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_第1页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_第2页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_第3页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_第4页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设计人 魏鹏鹏【学习目标】1、学会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对地表的影响。3、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重点与难点】1、板块构造学说。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预习】一、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_,表现为_、_、_等。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_的_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_、_和_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1) 地球表层的_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_分割成_板块、_板块、_板块、_板块、_板

2、块、_板块等六大板块。(2) 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_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_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_和巨大的_。如_、_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_,以及与之相伴的_或_。如美洲西岸的_和亚洲东部的_。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_的形成)或海洋(如_海的形成)(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概念:由_运动留下的“痕迹”。1.褶皱 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基本形态:一般地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_,中间向下凹陷的叫_。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

3、用下被_,比较_,抗_能力较强,反而形成山地。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形倒置”。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定背斜和向斜,背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_,向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_。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_。形式: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的突起的部分叫_,常形成陡峻的_。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_构造,常形成_或_。(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地表即为_,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_、_等多种火山地貌。大地由于_而快速震动称为_,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_和_。【课堂互动】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

4、6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地球表面形态又叫做地貌,是什么因素造成地貌不断发生变化的呢?知识点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阅读、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注意: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

5、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

6、、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一试身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知识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阅读、分析】读课本P36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全球

7、的岩石圈分为_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_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注意: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蓝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红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2)板块漂浮在“_”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

8、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_。如_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_。如_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_。如_等。【点评】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一试身手】读“世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D_板块,E_板块, F_板块。(2)红海是图中的_板块和_板块(填字母)相互_(运动方式)形成的。(3)阿拉伯半

9、岛属于_板块,在图中用字母_表示。(4)在AD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常常形成(多选) A、高大的山脉 B、巨大的高原 C、深邃的海沟 D岛弧(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自主学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两种类型:褶皱、断层。什么叫褶皱、断层呢?1、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2、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3、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年龄有何特征?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合作探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自主学习】从断层两侧岩块

10、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断层有两种组合形态,地垒和地堑。【自主学习】现实指导意义:_储油、天然气,_储水;_下方建隧道,原因_。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_,以免诱发_,产生_等不良后果。【总结】(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自主学习】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一试身手】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11、)上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作用而形成的。(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_,乙_,丁_(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地找到地下水。【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内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变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比较科学地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断层的组合形态有地垒和地堑。【视野扩展】 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 A. Wegner )最先提

12、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Pangaea联合古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Laurasia),南为冈瓦那古陆(Gondwanaland)。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

13、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提出给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Now获得的大量证据表明,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基本设想是正确的。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

14、茨(R.Dietz,1961)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接着,郝斯(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板块指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