以往来商贾和官府商贾的交换居多,多为大宗以批发市场;大市是最主要的,奴隶主贵族派人来购买所需奴隶、珍异等物;夕市多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小商贩或小生产者经营的“朝资而夕卖”的一般平民所需的商品,因为西周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比较兴盛,西周注重加强对城市市场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市场管理
14、机构及官员。除了设“贾正”对官营商业奴隶进行管理外,还设立了“司市”作为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司市”下设“胥师”分别管理不同的交易区域,并负责辨别货物的真假;设“贾师”专管市场物价;设“司虢”(十肆一人)和“司稽(五肆一人)负责维持市场秩序;设“质人”管理度量衡器,设“廛人”负责征税,并设“司门”,“司关”专管市场货物的出入,以防禁品上市或外流。由此可见当时是十分重视对城市市场的规范管理。四、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天人合一思想与城市规划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和产生主要以易经和道德经为主,它所表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原则。12易经的中心思想是将自然(天、地)与人作为整体来考虑。
15、13周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事物互相联系的统一,使自己与天道归一。14道德经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开。15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柔和思想。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每一样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16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古代
16、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在城市选址上,管子度地篇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记载“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肥饶者。乡山,左右绕水若泽。”这些说明了城址的选择要注意“高亢,近水,向阳,避寒,避风”的原则,要适宜人的居住与生活。这种“依山临水“的筑体现了古人所信奉的“负阴抱阳”的生哲学观念,如老子的“万
17、物负阴而抱”及周易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即万与自然环境要相协调。在城市规模方面,管子乘马记载:“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二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指出了特定的地理环境承载着特定大小的城市及一定数量的人口。管子八观记载:“夫国城大而田野狭浅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指出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观念。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它不仅体现了礼制观念,同时还体现了神明崇拜及君权神授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它隐含着人类对大自然
18、的敬畏、追求与自然的沟通与和谐。管子乘马记载:“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自然的观念。122.师法自然思想与城市规划周易认为宇宙之间事物变化会出现征兆。人们依据天象推求事理,并且摹拟天象办事情。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创作方法“以象制器”。周易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为之法。”“观物取象”“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把对自然和人观察得到的“虚像”,通过理性的概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制作“实象”。古代的关象建筑城,如盖屋星图考等,是易学以象制器的具体应用。17伍子胥在为吴国建立都城(现在的苏州城)的时候提出了“相土
19、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不仅要求当地必须有最好的水土,并且把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城市的文化生态主题与城市所处位置的地理形势、天文星相以及天地灵气相感相通。将城市的位置、结构、朝向与天象相配合,“阴阳调和、四序顺理,雨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应天象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吴越春秋)史记律书中说:“间、闻风居西方。”因此在西边立间阖二门。向西开此二门以象天门,引阂风人城以通天上。东为娄、匠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昊欲吞越,用十二生肖的方位来行生、克、制、化之道。吴国的方位在龙位,其方向在辰;越国的方位在蛇位,其方向为巳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故名“盘门”,北面的齐
20、、平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国在西北方,遂又将西北的闾门改名为破楚门。其城的形态为“龟”以象自然资质。这座城池充分体现了象天法地的原则,但是同时它违背了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法则。18越国都城的规划也具有这种特征。吴越春秋卷八中记载:“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家们,还对象天法地思想进行深化,推出“形胜”的概念,在城市的选址、布局中以“取势”为原则。曹魏邺城平面图就是依据“形胜”的观点建立的。17这一思想原则在后世一直被沿用了下来,并且不断发
21、展。其后秦始皇建都咸阳,继承和发扬了“象天法地”的原则。“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西汉长安城并未效法周代王城制度筑成正方形,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地势有关。长安城的修筑以“象天法地”原则为指导,结合地理条件,“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是也”。班固的西都赋中也提到长安城所体现出的“象天法地”原则,“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另外,长安城中还开凿了昆明池,用以象征银河。隋唐长安城,及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均有象天法地意匠的体现,并且各具特色。1
22、93. 道德经中的“无”“器”与城市规划1 “无”与城市规划在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关系问题上,老子的这一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的思想,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当代建筑界的一些教授、学者常会引用老子的话,着眼点多是用它来讲内容和形式、立面和空间的关系。著名建筑历史教授罗小未在莱特一文中介绍莱特“非常重视建筑的空间设计及其表现”,是受了老子这一思想的启发,才那么“强调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或流动性)和一体性。”以上是建筑界对老子上述一段话的看法,这是以物(空间)为目标的看法,对于解决建筑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无疑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城市规划布局光有这些看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空间本身并不具备任何使用价
23、值,只有当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和它发生关系的时候,它才可以产生应有的实际价值。显然,建筑设计不但要以形式上的空间为目标,而且要把使用者当成影响设计的中心思想,即要突出人的主体性。2 “器”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称之为“道”“道”与“器”是相对的。道即是规律、事理。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器是指物质表现于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思想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又把它归纳为:“以形而上者为理,形而下者为气,理在气先。”这种崇尚“道”,把在城市规划中追求“象天法地”“形胜”“数序变化”的思想又提高了一步,提高到要求始终贯穿天地阴阳“道”的规
24、律。综上所述,把老子有关语录应用到建筑规划上来,可以把规划定义为:人们的生活在时间中经验的空间体现。因此规划师必须以适用物质功能和心理经验的时间因素为基础,以时间作为组织空间的主要因素。这种建筑规划的方法就称为“相位”原则。4.阴阳五行与城市规划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易系辞下:“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五行说则以水、火、木、金、土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后来又产生“木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阴阳五行说在城市选址和规划布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明清紫禁
25、城是以阴阳五行思想进行规划布局的典范。紫禁城的屋面为大面积的黄琉璃瓦,以象征五行居中央的土,又以五行相生中火生土的思想,大面积的把墙壁、油饰做成赤色,因赤为火之色,火为土之母,以便中央土的循环生化。由于五行相克中木克土,因而故宫外朝中轴线上很少用绿色油饰,也不种树木,以防木的色彩克土。但在宫后苑及万岁山做了以木为主的御园,这样做就符合北方为水,水生木的道理。17五、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城市规划1.法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制度的衰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以适应当时残酷的兼并战争,给士人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战国
26、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其中,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当时的争霸环境,“国之所重者,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商君书慎法)所以它也最容易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因而在战国时期,许多国家进行了变法,著名的包括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此外还有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子之、乐毅变法。这些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最彻底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大治,正如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秦国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次变法使秦国最终走上了统一六国的道路。法家思想也取代礼制思想成为了当
27、时的统治思想。2.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御思想”,21而体现军事防御的构筑物就是城墙。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即城市中的平民住在称为“郭”的大城之内,统治者则住在“郭”内称为“王城”的小城里面,外面有护城河围绕城墙。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是这个时期的都城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传统特色。邯
28、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和佳作。63.市的发展许多大国的都城发展为较大的城市并采取西“城”东“郭”的结构布局。7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这是因为,虽然宫城内设市但规模不大,而且主要是为官府和贵族服务的。而设置在“郭”内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是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据近代考古发掘,春秋时期的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开始出现有封闭结构的“市”。“市”区作方形或长方形,四面有围墙,每面中间设门,称为“市门”,当时“市”的南门外该有一片广场,即所谓“市朝”作为前来的群众聚集或车辆停靠之处。考工记匠人“市朝一夫”就应该是指此处。六、秦朝时期的社会思
29、想和理论规划1.皇权至上秦用武力统一中国后,又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嬴政认为功劳业绩远远超过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妄图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于是,在“皇权为大”(出自哪忘了,cnki文献上查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一书中有类似介绍)的思想指导下,为炫耀武力,歌颂帝王功绩,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咸阳城。秦始皇先是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北阪上,兴建了六国宫,以至渭北“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连”,并且“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此。秦始皇后期,又在上林苑兴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赋)。又“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
30、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这样一番经营,咸阳成为一座以咸阳宫为中心,周围方圆二百里内宫殿环抱气势雄伟的庞大都城。咸阳的规划视野十分宏大壮观,不仅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方圆几百里的宫殿建筑群,而且广治驰道,通达四方。唯“大”唯“多”是咸阳宫最大的特点。2.法天象地咸阳城另外一个特点即是采用了春秋时期“法天象地”的思想。22秦始皇二十六年“作信宫,已而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史记秦始皇本纪)。信宫取名为“信”,就是因为“信”在五常方位中,居于中间,对应于北极星在天之中央的位置。信宫是古代“择中立国”(吕氏春秋慎势)的反应。三辅黄图记载,咸阳“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
31、横桥南度,以法牵牛。”说的即是咸阳宫法天象地的景象:每年十月份,天上群星与地上的宫殿交相辉映,时空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秦咸阳宫作为宇宙之都的磅礴气势和与日月争辉的不可一世的风范。另外秦始皇信封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秦咸阳宫还体现了以“水德”克有“火德”的周的思想。3.郡县制影响下的城市体系秦统一中国以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等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的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这一制度深刻地影响了秦朝以及后世的城市体系的制定,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中央和上级行政单位对地方和下级行政单位有绝对的控制权。在军事上,就城市防御来讲仅有
32、兵力上的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城的修筑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中,都城显然应该是最高大且最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封爵及行政等级的高下而确定其规模,正如国语楚语所言:“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脑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七、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城市规划1.清静无为思想下的城市建设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民大量逃亡。汉初的人口,较之秦代大大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
33、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否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面对残破的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旨在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方针。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是:在肯定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只有社会统治者少有作为,才能缓和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相反,统治阶级越“有为”,人民就越“难治”。因此,“顺民之情与之休息”(汉书艺文志)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长安都城,仅在秦代旧宫址上建了一些宫殿。汉袭秦制,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没有大的变化,城池外形不规则,城市中没有明显的轴线和对称关系,宫殿区、官署和居民区互相穿插,更谈不上功能分区。6西汉“
34、市”的发展秦汉领土扩张,人口激增,城市也随之扩大,汉长安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三辅黄图记述:“长安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指明了长安分设东西二市,东西两市遥遥相对。班固西都赋也有类似记载。可以推测汉代商人已具备市籍,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需缴纳市租。7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城市规划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指出“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
35、对称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中轴线的出现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三代时期开始确立,但是直到魏晋时期中轴线才基本定型。在中轴线的发展过程中,曹魏时期的邺城是一个里程碑。邺城为严格的长方形,中部以一条主要干道作为城市的中轴线,连接东西两座城门;将城区分为南、北两部分。轴线以北地势较高,为“内城”,是统治阶级专用区,建设宫殿、官署和苑囿;轴线以南为“外城”,是居民、商业、手工业区,轴线关系清晰、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彻底杜绝了宫殿与居民区混杂的状况。在城市南北轴线上,曹魏营邺更是独具匠心。该轴线始起于南城垣正中的永阳门,止于北城垣的广德门;在这条轴线上,北部“内城”中最大的宫殿文昌殿坐落在轴线的北
36、段,是曹氏父子举行朝会、大典和宴请群臣的场所;文昌殿两侧,对称地配置建有钟楼、鼓楼,晨钟暮鼓,缭绕回荡,体现了皇室宫廷肃穆庄重;殿前为广阔的广场,广场外建有端门;端门位于城市正中,东有长春门、西有延秋门,三门一线,坐落在城市东西轴线干道两侧;从端门往南看,透过宽阔平坦的城市主干道,直通南城垣的永阳门,视野开阔、清晰豁亮;从端门向北看,与文昌殿遥相呼应,宫殿巍峨,庄严对称。而以端门为承接点的连接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北高南低,北静南动,北闭南开,北实南虚,既凸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尊严,又实现城市两个空间和功能分区的有效衔接与融合,这不能不堪称曹魏营邺中的天作巧合,鬼斧神工。7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
37、划所谓“风水”,又称堪舆。风与水代表了自然事象及其流变;堪表示高处(天道),舆表示低处(地道),用以表明地势变化与自然环境。因而,风水就是探讨和解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问,以求得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并达致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观念自产生起,它就全面体现在古代城市选址布局、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和营建的各个方面,并几乎遍布全国,在东南、西南、华南、华中各省尤为突出。中国历代王朝在修筑城市之前,都要对城址进行精心选择,然后才划定区域,规划设计,此即风水观念中的“相土堪舆”,而其中对于城市座落在大环境中的“气运”或“形势”应该说是特别注意的。这是中国古代城址选择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
38、:一是所谓“气”。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而行,便可获致平安与快乐,故而前人言称“风水以气为主”。 二是所谓“势”。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指远观大势,如山形龙脉的走势、河流湖泊的走势等大的走势;“形”指利于近察的总体形态和建筑细部,所谓“远观势,近察形”。 三是“气”与“势”合。古代风水理论还特别强调城市的“气”与“势”合,即认为单纯的“势”并不足恃,只有气势相合才能获致繁荣昌盛。23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就是在山区地形建城,其中心城区也多为方格网式
39、道路系统。我国现代城市规划,自由式、中心放射式、几何式道路网,多为西方规划手法。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1)忌曲折,系指两个干道交叉口之间的线段,忌讳折曲线形。折曲处,必然出现“反弓”,而反弓处损害临近街坊地段的风水。必须弯转的路段,宜将弯点选在临近交叉口的附近,可在交叉口处设小块绿地化解反弓路段的不良场气。2)忌斜射,斜射的路形在中心放射式城市道路系统是常见的,其弊端有:造成干道划分中大量地块的不均匀、不方整,从而损害用地的风水价值;干道缺少良好的朝向,造成建筑布局的困难。歪门邪道,风水所忌。3)忌四正,就是说道路的走向不宜正南北或正东西。中国建筑,传统
40、上是避开正子午的。风水认为正子午不宜民居,只适于祭祖性建筑。道路“四正”,则必然产生许多街坊地段的正子午向,造成住宅布置上的困难。这种建筑的朝向和现代测定的建筑的最佳朝向是不谋而合的。4)忌裸行,就是说道路不能无“衣”而裸行,路两侧应有护路的植物,这也是一种改善道路、街区环境的需要因而,古代城市也注意留有道路绿化用地,并适当加宽道路红线。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城市与天地人的一致性。天人合一的思想随处可见,城市与大地环境和谐一致。因此,尽管传统的中国城市有严格的规矩和人文思想,但由于每一个城市均与大地环境(地貌、气候、条件)和谐一致,因而各个城市毫不雷同。中国
41、的传统城市虽然有共同的文化内涵,但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水系统,各个城市稍有一处环境差异即子系统的微差,就势必连锁到母系统的巨差,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构思虽同、而风貌各异的特色。1)做好自然美的保护与强化。在中国古代城市,城市内部的水面、周围的山丘、可视的高处景点,均应加以保护和美化。2)加强建筑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古建筑的建造与选址,在历史上无不经过了风水勘验,大多有其文化脉络。古建筑是城市风貌难得的景物,一般均经过风水选址,其风水场是较好的,可以增加城市风貌的视频。3)重点规划城市道路空间节点。城市道路的拐点、交叉点、端点以及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处等空间节点在城市道路空间中占据着视觉变换的
42、节点地位,人流驻跸时间长,风貌视频大,应有精心构思,使之既有变化、又有全城的风貌统一,既有外在的景观美、又有内在的寓意内涵。因此,古代城市在空间节点上大量运用绿化。4)加强高点的建筑布局及街道风貌布局。城市风貌特色是以人的视知觉为依归的。一切可以表现为视觉频率(视频)较大的城市景点,部是城市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高大建筑在风貌规划中不可忽视,均从总体布局中加以构思,从而使城市天际线有美的旋律。各街道的色彩亦有差别,建筑色彩中的冷暖色运用,亦依据其风水的阴阳属性而定。这是因为,风水认为求取平衡为吉,色彩的阴阳应与地域的阴阳相平衡,在阳性气场的地段多用冷色,阴性气场的地段多用暖色。风水认为:山南、水
43、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林荫多处为阴,林荫少处为阳;楼低路宽处为阳,楼高路窄处为阴。24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佛教发韧于印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并由此走向了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的鼎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各宗教中最爱好和平的宗教,主张慈悲主义,普渡众生。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强暴,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牙还牙、以暴易暴地从事战争。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
44、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南北朝时期,佛教蓬勃发展。梁武帝曾下令兴建寺庙,而且亲临寺庙,登坛讲经,可见佛教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寺、庙、塔等宗教建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城市格局和风貌。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时“建康城”的宗教文化特征和宗教建筑景观的生动写照。现存的著名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门、敦煌都始f这一时期,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古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
45、们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94魏晋时期“市”的发展北魏洛阳西郭大市是洛阳主要的市,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这个大市由一个市和周围十个里结合而成,里是环绕着市按行业分设。这种“市”和周围的“里”相结合的“大市”制度,是北魏的创举,就是在市上除了各种分门别类的商肆以外,还把手工业者、贩卖者、卖艺者、酿酒者等商业人员都分列在市的周围,作为市的一部分,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是市的组织更加严密而整齐,这种制度对后来唐代城市的市制有很大影响。7九、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1.总体规划隋唐时期的长安城的规划,是受到周礼考工记中所制定的营国制度的影响,它规模宏大,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布置,由宫城的承天
46、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所组成的轴线作为全城的主轴线。轴线由北向南展开,分别布置宫城、皇城、外城,宫城居中,整个格局对称严谨,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通过由北向南展开的轴线城市空间布局得到有序的布置,是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典范。252.里坊制度和“市”的发展隋唐都城在营建手法上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经验,甚至城市的功能格局都很相似。聚居区的设置隋时仍沿袭称里,唐时改称坊。里坊的布局据唐两京城坊考载注: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九透之制,共规划里坊108个。里坊的规模,隋时为“周四里”川,唐时以一坊(35
47、。步x350步)为单位,分为大坊(占二坊面积),中坊(占一坊半面积)和小坊(占一坊面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长安里坊已经逐渐脱离居住区的概念,开始趋于一种城市规划基本用地单位的意义。10隋唐长安布局延续汉制,隋代设有“利人市”和“都会市”,市每面三门,市内已分为一百二十行,共有三千多商店;市的周围靠墙壁设置有四百多区的肆或店。这种市内分“行”设置商店,周围设有邸店的制度,为唐代都城的市所沿袭。根据现代考古的发掘,唐代设置东西两市基本上和隋代丰都市相同,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和集中的市制。以中央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郭的街道和“坊”“市”相互对称,形成棋盘格式。市制也同样,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各占两坊
48、之地,平面近正方形,四面围墙各开两门,内设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成两条,交叉成“井”字型,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每区四面临街设置各种行业的店铺。中心区设有市署。同时环绕东西两市的里,也居住这各种手工业工人和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这种环绕“市”的“里”居住工商业者而设立肆的设施明显沿袭了北魏的市制。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唐代后期,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邻近的各坊和城门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设店、摆摊售货,大城市甚至并出现了夜市。很明显,这些店不受旧坊制的约束,可以突破坊墙临街建造了。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这时期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普通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日益增加,同时各种行业商人之联合
49、组织“行”或“市”,从而使得城门口内外或沿河近桥,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逐渐形成以“行”或“市”为中心的街市。这种情况表明随着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伴随着市制发展的是里坊制度的解体,里坊制度做为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特有制度,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营建制度,更是统治者专制权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到了唐、宋之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下而上地产生了打破这种封闭的里坊制度的需求,所有民居市坊不再用墙垣封闭,也废除了定时启闭的门禁制度。63.里坊的管理制度里坊管理甚为严格,隋“设里司一人,官从九品下”,唐置“坊正,掌坊门管钥”,“翻越市、坊墙垣者,责杖七
50、十”(唐律令)。里坊的构造,平面为方形或矩形,四周筑有坊墙,坊墙外围为城市的经纬干道,四面辟坊门,“五更开坊门,黄昏闭门”(唐书宪宗纪)。里坊内的巷道曰“曲”,居家宅舍一般沿曲巷布置。这种整齐划一、布局严谨的里坊是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在城市营建中的体现,使得城市的聚居区在制度上和形式上达到了至极的统一和完善,代表着以社会政治功能为基础的城市聚居制度的成熟。唐代早期的开明治理,农业蒸蒸日上,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活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对市场和里坊产生了冲击,里坊的禁制受到了挑战。中唐以后,破坏里坊禁制的事情时有发生,首先是集中定时的日市满足不了商品经济的需要,在通商繁荣的城市中
51、出现了夜市。夜市的发展势头极猛,以至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宫廷不得不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唐会要)。其次,更有在里坊内设置店铺,私通交易的,如长安城中宣阳坊开设彩撷铺,延寿坊私售金银珠宝等。甚至打破坊墙、临街开铺面的事情也出现了。及至五代,国政无力,权威不振,城市中临街开门和坊内设肆列店的事更是层出不穷,初唐实行的市禁坊禁已经难以维系了。事实表明,隋唐都城中的里坊和市坊,虽然在形式上被完善得整齐严谨,但是,它所完善的仅仅是社会制度中的政治功能,而无法完善社会制度中的经济功能,因为这种里坊制度产生的基础,就是满足社会政治功能的需要,所以尽管这种制度从西周到隋唐花了1000多年的时间
52、来完善,可一旦面对社会中日益增强的经济功能的需要时它很快就变得脆弱不堪了。11十、宋朝时期的城市发展受商业发展的影响,到北宋中后期,城市里面封闭的里坊制度被一种新的街巷制所取代。10宋代城市商业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时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26北宋东京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全城四通八达的交通,随着旧有集中“市”的瓦解,街市的兴起和发展,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畅通的结构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街坊结构。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大街大量出现各种商店,包括酒楼茶肆和饮食店等等,如张择
53、端清明上河图所描写的那样繁华的街市情景,这是都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杨宽先生分析通过这番改革,不仅改变了旧的市坊规划制度,而且还带动了整个城市规划结构的革新,从此我国封建城市就以崭新的面貌跃上了发展高峰。宋以后,集市的分布彻底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的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有些城市在城门附近设置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农副产品交易而进行的草市。也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进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7十一、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明清时期我
54、国封建王朝高度发展,城市建设也达到了巅峰。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集大成者,北京紫禁城就是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理论的代表。明清时期紫禁城是古代风水建筑的杰出典范。23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殿宇重重,楼阁巍峨,西靠中南海,北倚万岁山(煤山),南有金水河,可谓前水后山、阴阳交汇。紫禁城内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的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全宫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庭的主院及中轴线上的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出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紫禁城之所以能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其基于风水观念之上的示意象征手法特别需要注意:其一,整个建筑体现了古代王朝“化家为国”的基本特征。紫禁城大体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在中轴线的前部,为礼仪及行政办公区,其主体建筑称“前三殿”,即建在高8米的“工”字形白石台基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四周由殿门、廊庑、配楼围成院落;内廷建在中轴线的后部,为帝后居住区,其主体建筑称“后三宫”,以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为主,四周也由殿门、廊庑围成矩形院落。乾为天、坤为地,乾清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雷达干涉测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司海边团建签署合同范例
- 养护外业合同范例
- 番茄签约合同范例
- 名特钢化炉合同范例
- 租房合同范例带家居
- 模具合模具合同范例
- 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
- 第1课时 滴水实验(教案 )- 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1减几(16)-西师大版
- GB/T 32960.1-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 GB/T 12706.3-2020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3部分:额定电压35 kV(Um=40.5 kV)电缆
- 工资发放承诺书3篇(完整版)
- GB 1886.339-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
- GA 1517-2018金银珠宝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要求
- 幼儿园戏剧课件
-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课件
- 小学主题班会优秀教案《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
- 浦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
-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解读 100分
- 员工心理健康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