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研究 作 者 : 黎敏 学位类别 : 教育硕士 导 师: 赵勇 教授 系 别: 文 学院 2011 级 学科 领域 : 学科教学(语文) 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 学 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研究 摘 要 本论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离别情状”的表现、特征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分析此类情状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中的内容、分类及表现风格等,来揭示 “ 离别情状 ” 在高 中语文教育中的特点 和 影响 。 “离别情状 ” 的概念及特征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问题。“离别情状 ”是指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中所描绘的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分别情景,以及人物在分别状态下产生的离情别绪。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分别场景 和分别状态 为主要内容的 题材 。这一题材 既 包括 特定场合下的分别情景 ,也包括人物在分别状态下产生的情感。第二,所谓“情状 ”,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 由于运 用了文学表达方式或者修辞手法 ,因此具有文学意味和情绪感染效果。 这里的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散文和小说为次。第三,双重影响。 “离别情 状 ”的影响力表现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离别情状 ”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相关特征,是本论文研究的外围问题。这一问题对于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 具有重要 的 背景 参考作用。 本论文通过 对 部分典型的文学作品 进行分析,发现“离别情状 ”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特征既具有共性,又因 国别、时代的 差异 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特性。 “离别情状 ”在 人教版小学和 初中 语文 教材中的表现 、 特征 及教育功能 ,是本论文研究的关联问题。这一问题对本论文研究的 主要对象具有重要的类比参照作用。 “离别情状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表现、特征、教育功能 、 相关内容分类 、表现风格 的探讨 研究,是本论文的核心任务。 论文以 离骚 、 荆轲 刺秦王 、 归去来兮辞 并序 、 琵琶行 、 雨霖铃 、 再别康桥 、 别了,“不列颠尼亚” 等 十二篇课文为 范围, 以其中的“离别情状 ”为主要研究对象,在 分析 其中 “离别情状 ”共同特征 的基础上, 还 分析主要研究对象的共性与特性,并进而分析这些“离别情状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 普遍 作用。接着,根据离别者身份和场景的不同, 本论文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离 别情状 ” 分为三大类十二小类,分别进行 内容 研究。 其次 ,本论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的表现形式 进行研究,分析它们在人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特点。 最后,本论文结合现在高中生 对离别的缺失性体验,分析他们对“离别情状”的理解 ,并研究他们在现今时代背景下对“离别情状”的学习价值与作用。 过研究,本论文揭示了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 具有 以下特征:第 一,这些“离别情状 ”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不同的社会生活。第二, 这些“离别情状 ”具有 突出的文学 表达效果 和感染力 ,并富有特别的审美心理特征 。 第三 ,这些 “离别情状 ” 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 和社会影响 力 ;同时, 这种 影响有 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本论文认为, 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 应该利用好“离别情状 ”这一教育素材的这些特征,减弱其消极影响, 发挥 其 积极影响。 为此,本论文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 词 : 离别,离别情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 in s he in in s is to by by in s As a in in of in of in of of of As a in of in of in in at in As a in is of As in s in I E at so in V s of as a of in we of s 录 摘 要 . I . 言 . 1 第一章 “离别情状”概述 . 3 第一节 “离别情状”的概念及特征 . 3 一、概念 . 3 二、特征 . 7 第二节 “离别情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 8 一、中国古典文学 作品中的“离别情状 ”概览 . 8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情状 ”概览 . 11 三、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情状 ”概览 . 12 第三 节 人教版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离别情状”概览 . 14 一、小学教材中“离别情状”的表现及特征 . 14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离别情状 ” 的表现及特征 . 15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概述 . 17 第一节 形式方面的表现 . 17 一、作品分布分析 . 17 二、作品体裁分析 . 18 三、作品时代分析 . 19 第二节 思想内容方面的表现 . 20 一、相关作品的内容类别分析 . 20 二、离别情状的内容特征分析 . 21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内容研究 . 22 第一节 情人离别 . 22 一、惜别恋人 . 22 二、诀别恋情 . 24 三、夫妻誓别 . 25 四、相思伤别 . 27 第二节 亲友送别 . 28 一、送别友人 . 28 2 二、易水 送别 . 29 三、出征之别 . 30 四、婆媳死别 . 31 第三节 其他别情 . 32 一、离开旧地 . 32 二、离愁 . 33 三、告别官场 . 34 四、告别殖民时代 . 34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形式研究 . 36 第一节 人称研究 . 36 第二节 表达方 式研究 . 39 第五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离别情状 ”的教育作用 . 42 第一节 离别情状的价值 . 42 一、内容价值 . 42 二、艺术价值 . 45 第二节 离别情状的双重影响与教育策略 . 45 一、双重影响 . 46 二、教育策略 . 47 结语 . 49 参考文献 . 50 致 谢 . 52 1 前 言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江淹在 别赋中 对离情别绪的感慨,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关于离情别绪的描述不仅数量众多, 且表现手法多样,感染力强。离情是人类 众多 情感中一种真切普遍 的情愫, 是 文学作品百写不厌 的 素 材 。 离情 别绪 与爱情、怀才不遇等题材一起,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抒写离情, 便 成为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一个习惯 和 传统。 在 古代社会 ,受 交通 、通讯等很多因素的制约 ,亲友一旦分别,再聚就难上加难 ,离情更 是无处诉,所以人们更加重视离别之感。 古今中外 许多 诗文将离别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主题,常写不怠。 亲人之间的伤别,朋友的分别,是人与人的离别;去国离乡,是人与故乡旧地的挥别;远离忧患,是人与一种精神状态的告别;一个时期乃至一个时代的远去,是人与时间的离别。离情别绪之繁之杂,不一而足。 离情别绪是人 类 情感中 极具代表性的一类。 “ 伤感 ”是离别的共同 情绪, “黯然”是离别的核心情感。礼记礼运把喜、怒、哀、惧、爱、恶、欲看作 人 “弗学而能”的七种情感 。 2这七种情感中,一般而言,哀、惧、爱是与离别关系相对较密切的三种。 其实,在某些情形下,其他情感也可能出现在离别的场景中。例如,荆轲易水之别, 离别者 有一种冲冠之怒; 司徒雷登离开中国,“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送别者有一种扬眉之喜。不过,总体而言,“黯然”之哀,是离别的核心情绪。 用“挥一挥手”来“作别西天的云彩”,姿态再洒脱,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 忧伤;用比桃花潭水 情谊更深的踏歌来送别亲友,心情即便轻松,也有一种不期而至的浅浅 惆怅。至于人世变幻强加于人的生离死别,则更是令人心碎肠断。 屈原九歌 少司命 描述了这种极致状态的离别:“悲莫悲兮生别离。” 3被迫离别,这种伤痛是人生征途 随时可能出现的,我们或者亲身经历,或者亲见亲闻。 吴文英在 唐多令 惜别 中谈到对“愁”字的看法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4在他看来,忧愁与别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离情之愁,是离别情感中最普遍的一种。在或浓或淡的哀愁中,人们品尝着离别的滋味,体验着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正是人性的价值 和光辉 所在。 1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礼运第九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4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 情感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 学生在欣赏 经典 文学作品的同时,也 需要获得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他们需要在体验中陶冶情操,锤炼人性。他们 不仅需要体验人性特别是情感 的 美 丽与高雅 ,也需要体验人性特别是情感 的 丰富和复杂。 离别场景中通常伴随的愁怨情绪虽然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情感,但 它却是人类情感丰富细腻的最佳代言者之一,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 内容。 高中 阶段 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与初中和小学 阶段 相比, 高中 生的知识、理性和情感都处于更高一 级的阶段,生活经历相对丰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更具广度和深度。但与此同时,与大学生 和其他成人 相比,高中生在经历、知识、理性、感性等方面又处于一个相对稚嫩的时期,各个方面都需要磨 炼 和提升。对离愁别绪的体验,成为高中生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高中生,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需要有机会深 入人类情感的深处,探讨古今文人对离别之情之景的表达和描述。 在这个 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 过程中, 教材 和教师的启发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所起的是引导和点拨作用。 教师利用课文的讲解与 知识 传授 去 引导学生认识 、 理解和领悟这类情感 的 表达 方法 ,使得学生 在情感的熏陶中学会疏导或抒写这类情感,能够运用自己的文字去化解和抒发 自己的情感体验 。 既然别情为人之常情的一种,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 生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在理解和领悟文学作品的同时则会更 多一层心得。就如当代作家聂尔曾在河曲笔会一文中所说:“一个学生学 习文科的基本知识并不为了寻找创新点,也不应该是为了论文的写作,而是为了对于人类基本观念的一次亲身确证。” 1学习文科的基本知识有这个特点,而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则更是如此。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寻找生发点和突破口, 学生才会有更加真切的体会。这样的“确证”不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一条路径。离别之情对于高中生这个年龄段来讲,已经是学生需要面对也会在生活中逐渐面对的一种情感了。所以说 高中生 对于这类情感的接触不会太陌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材 起到 材料载体作用。 文章和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教材是文章和文字的载体。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下面简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十二篇课文涉及到“离别”这一情感内容。其中离情又分恋人惜别、亲友送别及夫妻诀别等多种类型,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化构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道风景。 本论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离别情状 ”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离别情状 ”的表现、特征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分析此类情状 在人 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内容、分类及表现风格等,来揭示“离别情状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特点和影响。 1 聂尔 路上的春天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 第一章 “离别情状 ”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 “ 离别情状 ”的一些基本问题 和外围问题 。包括“离别情状 ”的概念、特征 ,以及“离别情状 ”在文学作品和小学、初中教材中的表现。其中“离别情状 ”的概念、特征,是本 文 研究的理论基础;“离别情状 ”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是本 文 研究的 外围问题(与核心研究内容相比,属于更广范围的问题);“离别情状 ”在小学、初中教材中的表现 ,是本 文 研究的关联问题(与核心研究内容相比处于并列位置的问题)。 第一节 “离别情状 ”的概念及特征 “离别情状”的 概念及特征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问题。 由于这一概念从字 面上看,比较简明易懂,在既有的对离别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 著作中,对离别诗等相关概念虽然有不同角度的涉及,但论及“离别情状 ”概念的不多。本节拟对此概念进行规范。 一、概念 在提出本论文关于“离别情状 ”的概念之前,需要先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中对相关概念的阐述。 离别,是指 比较长久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 ,不仅可指空间上的分离,也可指涉时间段方面的告别 。 与“离别”相近的概念有“送别”、“赠别”等, 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较 易为人理解。例如,对于“ 送别 ” 与“赠别”,有学者结合诗歌进行甄别。 曾美桂在赠别诗的界 定一文中说道:“送别是在离别之际即席作的,简而言之,在送的过程和路途中,作离别之言。而赠别诗则不限于此,只要相关离别,无论何时何地所作的赠诗,因而创作条件从容得多。” 1这里从创作条件的限制方面区分了“赠别诗”与“送别诗”的细微不同。 根据这一理解, 笔者认为,当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离别” 概念与“赠别”相比距离 更近,而与“送别”离得更远。 但“离别”既包括赠别,也包括送别时的现场感。 1 曾美桂赠别诗的界定 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2)。 4 费洪根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中所做分类是: “ 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在表现离情别意的诗歌创作中,还有赠别诗、饯别诗等诗歌样式,这是一种两栖于送别诗和留别诗之间的诗作,对于这类诗则要视其具体情况,分别将其划归到送别诗或留别诗之中。 ” 1这是从作者的抒写身份出发而做出的划分。 与 “离别情状 ”相近论述较多的概念主要有“离别情歌”、“离别意象” 等。如 王玲玲 在 民间离别情歌研究 这一论文中对“民间离别情歌”下这样的定义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民间离别情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情歌中以离别为主题的作品。” 2这一概念强调“离别”是此类 作品的主题 ,根据这一界定,“离别情歌”不包括那些虽然含有离别情状但此类情状 在作品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的 作品 。 方芳在硕士论文宋词离别意象论中论及 “ 离别意象 ” 时提出以下观点: 别离,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一个永恒的文学题材,古往今来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而专擅抒写离愁别恨,足以动人心魄的伤别词,在别离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类作品的内容,既包括写离别时的伤心断肠,也包括写别后的相思哀怨,旨在表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刻主题。伤别词能感人至深,除了伤别主题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特质以外,离别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也是一 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离别意象,是指伤别主题赖以生发的一系列凄美意象,是伤别词作者用来抒发别怨离愁、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在伤别词中,与别离这一生命现象结缘最深的意象,主要有柳、草、月、水、酒等等,正是它们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离别意象群,使伤别词产生了令人黯然销魂的艺术魅力。 3 这一观点 论及 了离别 类作品在描写离别情感时的表达方式,即“离别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同时谈 到 了 这类意象在作品中 所起的表情达意 的 作用。 这里定义离别意象时,在情感上进行了界定和选择 专指 “伤别” 情感,即以“伤心断肠”和“相 思哀怨”为特征。 上述 四 个定义,基本上代表了 在研究以 离别 为特征的文学内容时, 对 研究对象 进行 定义的三个关键 之 处: 第 一,研究对象是否包括 那有些有 离别情状但此类情状 在作品中不占有重要地位1 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 J东疆学刊, 2003 年 7月第 3 期, 2 王玲玲民间离别情歌研究 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011摘要。 3 方芳宋词离别意象论 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的作品。 第二, 研究对象是否只包括现场送别之作,也即是否包括曾美桂在赠别诗的界定一文中所说的“赠别”之作。 第三, 研究对象是否包括那些不以哀怨愁闷悲愤等消极情感为主要情感而 写 的 离别之作。 针对以上三方面问题, 本文认为 : 第一,本文研究的离别 情状和离别情绪,判断的载体范围是“情状 ”范围,而不是作品整体范围。也就是说 , 本文研究对 象包括那些有离别情状但此类情状 在作品中不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虽然全诗主 要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缘起、过程和 结果,整体上看并不以离别情状 为主,但是其中部分内容写到男子与女子分离状态下的相思之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四句所表达的情状 ,就是离别情 状 ,可属 本文的研究对象。 不过,并非所有涉及离 别状态的内容,都是本文定义的“离别情状”。如果关于离别的情状 在篇幅上非常简短(通常只有一两句),而且 这种离别状态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影响很小(表现为上下文的主要内容 与离别关系 并 不大),那么这种情状描述 ,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二, 本文研究对象不但包括现场送别之作,也包括曾美桂在赠别诗的界定一文中所说的“赠别”之作。送别与赠别的异同 , 这一点主要限制在时间方面。而对离别的描写则可包括赠别和送别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可能叙写离别的情绪和状态。 同时,需要着重补充说 明的是,本文认为,离别是一种状态,因此,那些涉及离别状态的作品,也应当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例如怨妇诗、相思诗、游子诗、怀念家乡的作品等等就是这种情况。此类作品虽然没有送别场景,甚至也不是用来赠别的作品,而只是抒写自己与亲友不能团聚 (分别)状态下的心情。只要这种心情与分离的状态有明显关联,就可 作为本文 的 研究范围。 1 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6 如诗经中的卫风氓,全诗主要写弃妇 对氓的控诉,这是一种离别状态下的情感抒发,其内容是典型的离别情状 。又如屈原哀郢,是屈原被逐出郢都后所作 ,表达的是对郢都(代表国家)命运的担忧,其内容也是 典型的离别情状 。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 全诗主要内容描写的是昔日生活中的快乐场景。 除了“常忆” 可 算是带有分别状态的暗示外,其他内容都看不出离别的意思。但是,考虑到全词的主基调(主要情感,或者说核心意旨)是表达对过去幸福生活的回忆,抒发目前的哀怨忧郁;而这种忧郁正是 对 过去幸福生活一去不 复 返 的哀伤所致 。因此,可以认为,全词写作的背景是个人与过去生活 的一种分别状态,主要情感受这种分别状态影响而生 发。这种情状就是 离别情状 , 也 可作为 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三,在情感类型方面,本文研究对象不但包括离别之愁,也包括诸如喜乐、豁达等情感。 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就 具有 以表达离别之乐为主的情状描述 。 有些离别情状 ,不但有离别之怨,同时也有离别之乐。如诗经中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2 主动离 别“硕鼠”这种于己不利 者,一方面作者(离别者)具有解脱感和喜乐情绪,另一方面,要写离别的原因,则 需要写到自己 在离别之前的状态(非离别状态)下的愁苦和愤怒。因此,这种离别情状 具有情绪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 , 本文认为, “离别情状 ”是指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中所描绘的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分别情景,以及人物在分别状态下产生的离情别绪。 1 李清照重辑李清照集 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 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7 二、特征 “离别情状 ”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在内容上具有“离别”意味。也 就是说,作品的整体或者局部 内容 以离别场景和离 别状态为 主要背景,其中人物的情感与这一场景或状态有紧密联 系 。 这一背景 既 包括特定场合下的分别情景,也包括人物在分别状态下 所产生的情感和思绪 。 就特定场合下的分别情景而言, 这种离别 情状 往往占据文学作品的整体意境。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 这首 “离别” 诗具有两方面的 现场性 :一是现场创作的可能性。从内容上看,此诗可以认为是送别现场的创作;二是所描写场景的现场 感 ,即描写的是离别时的场景。 就分别状态下的离情别绪而言,主要指非现场离别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此诗是作者安史之乱期间困居长安之作。从“恨别”、“家书”两词看,诗人创作时处于与家人分别的状态,同时诗中也描写到这种状态:“恨别鸟惊心” 和“家书抵万金”两句(或者说此两句所在的两联)描写的就是离别情状 。 第二, 所谓“情状 ”,是指 一种情感状态的描述,即 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因为 运 用了文学手法,因此具有文学意味和情绪感染效果。 “离别情状 ”就表现为文学手法叙述下的离别之感。 这 样 的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散文和小说为次。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1 李白李太白集 M宋刻本,卷十一 。 2 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8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全词描绘了一种 带着淡淡哀怨和深深思念的离别状态:圆月高挂,月光普照。楼阁华美,高 处 不胜寒。 词中采用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使用了 设问、对比、拟人等手法,更重 要 的,全词灌注了作者浓郁的情感,使得这首词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宋代 胡仔 在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 中 认为 这 是写中秋 佳节 词里最好的一首 ,他评价 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 第三,双重影响。 “离别情状 ”的影响力表现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既有陶冶性情,丰富读者心灵的积极 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通常离别情状 的情感是离愁别绪。“愁”及相似的情感(怨、思、恨、愤等)是其主要表达的对象。这类情感 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情感的宣泄 。但与此同时,此类情感 在人 类 的情感体系中是偏消极的一类,具有消极性 ,可能导致读者 引发或 加重郁闷情绪,产生不利 影响。 第二节 “离 别 情 状 ”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离别情状 ”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是本 文 研究的外围问题(与核心研究内容相比,属于更广范围的问题)。这一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离情” ;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情状 ” ; 三、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情状 ” ; 四、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情状 ”之比较 。 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离 别 情 状 ” 概览 离别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 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中 有很多述及 “离情”( 离 别 情 状 和离别情感) 的。 中国土地广阔,人与 人之间联系不方便;古人( 尤其是文人)或因公务,或因喜好游历,迁徙 现象较为普遍 。邓乔彬在唐人的怨诗一文中谈到:“离别与行旅有因果互动关系,后者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前者则兼有片刻与长期的双重意义。” 3此外, 古人对人际关系特别是亲情关系、朋友关系的重视,增加了对离别现象的重视。许多文人将这种普遍发生的现象记于笔端,使得离1 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M海山仙馆丛书本,卷三九 。 3 邓乔彬唐人的怨诗 J中国韵文学刊, 2006,( 12)。 9 别情状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一 项 蔚为大观的内容。 曹道衡在江淹及其作品一书中谈到: 古代的交通极端不便利,长途旅行,往往穷年累月,而且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险。因此,在古人心目中 。几百里,一千里就是极大的距离了。从自然条件来说,古人的特别重视别,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当然。除了古代交通不便以外,社会的条件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不论社会的和生产的斗争也总是以家庭或亲族为单位来进行。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当然在一系列问题上失去支持而感到软弱无力。再加上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也特别深。因此人们也总是愿意长期与亲族团聚在一起而不愿分开。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确实也很少有出门的需要。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而地主也不愿轻易离开自己 的庄园。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要是背乡离井总是有着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躲避什么灾难,或者是为了寻找衣食或出路。 1 由此可见, 离别之情与其背后诸多的社会因素紧密关联,古人重视离别,既有自然条件方面的 限制 ,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送别作品的源头, 清代王士 祯 在分甘余话 的卷三中提到 :“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 2这是就送别诗而言 的 。就本文研究对象(离别情状 )而言,虽然源头可以追溯得更 远。但是从经典性和集中度来说, 邶风燕燕 等诗经相关作品是离别情 状 的早期代表之作 。 这样的作品,诗经中有不少。单就送别诗而言, 有学者认为,诗经中的送别诗主要有六首:国风中的燕燕、渭阳,大雅中的崧高、 烝 民、韩奕,周颂中的有客。 3而就其他离别情状 而言,如周南 关雎 、 周南 卷耳 、 邶风击鼓 、 卫风 伯兮 、 郑风 子衿 、 小雅 采薇 等作品中都有这种情状 。诗经之外,楚辞中的离骚、哀郢、湘君等不少作品都 包含 离别情状 。这些离别情状 或者表达分 别场景下的爱慕之情,或者表达分别状态下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或者表达离家去国时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等等,内容丰富,情感多样 。 周朝之后,不少 文人墨客对 离别情状 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离别、送别、赠别、分1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 , 1986。 2 王士祯著,张世 林点校分甘余话 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3 秦丙坤中国早期的送别诗 诗经六首送别诗述论 J 重庆社会科学, 2002,( 6)。 10 别 、惜别和留别 之情 在文学长河中随处可见, 为中国古典文学贡献了很多不朽的诗篇美文。 两汉时期 , 送别诗数量较之先秦有所增加 ,出现了不少作品。如 步出城东门、悲与亲友别 、旧题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秦嘉赠妇诗三首、徐淑答秦嘉诗、蔡邕答对元式诗等。汉代的送别诗包含着丰富的类型,为后世送别诗的分类发展打下了基础。 1古诗十九首 对离别情状 的叙写,是两汉时期离别情状 的一个亮点。有学者比较 古诗 十九首 中游子的相思离别之情与诗经 中 的 类似题材,发现两者有以下区别:“ 其一 , 诗经中思念父母双亲的亲子之爱被怀内之情所取代 , 且把乡情与恋情结合在一起。其二 , 古诗中突出表现的是个体之 愁 ,而不是诗经的 怨 。其三 , 古诗中多了诗经中所没有的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所有这些都是对古诗所处的东汉末期社会风气的折射。 ” 2 魏晋六朝时期,生命意识的增强和文学自觉意识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对人性和人情的表达更为 丰富。有学者认为“ 六朝时期,士人更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生命意识,故而对送别情感有着极其细微的体验 ” 3。另一方面,离别成为那个动乱社会中的一个更为普遍的遭遇。 “ 对于颠沛流离的六朝文人来说,与亲人间的离别出行,与朋友间的话别送行,成为他们频繁的生活境遇。同时,古代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一朝分别,动辄经年,而在六朝这种特殊的战乱年代,生离常常会变成永别。 ” 4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包括离别情状 的作品。 如,蔡琰悲愤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哀、杂诗、赠白马王彪等,嵇康的赠秀才入军, 陶潜的于王抚军座送客 、归去来兮辞 ,何逊 的 慈姥矶 等都是此类作品。 到了唐宋, 以 送别诗 为代表的离别情状 类作品 数量巨大 。著名的作品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昌龄的 送魏二 , 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元二使安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高适的别董大,李白赠汪伦 、灞陵行送别、送友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等。 而表达离别之情和包括离别情状 的则更是汗牛充栋。 有学者粗略统计后发现,全唐诗中的送别诗“几 占十之三四 ” 5。 其中仅 李白以“送”、“别”类字 眼为题的诗歌就有一百多首。程宏亮先生在论文 论李白离别诗浪漫情怀的个性表达 中提及这一统计结果。论文指出, 以 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中 1000 首诗歌 为调查范围 (不包括书中“宋蜀本集外诗文”所含诗歌), 李白诗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版权合同范本协议要点梳理
- 直饮水购销合同
- 冰箱采购合同的运输责任
- 装修版权补充合同
- 现场拌合砂浆购销合同
- 个人借款合同范本格式格式格式阅读
- 短期借款合同与借据样本
- 装饰粉刷班组合同合作
- 产品推广翻译服务协议
- 网吧会员包月上网合同范例
- 竞争性谈判工作人员签到表及竞争性谈判方案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 厦门旅游课件
- 人工智能导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单位食堂供餐方案(2篇)
- 农村《智慧养老》课件
- 《庖丁解牛》 (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2022课程方案试题
- 丝氨酸蛋白酶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理控制要点
- 针刺气冲穴对慢性疼痛动物模式的电生理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