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角色定位诠释_第1页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角色定位诠释_第2页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角色定位诠释_第3页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角色定位诠释_第4页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角色定位诠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 的角色定位诠释论文摘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著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呈不平等关系,译者处于“一仆事二主” 的尴尬地位。根据哈贝马斯 的交往行为理论,翻译应该是主体间 的交往与对话,因而译者与著者和读者之间 的关系是平等 的。在翻译中应尊重译者 的主体性和不同 的译本,从而促进交往 的达成。论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翻译;译者;平等;主体性一、戴着镣铐 的译者综观西方 的思想史,可以发现心物分离 的二元对立是西方哲学 的主要特点。“西方人 的精神世界里,始终蕴含着强烈 的二元对立色彩,比如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信仰等诸多命题。”这种主客二元对立 的思维模式渗

2、透在西方思想文化 的各个方面,如宗教、哲学 、文学 等领域。在翻译界,主客二元对立 的思维模式同样成为主宰。译者与著者之间 的关系是主客对立 的关系,译者永远在著者 的阴影下工作。以传统 的“信、达、雅”“忠实”“通顺”等翻译标准为例,就是要求译者成为隐身人,成为机械 的语言工,完全以著者为核心,以全面而忠实地传达著者 的语言与风格为目 的。这样 的标准集中于对外在规则 的探讨与确立,语言成了一种纯粹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 的镜像,译者则成为失去主体 的机械 的模仿者。这种理性传统使得译者片面追求“语言表达 的确定性、唯一性和精确性”,希望通过设立普遍标准而使翻译规范化。这样 的主客对立 的研

3、究范式使得译者处于从属地位,也使得翻译走向单纯 的技巧探索。译者与读者间之间同样是不平等 的。在译者与读者 的关系中,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考虑是否按照标准运用语言、忠实原著外,还要考虑他 的接受群体,并依据读者 的需要决定自己采用什么样 的翻译方法。比如倾向于“归化” 的译者考虑 的是这样 的译文更符合译人语 的习惯,因此会帮助读者理解;而倾向于“异化” 的译者是因为相信读者对外来文化 的接受能力。总之,读者 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口味是译者所关心 的焦点所在。这样,著者就成为译者极尽所能“尽忠” 的对象,读者在译者眼里又是尽力想要讨好 的对象。“戴着镣铐跳舞”是多年来翻译界对译者地位 的一种认同,有些

4、观点甚至认为这是对译者 的一种赞美。而实际上,译者这种“一仆事二主” 的尴尬地位是导致翻译舍本逐末、单纯追求外部标准、忽视翻译 的本质与目 的 的根源。从根本上说,这是把翻译剥离出来作为孤立 的客观对象进行研究 的方法。事实上翻译不是孤立 的行为,不是单纯 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对话;它不是一种“主体一客体” 的行为,而是“主体一主体” 的行为。总之,翻译过程不是一种单纯 的来料加工 的生产过程,是以人为主体 的交往过程。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联结两个主体 的重要媒介,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二、哈贝马斯交往理性 的启示1交往理性 的提出人类 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通过理性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 的过

5、程。这种理性传统一直以来把人从世界中剥离出来。近代 的科学 实证 的理性至上观点更是把主体 的人与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人被抽象出来作为一个思维主体,世界则是这个思维主体 的认识对象,二者之间 的关系是对立 的。这种理性传统在人文科学 领域也泛滥已久,甚至连人与人之间 的主体问 的关系也降格为主客体关系。当理性深入人类生活 的一切领域,那时 的理性不再是一种思想方式,而变成一种无所不在 的专制。许多哲人意识到理性带来 的暴力,于是当代西方思潮一度矫枉过正地攻击理性,并把推崇非理性、反理性认为是抗拒工具理性异化 的手段。哈贝马斯针对理性泛滥、非理性矫枉过正 的问题,提出了交往理性。他认为哲学 的危机

6、不是理性 的泛滥而是理性 的匮乏,认为现代社会 的核心问题是工具理性侵入到一切领域,而人与人之间 的主体交往关系不应受工具理性 的控制,应按照交往理性进行。劳动生产过程崇尚工具理性无可非议,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体,致力于征服作为客体 的物与自然。然而人与人 的主体之间却不应该是主客对立 的关系,应该是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也就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行为不是条分缕析 的认知,不应该被机械僵化 的工具理性所控制,不应因为拘泥于外在规则 的理性解析而使交往无法达成,因为人与人之间 的交流是为了沟通和理解。这种交往行为不是要完全摒弃理性传统,而是希望以人文理性取代机械 的工具理性。所以,交往理性在肯定理性

7、的前提下,肯定人 的主体地位,让具有人文关怀 的理性成为人类交往能够达成 的基础,而不是成为障碍。2交往理性与翻译翻译研究在工具理性 的侵袭下,一直以来以制定机械 的翻译标准为主要目标,译者则在工具理性 的压制下成为“译匠”。“这一观念(技术理性)波及到人文社科领域之后,人们在翻译研究中便制定出一系列 的翻译标准、原则、方法和技巧,并将它们奉为金科玉律,尊为亘古不变 的定理和公式,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 的手脚受到了钳制,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得以自由发挥。”事实上,翻译是一种典型 的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行为,它 的终极目 的是促成一种独特 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在不同 的文化、不同 的国家 的人之间进行 的

8、。“人类活动 的层面可以根据交往性活动 的观念来进行划分,与其他种类 的活动相比,交往性活动是为了达到意见 的一致。”这也就是说,交往性活动是为了不同背景、不同意见 的人进行交流,最终达成一致 的看法。由于语言 的障碍,这种特殊 的交往需要有人来承担桥梁 的作用。译者 的作用就是进行语言转换,由此达成不同语言、不同国家 的人 的交往。哈贝马斯在谈到语言 的转换时说:“语言所发挥 的是一种转换功能:由于诸如感觉、需求以及情感等心理过程被转移到了语言 的主体间性结构中,因此,内在事件和内在经历就转变成了意向内涵,而认知则转变成了陈述,需求和感觉则转变成了规范期待。”译者在翻译中就是发挥语言 的这种

9、转换功能,这种语言 的转换必然包含译者 的情感、个性等主体内容,因此不可能完全以外在技巧 的标准要求和评价译者。译者一方面应当遵循翻译 的基本规范,方面不能忽视自己 的交往主体 的作用。“哈贝马斯 的语言观是把言语视为言语行为,这个行为施行时,包括两个部分,即施行部分和陈述部分。译文只是陈述部分,其施行部分则是译者 的文化立场、目 的性、审美倾向、个人偏好、译文读者对象 的选择定位等等。”翻译 的标准问题之所以长期纠缠不清,很重要 的一个原因就是只把翻译视为单纯 的语言转换活动,而忽视了施行部分即译者 的主体性。因此,译者作为交往过程 的重要参与人,应当取得与著者和读者一样重要 的地位。哈贝马

10、斯强调,在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的过程中,对话参与者 的利益均在考虑之列,双方除了平等地探讨真理之外,一切其他 的思想动机都将受到排除。翻译从本质上说应该还原为这种平等 的对话关系,打破著者一译者、读者一译者之间 的主客对立 的关系。译者作为交往中特殊 的参与者,享受与著者和译者平等 的地位,他 的行为可以接受辩论与商榷,但却不应受到任何外在规则 的压迫。因此衡量译者 的标准不应凭借以各种技巧为准绳 的外在规则,而在于译者 的语言能否传达著者 的意见,同时又被译入语 的读者理解,从而达成主体间 的平等对话,达成理解与“沟通”。“沟通词 的基本涵义在于:(至少)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 的主体共同理解

11、了一个语言表达。”译者进行翻译 的终极目 的是使外语读者与原语著者之间达成沟通,也就是说,能否达成意见 的沟通是译者 的根本任务,而非一味强求译者运用统一 的策略、规范 的方法。译者不可能只从语言规范上再现原著,译者在传达原著思想 的同时必然带有其主体情感。读者也不可能只从语言技巧方面接受译者,读者所领会和接受 的必然是带有独特 的主体特点 的译者。这种差异永远是翻译 的必然存在,与其尽一切努力压制这种差异,不如以一种更为宽容 的态度对待这种差异,使翻译多元化,允许不同译本 的存在,使读者从更宽泛 的角度得以与著者对话。(1)译者与著者 的关系。译者是交往行为主体之一,必须拥有自己 的主体地位

12、。译者应该还原自己主体 的身份,也就是说,对译者 的评判决不能停留在“技” 的角度,作为翻译 的主体,译者 的个性、气质、思想情感等主观因素应当受到尊重。然而,肯定译者 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以排斥著者为前提 的。哈贝马斯主张 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也就是说,各个主体应该以平等和谐 的方式进行对话,单纯地强调某个独立 的主体都不利于交往活动 的实现。“哈贝马斯则强调这种个体主体 的社会性一面,并把社会理解作为个体理解 的参照与检验,反对把交往主体视作与世隔绝,天马行空,不受任何限制与制约 的主体。”译者既不应被看成机械 的外在标准 的实践者,也不拥有随意而为 的绝对自由,而应当成为主动承担桥梁作用

13、的沟通者,那么评判译者是否成功 的标准不应是外在 的、僵化 的语言技巧,而应考察译者是否为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达成了有效 的交往。因此,著者和译者之间不是主客对立 的关系,而是平等和谐 的交往关系。译者应把自己放在与原著平等 的对话者 的位置,与原著进行平等对话。以这样 的立场去翻译,译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原著,它 的译文也能真正地达成不同文化间理解 的桥梁。“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 的,它最狭窄 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 表达;而最宽泛 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 的规范性背景相关 的话语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 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 的某

14、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 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哈贝马斯 的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理解 的含义。达成理解 的最根本 的基础是两个主体,即著者与译者,以同样 的方式去理解同一个语言学 表达。也就是说,著者与译者在对待原文 的态度上应该是平等 的,绝不是“主体一客体” 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为实现交往进行 的平等对话。这样,翻译就从形而上 的抽象标准中走了出来,也从西方理性主义 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中走了出来,摆脱了工具理性 的机械 的暴力,走向了合作与交往,使不同 的文化、不同 的思想和谐地展开交流。译者与读者 的关系。译者不但不应成为著者 的仆人,也不应成为读者 的仆人。在许多翻译评论中,读者

15、的意见成为评判译者 的主要标准,而译者在翻译时也要充分考虑读者 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并依照读者 的要求去进行所谓翻译策略 的选择。比如对于包法利夫人中“Ellemort”是直接译为“她死了”,还是译为“魂归离恨天”更好。有人强调译为“她死了”会使读者简单直接地理解原著,而“魂归离恨天”会使读者误以为是在读中国 的传统作品,从而毁掉原著 的“洋味”。有人则认为“魂归离恨天”意境优美,能促进读者 的审美趣味,直接译为“她死了”则会令读者味同嚼蜡。这种因读者 的兴趣和接受口味而争论不休 的翻译评论,最终会抹杀译者 的主体性,抹杀译者 的个性思维及情感取向,从而使译者成为完全以读者 的口味为转移 的

16、“奴隶”。其实,真正 的翻译家都是在有意无意地把自己 的情感、个性融进翻译中,使翻译带有强烈 的个人色彩。只要这种个人色彩把握有度,不但不会破坏翻译 的效果,反而使译文更生动。大翻译家傅雷n们曾这样说道:“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 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 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也就是说,翻译绝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而首先是个人 的气质禀性 的反映与呈现。因此,译者虽然承担着必须恪守规范 的语言转换 的任务,但是由于这种转换不是单纯 的机械行为,因而有着很强 的主体性。“Hermneus(诠释) 的任务却恰好在于把一种用陌生 的或不可理解 的表达 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 的语言

17、。翻译这个职业因而总有着某种自由。”翻译中合理适度 的“自由”就是要译者保持自我,不能成为被读者 的价值取向左右 的机器。三、有效交往 的达成译者既不能在著者面前隐去自我,也不能面对读者埋藏个性。译者应该站在与著者和译者平等 的位置上,为达成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语言背景之间 的人们交往服务。在达成交往 的过程中,译者 的身份是一个言说者,他 的目 的不应集中于应该运用“归化” 的技巧还是“异化” 的策略,不应单纯考虑“形似”还是“神似” 的翻译方法更适当,而应把目标放在如何达成理解上。也就是说,译者要选择恰当 的语言表达以使对话有效。“当主体间达到了同意或认可时,交往就是有效 的,同时也就表明,

18、包含在话语中 的“有效性要求”得到了Einlosen(兑现或验证)。”译者 的核心任务是把外来文化中 的作品译为本国文字,使文化背景不同 的主体间达到“同意”或“认可”。关于如何达成有效 的交往,哈贝马斯提到了一些要求:“说出某种可理解 的东西;提供(给听者)某种东西去理解;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 的;以及达到与另一个人 的默契。”具体到翻译领域,这应该是对译者 的基本要求:正确、真实、真诚。译者在翻译 的过程中,应当关注 的是真实反映原著 的思想及文化内涵,应该使用正确 的,可以进行交往、达成理解 的语言,并且回归主体意识,关怀自己 的主观世界,不为各种与自身感受相悖 的外在规则所困扰,真诚

19、地表达自己 的认识及意见,承担起沟通 的重要责任。译者首先要“同意”或“认可”原 的文本,再用适当 的语言转换这个文本,使译入语 的读者“同意”或者“认可”。作为翻译 的主体和文化交往 的重要承担者,译者对原作 的“同意”与“认可”必然受到其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 的影响。在当译者“认可”了某一文本并开始进行语言转换时,他选择 的翻译策略,即使读者理解他 的手段同样带有强烈 的主观色彩,是重“形似”还是重“神似”很大程度上是译者个性与价值取向 的体现,而非由机械 的外部标准所决定。由此可见,译者作为译入语文化 的一个成员,其审美取向、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等必然会深深打上独特 的烙印,并影响到他 的翻译行为。译者 的主体性必然地活跃于翻译 的全过程,从译者对于原著文本 的选择直到翻译技巧与策略选择都包含着译者强烈 的主观色彩。任何主体都不是孤立 的,而翻译则是译者这个特定时期 的文化载体和源语文化 的能动 的沟通与融合。当译者摆脱了“奴仆”地位和“翻译机器” 的尴尬时,就会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介入交往行为。译者主观性 的提升会使译本带有强烈 的再创造特点,这也正说明了翻译界要做 的是提供不同 的译本,让不同 的译者对原著进行阐释,从不同 的侧重面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