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行政了解)_第1页
3.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行政了解)_第2页
3.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行政了解)_第3页
3.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行政了解)_第4页
3.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行政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2017年11月,涉及内容,第一部分:初读方案 (简要介绍国家已有文件),截止目前,国家已有资料: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国发201748号) 2.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报批稿) 4.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试点使用) 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讨论稿) 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修订版)(讨论稿) 7.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征求意见稿),按照国家相关文件,我省初步完成河南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讨论稿)的编写,目前仍在完善。技术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也在编制中。,(一)总体

2、目标 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翔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一、目的任务,(二)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包括: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

3、础上,按照统一标准,统筹利用现有资料,应用遥感、监测、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以国家制作下发的遥感影像工作底图为基础数据源,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各类土地的分布及利用变化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分布、构成等;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更新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快速更新机制。 相较于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

4、内容的更新、没有内容的添加”。,一、目的任务,(一)工作流程: 开展前期准备。 组织宣传和培训工作。 获取遥感影像资料。 制作调查底图。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开展基本农田调查。 开展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共享服务云平台。 进行统一时点变更。 开展调查成果检查及验收。,二、工作流程和进度安排,(二)进度安排 按照国务院要求,根据统一部署,2017年10月全面启动调查工作,至2020年完成全省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技术细则制定、经费预算编报等;完成工作部署、开展业务培训和动员宣传等。 2018

5、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筹下发土地调查底图,组织实施调查工作,市、县级基本完成调查任务。,二、工作流程和进度安排,(一)进度安排 2019年上半年,市、县级全面完成调查任务,完成省级核查,配合完成国家级核查;下半年结合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以 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完成成果上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全省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同步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待国务院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后,及时开

6、展并完成省级调查成果的信息发布,组织推动市、县两级调查成果的发布。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上年度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年度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二、工作流程和进度安排,三、工作分类,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对部分地类及其含有进行了扩充、拆分和完善,并按照湿地的范畴进行了地类归统。,(一)一级地类 为保持分类的继承性和数据的可追溯性,十二个一级类保持不变。 (二)二级地类 凸显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生态文明建设

7、的基础支撑作用,考虑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兼顾农、林、住建等相关部门需求,对部分二级地类进行了拆分。,三、工作分类,有林地,红树林,有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灌木林地,与湿地分类衔接,三、工作分类,天然牧草地,沼泽草甸,天然牧草地,采矿用地,盐田,采矿用地,三、工作分类,“湿地”归类表,此表仅作为“湿地”归类使用,不以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通过细化独立分类、按需归并的方式,实现湿地在土地分类体系中的充分融入和独立完整的归类统计。,三、工作分类,其他园地,其他园地,橡胶园,街巷,交通服务场站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满足林业覆盖率统计需求,与住建分类衔接,三、工作分类,裸地,裸岩石砾地,裸

8、土地,满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需求,三、工作分类,(四)关于0509建设用地 05(商服用地)只划分一级地类,06(工矿仓储用地)、07(住宅用地)划分到二级地类,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9(特殊用地)根据需要及调查精度适当归并。具体:,三、工作分类,四、工作内容,(一)工作准备 结合总体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培训;收集整理土地管理及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部门的调查资料;领取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准备工作所需的有关仪器设备。,四、工作程序和内容,(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9、,四、工作程序和内容,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国家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底图中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地方依据国家提取的变化图斑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互联网+举证,对影像未能反映的地物进行补测,依据外业调查结果,进行内业矢量化及建库工作。,注1:变化图斑提取,提取方法:最新影像叠加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

10、,比对判读提取数据库地类与影像明显不一致的范围及地类。 提取重点: 非建设用地图斑内,疑似建设(建构筑物为主)的部分; 建设用地图斑内,疑似为农用地的部分; 耕地图斑内,疑似非耕地农用地的部分; 非耕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图斑内,疑似耕地部分; 其他明显不一致及偏移部分。,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1,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2,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3,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4,按照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对国家内业提取的变化图斑进行调查核实,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他变化图斑进行调查。为保证实地现状与调查成果的一致性,国家将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核查。根据国家核查工作要求,地方须对重点变化图

11、斑进行互联网+举证,国家将以图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实地举证照片为依据进行核查。,注2:互联网+调查举证,四、工作程序和内容,2.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城市土地利用图斑勾绘过程,建制镇土地利用图斑勾绘过程,村庄土地利用图斑勾绘过程,四、工作程序和内容,(二)土地权属调查 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 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基本农田调查 将永

12、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全面 查清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实际种植状况。,(四)专项调查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四、工作程序和内容,四、专项调查,1.耕地细化调查,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污染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

13、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四、专项调查,3.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在土地调查基础上,将最新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4.自然资源调查。由省级统一完成,配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查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类型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基础。 5.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由省级统一完成,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

14、生态红线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专项调查数据库。,(五)数据核查 数据核查包括省级核查和国家级核查。省级核查重点核查对外业调查结果与国家内业判读结果不一致图斑以及耕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等重点类型图斑。举证成果通过省级核查后,及时上报进行国家级核查。根据国家级核查结果,完成成果整改。,四、工作程序和内容,(六)数据库建设 按照国家统一编制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自然资源、耕地细化调查、建设用地、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15、、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调查等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永久基本农田数据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其他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市级组织建设市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省级组织建设省级第三次土地调査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省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四、工作程序和内容,(七)成果汇总分析 (1)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永久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 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

16、结合二次调查、变更调查等相关成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湿地、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三次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报告。,四、工作程序和内容,(七)成果汇总分析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 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并在服务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三次调查数据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

17、综合效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编制省、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四、工作程序和内容,第二部分: 两次土地调查对比,一、两次调查共同点 内容均是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查清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工作实施也是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的。,二、本次调查内容完善的地方 1. 进行城镇村内部调查 由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城镇分开进行调查,到第三次土地调查中,将城市、建制镇和村庄用地内部打开进行调查,查清楚城镇村内部商服、工业、采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最终

18、形成的城乡一体化数据库。 2.调查内容更加细化 第三次土地调查中考虑对耕地所在的区位,耕地污染情况,耕地沙化情况,不稳定情况等都耕地的细化;扩展了各地类的调查属性,在成果分析以及与其他部门衔接当中如何使用;对耕地细化、权属性质调查等各类属性的完善。,三、本次调查完全突破部分 1.内容满足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次土地调查主旨在于满足经济发展,通过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第三次土地调查前提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土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登记制度具备的前提下,主要进行建全和完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由此,在工作中增加自然资源调查、湿地调查、耕地细化调查、批而未用土地调查、耕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和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等专项调查。,三、本次调查完全突破部分 2.调查精度明显提高 首先影像的分辨率精度提高,在具体调查上精度也提高了,调查比例尺由1:10000变为1:5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