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一、基本概念: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净值(NDP):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即为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消费(C):指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I):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器设备和存货)的支出。折旧: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以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折算指数:指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NDPGDP固定资产折旧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PINI企业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费(税)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DPIPI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出三、GDP核算中的注意事项:1、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包含在内,以免重复计算。2、GDP仅计算本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3、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四、GDP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它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为:GDPCIGXM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法计算GDP的公式为:GDP工资利息租金公司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3、生产法:又称部门法。它通过加总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的来源从广义的角度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是完全等值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总量就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量,即:总产出 总收入 总支出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基本概念: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是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若产出需求,则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必须减少生产;若产出货币供应;在LM曲线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四、ISLM分析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决定:储蓄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投资函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供给函数: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2、均衡的稳定性:3、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五、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参见教材P509和课件)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基本概念: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包括收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参见教材P518表151)三、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1、IS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原因: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d决定:d越大,IS曲线斜率越小(平缓)。d越大(平缓),说明投资对利率变化越敏感,当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会引起一个较大的投资反向变化,进而,对收入的反向影响(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越大)2、LM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LM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原因:LM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h和k决定:h越大,LM曲线斜率越小(平缓)。h越大(平缓),说明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越敏感。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收入增加,从而使L1增加,在m不变的条件下,相应地要求L2减少。在h值比较大的情况下,要求利率上升的幅度比较小,从而挤出效应比较小,财政政策效果较大;(挤出效应越小)3、凯恩斯极端LM为水平线和IS为垂线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原因:LM曲线水平的情形(h无穷大),证券价格极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L1增加,要求L2 减少相应的值,但由于h值无穷大,不会使利率上升,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供给量的改变并不会改变利率,因此对产出不会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另一方面,IS曲线垂直,说明d为零,不管利率怎样变动,投资不会发生变动。因此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同时,货币供给量的改变只会改变利率,但不会影响投资,也就不能影响产出。因此货币政策完全无效。4、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因素利率挤出效应机制影响到乘数。乘数越大,利率提高多,投资减少导致民间投资少。k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交易需求多,投机需求少,利率大。h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小越敏感,利率变动越大。d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到投资。四、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1、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不明显;IS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IS曲线比较陡峭,表明d 较小,LM曲线由于m增加向右移动使r下降,投资不会变动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不会有较大增加,货币政策效果较小。2、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LM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不明显;原因:LM曲线比较平缓,表明h 较大,LM曲线由于m增加向右移动不会使r下降很多,相应地,投资不会下降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不会有较大增加,货币政策效果较小。3、古典主义极端LM垂直和IS水平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LM曲线垂直的情形(h=0),证券价格极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向私人部门借款),由于私人部门无闲置货币。所以(政府借款)r须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等于私人投资的收益。这样,政府支出的增加伴随着私人部门投资的等量减少,挤出效应完全,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另一方面,IS曲线水平,说明d为无穷大,利率稍有变动,投资就会发生大幅度变动,挤出效应完全,财政政策完全无效。LM垂直,表明人们对货币无投机需求,新增货币供给将全部用于交易需求,从而相应要求国民收入增加,即货币政策完全有效;当IS为水平线时,说明d极大。m稍有增加(r稍有下降),就会使投资极大增加,从而收入极大增加,货币政策完全有效。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参见教材P527528。5、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参见教材P529530。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基本概念: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的失业。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自然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的干扰,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自发作用,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失业率(4%-6%)充分就业:非自愿失业已经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收入)所进行的的选择。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应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措施,变动政府收入或支出,以使总需求(总收入)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政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存款准备金:银行必须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所用的一部分现金称为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起码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它由政府(具体由央行)规定。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存款总额是最初存款的倍数,称为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Rd+超额准备金Re+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Cu)成为存款扩张的基础,称为基础货币(货币基础、高能/强力货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息率。贴现率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贴现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与利息率。逆经济风向行事。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二、财政政策工具(收入、支出政策)(P543545)三、自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税收、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P546547)四、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功能财政的异同(P548549)。五、中央银行的功能(P553)六、银行存款创造和货币乘数(P555558)七、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征(四种)(P559562)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基本概念:总需求: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关系,表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向变动的现象。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二、总需求曲线的代数推导:储蓄函数:总需求曲线:投资函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供给函数: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总需求曲线反映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左移。四、总供给曲线:了解古典供给曲线(垂直)、凯恩斯供给曲线(水平)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特征。五、重点掌握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分析。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一、自然失业率的表示: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三、通货膨胀: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别墅改造维修合同范例
- 助贷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小学后勤信息化建设计划
- 2025公司项目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完整
- 25年各个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B卷】
-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研究计划
- 培训班秋季结课汇报
- 刮板取料机培训
- 2025年植物生长调节剂合作协议书
- 浙江省学军中学2025年高三(最后冲刺)物理试卷含解析
- (必会)军队文职(数学1)近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全国统一规范电子税务局概况介绍及操作辅导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4篇)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开学考试(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公司危机应对措施及其启示18000字(论文)】
-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认定存在的争议探析8600字(论文)】
- 2024延迟退休政策详解
- 水泥标准培训考核2024
- 图书馆运营管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IC反应器的设计11
- IEEE-30节点全套数据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