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新成果(2)_第1页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新成果(2)_第2页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新成果(2)_第3页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新成果(2)_第4页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新成果(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新成果(2)对货币理论在手稿中的分析思路的研究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在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对普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货币理论进行了批判,其逻辑思路是: 从对货币关系的探讨中,揭示出交换价值的内在规定性; 从对交换价值的探讨中,揭示出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价值向货币转化的内在必然性。由此,货币章进一步揭示出价值、交换价值作为商品的内在要素和机能的性质,货币成为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另外,货币章还提出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作为交换手段和货币作为货币这三种规定的理论,实现了货币理论的创新。 在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马

2、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实质上就是商品内在的货币属性; 货币与商品脱离的过程,就是这种内在属性取得外在独立存在的过程。货币是商品内在的二重存在形式的外在化的结果,是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从商品的内在规定中揭示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从而使货币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国外学者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的逻辑体系是: 价值实体论-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论-依存关系史论-时间的经济论-货币循环 = 价值形态论-货币规定论-向资本的过渡论。这是货币章的基本思路。货币章从体系上颠覆了斯密的货币论-商品论,试图从个人交换制度本身中寻找一种必然

3、性,即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又变成货币,然后货币向资本过渡的必然性,这就是马克思最初的商品和货币论。第四,关于手稿中的资本理论。在这一理论问题上,学术界主要从资本批判思路、资本批判的全面性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学者提出,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要义就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他的批判逻辑和思路经历了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亦即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 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发现资本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此分析了资本产生的根源及其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是一种统治一切的经济权力,从而对资本权力进行了全面批判

4、。马克思的这种分析批判不仅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必经的思想桥梁,而且也是对当代许多微观政治论者认为马克思仅仅从宏观的角度批判权力的有力反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资本通过对资本家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反映攀升到社会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强制性的权利。它具有两面性,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性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的出现则具有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系统研究了资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全面论及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文明面、资本的趋势、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内在矛盾和资本的权力,揭示了资本与现代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三大社会形

5、态、社会有机体等一系列理论,不理解资本,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还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虽然论述了资本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更侧重于论证资本的局限性,指出了资本局限性的四个方面表现,即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交换价值的局限、剩余价值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货币是生产的界限、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限制。正是有这些局限性,资本不可能长期无限制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并阐述了资本的历史使命思想,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功能提供了理论钥匙。因为资本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

6、程与社会成员实现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从第二大社会形态向第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真正基础。第五,关于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最重大成就,如马克思在写作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期间,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说: 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我已经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关于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等的分析,解决了劳动价值论的难题,解答了在交换

7、价值、价值规律基础上剥削的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制定了狭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而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理论。因此,如果说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制定了狭义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创作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开始,揭示剩余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意味着资本论创作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二是认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然后又分别考察了

8、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问题。但是,资本章并没有对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转化关系作出阐述,论述的只是剩余价值量的绝对和相对增加的问题。而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引入超额剩余价值,第一次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之间的逻辑和历史的转化中介。三是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关于机器的论述,是在论述固定资本的特点时提出的。而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机器问题的论述虽然还不如资本论中那样成熟,但是其中的论述和资料却比资本论丰富得多,并且把机器的论述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三层次,实际上已经接近资本

9、论的结构。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论里,协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生产,即相对剩余价值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理论,是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里形成的。 四是认为马克思一直关注劳动对资本从属性质和形式的研究,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异化角度考察过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的事实;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已经把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遭受奴役的地位,资本家的统治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了; 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阶段的研究,得出了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的结论; 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系统

10、地提出并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的理论。五是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详细阐释了剩余价值范畴的确定形式,从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整体范畴体系的批判已经向前迈出了关键的步骤; 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则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分割为个别部分即生产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一理论后来构成了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第六,关于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已经作了研究和阐述,不仅

11、分析了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存在着危机的抽象形式即危机的可能性,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而且也开始探讨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危机理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则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不仅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方面有一系列新的研究,而且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现象-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方面有所研究,马克思还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基础、危机的形式、危机的后果等问题,创立了科学的经济危机

12、理论。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中,已经在两种形式上存在着危机的可能性问题; 而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作出彻底考察,只是提供了彻底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例如,危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定发展,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发展; 只有在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总过程作了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必然性。还有学者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完整形态产生了怀疑和质疑,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关于危机的论

13、述是片断性的,在不同地方出现的危机理论存在着内容上的差别。例如,有国外学者认为,在马克思资本论的三个手稿中都谈到了危机问题,但是都没有关于危机理论的独立章节,一般只是在注释或插入部分论及,危机的含义在手稿中具有明显的变化,不仅对危机过程的实际论证有变化,而且其中论及危机的理论结构也有变化。三、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人类学视角分析以人类学为视角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进行拓展性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手稿研究上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研究范围涉及到手稿中的人的发展理论、自由时间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等内容。第一,关于手稿中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论及的一个重要理论。它

14、不仅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且是贯穿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核心命题。对于手稿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术界的分析是多角度的。一是伦理角度的分析。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主要包括了需要的全面满足、交往的全面实现、自由时间的获得、社会制度的保障等内容,充分展示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模式和基本目标,凸显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也以此与一切形式化或说教型的伦理学思辨体系划清了界限,也体现了马克思伦理视阈和方法的特殊性,即不是从抽象的个体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力求从个人生活现实条件的合理变化来寻求个人

15、自由完善的实现途径,不是从固有的伦理范畴或道德概念出发来寻求答案,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人的需要角度的分析。认为人的需要理论不仅体现于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跃迁中,而且展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不仅探讨了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人的需要从极少的需要转化到多方面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从而显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且提出了现阶段培育社会的个人需要的指导性建议,即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从而对人的需要

16、的发展也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了热切的期待。 三是未来社会角度的分析。认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提出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长期研究的论题,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对这个论题作了总结,即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由此而来的是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 这也表现为支配自然的实际力量) 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体的认识; 发展过程本身被当作是并且被意识到是个人的前提。但是,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

17、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四是发展形式角度的分析。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表现为: 第一大形式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 第二大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为特征; 第三大形式以自由个性发展为特征。第三大形式中的自由个性具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两方面的规定性。马克思论述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把第二大形式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它同第一大形式是相对立的,同时也与第三大形式相对立。在第二大形式中,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独立于他们之外并与他们对立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物的形式上,交换价值作为一种

18、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三大形式理论突出了对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性质的论述。第二,关于手稿中的自由时间理论。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决定性因素,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作了以下探讨。依据自由时间理论的发展过程提出,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 -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闲暇时间( 自由时间) 的论述,不仅提出了闲暇时间的本质、内涵与

19、特点,而且阐明了闲暇时间不单单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社会范畴。因此,闲暇时间既是个人支配的时间,也是社会掌握的时间。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的闲暇时间理论基本形成。依据自由时间理论的内容发展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以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为研究对象,用时间范畴来阐释其生产方式,提出了自由时间概念,为自由时间理论的系统建构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自由时间理论主要有三大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总体时间理论、自由时间内涵及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自由时间现状、自由时间与财富的关系、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时间等内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进一步探讨了自由时间的概

20、念及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的对抗性矛盾,其特点是历史批判与理论构建相互渗透。马克思在探讨剩余劳动的性质时,把时间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自由时间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占有及阻碍,在批判阶级剥削关系时,看到了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依据自由时间理论在手稿中的地位认为,自由时间理论是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主题。在手稿中,马克思用时间论、原因论、所有论阐述了自由时间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周转时间这些范畴按时间顺序叠加,成为资本概念

21、生成的标志。马克思把自由时间把握为资本不断增加占有的剩余劳动时间的要素。在时间论的视角上,资本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 进行了解读,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四因不断转换,最终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达到消亡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在资本留下的各种生产力的体系中,新的原则-劳动者就是所有者这一原则复苏,使劳动者享受自由时间并获得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产生,以上就是马克思的展望。第三,关于手稿中的社会形态理论。这是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特别反映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关于三大社会形态

22、理论的争论上。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决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而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灭亡的理论。为寻求改变世界的条件和基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五大社会形态论或三大社会形态论,因为它并不致力于社会历史过程的全面考察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和描述。实质上,它既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完美模式,也不是为现存社会辩护的实证理论,而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批判理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确实提出过五形态理论,但这一社会形态理论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进的模式,而不能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不能说它揭示了

23、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者之间是前后依次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为,此时的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已发生变化,已把它区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在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早期普遍经历的历史阶段。除了提出适合于欧洲社会演进模式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外,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提出了真正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三形态理论。也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形态的演进时,依据不同标准,划分出的阶段是不同的。依据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关系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的演进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人的依赖

24、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依据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占有关系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的所有制形式、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等。依据生产目的来划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分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三种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分析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是单线性的按照历史演进分析社会形态,而是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标准分析社会形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依据自由时间理论的内容

25、发展认为,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以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为研究对象,用时间范畴来阐释其生产方式,提出了自由时间概念,为自由时间理论的系统建构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自由时间理论主要有三大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总体时间理论、自由时间内涵及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自由时间现状、自由时间与财富的关系、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时间等内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进一步探讨了自由时间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的对抗性矛盾,其特点是历史批判与理论构建相互渗透。马克思在探讨剩余劳动的性质时,把时间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26、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自由时间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占有及阻碍,在批判阶级剥削关系时,看到了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依据自由时间理论在手稿中的地位认为,自由时间理论是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主题。在手稿中,马克思用时间论、原因论、所有论阐述了自由时间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周转时间这些范畴按时间顺序叠加,成为资本概念生成的标志。马克思把自由时间把握为资本不断增加占有的剩余劳动时间的要素。在时间论的视角上,资本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 进行了解读,随着劳动生产力

27、的发展,四因不断转换,最终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达到消亡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在资本留下的各种生产力的体系中,新的原则-劳动者就是所有者这一原则复苏,使劳动者享受自由时间并获得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产生,以上就是马克思的展望。第三,关于手稿中的社会形态理论。这是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特别反映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争论上。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决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而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灭亡的理论。为寻求改变世界的条件和基础,马克

28、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五大社会形态论或三大社会形态论,因为它并不致力于社会历史过程的全面考察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和描述。实质上,它既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完美模式,也不是为现存社会辩护的实证理论,而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批判理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确实提出过五形态理论,但这一社会形态理论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进的模式,而不能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不能说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者之间是前后依次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为,此时的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已发生变化,已把它区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在狭义和广义两种

29、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早期普遍经历的历史阶段。除了提出适合于欧洲社会演进模式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外,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提出了真正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三形态理论。也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形态的演进时,依据不同标准,划分出的阶段是不同的。依据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关系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的演进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依据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占有关系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的所有制形式、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等。依据生产目的来划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分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三种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分析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是单线性的按照历史演进分析社会形态,而是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标准分析社会形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