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_第1页
中国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_第2页
中国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_第3页
中国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_第4页
中国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日益加剧,导致外贸出口的难度加大,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当前国家旨在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转变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以我国城市化发展及城乡居民需求为中心论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动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力图在发挥城市化发展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化对国内消费需求影响的现有理论修正和扩展;(2)采用全国数据分别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比较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结构、市场变动趋势和特征等各方面的差异,然后分析人口城市化滞后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3)利用全国数据建立反映城市化水平和消费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动态影响。(4)利用各省市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消费率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统计资料及图表分析等手段定量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情况,对居民人均消费与城市化水平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并建立城市化水平与消费增长的数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发挥对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2)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滞后于世界水平。国内城乡居民消费不足,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则是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3)比较城市化发展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的影响。短期来看,对人均消费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长期看来,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影响比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影响要大的多。(4)由于城市化发展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城市化发展对于消费率的影响也呈现不同的形式。采用各省市数据研究城市化率与居民消费率的U型曲线关系,结论发现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严格遵循U型曲线的发展,而是可能存在U型,倒U型等不同的形态。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居民消费;VAR模型;U型曲线引言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而深远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认识到存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深层次问题,即在注重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与出口,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日益加剧,导致外贸出口的难度加大,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却不平衡,当前的现实发展情况是贸易顺差、投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增长却相对滞后,并且消费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必须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实现产业结构格局的优化升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旨在强调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及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来带动中间需求,将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使得全球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2009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努力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以此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同时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抓紧研究并尽快出台鼓励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促使,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但是国家虽然采取了如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消费信贷等一系列活跃市场、刺激国内消费增长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内消费需求仍没有明显的扩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中国一直存在着城市化滞后的不利局面,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引发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受到限制;乡镇企业产业素质提高受到阻碍;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扩张能力弱;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缓慢。我们知道,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障碍,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体,收入偏低、居民消费倾向普遍偏低,自然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其中农民收入偏低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人口城市化的滞后在根本上阻碍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使得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始终没有取得明显增长。在当前国家旨在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转变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以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及城乡居民需求为中心论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动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力图在发挥城市化发展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利用理论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化与国内消费需求的关系,提出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途径。利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考察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变动趋势和特征。利用计量经济学建立模型的方法实证人口城市化与国内消费需求的关系。以人口城市化发展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系作为研究切入点,对于发挥城市化进程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推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综述由于国外对于城市化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的研究都比较成熟,但是从两者结合角度考察两者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理论及消费需求做出综合整理阐述。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的论文,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建立了一个基于二元经济框架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早期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探讨了关于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及其在现代部门中重新就业,推动了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基本思想是城市工业部门资本家为获得更大利润,增加固定资本存量的投资,此时的整个边际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在新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下,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又创造了更多的利润,从而循环下去,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消失,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缩小了城乡的差距。此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与工业化,使得经济由二元结构向现代化结构转变。然而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存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部门作用,仅描述了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将农业部门仅仅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隐性因素,这显然存在不足。拉尼斯费模型对此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它同时描述了农业部门发展与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过程,更好的解释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拉尼斯和费景汉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时期,小于不变制度工资大于零的时期以及大于制度工资的时期,在整个过程中,城市工业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推进就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因此模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推进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要条件。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在农村剩余劳动与二元经济的发展一文中创立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在作用。它不同于刘易斯与拉尼斯费模型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建立在剩余劳动和不变工资的假定之上,也不认为农业中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同时不承认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固定不变。该模型认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粮食供给,当人均粮食的供给增长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则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当这些劳动力想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就形成了城市化过程。1969年,托罗达以二元经济模型为基础,引入期望收入取代城市的实际收入,建立了托罗达模型。在此模型中,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不是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比较,而是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若城乡之间预期收入差异大,则会激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入城市的人口就多,由于城市中存在着失业现象,因此每个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在城市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就应该等于城市实际收入乘以就业概率。因此模型也就较好地解释了当时普遍存在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城市而城市高失业率持续的现象。福济塔克鲁格曼模型则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阐述了一个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模型认为,随着人口规模以及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高,工业产品的数量会随之增加,也就意味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交易条件得到的改善,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意味着城市化的过程。因此随着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提高,工业化程度提高,带动城市化发展。自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提出至后来诸多理论模型的提出,二元经济理论形成了两个主要流派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但它们却具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即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时,都是从总供给的构成入手,而没有考虑需求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全摆脱劳动过剩现象,却相继出现了较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虽然经济中仍存在着大量过剩的生产力,却没有与剩余劳动力结合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很显然,这一现象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理论都无从解释。因此,一些学者开始试图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引入二元经济发展的框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型即拉克西特在劳动剩余经济一种新凯恩斯主义思路一书中提出的,它突破传统发展理论仅强调劳动剩余经济增加产品供给的片面性,着重研究发展中国家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自此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尝试探讨建立有效需求不足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可以看到,国外学术界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战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这些理论大多都是建立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视角之上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杂性,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都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这也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国内消费需求关系方面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关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研究高长春等(2006)对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想象及其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通过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善现有的消费环境等以提高消费率水平。李增新(2006)运用了ELES模型分析了湖南省19932004年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从长期来看消费倾向将会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的下降而呈现上升趋势。陶金(2007)利用数据分析了我国当前消费市场的形式及特点,认为从宏观角度观察,我国存在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消费比例结构失调等弊端,解决这些必须从扩大公共服务开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农民工管理等角度采取措施来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吴定玉等(2007)运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实证分析了19942005年湖南省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省的城乡居民娱乐和文教消费支出比重与第一产业比重呈现负相关,而与第三产业比重呈现正相关,同时湖南省的城乡居民医疗消费支出比重与第二产业比重具有紧密的联系。郑立新(2007)实证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给国民经济的运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为什么存在偏低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应该再调整收入的结构分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面采取措施。谢景开和蓝常高(2000)研究认为,虽然理论来说,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事实上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并未能完全开启。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虽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但是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也不具备完善的消费条件,因此导致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我国当前供给能力迅速提高,两者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快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唐贵忠和唐毅红(2000)在研究中指出,人口城市化有利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扩张,因此是持久的而非短期的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城市消费人口增多,进而对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也会扩张,刺激和带动了相关行业投资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田雪原(2000)的研究认为,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可以扩大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商品化率以及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人口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杠杆,因此适当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通过调整城乡人口结构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根本方法之一。刘建国(2002)通过比较中国同一收入层次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更进一步论证了“农民消费倾向”偏低的假说,并且从城市化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从扩到内需的战略目标出发,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实现观念与制度的创新,同时在战略选择上强调大中城市的发展。谢晶晶和罗乐毅(2005)利用1985200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消费间的长期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化与投资和消费间均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城市化对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王建军(2006)研究认为,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扩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扩张都依赖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当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居民消费能力的结构性制约,也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演化造成的必然结果。解决这一问题,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因为城市化是中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消费需求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杨涛(2006)认为,从长期来看,消费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而同时城市化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因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可以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国内消费需求两者的关系,势必能够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刘艺容(2008)运用回归分析和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19782005年城市化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水平和消费增长率之间在总体上具有正向的互动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阶段性差异。虽然我国城市化率上升,但是消费率仍呈现下降趋势,符合世界城市化与消费增长的耦合定律,因此需要提高对消费率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口城市化与国内消费需求关系的理论模型对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扩展杨小凯首先运用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比较完整地构建了一个解释城市形成原因及城市化过程的完全均衡模型,它也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阐述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它强调的是专业化经济。假设有三人分别生产和消费三种产品,其中的两种为工业品X1,X2,一种为农业品Y。在以下的分析中使用下列符号进行分析LI为投入I种产品进行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即劳动份额);XS为产品X的量;XS为X的销售量;XD为X的购买量;A为固定的学习费用;K为交易效率。构建如下效用函数模型以上所有变量均非负。此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当交易消费较低时,人们会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形成,并且也不会出现城市。当交易消费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工结构即从自给自足过度到局部分工,此时就会出现半专业化的农民和工业品生产者。而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占用大规模的土地,而工业品的生产则没有这种要求,因此农民只能分散居住,同时工业品生产者选择离农民最近的区域居住来降低分工导致的交易费用,此时农业品和工业品分工水平仍然较低,城市仍然不可能出现。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除了农业品与工业品之间的分工外,工业品内部也出现了分工,由此形成了专业农民和专业工业品生产者以及不同工业品之间的高水平分工,所以城市就出现了,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分离的状态。对于上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一般可以根据KT条件解出最优解,但基于本文的情形,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求出精确解。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证明,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会持续演进,分工结构会由自给自足进化为局部分工,再进化为完全分工。当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工业品分工会不断深化,意味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城市化的出现。城市化现象使得城市数量大大增加,城市地域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急剧膨胀。由此模型可以看到,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主体既作为消费者又作为生产者,并且当农业和工业形成分工后,出现城市,形成城市化现象。工人和农民在经济系统中通过生产获得收入,同时将收入用于工业品或农产品的消费,工、农业生产就形成了一个经济系统循环,可见,城市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市化对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路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这种转变包括消费观念、习惯、行为及能力的转变,进而推动最终消费的提高。城市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最终消费的提高,正是这一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果通过观察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需求是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仅得出城镇化率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结论稍显单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提出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并最大化发挥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研究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轨迹后于1979年提出,城市化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入手,试图结合微观经济学中收入与消费曲线分析城市化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路径。市化率可以通过很多方面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影响,结合上述微观经济学图形,下面归纳几点城市化发展对居民消费曲线影响的具体路径,以探究城市化进程是从哪些方面实现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1人口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以来,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占很大比重的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偏低是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则是阻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更多的农民从事除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从而减少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城市化进程就是直接减少农民数量的过程,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有利用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村拉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消费作为收入的函数,也会随之提高。2人口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尖锐矛盾,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扩张。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要素报酬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城市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可以加大城市劳动力的市场竞争,相对地降低城市劳动工资;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是促进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3城市化有利于改变消费观念城市化的推进可以改变影响消费观念、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等。首先,城市化从不同层面改变了社会消费观念。随着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农村消费者会主动模仿城市消费,逐步达到农村和城市消费观念的趋同;由于大城市的消费信息丰富,消费渠道广泛,可以带动小城镇消费观念和大城市的趋同;大城市居民自身的消费观念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步和国际城市趋同。其次,城市化有利于城乡之间的沟通,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对于城市而言,旧城市商业模式会想新的城市商业模式转变,改善城镇居民消费环境,使得消费行为更为便利;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传递到农村,城市中的商业连锁机构渗透入农村,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消费环境。最后,人口城市的推进引起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的改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去求和结构发生变化,注入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和结构会随之提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促使农民产生新的消费欲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与国内消费需求的现实动态31城市化进程311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利用许多国家的经济资料,建立了一个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结论如下下面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表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给出了1978年至2009年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动态变动及经济发展水平状况。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1996至2010统计年鉴。由图31和32结合库兹涅茨表格比较可知,我国在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都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542人民币(约合1400美元),应该已经进入工业化后稳定增长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的比重应该到达约682左右,而我国的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405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2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分析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内消费增长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出现持续的大幅度的下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足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向上发展。下面就针对城乡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情况做一个比较,主要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消费率变动以及城乡居民边际倾向变动,据此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在总额、相对额、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动情况,并作出对比,为以后的分析提供问题的前提。数据均源自国家统计局1996至2010年统计年鉴。32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比较由图33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且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992年开始就加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尤其明显。分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可以看出19931996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约3408左右;19972003年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年均增长仅为419;20042009年有重新开始快速增长,年均增长到达了15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且增长速度也显著快于农村。图331978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较32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居民消费率变动比较由图34和36比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总额除个别年份外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城镇居民消费率,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保持平稳缓慢增长的态势,但是农村居民消费率却几乎逐年下降。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在1992至2009年间呈现比较明显的增长阶段19951996年迅速增长,1996年达到了139071亿元(当年绝对值,下同)年增长率约为546;19972003年增长减缓,2003年达到165067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246;20042009年又开始快速增长,2009年到达288336亿元,此时年均增长为1337。自1992年到2009年17年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年均增长为2286,位于19931996年及20042009年两个阶段之间。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1856到1996年的1875,仅有小幅度回升,此后逐年下降。到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率降至836。自1992至2009年的17年间,农村居民消费率总共下降了约1236。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农村居民消费率两者的变化关系来分析,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增长较快的两个时期19931996年和2004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速度也有所减缓;而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增长较缓慢的1997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则较快,约年均097。图361978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及其占支出法GDP的比重323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变动比较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综合反映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包括边际消费倾向(MPC)和平均消费倾向(APC)。由图37可以看出,从APC来看,19922009年间,农村居民APC与城镇居民APC基本持平,稍微高于城镇居民APC,基本在0708之间,城镇居民APC在1998至2003年间有较大的波动,其他年份基本稳定。从MPC来看,19922001年,农村居民MPC在1998年有明显的下降,而到了2000却上升到216,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愿望,在2004年又有一个回落,其余年份农村居民MPC大致小于APC,在0108之间波动。20022006年,农村居民MPC高于APC,说明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其APC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上升有其特殊性,三农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消费倾向的提高提供了根本保证。城乡居民MPC之间的对比比较明显。19921996年,两者比较接近;19971999年,城镇居民明显的高于农村居民;20002003年农村居民MPC有一个明显的上升;20032009年两者基本持平。33城市化进程滞后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消费率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率过低已经越来越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三农问题始终制约着国内消费需求,然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则是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人口城市化的滞后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严重滞后导致了农村人口以及农村劳动力额过剩,在当前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就致使了大量隐蔽性的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不仅仅使得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让政府在支持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上显得力不从心,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正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多滞留于农业内部,使得农业在生产经营的规模上难以扩大,且布局较分散,劳动生产率很低。在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现代化四个方面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与此同时,生产经营规模低以及效益差使得农业的积累能力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