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题名称: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 研究 课题批准号: 题 类别 : 教育部重点 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 元 学科分类: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 2010 年 1 月 课题负责人: 张诗亚 西南 大学 主要成员: 孟小军、么加利、张学敏、吴晓蓉、倪胜利、巴登尼玛、罗江华、张新立、罗章、卢德生、龙藜、陈继扬、赵兴民 2 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系统观下特色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 置身于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中的西南教育割裂了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生态的联系 ,致使整体教育结构紊乱及各类型基础教育功能发挥失调,此问题极大地抵消了西南教育 整体功能 的发挥 。 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资源决定其发展应定位于以维护自然生态,研究、发掘和保护西南民族文化为基点,有赖于西南特色教育为之推动。 教育生发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 自然与人文生态,自然与人文生态 的多类型决定了 西南 地区 教育内涵的丰富性 及 教育的多类型。 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绿色教育” ; 从与人文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民族教育 ; 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网络教育 。 立足于区域 内 各民族历 史及现实生活, 需要构建与西南自然与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 基础教育 ,这种教育即共生教育。 与 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西南特色教育发展 措施包括: 调整国家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政策导向 ;树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教育发展观念;发展多类型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发展网络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等等 。西南地区 自然与人文生态丰富而特殊,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西南教育的特色发展 调查 面广、涉猎学科多、关涉问题复杂,本课题 的 考察 与探讨 尚属初步 。 3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 5 一、研究设计 . 5 (一)研究方法 . 5 (二)技术路 线 . 5 (三)考察范围 . 6 二、研究成果 . 7 (一)著作类及简介 . 7 (二)博士论文类及简介 . 10 (三)发表的学术论文 . 15 三、研究结论 . 15 第二章 西南特殊的自然 /人文生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 17 一、西南的自然、人文生态概况 . 17 (一)四川 . 17 (二)云南 . 19 (三)重庆 . 20 (四)贵州 . 21 (五)西藏 . 22 (六)广西 . 23 二、西南自然生态对教育的影响 . 24 三、西南人文生态对教育的影响 . 26 第三章 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 31 一、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 . 31 二、西南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38 (一)各类型基础教育的相互冲突 . 38 (二)教育地位的失序 . 39 (三)教育功能的散乱 . 40 第四章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价值取向定位 . 44 一、西南基础教育有多种教育形式,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 44 二、教育是人参与天地间的共生活动 . 50 (一)天地系统与教育之道 . 50 (二) 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于人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秩序中的适应性发展 . 52 三、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共生教育 . 56 (一)多元共生:西南地区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 . 56 (二)倡导共生教育 . 59 四、西南教育的特色探讨 . 61 (一)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绿色教育 . 61 (二)从与人文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民族教育 . 62 (三)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网络教育 . 62 第五章 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系统观下特色教育发展策略 . 63 一、树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教育发展观念 . 63 二、发展多类型教育 . 66 4 (一)加强区域内各类型基础教育的互补 . 67 (二)进一步丰富基础教育的类型 . 68 (三)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 70 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 . 72 (一)改革以主流文化为立场的学科课程 . 73 (二)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设 . 74 四、发展网络教育 . 75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价值取向 . 76 (二)大力加强网络设施建设 . 78 (三)丰富网络教育资源 . 78 (四)培训网络教育师资 . 79 五、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 79 (一)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原则 . 8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模式 . 81 (三)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措施 . 82 第六章 结论 . 85 主要参考文献: . 87 附录 1:断裂与链接 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 . 89 附录 2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 行机制 . 110 附录 3:“虎雏鹰崽”之教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 . 137 附录 4:放歌山之阿 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 . 156 附录 5:交融中的促新 唐克藏族小学教育功能研究 . 183 附录 6: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 . 212 附录 7 养成与反哺一一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的多途径实现 . 240 附录 8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 260 附录 9 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 . 271 5 第一章 导 论 本 文 系全国 教育 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 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 结题 报告 。该课题 研究 时间为 2003 年10 月至 2009 年 6 月。课题主持人:张诗亚; 主要 成员:孟小军、幺加利、张学敏、 吴晓蓉、倪胜利、罗江华、 张新立、罗章、卢德生、 龙藜、 陈继扬、赵兴民等 。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与涉及地域的广袤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课题研究设计如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问题的综合性要求必须研究人类进化发展模式理论、现代化理论、人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民族学、文化学、社 区发展理论等。同时,要对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人文 /自然的诸多研究进行梳理与消化。文献查阅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2田野考察法 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各民族在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及传承文化资源过程中,创造出多样而丰富的教育形式。时至今日,很多类型的教育仍具有勃勃生机。这决定了本研究必须从“活”的 教育事实进行考察与访谈,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本研究 借助于大规模的田野考察,以掌握区域内各类型基础教育的现实运作 及其与自然 /人文生态的互动关系 。 3比较分析法 借助国外学者关于教育、生态、自然 /人文生态 、文化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比较与中西比较,把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 自然 /人文生态中的教育放在国内乃至国际大背景下,使之成为维系与促进个体生存,完成个人文化化、社会化,最后实现个人及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支持力量。 (二)技术路线 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 第一步:全面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文献,确定本研究的立足点 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中的教育状况。 6 第二步:依据理论研究所确定的分类标准,对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及教育类型进行深入调查,揭示其现实运作 状况 。 第三步:对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互动中的教育系统进 行结构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在分析其存在原因的基础上,利用复杂理论及自组织理论, 对西南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哲学思考。 第五步: 对 与 西南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 特色 教育发展提出策略性建议。 (三)考察范围 自课题立项至今, 课题组 对西南地区自然 /人文生态系统及教育的田野考察范围覆盖整个西南地区 (尤其是民族地区) 。在考察中,课题组成员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 与心理 研究中心所设立的 13 个田野考察工作站为核心,逐步向四周辐射。这些考察工作站地理位置、特点及价值评估如下表所示 : 表 1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田野考察工作站简介 序号 站点名 行政区划位置 特点及价值评估 1 唐克乡 四川 阿坝州 位于青藏高原东段,生计方式为高原耕牧型,居民以藏族为主,藏族文化底蕴丰厚,藏传佛教影响大。 2 左所 四川 盐源县 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生计方式为山地耕牧型,居民有摩梭人(纳西族支系)、彝族等多民族。不同文化交融的特征突出,藏传佛教、原始宗教并存,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完好。其摩梭人的婚姻及社会组织形式比较独特。 3 美姑 四川 凉山州 位于横断山 区、大凉山腹地。传统的山地 耕牧型文化特征突出,居民以彝族为主,毕 摩文化发达,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具有典型性。 4 丙中洛 云南 贡山县 位于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怒江大峡谷地带,生计类型呈立体状分布,依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具有生计类型的多样性特征。境内居民有怒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等不同民族。在文化形态上,滇、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近代以来外来宗教文化对于该区域不少民族影响也比较大,具有文化的多态性特点。 5 勐腊 云南 西双版纳 位于澜沧江流域,属于低海拔、低纬度的低热河谷地区,热带雨林植被完好,传统的生计方式以水田农业为主,居 民以傣族为主,由于地处边境,故又属于跨境民族。 6 酉阳 重庆市 位于五陵山区,生计类型以丘陵农作为主要特征,居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该点位于渝、湘、黔、鄂结合部,历史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接触频繁。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变迁有很高价 7 值。 7 往洞乡 贵州 从江县 位于黔东南都柳江流域,生计类型以稻作农耕为主。居民以侗族为主,是中国侗族文化的核心区。对于研究侗族传统的制度文化有十分的价值。 8 占里村 贵州 从江县 位于黔东南都柳江流域,生计类型为稻作农耕为主。居民以侗族为主,侗族传统文化保持完好,特别是其生育文 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9 方召 贵州 台江县 位于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传统聚居区的腹地,生计类型以山地农耕为主要特点,苗族的传统文化保持得十分完好。 10 东兴 广西 传统经济以渔业为主,居民以京族为主。 11 后溪村 重庆酉阳 丘陵稻作农耕文化,居民以土家族为主,土家文化底蕴深厚(土家山歌、部分地方尚保留土家语) 12 民族村 重庆秀山 丘陵稻作农耕文化,居民以苗族为主(苗族东部或湘西方言), 语言保持完好,文化的交融性强。 13 喜州 云南大理 高原坝区、稻作农耕,白族为主,宗教文化特征 鲜明。 此外,考察地域范围还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 进一步扩大,如四川的 甘孜 、凉山等民族自治州,广西的三江、龙胜、融水等民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县石门乡,云南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民族自治州。整个田野考察注重点、面结合,同时注重跟踪考察。 本研究 在对相关 地区(尤其是 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 ) 进行自然 /人文生态中的教育考察过程中,在注意宏观及面上材料的收集与把握的同时,深入到学校、课堂、村寨进行蹲点调研、深入挖掘。此外,整个田野考察工作还根据问题研究的深入及其他现实需要循环进行,对同一地域、同一民族自然 /人文生态互动中的教育 现状调研在一个周期过后,适时启动下一周期。 应当说,通过大规模、持续性的实地考察,本课题对西南地区自然 /人文生态中的教育 现状 、教 育运行 等做出了较为全面与准确的把握。这为后面的问题分析及提出相关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研究成果 在 长达 6 年的时间里, 课题组 对西南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进行了考察, 对置身于其间的多种教育形式(包括学校教育) 进行了探讨。课题 最终形成了著作、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三类研究成果,简介 如下: (一)著作类及简介 断裂与链接 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广西师范大 8 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投入与产出失衡,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发展脱节,与人的发展分离,与日常生活世界发生断裂等,这些都不得不促使我们对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基础教育概念的理解过窄,进而在政策上强制推行单一类型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人的发展的断裂,使本应为民族地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外在于人的发展视野中,外在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较大范围内催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 本 书 对西南民族地区影响人的发展的多样化教育形态进行实地考察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进行了反 思 , 认为应该重新廓清基础教育的概念,必须对西南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多样化的基础教育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划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进行理论探讨,从而思考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向选择。 本书 认为 ,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的和谐发展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从功能上说,基础教育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为此,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必然是为人的全面和谐的主体性发展奠基的教育,不是培养“单向度人”的教育;而是为 人的多种可能性发展奠定基础,是人人需要的,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之中的教育。 然而就影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发展的因素而言,主要在于自然生态、文化、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四个方面。在西南民族地区,由于人们所面临的活动环境的多样性,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必然要求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在广袤的西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日常生活教育、类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其在为人的多样化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借助于日常生活教育、类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三者的协同作用,才 能达成通过基础教育为人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西南民族地区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国家应加强民族教育立法来保障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样化组合的多类型发展;二是应建立起现代学校基础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教育的有效链接,使之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互补共促;三是应当以人的和谐发展为中轴来构建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类型;四是应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多类型基础教育的研究 , 以丰富教育理论并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参见附录 1) 2. 卢德生: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9 2009 年 版 。 探讨教育运行机制,有利于寻求西南地区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机理。本 书以 嘉绒藏区 为例,对这一区域的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存在状态进行了考证,探讨了西南地区自然 /人文生态良性互动中的教育运行机制。 学校教育作为嘉绒藏区的“外来教育”,自产生初就带有强烈的工具性特点,时至今日,即便经过了多次改革,问题依然明显,比如,脱离民族文化,缺少对当地人生存需求的关注。相反,嘉绒藏区的社会教育作为文化传承手段,内化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所有活动,它比学校教育更早融入嘉绒人的生活世界,且在学校教育出 现之后依然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虽历经环境变迁生命力依然旺盛。本研究通过分析“且索”对于嘉绒人的生存意义来探寻社会教育机制的运行前提 ; 通过分析“ 且索”传承过程中要素与结构来分析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容。本研究将 社会教育 与学校 教育运行机制进行比较。 结果 发现,社会教育运行机制以直接或间接满足民族成员终极价值需求为目的,而学校教育以培养国家和民族地区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部要素包括技术或观念拥有者、世俗权力代表、宗教权力拥有者,其教育方式包含在宗教仪式、节庆、大众文艺、生产生活中;而学校教育以办 学者和教师为主体要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传播的是民族独享文化,学校教育传播的是经过选择的部分国家共享文化。社会教育与社会环境保持较好的契合关系,能够融入社会变迁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制约很大,社会变化会深刻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变化。社会教育成功传承了民族成员生存之需的民族独享文化,学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优化人的生存之效能。 本 书提出 ,要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禁得起历史检验、符合人民需要的学校教育,必须借鉴社会教育发展中的经验 : 学校教育要关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应以优化人的生存为终极目 标;学校教育不能回避其社会使命,但其社会使命应该整合到“优化人的生存”这一终极目标中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离不开文化共享,因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要同时承担传播民族独享文化、传播国家共享文化和人类共享文化的使命 ,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参见附录 2) 3. 张新立:“虎雏鹰崽”之教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和锻炼自 10 身的天然需要。游戏是人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 反应活动需要的自发 行为。人在生理和心理活动需求的支配下,通过游戏寻求着自己的控制感,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找一定程度的确定性。从进化与文化双重角度发现儿童民间游戏和儿童教育的相通性。这种相通体现为两者都给儿童提供机会,满足着儿童进化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彝族儿童民间游戏在促进彝族儿童民族认同、生产生活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启示我们,自然背景下的儿童游戏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游戏场地的自然化吻合儿童天性,自然环境下的游戏和活动更能促进智慧和个性发展,亲近大自然有利于儿童身心安全和健康成 长。本项研究可以引发我们对儿童游戏的传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的重视,为当代中国儿童游戏注入一些传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的因素。这对于保护并发展文化多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多样性,切实发挥游戏对 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参见附录 3) 4. 罗章:放歌山之阿 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土家山歌所开展的教育过程伴随着欢悦的体验、个性化的表现、实用性的收获。山歌教育为丰富土家人和土家社会的经验,为土家族群的认同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这对解决目前中国学校教育中普 遍存在的唯理性主义、模式化、强制性、功利主义及机械主义等倾向影响人格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理性主义教育导致人格的片面发展、模式化教育压抑个性的成长、强制性教育否定人的自由本性、功利主义教育使人丧失超越性、机械主义教育则扼杀人的创造性。因此土家山歌正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的、容忍 个性的、具有超越性的生活化的教育。(参见附录 4) (二)博士论文类及简介 交融中的促新 唐克藏族小学教育功能研究,西南大学 2007年。 唐克藏族小学位居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其生存并服务的自然 /人文生态环 境、学生民族成份构成、面临的现实机遇与挑战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其可以作为藏区诸多中小学的代表。对其基础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并提出应对策略,对整个藏区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1 作者 对唐克藏族小学的教育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考察,对内隐于其中的基础教育功能进行了挖掘。 研究发现, 唐克藏族小学在功能发挥上存在着功能追求上基本价值定位错位 与 功能实现上实践策略失当 等问题。其深层原因 是在教育功能发挥上没有能 够在立足民族性与追求现代性之间寻求实质性平衡与融通,学校 脱离了其赖以生 存的生活世界变成一种由外在力量左右的他组织机构。 本文认为: 学校应当以促进藏区各民族儿童发展尤其以培养其生存能力作为其最为根本的教育功能价值追求 ; 挖掘学生生存之需的内涵,使之成为学校全方位工作的指导 ; 拓展课程资源 ; 优化教育管理措施,变革评价方式,使教师在体会自身劳动 价值与成就感的基础之上,燃起其内在的教育希望并激活其工作热情。(参见附录 5) 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西南大学 2007 年。 代表着中原文化的儒文化、道教文化、汉地佛教文化以及来自其它方面的,例如西北面强大游牧民族 藏族 的青藏文化、南面的小乘佛教和其它各种外来文化都进入大理地区,使之成为民族种类众多、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区域。在如此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空间里,白族要如何适应自然,如何实现整个族群的认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是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摆在白族人面前的问题似乎还更严峻,他们没有创制自己的书写系统,这 对于族群经验的传递、文化的传播、民族的认同都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应对这一切问题。白族人采取了容纳的态度接受了各种外来价值而又保存着自己的特色,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并在大 理地区形成多元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局面。 本主崇拜有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即对“地方性知识”的建构。第一类为族内各种关系整合,分别通过婚俗、祭祖、墓祭等仪式来整合家户、家族关系;从本主巡游、火把节仪式来整合村落成员关系;从祭祀圈、朝贺圈来整合村际关系;从“绕三灵”仪式来强化族群认同和整合其它文化形态。第二类为对外来文化的整合。通过祀神标准、伦理道德、重农思想方面对儒文化进行整合,从神祗本土化、“巫密合一”、祭祀组织方面对佛教文化进行整合,从封号移植、仪式仪轨、经文借鉴方面对道教文化进行整合。整合成体系的道 德和行为规范知识、生产知识、技能知识、艺术知识等地方性知识通过仪式祭祀、神化传说、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歌舞表演、年节庆典等方式传承,实现了族群认同、传承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成员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等教育功能。这一功能在几千年的 12 演变中形成非常有效的机制,才使其以及白族社会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中生生不息,这也给我们当今的现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发:在与他文化交往中,建立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整合机制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民族保持特色的关键。(参见附录 6) 养成与反哺 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 的多途径实现 ,西南大学 , 2008 年。 一个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融的自然 人文系统,如何形成民族道德价值观 ?其道德价值观如何传承 ?这种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在学校德育之外是否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了终身影响 ?民族道德价值观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自然人文系统的 ?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丙中洛便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自然 文化生态系统。 作 者通过对丙中洛的深入考察,力求找到民族文化生境与德育的多途径实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丙中洛独特的自然 人文生境对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有何影响,其民族道德价值观又是如何反作用 于丙中洛整个社会的。继而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全方位地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试图探寻现代社会除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存在着的原生态的道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丙中洛乡交通不发达,人口流动少,形成了相对的封闭,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入侵,对丙中洛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都是一种冲击。这时,丙中洛传统道德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是否会减弱 ?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还存不存在 ?其存在有何意义 ?也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为此,作 者多次赴该地考察,并根据本研究问题的性质,制作了相关问卷、访谈提纲,运用访 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 丙中洛的道德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份,因此将其放入到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境中分析 ; 丙中洛各民族融洽,社区呈现出团结和睦的氛围 ; 丙中洛学校道德教育存在教材统一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师资不足等问题 ;将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与学校德育中的各教育要素作对比,得出学校教育具有目的统一化、教育方式单一化、传统化、教育形式固定化、教育时空的狭小化等特点。 丙中洛道德价值观传承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走出单一的学校道德教育困境 有着如下启示 :( 1) 多元文化下德育需要多途径实现。教育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应与否。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是完满的、周全的,道德教育不能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单一化,脱 13 离学生生活实践就要走向丙中洛式的乡土教育模式。而是两种不同教育形态之间有机联系的加强,是各种教育形态的扬弃。丙中洛民族道德教育的丰富多样性,将与国家标准化的道德教育构成互补,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 2) 道德教育应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生活不但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一方面是生活赋予了道德教育的 意义;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参见附录 7)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西南大学 , 2008 年。 教育资源数字化由三个层面的活动构成。其一为基础性的技术层面,表现为依托数字化“硬件”与“软件”技术,建设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与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的渠道畅通 ; 其二为内容层面,表现为通过“数字复制”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精神产品聚合而形成“教育软件”,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渠道提供给教育者与学习者 ; 其三为应用层面,表现为在“潜件” (即教育思想 )的指引下,利用数字化“硬件”与“软件 ” ,营造数字化的教育环 境,以满足教育者、学习者对互动交往、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需求。而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定位是上述三个层面的活动推进与发展的逻辑原点。种种实践案例表明 :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活动一开始就暗含着不同的价值定位。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和网络调查的方式,梳理了教育资源数字化活动在技术层面、内容提供与共享应用等方面的已有主张。就技术实现而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集成,己经历由早期静态的教育资源库到着眼于动态交互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历程 ;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教育资源实现以人为核心聚集与实时交互的可能性 ; “融件”和“主题 资源单元”等资源重组概念的提出,亦表明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思想的引领作用。然而,“技术可能性”与“内容聚集层面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却是明显的。本文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抽样调查发现 : 多个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内容聚集是以为学科教学服务为导向的,种种数字化平台集成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其为应试服务的资源类型比重较大 ; 而分析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与界定,亦发现实践中盛行根据教育资源数量、学校声誉或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育资源是否“优质”的做法。而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层面,人们或持普及与应用互联网便可缩小东西 部之间教育及经济发展差距的价值预设 ; 或持只要实现教育资源内容的开放与共享,便可提升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价值预设。 本文选取重庆市黔江区、四川省广元市、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青海省涅 14 源县等西部四地作为田野考察点,重点考察了两个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国家主导并投资百亿巨资的“农远工程”和企业主导的“千乡万才工程”项目的应用状况。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田野考察中收集了大量资料,分析了教育资源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和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深层原因。在反思教育资源数字化之各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资源数字化应以实现基于生命独 特性的数字化教育为旨归,具体包括 :( 1) 树立适当的“硬件、软件与潜件”应用观 , 即合理认识与灵活把握“硬件、软件与潜件”,核心是引导人们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育 ;( 2) 在应用实践上,应当注重教育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 ;( 3) 学校教育的数字化活动应当立足于学生生存与生长的需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并将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数字化课程 体系之中。(参见附录 8) 5龙藜: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 ,西南大学 , 2009 年。 文化是天、地、人 生态 系统的一部分, 然而现存 学校教育的简单知识分科肢解了文化,破坏 了文化的生命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考虑到其与生俱来的天、地 、人系统, 将学校教育置于当地社区之中,使学校与社区和谐共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和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认为,藏区小学与社区的关系存在表层和谐,深层不和谐的状况。表层关系和谐指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在人际交往和物资共享上达到了团结协作的层面;深层关系不和谐即小学代表的主流文化与社区代表的传统文化没有实现平等对话,二者相互削弱。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本研究认为当前的政治环境和经济 环境对藏区小学与社区表面和谐的关系起了有限的推动作用。藏、汉各异的文化背景对它们深层的文化不和谐有较大的影响。二是教育内部因素。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和谐。三是社区内部因素。学校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社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是失声的。本文提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是人性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的需要,“和谐共生”应该成为调节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据此,文章认为,构建藏区学校和社区关系应从调适学校教育内部因素做起,建 立健 全相 关的社会保障机制,制定出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策略。(参见附录 9) 15 (三) 发表的学术 论文 围绕西南地区教育发展与自然 /人文生态互动关系这一主题,课题组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如下论文: 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 年第 1 期 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西南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年第 1 期( 源期刊) 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西北师大学报, 2005年第 5 期 ( 源 期刊) 诗亚:回归教育之道,中国教育学刊, 2006 年第 9 期 ( 诗亚:论定位于西部大开发的西部特色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3 年第 10 期 ( 源期刊) 诗亚:从“水土镇现象”看如何破解“普九”欠债难题,中国教育学刊, 2007 年第 5 期 ( 源期刊) 教育自觉 : 以 之耳倾听土家山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006 年第 5 期( 源期刊) 经济文化类型 西 南地区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年第 5 期 ( 源期刊) 论西南民族地区“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意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006 年第 4 期 ( 源期刊) 德生:文化视野下的藏区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7 年第 6 期 ( 源期刊) 三、研究结论 我们不断追问与反思: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会采买蛋糕卡合同3篇
- 教育图书购销合同
- 政府委托采购合同的变更3篇
- 教育宣传单设计印刷合同3篇
- 教育机构绿化养护合同3篇
- 提前解除租房合同范本3篇
- 教育培训行业工作协议3篇
- 工业园租赁合同格式打印打印生成3篇
- 排水招投标解析3篇
- 文明建设责任书3篇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含答案(新)
- 第24课《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2019年日照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答案(更新全)
- XX集团公司“揭榜挂帅”实施办法
- 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赣教三年级上册主题一唱响嘹亮的队歌勇敢前进
- 《穿井得一人》《桑中生李》阅读练习及答案
- “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 (3)110KV配电装置安装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1
- 课程设计之年产90000吨丙酮水连续精馏塔的设计
- 餐饮前台餐具与杂件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