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ppt_第1页
《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ppt_第2页
《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ppt_第3页
《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ppt_第4页
《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遗传和进化第1、2、3章教学建议,浙江省天台中学 王慧欢,本模块编排体系的设计有两点基本的考虑: 1.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因为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进化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遗传和进化模块,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发现问题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 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在呈现方式上的3方面突破,1、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

2、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柜架。 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3、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体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1、本节在质疑“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的基础上展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的,褒扬了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2、本节在内容表述上十分注重建立两对性状和一对性状的联系,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了伏笔。 3、单设标题,揭示实验方法带给我们

3、的启示,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建议,1、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和推理,使学生在模拟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的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成功不是偶然的,科学发现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

4、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引领学生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 4、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5、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并结合生活或生产中的生物遗传实例,训练学生运用遗传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建议,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2、理性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直观化,突破教学难点。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

5、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不知道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则更困难。教师可借助课件或通过抓小球的模拟活动体会不同对遗传因子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4、思考和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讲练结合,注重夯实基础,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模型建构。以小组合作形式由学生自己建构减数分裂模型,再引导学生讨论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多样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2、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加深学生对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训练识图和作图能力,第2节 基因在

6、染色体上,在遗传学史上,科学家对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是从寻找基因的物质基础,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似现象开始的,“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得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因此教材紧接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并采用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在呈现方式有3点值得注意,1、安排了“技能训练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介绍,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伏笔。 2、“科学家的故事”用叙事式的写法,介绍了摩尔根的杰出贡献、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7、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的学说持怀疑态度时,不批评挖苦,而是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的崇高人品,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生物学知识的先进性和时代感,第3节 伴性遗传,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入手,引导学生探讨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采取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建议,1、比较体细胞和精子染色体数目的区

8、别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氛围。 2、通过学生的模拟活动和思考来突破重、难点,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正确认识,研究配子多样性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受精作用的意义,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建议,1、联想用同源染色体取代遗传因子会出现的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2、建议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发现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提出与萨顿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3、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归纳,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4、尝试运用研究成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第3节伴性遗传教学

9、建议,1、介绍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利用遗传图谱,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3、让学生动手完成遗传图解,理解交叉遗传的特点。 4、比较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概括伴性遗传的特点,及时适当地补充优生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5、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传物质,首先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然后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中叶最具影响力的、最经典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科学结论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

10、过不同的方法得出。在讲述实验时,按照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领悟科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实验的设计思路,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原教材比较,本节的最大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结构模型的要点,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开端,多学科知识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合作精神等是科学发现的关键。本节最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部分旨

11、在使学生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即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讲述DNA复制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应用。“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难度较大,因此安排为选学,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实证的重要性,并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部分首先由一个游戏活动引入对问题的讨论,活动中运用排列组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一结论。“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部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

12、识DNA上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基础,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利用插图、挂图、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形象地呈现实验过程,化解教学难点。 3、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程序,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分析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总结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性。 2、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程序可采用“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

13、基本单位”的顺序,以图文结合的板书使学生逐步认识DNA的分子结构。教学中还要注重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在关系,挖掘DNA分子结构中隐含的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第3节 DNA的复制教学建议,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基础知识和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教学过程。 1、将“问题探讨”作为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2、分析经典实验,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 3、借助媒体手段,突破DNA复制过程的难点,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建议,既是

14、对本章内容的概括和提升,又是下一章基因的表达的铺垫,教学核心在知识目标方面,教材提供了实证、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三个层面的活动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组织教学,有效地将运用数学方法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结合起来。 1、充分利用“资料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2、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3、通过分析DNA指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体现STS教育,关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结语,要搞好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