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B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温暖、响晴的季节。C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D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2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 xng )晦暗(hu)桕树(ji)糜子(m)B幽悄( qio)襁褓(qing)拾级(sh)邶风(bi)C凫水(f) 羁绊(j)斡旋(w)寒噤(jn)D挑达(tio)连翘(qio)俨然(yn)腈纶(jng)3 . 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A“中国式过马路”屡禁不止,是因为总有一些人对遵守交通规则不以为意。(不以为然)B项链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力地深化了主题,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C回到故乡,他见到老房子破败不堪,荒草丛生,不禁黯然神伤。(黯然失色)D游轮刚刚停稳,前往鼓浪屿观光的游客便争先恐后地登船抢位置。(前呼后拥)4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B他的求学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C那些街头小报为了捕捉此案的一些细节而忙得不亦乐乎。D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装有危险化学药品的瓶子放到特制的保管柜中。5 . 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C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悠长的铃声毕淑敏雨天,是城市的忌日。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筋里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6 .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7 .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打铃老师傅的人物形象。8 . 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情节,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一处并简要说说使用伏笔的好处。9 . 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我的父亲徐杰前天中午,在老家,在老父亲的床上小睡,醒来后,听到父亲在堂屋里说话,父亲问:“这香蕉里又没有籽,那香蕉树从哪儿来的呢?”没人能回答他。我笑了,86岁的老父亲,居然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真让人开心又钦佩。父亲做了一辈子农民,但我的农民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父亲,少年时居然读过私塾,在我们村子里,这是十分罕见的。父亲喜欢读书,在我的记忆里,农闲时节,别人打牌、晒太阳、唠嗑,他就捧着一本书看,那些书都像砖头一样厚重,夏天我在饭桌上午睡,常常拿了父亲的书做枕头,睡醒了,就把书抽出来,囫囵吞枣地瞎看,翻累了,就再垫脑瓜下,糊里糊涂地再睡。父亲喜欢读书,肚子里就装了很多的故事,夏夜,乡亲们都喜欢来我家门口乘凉,每人一把蒲扇,啪嗒啪嗒地,扇风兼赶蚊子,场中央,是一堆麦芒,点燃了,冒出很多烟,说是可以熏赶蚊子,但常常把人熏得眼泪直流。但没关系,大家都喜欢来,因为父亲能“说法”(我们的方言,即讲故事)。父亲绝对是讲故事的高手,我发现父亲并不完全照着书上写的来讲,他常常加进去许多自己的“创造”,能把我们当地的俗语和口语,骂人的脏话,巧妙地嵌在故事里,使得他讲的故事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我常常觉得,我语文成绩好,一定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有时候也喜欢写点小小说,估计也是遗传了父亲的想象力。父亲非常勤劳,但从不用蛮力。我记得割麦割稻之前,父亲从不急吼吼下地干活,而是很从容地拿块磨刀石,搁条凳的一头,然后打一脸盆水放脚边,慢慢地,耐心地,磨刀,把镰刀磨得锃亮锋快,才下地。后来,我在读书时,读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瞬间就懂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懂了这个成语蕴含的生活的智慧。父亲真的不是一般的农民。我家有一辆纺车,一部织布机,父亲和母亲,配合着,能够把棉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再把布染上色,然后给孩子们做衣服。这一套流水线作业,居然不要其他人帮忙。父亲和母亲,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养大了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60岁时,还去另外一个乡镇拜师,学会了种蘑菇;他在65岁时,一边读书,一边对照书本上的介绍,开始栽桑养蚕父亲脾气特别好,在我们村里是有名的。我从没看到过他与别人有过激烈的争吵,母亲有一段时间,甲亢,容易急躁生气,父亲总是微笑地,受着母亲的气。母亲大父亲两岁,所以有时候母亲会“欺负”和“指使”父亲,父亲的执行力很好,属于“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那种风格。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看不过,为父亲打抱不平,父亲呢,往往立场不坚定,反而转过来安慰我们,说母亲做得对。脾气很好的父亲,也有生气的时候。我亲眼见父亲大动肝火,有两次。一次是哥哥逃学,不肯去学校,父亲耐心说理,哥哥不听,再说,还是不听,于是父亲把哥哥揍一顿,然后拿了一根绳子,把哥哥绑在自行车后座,送去学校了。还有一次,户族里有个年轻人,我父亲的堂弟,跟他妈妈吵架,居然要动手打自己的妈妈,我父亲本来是去劝架的,眼看堂弟气势汹汹要打亲娘,实在气得不行,冲过去,一个回合就把堂弟摁在地上了结果呢,他堂弟的母亲,我父亲的婶婶,跑过来为儿子求情,让我父亲下手不能太重,怕伤了她儿子。为这事,母亲没有少责怪父亲,父亲呢,只是尴尬地笑,并不生气,但也不后悔。父亲和母亲,年岁越大,越离不开故土。前不久,有传言说要拆迁,父亲非常着急,他问我,能不能跟村里申请一块宅基地,哪怕盖两间平房,他才不要住“笼子”(他对住宅楼房子的称呼)。我安慰他,说这是谣传,他才安心。我跟父亲说,只要得空,我们就开车回来,很快的。父亲说,来回一趟要烧汽油,还要交过路费,不用浪费钱。然后,父亲好像又忘记了他刚才说的话,殷切地问:你们,下次什么时候回来啊?唉。(有删改)10 . 结合全文,参照示例,完成下面表格填空。人物特点事例概括_60岁学种蘑菇,65开始栽桑养蚕,86岁问香蕉树从何处来_创造性地嵌入生活语言,让故事带有生活气息充满生活智慧_11 .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说说第段加点词“立场不坚定”的表达效果。(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段的作用。12 . 选出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第段横线处可以依次填上关联词语:因为、甚至、乃至于。B第段中“磨刀不误砍柴工”与第段中的“欺负”两个引号用法不相同。C第段和第段中两处加点的“笑”,前一处是父亲迁就的笑,后一处则是父亲尴尬的笑。D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写父亲因堂弟不孝,盛怒之下对其进行惩罚。13 . 选文第段和链接材料同是结尾文段,但各有特色。请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效果。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三、句子默写14 . (1)请补充下面的诗句(三选二,如全默写,按前两句判分)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俗子胸襟谁识我,_。秋瑾满江红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请默写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上阕或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阕,并写出题目。_四、课内阅读文言文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5 . 翻译下列句子。(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16 . 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五、诗歌鉴赏17 .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释】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阅读上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达效果。答:_诗歌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六、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科技改变生活。随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铁路电子客票也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铁路电子客票是以电子数据形式体现的铁路旅客运输合同,旅客购票后,铁路运输企业不再出具纸质车票。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材料一)旅客购买电子客票后持购票时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即可快速、自助进站检票乘车,减少排队取票环节,通过闸机用时更少,通行速度明显提升。(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计算:按平均每人一年购票5次,全国每年会有70亿张火车票出售,每张票0.005千克,一年下来用纸35000吨。数据显示,制造一吨纸,需砍伐17棵树龄4年的大树。(材料三)对于铁路部门来说,电子客票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车票的制作成本,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