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论 文 题 目 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 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姓名 李 莉 导师姓名及 专业技术职务 陈晓红(教授) 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当时对于保证国家建设起到 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制 度的缺陷就日益凸现,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权益。理论界对土 地征用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大都是阐述和分析征地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很少有运用博弈理论对土地征用中各征地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利益均衡进行系统而深刻地分析。 本论文以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现状, 剖析土地征用困难的原因。 其后,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考察征地过程中国家、 基层组织和农民三个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利益偏好,构造国家和基层组织的委托代理模型、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讨价还价模型 ,分析这三个利益主体在征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利益均衡。最后, 对我国土地征用应具有的相应政府支持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博弈,委托代理,讨价还价 he of in in of in 950s, it a in at of of To a s is of on of on of of of in as of of of of of to of in of of on on in of In of of 录 第一章 绪 论 .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究目的与意义 .究方法 .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二章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研究的理论基础 .地征用利益均衡问题的界定 . 土地征用 . 土地征用制度 .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研究的实质 .地征用的基本理论 .托代理理论 .价还价理论 .章小结 .三章 土地征用现状研究 .达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征用现状 .国土地征用现状分析 . 数据来源 .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征地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护 . 农户对现行征地政策的认知 . 项目经理对现行征地政策及其落实情况的评价 . 对调查结果的总结 .国土地征用困难的原因分析 . 征地政策层面 . 征地政策执行层面 . 农民的自身条件 .章小结 .四章 土地征用的博弈分析 .地主体的博弈结构 . 征地主体的确定 . 征地主体行为发生的经济学假定 . 征地主体的博弈关系 .全信息条件下土地征用的博弈分析 . 国家和基层组织的委托代理博弈 . 完全信息条件下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讨价还价博弈 . 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完全信息条件下土地征用的博弈分析 . 国家和基层组织的委托代理博弈 .完全信息条件下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讨价还价博弈 .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章小结 .五章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的政策支持体系 .地征用利益均衡的征地模式 .地征用利益均衡的补偿政策 . 明确征地权的使用范围 . 规范征地程序 . 市场价格补偿 . 合理分配征地补偿费 .地征用利益均衡的安置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 . 征地安置模式 .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医疗保障制度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地执法行为的监管 .章小结 .六章 结论与展望 .要结论 .新点 .望 .考文献 . 录 .录1 农户调查问卷 .录2 项目经理调查问卷 . 谢 .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多数建设项目需要通过政府征用土地的方式供应大量建设用地。 由于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已很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征地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征地工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这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界对土地征用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但是大都是阐述和分析征地问题中实际存在的各种现象,借鉴和运用国家和地方的征地政策,对征地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和升华。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很少有运用博弈理论对土地征用中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及利益均衡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刻地分析。 土地征用涉及各参与方利益,博弈论研究 利益主体相互作用,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同点。运用博弈理论作为工具研究征地利益均衡问题,一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解释,进一步从理论上加深对土地征用问题的认识,为政府部门的征地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征地制度改革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选题受相关研究影响和支持,如国内外学者有运用博弈论研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1企业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6银行风险问题11。一些学者将博弈思想运用于企业的薪酬设计18 还有的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23我选择“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为题,试图运用博弈论中的利益变化和策略调整的分析思想来研究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问题,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进一步揭示其内在机理。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土 地征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 (1)土地权益问题 理论界普遍认为,现行的征地制度和政策 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出来的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这种不合时宜的土地征用政策,是当前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屡遭侵犯的根本原因。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归纳汇总之后发现,众多的分析论证无不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2 不清;二是行政权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理论 界对此已达成共识,立论的角度有五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不明确。在土地尚未征用,被农民承包耕种的情况下,土地权属问题与村、组集体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土地所有权问题显得并不重要,而一旦土地被征用,土地所有权便与补偿安置费等费用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土地所有权归属决定着有关费用的归属,过去掩盖着的有关土地权属和利益矛盾便集中暴露出来了29。有学者指出,法律明确规定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的组织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产权代表不明确30。 二是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权能不明确。乡(镇)、村(组)、农民个人对拥有集体土地应享有的权利不清楚,导致土地征用时,农民集体和个人始终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对土地被征用及其丧失的土地所有权等权利所蕴含的利益等,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31。三是集体土地使用权不稳定。政府可以随时以征用名义将耕地“征走” ,使耕地类似于一种“租用”的公共 财产,使农民面临两难境地,处于利己的动机,以无奈和无谓的态度对待征地行为,就成为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中农民的“理性”选择32。四是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承包经营权等界定不清,以至弊端丛生,集体土地所有者包括农民在征地过程中难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3。五是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财产权不平等。有学者这样说,同样是土地的财产权、所有权,国家和集体却不平等,国有土地可以通过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而集体建设用地却不能,不允许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出让、出租,限制了农村集体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资产性收入34,35。 关于政府在行使征地权过程中侵犯农民土 地权益的问题,理论界众多人士都认为,现行征地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权侵犯财产权,通过国家强制权,把一种财产权变成另一种财产权36,也就是说政府漠视农民的财产权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使征地审批权不当或违法,表现为各级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对征用土地的审查不清、无权或越权批地、对合法申请不审批、审批程序长37;二是征地程序不规范, “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不能落实38;三是公开性不够,带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 有学者阐述了土地征用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地方政府相互间的博弈关系、地方政府与用地者之间以及各用地者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中不正常博弈关系的根源,并提出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深化城市用地制度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39;四是征后跟踪监察不够,易滋生寻租行为40。有学者从寻租经济学的角度,对土地征用出让市场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市场潜在的均衡,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福利损失,建议政府对集体土地入市的管理工作应从“介入经济关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系”转向“只管理,不介入” ,并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福利35。政府滥用征地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同时具有管理者与用地者职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34。土地征用目的、范围模糊,也是理论界人士普遍提出的导致我国失地农民财产权益遭受侵犯的原因之一。 征用权与土地权力的保护构成了法理上的冲突,作为剥夺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利的一种公权力行为,土地征用只有在满足公共利益需要时才能行使, 用地公共利益性成为征地权行使的唯一准则36。有学者通过介绍香港城市化进程中,香港土地发展局在不同时期使用强制征地权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及相应政策, 认为只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才能使用强制征地权41。 此外,有学者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对土地征 用制度进行经济分析,在构建土地征用均衡分析框架,探讨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土地征用非均衡产生的诱因, 并从政策层面上探讨实现中国土地征用由非均衡问题向均衡转变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举措。主要的研究结论是,政府的土地征用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但土地征用也存在政策失灵的可能,并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 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 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避免政府暴力潜能,打破政府土地征用垄断坚冰,允许非农建设用地入市42。也有学者运用新加坡的公共土地拍卖数据,详细分析了征地的财富效应43。 (2)补偿安置问题 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有多种,目前,货币 安置是各地普遍采用的做法。货币安置,是将安置补助费(有时包括土地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征地农民,让其自谋出路44。关于当前这种补偿的不公平性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对其的认识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有人认为,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是由该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亩产值决定,而征后的地价则通常取决于该块土地的区位,所以当前土地补偿费没能体现被征土地的真正价格45;另一方面,还存在这样的观点,由于“公共利益”范围模糊,在征地中未能区别土地征用和征购的补偿标准46。其二,征地补偿标的不合理。有学者认为,我国现行征用补偿的四大标的中,仅有安置补助费包括对农民就业、生活保障和福利功能的补偿,也包括了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笼统的包括在安置补助费中, 是对农户利益的极大损害,是不合理的47。其三,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合理。有三方面的认识,一是乡镇政府参与征地补偿分配,但不合法48;二是村集体与农民个体之间分配混乱;三是失地农民之间分配混乱49。 学者呼吁,要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增 加征地补偿标的,提高征地补偿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标准。关于增加征地补偿标的,代表性观点是将补偿范围扩大到包括直接相关的损失和间接损失两方面。具体地说,应将土地征用补偿费修改为包括土地所有权补偿费、承包经营权补偿费、青苗及附着物补偿费、残余地补偿费和相关损害补偿费等五项47。关于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理论界大多数人士认为,应以农地转用后土地的用途为土地价格确定的依据50,原因是国家低价征用农地,而转手以高价出售非农建设用地,通过价格剪刀差严重地剥削农民。同时,对于如何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分发安置补偿费方面,有专家建议调整财政分配格局,采用的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相对应,要么充实县乡财政,使其不作无米之炊,要么明确有些事情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来负担51。还有学者建议,应更多的引入谈判机制,由用地单位和农民集体、农民自行谈判确定补偿安置费52。有学者通过介绍印尼和其它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重点阐述了印尼在征地工作中的几个征地安置案例,认为政府在土地征用中应该重视征地安置工作,要充分地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53。 对于如何改进我国当前征地补偿原则问题 ,主要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变“不完全补偿”为“相当补偿” ,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在不完全补偿的基础上增加补偿项目54;第二种观点是变“不完全补偿”为“完全补偿” ,包括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全部价值都要得到补偿, 被补偿的对象既包括农村土地所有者,也包括因农地征用后的其他利益受损者国家55;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以特别牺牲学说为依据,按不完全补偿的原则进行56。 国外学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各种形式征地补偿价格的利与弊,认为相对销售价值补偿能够使社会效率最大化, 建议政府采用其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征地补偿价格57。此外,国内学者根据对土地市场的微观模型和帕累托次优条件下的土地供给模型进行的分析, 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是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来弥补的,因此可以将政府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土地的销售价格,将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 按照市场行为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能将此作为城市政府占有农民土地收益的理由50。也有学者将土地承包权看成是农民获得的一种实物期权。按照实物期权的定价原理,给出一种征地的货币补偿标准;同时使用期权定价的“复制”思想,提出混合补偿的方式。为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不仅可以在土地征用中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58。还有学者通过提出等经营能力曲线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析, 试图在发展城市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偿二者分配上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合理选择, 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59。 招工安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已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作用,各地基本上已不再采取这一安置途径60。有学者在实践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中就提出了“开发性安置”的思路,是将农民置换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安置费通过开发性项目的投资转化为生产性的物质资本, 既可以通过生产性投资组织生产经营,也可以将生产性物质资本入股或转租,获得分红或租金收入61。还有学者建议推行“留地安置”的做法62,63。 (3)社会保障问题 土地与农民是密不可分、休戚相关的,是 农民维持生活发展生产的根本,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保障。但在现阶段,大量的失地农民又未被纳入城市三条保障线的救助范围。 对如何解决好这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 题,也有一些理论界人士给予了关注。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其他的可能来源还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收入以及慈善机构的捐赠等52。另一种观点认为应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担,国家出资部分在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列支62;还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为,国家集体分担的将一次缴纳,纳入社会保障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之中64。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及运营机制,有学者认为,应交由私营机构管理,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52。还有学者从实际出发分别对失地劳动力、已到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 未成年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65。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有学 者提出,根据目前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涉及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66,67。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52。 (4)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较难解决,其原因有四:其一,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在离开土地后,缺乏一项谋生的技能。这是因为,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和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居住在农村的居民通常文化素质、知识技能相对较低,在城市中能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低声望、低技术劳动和低社会参与的职业,其社会地位低下68。在一项职业声望等级的研究中,排列了 10 种声望最低的职业,而这 10种职业恰恰是农民工可能从事的职业69。其二,对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使失地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城市生活。 有人将社会关系网划分为财务支持网和精神支持网两类,城乡财务支持网都依赖于血缘关系,精神支持网则不同,城市居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民侧重于同事和朋友,而农村居民侧重于邻居70;还有学者指出,失地农民要将生活的散漫性和无序性转变为有节奏性和条理性, 生产的季节观念转变为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为主转变为间接的通讯传媒信息沟通为主,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转变为职业角色的易变性,但这些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71。其三,部分失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拿到征地补偿费后,坐享其成、不思进取, “懒散”作风严重。土地的开发和征用所带来的畸形富裕,急剧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造成农民奢侈畸形消费,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 传统的思想意识逐渐分化,新的观念渐渐滋生67。其四,城市社会对失地农民存有排斥、歧视态度,无论是城市市民还是政府官员,都存在着心理甚至是种种思想误区,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城市政府对农民市民化实行排斥和抑制政策的多,鼓励和支持的少72。 理论界认为,为促进失地农民快速、平稳 的市民化,除失地农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政府必须为这个特殊群体的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措施,包括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建立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职业指导员队伍, 构造有效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73; 还要有培训规划、 培训经费、培训阵地,坚持不懈的对失地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中的能力74。二要突破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实现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72。 究目的与意义 以上研究成果为推进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 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征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对土地征用中各征地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利益均衡缺乏系统而深刻地分析。 本论文以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问题为研究 对象,通过实际调研深入了解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现状,剖析土地征用困难的原因。其后,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考察征地过程中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三个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利益偏好,构造国家和基层组织的委托代理模型、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这三个利益主体在征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利益均衡。最后,对我国土地征用应具有的相应政府支持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究方法 (1)博弈论方法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 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和均衡问题。 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即 为博弈论的一个应用分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契约安排。在国家和基层组织这两个主体中,国家是委托人,基层组织是代理人,二者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代理人拥有的信息,委托人可能不知道,这样就容易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国家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征地工作顺利进行,并没有直接介入征地活动,而是委托基层组织向农民征地。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 作为委托人的国家对征地工作的最大化目标并非仅限于在满足征地费用不超出概算和建设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使征地费用最少,还要保证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不低于法定的补偿下限。而作为代理人的基层组织,则更为关心地方财政收入、政府官员的收益(包括升迁、政绩、表彰奖励和其他的隐形收入)等,其行为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相去甚远,使委托人的利益受损。 因此国家设计什么样的机制, 激励基层组织朝着有利于国家的方向进行决策,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缺乏有效的讨价还价权利而无法获取应得的征地补偿收入而 引发的与基层组织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征地拆迁引发的激烈矛盾,一些学者认为农民缺乏有效的谈判权是引发这一矛盾的主要根源, 他们主张土地征用应该更充分地考虑被征用人的利益,应充 分赋予农户在征地过程中的谈判权。因此,在考虑农民的讨价还价权利的基础上来分析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博弈关系,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的主体框架是:将国家和基层组织之 间的关系看成是委托代理关系,基层组织向农民征地的过程看成是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分析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利益均衡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舍去了对过程、变化的研究,着 重对事物某一特定状态的解剖分析。对于经济科学而言,动态分析能寻求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可能寻求解决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发展中问题的方法。而静态分析往往能解决动态分析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信息非对称下,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的相互行动中既有静态的决策,也有动态的相互影响,即动态决策行为。在动态行为中,先行动者着重考虑威胁或承诺的动态一致性,即消除威胁或承诺的不可置信。先行动者考虑到自己的决策对对方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考虑到自己的决策行为之中,从而保证威胁或承诺的动态一致性,而后行动者观测到先行动者的决策后,根据贝叶斯法则,以后验概率修正先验概率,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本文既有静态分析也有动态分析,但主要偏重于动态分析,即主要偏重于主体对策的相互影响,保证策略的动态一致性。 (3)定性与定量结合 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个人情感 和主观愿望等因素的干扰,清晰地刻画事物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定量分析离不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最终结果要上升到定性分析,没有定 性分析的定量分析将变得毫无疑义。本文以博弈论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在非对称信息结构下的对策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我国土地征用的现状,采用深入座谈和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被征地农户的权益保护情况、 农民对征地政策的认知状况、征地政策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 土地征用困难的原因进行定量分析。 (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 规范分析研究“应该是什么” ,实证分析研究“是什么” ,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规范分析中往往包含了一些价值判断,实证分析又是建立在对实际运行过程了解的基础之上。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我国土地征用的现状并深入剖析土地征用困难的原因, 然后运用博弈论分析土地征用中各利益方的相互作用和策略选择,最后提出解决土地征用困难的政策建议,其中既采用了规范分析也运用了实证分析。 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 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主要是针对本文要研究的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问题做分析前的铺垫。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9 第二章概述了土地征用的利益均衡研究的 相关理论,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分析核心。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地征 用制度,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土地征用的现状,最后深入剖析了我国土地征用困难的原因。 第四章首先对征地主体的行为作了经济学 假定并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然后分别分析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和不完全 信息条件下各征地主体的相互作用、策略选择和均衡结果,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第五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的基础上, 分别从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的征地模式、安置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和征地执法行为的监管四个层次,构建促进我国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六章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给出主 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研究的理论基础 10 第二章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研究的实质是什么?第二,土地征用利益均衡研究需要哪些相关理论的支持? 地征用利益均衡问题的界定 地征用 土地征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比较普遍采用的 一种土地制度。然而,因各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土地征用在概念、内容、特征上也有所区别。在美国,称土地征用为“最高土地权的行使” (;在英国称“强制取得” (;在德、法、日等国则称“土地征收” (段文技,2001)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土地征用习称“区段征收” ,是指对私有土地所有权实行强制取得, 征收完毕后,原土地所有权即行消失,归请求征收的主体所有。我国大陆称“土地征用” ,是指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付给合理补偿的政府行为。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作为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土地所有权也相应存在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类型。 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与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土地征用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