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对象植物或活动

2、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1)针对“样方法”须做到“随机”取样。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

3、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2)针对标志重捕法须牢记估算公式:N总;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4、及应用(5年12考)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增长速率变化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

5、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4)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1)基本不变(因1)。(2)衰退型。第10年时,种群的等于1,第9年1,因此第9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3)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4)“J”型增长,因1且恒定。慧眼识图获取信息(1)K值与K/2值的应用(2)

6、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年6考)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设计实验3.注意事项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7、减小误差。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开始时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pH急剧变化、有害代谢废物不断地积累,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开始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易错防范清零易错点1混淆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点拨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辨析如下:增长率。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如下曲线:易错点

8、2不能精准解读“”内涵,误认为下图中“b”段种群密度下降,“e”段种群密度上升。点拨(1)准确理解“”内涵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2)图示解读:a段: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段“”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至“e”点时达“最少”。易错点3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

9、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A、B均非K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易错点4“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型增长曲线点拨“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纠错小练课堂小结思维导图晨读必背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