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笔记加试题.doc_第1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笔记加试题.doc_第2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笔记加试题.doc_第3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笔记加试题.doc_第4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全面笔记加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重点知识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产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社会活动。1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出现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但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学校产生所要具备的条件: 1 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育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他将“讲述与传授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从而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步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4,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6,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现代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成为一种最广泛、最平凡的社会现象。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没有哪一种学科像教育学这样,对其他学科有如此广泛的容纳性和相关度。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教育学是一个学科群,学科群内部的教育理论类型多样。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三)教师与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第二,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教师的教育学素养与他对教育学的学习密切相关。教师学习教育学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与交流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发展。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统一体。(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观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潜质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代表人物:高尔登,霍尔,董仲舒。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老的发展完全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论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代表人物:洛克,华生。(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是对表现于教育结果之中的人的社会功能的规定;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如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一,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方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二,调控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它不仅从整体上指引教育活动的方向,而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着支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第三,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之前要从教育目的出发来计划和组织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教育目的来不断调控教育进程;在教育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教育目的来评价教育效果。(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卢梭是个人本位论者中最激进的一个。其他代表:帕克,马斯洛,罗杰斯。人格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比,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代表人物: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斯宾塞和杜威。伦理本位论,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更偏向社会本位论这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方面。代表人物:康德和赫尔巴特。社会本位论,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三)我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精神实质: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第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注意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第一,体育。它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第二,智育。它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第三,德育。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第四,美育。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第五,劳动技术教育。它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行测劳动观点的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提出背景与特征第一,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第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第三,对教育认识的深化。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人被忽视。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五、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等。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影响因素:第一,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第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第四,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第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第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第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欧美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西欧双轨制;第二,美国单轨制;第三,前苏联型学制(中间型学制)。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到清朝末年才出现。3,我国教育体质改革的主要内容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9)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11)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12)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完善中等搞高等学校的考试招生制度。(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三个基本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四)终身教育1,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2,终身教育的特性1)民主性 2)形式多样性 3)连贯性 4)自主性六、学生与教师(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儿时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成型的时期。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还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2,学生的地位首先,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其次,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3,当代学生的特点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6)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7)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8)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二)教师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角色1)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的楷模 4,集体的领导 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 3,终身学习者 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第一,劳动对象的能动性,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而教师劳动对象是人,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劳动方式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劳动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第三,劳动手段的创造性。教师劳动不是生产某种物质产品,而是“生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不能像生产物质那样千篇一律。第四,劳动效果的隐含性。其他劳动的效果往往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师劳动效果则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第五,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教师劳动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并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第六,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3,教师的职业素养1)专门知识素养 2)专业才能素养 3)专业精神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另一种是“教师。专业发展”。前一种理解指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由“非专业”演变成“专业”的历史过程,一般称为教师的专业化;后一种是非专业人员转化为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显示其独立性、自主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工作的价值。第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投射出学校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况、管理水平等。2,师生关系的构成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 3,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3,师生关系模式1)专制型 2)民主型 3)放任型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第二,良好师生关系也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第三,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书,目的不很具体,但这种教育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所谓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教育途径主要形式: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二)学校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第一,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教育者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受教育者可以自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第二,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课外活动规模大小,时间长短,活动内容都可以灵活选择。第三,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第四,过程上的实践性。受教育者有直接动手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的意义:1)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2)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3)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课外活动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5)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受教育者走上盲目或极端。6)课外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7)课外活动是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8)课外活动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2,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3,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4,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第二,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五,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三)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校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世纪,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第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第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第四,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等三条线索进行。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变化而变化。4)生成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成长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同步进行的。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4)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内容。其中指定领域包括: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第一,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第二,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第三,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两方面任务:学与教关于学方面的研究:第一,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关于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学习者的心理,其中包括发展心理和差异心理;第二大块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第三大块是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新教师的特点: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么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 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2,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1)新手水平 2)高级新手水平 3)胜任水平 4)熟练水平 5)专家水平3,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一是关于专业知识,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二是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三是关于洞察力,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4,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6,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有下面几种形式: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 5)开展行动研究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1)发生认识论 2)构建主义的发展观 3)认知发展发展阶段的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 2)结构性 3)次序不变性 4)交叉性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第一,将通话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第二,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第三,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讲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1)内化 2)“最近发展区”理论 3)支架式教学在教育上的意义: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如何进行批判性的、严谨的思维而雪会这一能力。2)提出的最近发展去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是解答“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最经典的个性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帮助学生渡过勤奋和自卑危机。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期是一个暴风骤雨的时期,在各方面都除以剧变的阶段,需要有人扮演劝告的角色。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认为应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教育意义: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 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高背景。3)促进自我一体的发展。三、学生个体差异教育(一)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采用的习惯性方式。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整体型与系列型 4)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5)具体型与抽象型2,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第二,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第三,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第四,对学科选择的偏好。(二)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速度和质量。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第一,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第三,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2,特殊儿童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 2)智力落后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 4)社交和行为问题 5)生理和感觉缺陷3,特殊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是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脚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相对普通教育而言,特殊教育更加注重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四、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又有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本能行为是先天决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改变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的行为是后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无限的,改变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社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1,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根据是否理解学习的材料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简繁程度分为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五类。(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四)构建主义的学习观2,构建主义的不同倾向1)激进构建主义 2)社会构建主义 3)社会文化取向 4)信息加工构建主义3,构建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第一,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第二,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第四,强调学生理解知识构建过程;第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人本心理学的主张: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2,马斯洛和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本身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学习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只能靠内发。学习的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给学生提供辅导。康布斯的学习理论:要了解人,必须先了解人如何从他的观点去感知他所处的世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信念,该事物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改变一个人,不能仅从行为表现上加以纠正,而必须从改变他的知觉或信念着手。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凡是可以传授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1)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学习潜力。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5)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8)涉及到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并往往受到限制。9)强调要从做中学习。五、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提出来的六步三段两分支。六步三段两分支:六步是指不论哪类知识,其完整的学习过程都经过: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六个步骤。同时也就有相应的六个教学步骤: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6)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三段:是指学习和教学的六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段:一至四为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是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心任务分别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知识的提取与运用。两分支:是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都相同,从第五步开始现分支: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二)智慧技能的学习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方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1)辨别区分事物间差异的能力 2)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 3)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的能力 4)规则-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 5)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新规则的能力促进辨别学习的下列条件:1)刺激与反应接近 2)反馈 3)重复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能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规则学习: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应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是以掌握相应的概念为基础的。(三)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性质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2,认知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可分为专门领域和一般的。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一般过程:认知策略学习要经过命题表征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表征阶段,最后认识到一套操作步骤运用的条件,则达到反省认知阶段。特点:第一,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第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第三,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六、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1,动作技能的含义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活动方式,而不是眨眼之类的不随意动作。2,动作技能分类根据是否连贯,可把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所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可把动作技能分为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动作技能和闭锁性动作技能。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3,熟练操作的特征第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第二,利用微弱的线索;第三,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第四,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第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三种不同的观点:1)习惯论 2)认知观 3)生态观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3,动作技能的保持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呢?一般来说,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含义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2,态度的学习过程与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同化、内化。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通常可用的方法有: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4,巩固态度的方法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从外部来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价值观的概述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价值观的特征: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首先,家庭环境;其次,学校环境;第三,社会环境;最后,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八、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及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一般包含四种成分:一是目标,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是障碍,四是,方式。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操作性 3)情境性 4)经验性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明确问题 2)形成问题表征 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4)评价反思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观因素有: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 6)功能固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4,问题解决的策略1)手段目标分析法 2)顺向推理 3)反向推理 4)爬山法5,问题解决与创造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二者联系:1)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2)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二者区别:1)定义不同。问题解决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而创造力是产生某种新的能力。2)特征不同。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3)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二)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的概述将学习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2,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泊尔提出来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来的。3,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1)改革和精选教材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九、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与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大小。3,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逐步地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4,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二)学习动机理论见P171-P173(三)影响学习动机因素1,内部条件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的强度和水平上不尽相同,反映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和水平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对社会影响给予更多的注意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到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志向紧密相连。5)学生的焦虑程度。学生的焦虑通常是指担心不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的感觉。2,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2)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4,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到达目标的方法,以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学到什么。2)设置榜样。设置榜样,使普通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方式。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不同的学生归因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奖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