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语文《优化方案》文言文复习“智能提升”用.doc_第1页
高三(二轮)语文《优化方案》文言文复习“智能提升”用.doc_第2页
高三(二轮)语文《优化方案》文言文复习“智能提升”用.doc_第3页
高三(二轮)语文《优化方案》文言文复习“智能提升”用.doc_第4页
高三(二轮)语文《优化方案》文言文复习“智能提升”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二)轮语文优化方案文言文复习用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四、(23分)11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5分)(2)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5分)答案:8C(唯:听凭)9B(排除)10 B(皇上是在孔戡死后追任他为尚书司勋员外郎的)第卷(非选择题)四、(23分)11(1)(5分)卢从史做不合法度的事,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为不法”“阴争”“肆(译为“放肆、放纵、任意”,翻译成“当众”不给分)言”“折(责难,指责)”各1分,语意通顺1分)(2)(5分)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财利,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于”“嗜欲”“则”“如怯夫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有一位贤明的辅臣孔戡,字君胜。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卢从史感到羞辱,脸红到脖子根,低头屏气,不敢回应一句话,马上更改命令、修改文书词句的情况前后累计有几十次。闲暇时就和卢从史谈论自古以来的君臣父子之道,行顺就能享大福,行逆就危险屈辱甚至遭杀戮,说:“您应当那样做,而不能这样做。”卢从史常常听得害怕而喘气流汗。过了五六年,卢从史更加骄横,有不忠之语,孔戡规劝,他没有悔改之色,孔戡就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哭着对那些人说:“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于是,借口生病告辞离开,隐居在洛阳城东面,有酒食歌舞的宴饮也不参加。这时,天下人都认为他贤明,谈到应该被皇帝重用的士人时,都说“孔戡”。恰逢宰相李吉甫镇守扬州,首先奏请起用孔戡,孔戡还是隐居不应诏。卢从史看了诏书说:“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就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孔戡在军中有不法之事。皇上说:“我知道了。”卢从史三次向朝廷上奏章,才改任孔戡为卫尉丞,分管东都洛阳。诏书刚下,门下省属官吕元膺把起草好的诏书驳回,皇上让人对吕元膺说:“我难道不了解孔戡吗?将会任用他的。”第二年正月,将到临汝县温泉洗浴,正月十一日,刚到临汝进餐时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七岁。公卿士大夫在朝堂上祭奠,无官职的士人在家中祭奠。孔戡死后九十六天,皇上下诏把卢从史绑送京城,历数他违背朝命的罪行,流放到日南郡。皇上于是下诏追赠孔戡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大概是想用曾经拟任命的职位伸张他的志愿。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名利却畏惧躲避像个懦夫。刚中举时,从金吾卫录事做到大理评事,辅佐昭义节度使李长荣。后李长荣死,卢从史以一般将领代理为节度使,请求孔戡说:“我由一般将士出身,在幕府中只有你没有丝毫私人纠葛。如果你留下来,你想做什么都任随你。”孔戡没办法,留任一年,卢从史两次奏迁其官,从监察御史升至殿中侍御史。卢从史起初听从采用孔戡的话,得以不败;后来不再听从相信他,恶名日益传布。孔戡弃他而去,就彻底失败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答李推官书张耒李君足下: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老。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夫文何为而设也?知理者不能言,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岂独传哉?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知其章,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注】蛙蛭:青蛙和水蛭。靡靡:不振作,没力量。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 辱:耻辱。B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 捐:放弃。C横斜反覆,自中节目 中:符合。D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 属:连接。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B世之能言者多矣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C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用来证明“为文要明理”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写诉状与写文章进行类比,批评“巧为粉泽”的写作风气,也否定了李推官追求“瑰奇险怪”的做法。B文章第四段用“决水于江河淮海”作比,说明“理达之文”犹如不受阻遏的东流水,自会形成雄奇的风格。C作者认为“文”只是负载“理”的工具,所以为文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如果关注表达形式,就会成为最“陋”之文。D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的论述文,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论述具有一定的辩证性。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4分)(2)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3分)(3)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3分)9.A(辱:使对方受屈辱,谦词。)10.B(助词,的。A介词,把;介词,因为.C介词,从;介词,对.D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11.C(不是论据,是论点。)12.C(“如果关注表达形式”错。)13.(10分)(1)(4分)您的爱好像这样,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我听说的,人们所说的会写文章的人,哪里是说他善于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奇特呢?(重点注意“嗜”“固”“抑”的翻译。)(2)(3分)因此,道理鲜明的文章,在形式上不必刻意期望工巧却能达到工巧;道理屈曲不明的文章,(即使)在语言上巧妙地加以粉饰润泽也会漏洞百出。(重点注意“是故”“理性”“工”的翻译。)(3)(3分)所以先向您陈述我的看法,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语朴素粗陋而不省悟啊。(重点注意“陈”“愿”“质俚”“省”的翻译。)李君先生:昨天送信的人回来,承蒙您送给我您写的病暑赋和杂诗等文章,我吟咏诵读爱惜不已。 您的文章,可以说形式很奇特啊!放弃文字的常态,极力去写(形式)瑰奇险怪(奇特不同寻常)的文字,一定要使人读了您的文章之后,就像见到几千年以前的钟鼎文一样。您的爱好像这样,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我听说的,人们所说的会写文章的人,哪里是说他善于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奇特呢?擅长写文章的人,本来就不能把语言形式奇特作为主要追求的。 文章为什么而写呢?懂得道理的人不擅长说话,世上的擅长说话的人有很多,单单文章得以流传。哪里是单单文章流传呢?因为擅长写文章的人,他的语言也越发的工巧,因为他的语言工巧而道理更加鲜明,因此圣人看重它。自六经以来,到诸子百家、骚人辩士的论述,大多都把文章当做阐明道理的工具。因此道理鲜明的文章,在形式上不追求工巧却能达到工巧;道理不明的文章,即使巧妙地加以粉饰润泽也会漏洞百出。这就好像两个人拿着诉状告诉:公正的人执笔(写出来的文章),不靠洋洋洒洒的文字,读着却势如破竹,纵横反推,自然句句切中要害;不公正的人执笔(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向子贡借词语,向杨雄询问词汇,就像五味俱全却不擅长调和,吃到嘴里,没有一点是让人满意的。更不用说让人反复咀嚼了呢?所以学习写文章的最初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使道理鲜明。不懂得写文章的人,没有什么反复说的。如果懂得写文章却不探求道理显明,想达到文章精美,世上还未曾有这样的事。 从江河淮海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水顺渠而下,滔滔不绝,冲刷砥柱,横渡吕梁,纵横江湖而流归大海,浩浩汤汤,奔腾不息,这是水的奇特的变化。可是水起初哪里像这样呢?这是疏通水道,使水顺流出去的(原因),因为他们遇到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小水沟的水,在东面放水,西面却没有水,下游的水满了,上游的水却枯竭了,(如果)日夜冲激,想看到奇特之景,(实际上)水到的地方,也就是青蛙和水蛭嬉戏的场所而已。江河淮海的水,就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期求形式奇特却奇特(的景观)自然而然而来。冲激小河沟的水,却期求形成水的奇观,这就像不在道理方面显明,却想凭借言语句读来形成奇特文章的做法一样。 从唐以后到现在,文人追求文章形式奇特的人不少,追求也不一样。严重的是,有的人写出一些缺句断章,使脉络不连贯;又有从少见的见闻中选取古书训诂的人,有的只见其中的字词,却不见句子,有的只见句子,不见片断整体,反复考证咀嚼,最终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是最糟糕的文章。您的文章,虽然没有像这样,是文意不振作,似乎还是注重形式奇特啊。所以先向您陈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语朴素粗陋而不省悟啊。3、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昔有桓公,故有管仲简主闻之,绝食而叹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3分)(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3分)(3)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4分)10C(认为是低贱的,轻视,意动用法)11A(要有人才首先要有善于发现人才并重用人才的国君表现子路的疑惑,引起孔子所说重要人才要表现在具体行动中的论述。)12B(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13.(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定语后置,1分;下,1分;句意1分)(2)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被动句,1分;走,1分;句意1分)(3)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之所以,1分;有异乎,1分;却走,1分;句意1分)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小题。(22分)张起岩,字梦臣。年弱冠,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除知登州事。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文宗亲郊,起岩充大礼使,导帝陟降,步武有节,陪位百官,望之如古图画中所睹。帝甚嘉之,赐赉优渥。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顺帝令中书铨选官员,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御史台奏除浙西廉访使,不允。已而擢陕西行台侍御史。将行,复留为侍讲学士。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拜翰林学士承旨。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复命入翰林为翰林学士承旨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选自元史张起岩列传,有删改)【注】台臣:谏官,此特指元朝行御史台的长官。倒剌沙:回回人,元泰定帝时任中书左丞相。上变:进京告变。1332年,元宁宗死,元顺宗未立,有人进京告变,诬告说京师以南有某大臣马上就要起兵。别里怯不花:元顺帝时担任右丞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 值:值班B.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 罔:迷惘C.帝甚嘉之,赐赉优渥 渥:丰厚 D.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杜:拒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讽词臣言台章之非B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 今以奉职获戾 C复留为侍讲学士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D起岩即摄衣而起 而移文责之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张起岩“耿直无畏”的一组是 (3分)久之,听断明允 起岩廷争愈急 导帝陟降,步武有节 将行,复留为侍讲学士 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A. B. C. D.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担任县学教谕时,张起岩因为灭蝗虫有功、办事公平果断而得到百姓的认可。B张起岩通过三次上奏章据理力争,让皇帝最终坚持弹劾了中书参政杨廷玉。C. 张起岩打击豪强,抨击封河神为侯爵的迷信活动,疏通河道,为人民平息了水患。 D.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意欲报复御史,张起岩据理力争,听到的人都为张起岩壮胆。断句和翻译。(10分)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4分)复 命 入 翰 林 为 翰 林 学 士 承 旨 充 总 裁 官 史 官 有 露 才 自 是 者 每 立 言 未 当 起岩据 理窜 定 史 成 年 始 六 十 有 五 遂 上 疏 乞 骸 骨 以 归 后 四 年 卒 谥 曰 文 穆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3分)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3分)5CB(介词,因为。A 他,代词/的,结构助词;动词,担任/介词,“为所”表被动;D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表示张起岩办事公平;张起岩主持仪仗威严;顺帝留任张起岩。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A“张起岩因为灭蝗虫有功”错误,强加因果 ;B“通过三次上奏章”错误,三次奏章实际并未上报。 D“听到的人都为张起岩壮胆”应为“听到的人都认为张起岩理直气壮”。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0分)复命入翰林为翰林学士承旨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每错漏两处扣分,扣完为止)如果能够让张教谕担任真正的县令,我们还会担心什么呢?(得分点:“得”分,“何患”宾语前置1分,大意1分,共3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有一不法男子进京告变,说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法的事情,经查证(他所说的)都是假的。(得分点:“妄”、“按”各分,大意1分。共3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法:法令B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 疾:痛恨 C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 趣:催促 D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 纠:检举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风格的一组是( )(3分) 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 何谓法祖宗耶 起岩廷争愈急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起岩执不可 起岩据理窜定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起岩刚在代管县里的行政事务时深得民众拥戴,后因进士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皇帝赏识,进入朝中任职。 B因受杨廷玉案牵连,张起岩虽据理力争,得到皇帝的理解,但仍被罢免还乡,后来才得以升迁,逐渐受到重用。 C宁宗去世时,燕南突然发生诬告官员叛乱事件,张起岩力主严惩诬告者,对稳定当时的局势起了良好的作用。 D张起岩性格刚直,不阿附上级,不苟同他人,不顾及情面,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在政治和史学上都作出了贡献。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3分) (2) 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3分) (3)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4分) 5A法:效法。 6D。 是打击地方不法势力的行为, 是改定史官的不当文字,皆非“论事”(讨论政务)。 7B。张起岩本就是“以新除留台”,他是为其他台臣抗争;最终被罢免还乡的是那些台臣,他是“迁中书右司员外郎”。 8(1)台臣查办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政,是职责让他们这样的。(2)现在继位的君主尚未即位,人心忧惧狐疑,如果不赶紧杀掉此人,来杜绝邪恶的阴谋,我担心会妨碍大的计策。(3)中书省官员列坐在一起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张起岩推荐了一人,认为可用,丞相很不高兴,起岩当即揭衣抬身而起,丞相认为起岩顶撞自己。 【参考译文】张起岩,字梦臣。他的祖上是章丘人,五代时避乱迁至山东禹城,高祖张迪以元帅监军的身份管理济南府的事务,将家迁到济南。张起岩从幼年起就跟从父亲学习,成年后,以察举任福山县学教谕,适值县官率人去捕蝗虫,将县里的政务交给张起岩代管。时间一长,张起岩言行果断办事公允,百姓都说:“如果张教谕能够成为我们真正的县尹,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考中元延祐乙卯年进士第一名,被授予登州同知。皇帝特别命令将张起岩改为集贤修撰,后被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因贪污的事情败露,御史台的官员奉皇帝命令在朝堂上将他逮捕交给司法官员。丞相倒刺沙痛恨台臣轻慢侮辱了他的同僚,便诬蔑全部台臣欺骗皇上,想要严加惩处。张起岩因为刚刚被授予官职而留在御史台,他向朝廷递交文书辩驳说:“台臣查办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政,是职责让他们这样的。现在他们因为奉行职责却被强加罪责,法纪荡然无存,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寒心,这是盛世所不该出现的。况且世祖皇帝设立台阁,广开言路,维持政治体制,皇上即位后的下达的命令都是效法祖宗治体。现在台臣遭谴,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张起岩在朝廷上争论得更加激烈,皇帝有所感触而领悟,这件事才得以化解,但还是判处被诬的台臣撤职回家。调任张起岩为中书右司员外郎,改任燕王府司马,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元宁宗死后,燕南突起大案,有一虚妄的男子密信上报称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轨,查证都不实。主管法司的官员说:“按照唐律,上告反叛的人不被治罪。”张起岩激动地对同僚说:“现在继位的君主尚未即位,人心忧惧狐疑,如果不赶紧杀掉此人,来杜绝邪恶的阴谋,我担心会妨碍大的计策。”催促有关官员上交定罪的案卷,京城里的人都十分恭敬整肃,大事很快就确定了。中书省官员列坐在一起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张起岩推荐了一人,认为可用,丞相很不高兴,起岩当即揭衣抬身而起,丞相认为起岩顶撞自己。转任燕南廉访使。他打击豪强势要一点也不宽容,贫民百姓赖以扬眉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台臣纠劾,被罢官,不久,别里怯不花再度为相,批评言官评价高级官员奏章的错误,张起岩坚决反对,听到的都称赞他。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他讨论事务切实刚直,无所顾忌,常与上司不合。皇帝命令编写辽、金、宋三朝历史,张起岩担任总裁官。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的,常常有内容不当之处,张起岩就依据常理改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厚醇正典雅,道理表达理由充分。史书编写成功,张起岩才六十五岁,就上书请求退休,又过了四年逝世。谥号为“文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相如因持璧却立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是必以事干魏知古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此必姚崇之谋也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救时之相,岂易得乎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答:_(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4分)答:_(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答:_9B (动词,感恩。)10C (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连词,于是,就。D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11A (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姚崇自我得意的话,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12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四、(24分)13 (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2)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3)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 无一不中。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注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 显:显达B.务施贷以赒乡 务:致力于C.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破:揭穿D.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夺:强取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蜀人随之者万计, 且观公所为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B . 吾惭不及古人,而俱后世讥我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其在衮冕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 数以告,乃得还第无伤也,是乃仁术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