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doc_第1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doc_第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doc_第3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环境下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性、研究性和自主性等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综合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概念、整合的基本原则、整合的模式、整合的实施。【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实施;教学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动物过冬、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再如观潮一课,课文描述的是海宁盐官镇所见的“一线潮”,作者描述的是潮来之时像“一条白线”,像“一道白色的城墙”,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其实,钱塘江大潮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信息媒介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丰厚的底蕴,教学时才能厚积薄发。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情。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课的外延就有多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非会用教材。以前我们的教学中,呈现的是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新课标指导教师打破传统理念,拓展教学空间,这也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播放同学们熟知的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师配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教师讲解,领略了音乐的魅力。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何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达到“居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以教学月光曲为例,本课难点是分辨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出的联想,特别是月光曲所描绘的音乐语言,初读者或音乐知识不多的小学生很难分辨。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伊始,教师引进多媒体演示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解说,让学生感知音乐的语言内涵,这样在后来出现月光曲描述的文字时学生就会分辨出来,很容易突破难点。月光曲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贝多芬创作作品时的心情,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同样实现了课内外的结合,学科间的整合,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中主人公的情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两个有关音乐的故事对牛弹琴伯牙摔琴,让学生了解“知音”对于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重要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便不难理解贝多芬在巧遇盲姑娘这位知音后的心情,从而产生创作灵感。(三)感知情感,陶冶情操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审美进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在月光曲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是描述月光曲的情景的,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感知,教学这段时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听音乐,让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也让文字同音乐融为一体,缓缓地流入学生心田,学生在美的陶冶下,激发了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对贝多芬这位音乐家的无比敬仰。(四)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需要把16船泥沙铲到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将河套堵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议论纷纷,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这时候,教师请学生将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一)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我在初冬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在计算机上为这课的11个生字建立了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钮,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按住按钮,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学生按“茫”字趣味识字的按钮时,画面上就出现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画面,学生借助画面就可以理解到“茫”就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意思。让学生利用资料库进行识字的过程,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发展。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拓展学习内容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回乡偶书一课中,学完正文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怀乡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总之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