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心理学,2015年幼师教师编制考试知识点讲解,第一章绪论,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儿童心世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第一章绪论,二、幼儿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2、环境和教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幼儿较多:,第一章绪论,3、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幼儿的需要(最活跃)幼儿的兴趣爱好(最重要)幼儿的能力(影响因素)幼儿的性格及行动习惯(影响因素)幼儿的自我意识幼儿活动:对实物的操作活动与人交往活动模仿,第一章绪论,四、怎样学好幼儿心理学1、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2、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和理论相结合(幼儿园写观察记录),第一章绪论,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幼儿的行为与言语,以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的一种方法。优点:能保持被观察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自然性和客观性,简便易行,所获资料比较生动,真实,可收集到非言语行为的数据和资料,特别适合于对学前儿童的研究,且还可以观察对象做继续研究,获取行为现象发展变化趋势情况。局限性:但由于观察者只能消极被动地期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对可能影响观察的内外部因素难以加以有效控制,造成难以分清哪些因素是引起行为表现的真正原因。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二、实验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并通过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从而提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自变量(刺激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干扰变量,三、测验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四、调查法以提问方法对幼儿心理发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间接考察,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或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常用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及情景法。由于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其使用过程及数据资料的获得与分析受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态度的影响,因而在使用调查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做到扬长避短。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一、有意义的自然反应法从婴儿对外界物体的辨别与理解可以看到外界事物对婴儿的作用与意义。(一)视觉追踪法婴儿对物体的注视和追踪可以作为婴儿心理测查的指标。(二)视崖反应法深度知觉实验研究,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一、有意义的自然反应法(三)回避反应法对有威胁的物体或情境产生的回避反应。(四)抓握反应法,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二、偏爱法呈现多个物体,观察不同注视时间。三、习惯化法婴儿注视一物体一段时间后不愿再注意。四、列联强化法五、陌生情境研究法六、皮亚杰的临床法,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我们把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一1岁,13岁,36岁。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小阶段。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在这一年里,儿童心理发展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一岁前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小阶段,(一)初生到满月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满月前儿童的适应围绕新生活而展开的。主要表现如下:1、适应新生活2、依靠无条件反射: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以外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满月以后,儿童心理的发展仍然很迅速。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变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他主要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他的眼手动作逐渐协调,他也开始分辨热悉的人和陌生的人。,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4、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三)半岁到周岁,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半岁以后,儿童的明显变化是动作比以前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的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以模仿多种动作,还逐渐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也益加巩固。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2、坐、爬、站、走的发展。3、语言开始萌芽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身体动作迅速发展,第一,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第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首尾规律”。第三,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儿童最早出现的是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第四,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四肢的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服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第五,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四)先学前期,13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换句话说,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1、学会直立行走2、使用工具3、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4、出现独立性,1一3岁,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例如,56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分类。,(五)36岁,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幼儿期。从儿童心理发展看,1一3岁,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1、34岁,(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2、45岁,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4岁以后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45岁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很多。(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3、56岁,(1)好问、好学(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56岁幼儿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定义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和本质的心理特征。,.,1、动作发展完善,幼儿前期(13岁)特点,2、出现新的的心理活动,3、独立性开始出现,学会自由行走开始使用工具,会说话想象开发萌芽思维的出现,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特点:(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儿逐渐发展(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34岁感知45岁表象56岁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四)幼儿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34岁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45岁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56岁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由情感易变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34岁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45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56岁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婴儿期(01岁)特点,2、动作不断发展,3、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从整体到局部从上部到下部由粗大到精细由无意到有意,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掌握语言的准备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发展,.,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二)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1、好学好问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一、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一、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据此,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一、成熟势力说,在成熟论看来,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一、成熟势力说,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一、成熟势力说,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一、成熟势力说,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S.Freud)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二、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zone)。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二、精神分析论,1、口唇期(01岁)。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二、精神分析论,2、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二、精神分析论,3、性器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二、精神分析论,4、潜伏期(611岁)。进入潜伏期的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二、精神分析论,5、青春期(11、12岁开始)。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与不安的目的。,二、精神分析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二、精神分析论,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二、精神分析论,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二、精神分析论,超我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二、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埃里克森生平,ErikErikson(19021994)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婴儿期(0-1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2)儿童早期(2-3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5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8)成年后期(约6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社会问题理论,婴儿期:信任感不信任感,此一阶段,如果婴儿能够得到温暖、抚摸、爱和生理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的信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婴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冷漠或感情上的拒绝,会使孩子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当然这种信任或怀疑要到成年才明显表现出来。,儿童早期:自主羞耻感和疑虑,在这一阶段,儿童产生触摸、探索和自己动手的愿望,表现出自控能力的增强,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但如果对孩子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故”,比如摔跤、尿床等,表现出嘲笑,或者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学前期:主动感内疚感,在这一年龄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通过让孩子自由地做游戏、提问、运用想象和选择活动,父母可以强化儿童的主动性。如果父母总是严厉地批评儿童,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孩子会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错误的,从而产生内疚感。,学龄期:勤奋感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如果儿童在制作、绘画、阅读等学习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得到赞扬,他们会形成勤奋的倾向。如果儿童的努力被训斥为添乱、幼稚和胡搞,他们会形成自卑的倾向。,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个体在这一时期主要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青少年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学生、子女、朋友、恋人等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形成统一的自我,即同一性。如果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青少年会陷入同一性混乱的痛苦中。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信念和重要特征前后一致及连续完整的意识,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感。它既包括自我认识,也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成年早期:亲密感孤独感,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进入亲密的恋爱和正式建立婚姻,开始真正承担社会义务。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上有亲近他人的需要。如果个体无法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年才敢于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成年中期:繁殖感停滞感,此一阶段,个体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指导下一代的兴趣。繁殖不仅指生育和照料孩子,而且指在工作中创造事物和思想。发展的任务是要形成创造力感,避免自我关注和停滞不前。,成年晚期:自我完善感失望感,这是一个反省的时期。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美感,自尊自重,这样他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如果带着遗憾看以前的生活,老年人会产生一种绝望感,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埃里克森既考虑生物学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抛弃性本能中心。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贯穿终生的渐进过程,分为有固定顺序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每个任务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端点,个体的发展水平就处于两个端点之间,健康人格倾向于积极的那一端。解决每阶段的发展危机个体就顺利地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影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简评,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强调自我和理智的力量;更强调文化的影响;,四、华生的儿童心理学理论,1、华生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较复杂的行为形式可能包含一个刺激复合而不是一个单项刺激。,行为主义观,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行为主义观,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其中,条件反射最初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但它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则主要归功于华生。,行为主义观,婴儿害怕实验: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婴儿害怕实验,为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最有力的说明。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第二次,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躲避白鼠。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反应。,行为主义观,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行为主义观,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行为主义观,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五、斯金纳的儿童心理学理论,1、斯金纳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行为主义观,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行为主义观,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预期的方向接近。,行为主义观,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有意义行为的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的淡然处置、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小步子信息呈现、及时反馈与主动参与等,至今仍是强化与控制个体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接近现实;同时,操作性条件作用观点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六、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班杜拉的观点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老行为主义学派主要通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的实验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些理论受到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行为的社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行为主义观,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行为主义观,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行为主义观,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化,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和与其相对应的榜样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故这种学习也可称为“无尝试学习”。,行为主义观,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行为主义观,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首先,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主义观,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主义观,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行为主义观,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行为主义观,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行为主义观,观察学习或许更接近于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不过,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七、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发生”可以解释为“出现”或“发展”。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探索人类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等问题。,(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皮亚杰的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即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外部的动作动作目的都是适应内化了的思维动作同化(assimilation)适应方式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同化过程:T+IAT+ENOTE: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是大于1的系数,E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例如,概念:狗+大狼狗“狗”+大小因素,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例如,动作:吃奶吃饭;用勺子用筷子;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适应),(二)心理发展的因素和结构,1、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2)物理因素: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3)社会环境: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4)平衡: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图式在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丰富,即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和顺应及平衡的作用而逐渐创造出新的图式。,(三)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sensorimotorstage)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典型表现:开始出现自觉运动思维(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2、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7岁),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stage,712岁),基本特征:儿童获得运算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性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1)守恒(2)传递性推理:增强了心理的可逆性(3)观点采择: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去自我中心化),领悟到他人心理、想法、情感与自己的不同。(4)类包含(概念习得):开始对各种具体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概念。,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215岁),基本特征:心理运算可运用于真实情境,也可运用于可能情境和假设情境,可用于当前情境,也可用于将来情境,以及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设演绎推理以及包含问题间的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理解高度抽象概念。(1)现实与可能的之间的逆转能力(2)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能力(3)命题内与命题间的推理,八、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作了区分。维果茨基认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的内容。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概念。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社会文化历史观,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社会文化历史观,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第四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含义及特征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2、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需要的种类,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照需要起源的角度)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照需要指向的对象)如:内向的人也希望与人交流和沟通,需要的作用,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在人的活动理过程和个性中有很重要作用。、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如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需要又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满足人需要的事物,人一般持肯定态度。,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他们是超越文化、国家、民族、社会形态的,即是人类共有的。1)生理的需要: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金钱2)安全的需要:身体与心理上的安全3)归属与爱的需要:北漂4)尊重的需要:他人的尊重/自尊(前倨后恭)人要脸,树要皮社会地位(面子)能力、人品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潜能、理想,马斯洛:人类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一、积极意义1、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其理论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该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3、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二、消极评价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有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3、马斯洛是个人本主义者,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概念的社会现实内容。,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1、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具体来讲,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为了什么?,2、动机、需要、诱因、期待,1)需要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这种缺乏状态只是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机,表现为一种愿望或意向。2)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正诱因:使个体趋向目标者。如食物,水等;名誉、地位等。负诱因: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如躲避危险。,)期待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目标期待也可以使需要产生行为动机。,动机的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分类,从动机起源的角度: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动机对象的性质: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一、生理性动机:即原发性动机、原始性或生物性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性睡眠,二、社会性动机:继发性动机、习得性或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内容十分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双趋、双避或趋避动机冲突,动机与行为效果,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第五章幼儿注意与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幼儿注意的发展一、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与心理过程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刺激物,而同时离开其余刺激物的特点,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和强度。,(二)注意的外部表现,在注意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外部动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弗洛伊德,(三)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心理活动相始终。它总是参与到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之中,并以心理过程的反映内容为自己的指向对象。,二、注意的种类及其规律,(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的含义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被动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因素(主要):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绝对、相对),主观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期待的作用知识经验。,(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类特有的,主动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排除干扰(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含义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的作用,二、幼儿注意的发展,一、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36岁儿童注意的发展,(一)1岁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刚出生的新生儿有注意吗?如果有注意的话?会是什么注意呢?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呢?1、新生儿注意的特征(1)出现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2)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的萌芽,猜猜看?,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的萌芽,思考:如果当声音和物体不在同一个方位上同时出现,你觉得新生儿会选择注意声音,还是选择注意物体呢?,新生儿注意(扫视)五条规律:(1)清醒时,只要光线不是过强,新生儿都会睁开眼睛。(2)在黑暗中,新生儿也保持对环境有控制的、仔细的搜查。(3)在明亮的环境中,面对无形状的环境时,新生儿会对相当广的范围进行扫视,搜索物体的边缘。(4)新生儿一旦发现了物体的边缘,就会停止扫视活动,视线停留在物体边缘附近,并试图用视线去跨越边缘。如果边缘离中心太远,视线就不可能达到边缘,就会继续搜索其他边缘。以上五条规律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生物规则:新生儿的扫视活动是一种生理的适应现象,它的作用时保持皮质视觉神经细胞水平的“兴奋速度”。新生儿听觉刺激也引起注意,往往倾向于注视声音的方向,而不是视觉方位。从先听到后视觉,(一)1岁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2、出生到3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1)偏好复杂性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一)1岁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2、出生到3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3)偏好不规则图形多于规则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一)1岁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2、出生到3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图形多于无同心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一)1岁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3、36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1)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2)视觉搜索时间变短,更偏好复杂和有意义的图像(3)更加有兴趣去探索和学习周围世界(4)观察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婴儿的注意质量(5)注意越来越能被婴儿所控制。,(一)1岁前婴儿注意发展的特征,4、612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1)觉醒时间更长,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2)能独立坐、爬、走帮助婴儿所注意的对象增多,而且注意的表现不仅集中在视觉方面,而且在更多的感觉通道和活动方式中体现出来。(3)婴儿的注意开始受经验的支配。,(二)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发展与“客体永久性”,0-1岁半注意发展分为:0-2月看着一个客体,但当客体移出视线时,不追踪。1-4月客体移动时婴儿能跟踪,甚至客体到了屏幕后面继续跟踪4-6月婴儿能拾起一个物体除非这个物体被物体盖着但是他还不能理解,一个被盖着的物体仍然存在。6-12月能寻过一块布下面的客体12-13月婴儿能够找到藏在两个位置的一个客体,但只有当他看见藏的动作才能找到。15-18月能找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藏起来的客体,掌握两个客体不能同时处于同一位置,除非一个藏在另一个里面。,(二)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二)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三)36岁儿童注意的发展,3岁前儿童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注意36岁儿童()占优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1、无意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
- 四年级音乐微课教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2二力平衡教案
-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案)
-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项目控制
- 大班教案:春雨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第四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复习 人教新课标
- STEAM教育课程开发方案
-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审核制度
- 武术教练职业发展方案
- 2024-202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卷(附答案)
-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生物炭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融通地产社招笔试
- YDT 4565-2023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要求
-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课件(完整版)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操实训报告2600字(论文)】
- 主播薪资核算方案
- 【正版授权】 ISO 3585:1998 EN Borosilicate glass 3.3 - Properties
- 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