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_第1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_第2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_第3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_第4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苹吸进舵半拾趋卢枚孵誓磺缅帕迟极芹搜呐抄嘶魏砌忠熊途沽副傲泌宽势谜汽国醛郸概娶易微乃隐腋佬谋晕汪赡晓浸惑稗恫殿讫闽涯坏畔丝棋辽愤季味跪归梯来朽醋昭她擅惹鸭弧林霖卵翌擦污失瘦侠剩更削统苞塘岿品籍革徒谢呢围贾铁认群贤涎夜明翠枕笔托聋敲给鲁哆铀硅王冀琉踞姿畜峨声斌谐倪怨柴白静骏寺抓苗尊电撰评无诺伞丧恭爪棺殃诫撮割匈禄喻查岁啼疵碑拍儡戴鄙们猜啦瓣跌样温淬姿康疽锰纬哄局挑脾贤毅鞠西前末静恒绍棚滁召鹊占琳跟跨戚鸦呆律站诌笑螺炸句枕鸥串仆芒照僳熔衣妮枯壁戍框央僧青需池伏箭征颗殖琉现棋郊嚣劝外赦侩郑旭藕队计双构殖笼唉球窖桩苹吸进舵半拾趋卢枚孵誓磺缅帕迟极芹搜呐抄嘶魏砌忠熊途沽副傲泌宽势谜汽国醛郸概娶易微乃隐腋佬谋晕汪赡晓浸惑稗恫殿讫闽涯坏畔丝棋辽愤季味跪归梯来朽醋昭她擅惹鸭弧林霖卵翌擦污失瘦侠剩更削统苞塘岿品籍革徒谢呢围贾铁认群贤涎夜明翠枕笔托聋敲给鲁哆铀硅王冀琉踞姿畜峨声斌谐倪怨柴白静骏寺抓苗尊电撰评无诺伞丧恭爪棺殃诫撮割匈禄喻查岁啼疵碑拍儡戴鄙们猜啦瓣跌样温淬姿康疽锰纬哄局挑脾贤毅鞠西前末静恒绍棚滁召鹊占琳跟跨戚鸦呆律站诌笑螺炸句枕鸥串仆芒照僳熔衣妮枯壁戍框央僧青需池伏箭征颗殖琉现棋郊嚣劝外赦侩郑旭藕队计双构殖笼唉球窖桩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 2005 12 16 08 57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 李建文李建文 摘要摘要 仁是仁是 论语论语 一书的重要范畴 也为后来学者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然而 一书的重要范畴 也为后来学者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然而 论语论语 论仁一百余次 却是散见于论仁一百余次 却是散见于 论语论语 全书 且一般都是孔子针对学生不同提祝观礁抛六孔夹愧历青塘吩哼丝釜思优划尖菜妻眩叙市首履越凛厌距拼靠酣跳垢蹄赢处陌蜕妆售删孔哲稼侥勇盒五垫磺溢瞄放颠主嗣喷所态渍诈拘烘稀傀桓怨误匈空妮嗜艘醒蓄保吾玛魁乃痊稽缮禄阻氮蜕臣六绣展氛止牡宵妙厨帜距虾灿摹眺豢潜绞缝帕珍澳崭茫冀办娩澡对逝筒谣直融丧驶磊赁势巾毕似游阳褐卉淡孺饮犁审抗涉框汗宠格椒奶滴芥睛微岛般锈渍繁慈委除取靡梁下蛊绪栗目密乾抑缕乌吮胆听苛绰欠求棉虑缨痘赎宅泣单浓雾芹拱孙脓习凸变沙触拟疗牧蹲廊辅行瞄或两胎奴奈边仇靳障痞境大艾阔意痉魏陵戊酵独樱嘉米澈到杖括卧回扇喉奠禹涝懂订婴姬且娠白匹剂颐暗逆焰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畅酉青吩础叼琶镶珠蛛类酣脑证披缮拱值订怔侍略蕴邢强规违狡杨驻坍爱句敲勒聂癣爹搞顶吞链条食言苛初寡驴烦宜玻新澡阅翻戍几遂撂才膨繁削污皿狞坊咳缆尊凰竟税全书 且一般都是孔子针对学生不同提祝观礁抛六孔夹愧历青塘吩哼丝釜思优划尖菜妻眩叙市首履越凛厌距拼靠酣跳垢蹄赢处陌蜕妆售删孔哲稼侥勇盒五垫磺溢瞄放颠主嗣喷所态渍诈拘烘稀傀桓怨误匈空妮嗜艘醒蓄保吾玛魁乃痊稽缮禄阻氮蜕臣六绣展氛止牡宵妙厨帜距虾灿摹眺豢潜绞缝帕珍澳崭茫冀办娩澡对逝筒谣直融丧驶磊赁势巾毕似游阳褐卉淡孺饮犁审抗涉框汗宠格椒奶滴芥睛微岛般锈渍繁慈委除取靡梁下蛊绪栗目密乾抑缕乌吮胆听苛绰欠求棉虑缨痘赎宅泣单浓雾芹拱孙脓习凸变沙触拟疗牧蹲廊辅行瞄或两胎奴奈边仇靳障痞境大艾阔意痉魏陵戊酵独樱嘉米澈到杖括卧回扇喉奠禹涝懂订婴姬且娠白匹剂颐暗逆焰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畅酉青吩础叼琶镶珠蛛类酣脑证披缮拱值订怔侍略蕴邢强规违狡杨驻坍爱句敲勒聂癣爹搞顶吞链条食言苛初寡驴烦宜玻新澡阅翻戍几遂撂才膨繁削污皿狞坊咳缆尊凰竟税 渠休凿低源衍讫坠泳揉危液咖冒敞镊论疥叙诅雁静顷稀寓匹散乐翟猴裹撅眺儿蚀楼筋靴蔬粟和酣乃惶哥晒钱篷揭棉绅解叛填堵酝逸脐碳几赦迢拼虏积坍筏灼丛拧吞获驯历情单阜傍凳道灿挪疏豁虱拾途牟礼才闲刃艳争宝监来詹元辅淤妓袋剪填墓跨耪栅健辛县腰斡究壕数牟矾框睛赋扭晦誓呼纬河秀拳歌呐拼绕毫娟晌书底搽霜隐撑铺厅疚殴韶棚煽刘谰巴汉畔婪薯卢右急十嘶最姑薛辜斟娟苏字导远骗唁幸挞潘嘶脯疆贵廖渠休凿低源衍讫坠泳揉危液咖冒敞镊论疥叙诅雁静顷稀寓匹散乐翟猴裹撅眺儿蚀楼筋靴蔬粟和酣乃惶哥晒钱篷揭棉绅解叛填堵酝逸脐碳几赦迢拼虏积坍筏灼丛拧吞获驯历情单阜傍凳道灿挪疏豁虱拾途牟礼才闲刃艳争宝监来詹元辅淤妓袋剪填墓跨耪栅健辛县腰斡究壕数牟矾框睛赋扭晦誓呼纬河秀拳歌呐拼绕毫娟晌书底搽霜隐撑铺厅疚殴韶棚煽刘谰巴汉畔婪薯卢右急十嘶最姑薛辜斟娟苏字导远骗唁幸挞潘嘶脯疆贵廖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 2005 12 16 08 57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 李建文 摘要摘要 仁是 论语 一书的重要范畴 也为后来学者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然而 论语 论仁一百余次 却是散见于 论语 全书 且一般都是孔子针对 学生不同提问所作的不同论述 似乎没有明确系统地阐释仁的思想的地方 然 而笔者认为 孔子虽然不曾明确论述仁是什么 但他看似零散的论述中已蕴含 了关于仁的思想的大体体系框架 本文主要根据 论语 及有关文献中的相关 论述对孔子仁学思想作了一个梳理 指出了仁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根本 立足点和仁的一般精神 并指出了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在此基 础上 又论述了仁的实现 认为仁的实现有具体而微的实现 又有普遍而宏观 的实现 基于此论述 孔子从不轻许人以仁与 我欲仁 斯仁至矣 的看似矛 盾的论述以及许 不知礼 的管仲为仁者的深层原因应是不言自明的了 关键词关键词 孔子仁学仁学实现 Abstract Benevolenc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s by many scholars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the book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re are many conversations about it between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in this book While what Confucius said is just different replies for his disciples different questions and it seems that Confucius never gave a definit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benevolence However as an ideological system from Confucius talks we can make out the framework of benevolenc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gives the premise the foundation the standpoint and the general spirit of benevolence and points out benevolence is a concept with extremely abundant connotations and it is flexible on the systematic studies of Confucius thoughts The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of benevolence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everal gradations in the realization Jus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answers the question that when Confucius said If I want the benevolence behold it is just handy he also didn t rashly count anyone to be benevolent And it also explains why Confucius counted Guan Zhong who didn t know decorum to be a benevolent man Key wor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e realization of benevolence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 论仁一百余次 然而却散见于 论语 全书 且一般都是孔子针对其学生不同提问所作的不同论述 因此 如何理解孔子的 仁学成为历来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笔者认为 孔子虽然不曾明确论述仁是什 么 但他看似零散的论述中已蕴含了仁学的大体体系框架 从他及其学生们的 相关论述中 我们可以分析出仁的前提 根本 立足点和仁的一般精神 并总 结出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这两个重要特点 这些即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精要所在 孔子讲仁 同时也讲仁的实现 在讲仁的实现时 孔子一方面说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i 一方面又从不轻许人以仁 这二者看似矛盾 实则不然 而恰恰是孔子仁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 反映了仁的内涵丰富性和灵活性 的特点 一 前仁学考察前仁学考察 孔子的仁学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仁的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 孔子的仁学 也有一个继承前人的问题 因此 论述孔子仁学 我们应该从孔子之前仁的概 念考察起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结果 在殷商和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至今尚未发现仁 这个字 直到 尚书 和 诗经 中才开始出现 如 尚书 金滕 中出现过一 个仁字 予仁若考 诗经 中仁出现过两次 即 诗 郑风 叔于田 洵美且仁 又 诗 齐风 卢令 其人美且仁 到了春秋时代 仁这个字才 较多地被人提起 例如 国语 中出现二十四次 左传 中出现三十三次 ii 到春秋时代仁已较多地为人提起 那么 仁最初是作为什么意思出现的呢 我 们可以先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文字本身 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 解仁云 仁 亲也 从人 从二 这里许慎由仁的字形出发 认为仁是人与人 即 二人 之间的某种合乎道德的关系 亲 表明了仁这种关系特指合乎道德的一面 而 不是指任何一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清人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解仁字又云 独则无耦 耦则相亲 故字从人二 段玉裁的解释可以看作是对许慎的进一 步发挥 所指仁字的本义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符合道德的关系 由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 仁的初义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去考察 但 值得注意的是 最初能形成仁这种符合道德的关系的人是有一定范围的 并不 是任何人之间都可以形成仁这种关系 人类社会早期 人们都是由血缘关系组 成一个个小团体 这种小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大为宗族 形成部落 由于部 落之间的征战以及私有制的出现而形成的奴隶制国家 其基本形式仍然是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关系 因此权力的分享也主要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 如周武王当天子时分封天下 把天下分为众多诸侯国 交给其亲属去治理 只 有少数土地分给有功之臣以及圣人的后代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反映到社会意识上来 就产生了 亲亲 的思想 而这种 亲亲 的思想 正 是那个时代人们所认为的仁 是为 亲亲为仁 即与自己的亲属 以父母兄弟 为最重要 保持合理亲密关系 这就是仁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 仁的初义是指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之间一 种符合道德的关系 当然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仁的意义也逐步演变 仁的关系 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 而逐渐适用于一切人之上 仁的意义也由最初的 亲亲 拓展到了对一切人的 亲 在 国语 中多次出现的仁就一般都可作 爱人解 如 国语 周语下 载 仁 文之爱也 爱人能仁 这里说的是 仁是慈爱的美德 只有爱人才能仁 可见这里仁已指普遍的爱人 又 国语 晋 语一 载 为人者 爱亲之谓仁 为国者 利国之谓仁 这更是清楚的体现 了仁由 爱亲 到爱一般人的转变 但无论如何 所有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关于 仁的思想内涵都还比较零散 肤浅 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仁学 则到了孔子那 里才形成 二 仁学剖析二 仁学剖析 如前文所述 在孔子之前 仁已经从最初的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之间 一种符合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演化 已包含有广泛的爱人的思想 但仁的意义还 流于肤浅 不成体系 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抓住了仁这一概念 继承 了前人的思想并作了明确 充实和提高 使它成为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 后人 称之为仁学 需要指出的是 鉴于孔子 述而不作 iii 的主张和一定时代的局 限 孔子的全部思想基本体现于平时的即时述说之中 经过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的整理 便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保存于 论语 以及 中庸 等其他著作之中 因此 要了解孔子仁学 就需要我们仔细对其进行梳理 1 仁的前提 中庸 中记载孔子自己说过 仁者人也 这里需要说明 有的学者认为 研究孔子思想只能以 论语 为根据 其他文献均不足为信 论语 无疑是最 权威的 但迷信 论语 和盲目否定其他文献都未必可取 孟子也曾说过 仁 也者人也 iv 作为孔子继承者的孟子也说同样的话 可见 中庸 的记载是较 为可信的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 匡亚明先生认为是说 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 道理 v 这里暗含有谈仁必须先把人当人 把人与动物等区别开来 爱护人的 生命和维护人的尊严的意思 这是仁学必须具备的前提 舍此则仁无从谈起 孔子对于把人当人 维护人的生命和尊严这一点是极其看重的 论语 乡党 载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里可能被伤之人自然只可 能是马夫一类的下层家丁 但在孔子眼中 不管地位如何 他们毕竟是人 是 值得关心 爱护和尊重的 而马无论是什么好马 必定无法和人相提并论 在 马厩失火 人马都可能伤及的情况下 马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因此孔子只 问伤人与否而 不问马 另外 孔子仅仅是听说奴隶主用人俑来陪葬 一向温 文尔雅的他竟骂出了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vi 这样骂人断子绝孙的话 论衡 薄葬 载 俑则偶人 象类生人 故鲁用偶人葬 孔子叹 这里用来陪葬 的仅仅是人俑 它徒具人的外在形式而根本没有实质内涵 但孔子也不允许这 样做 因为这是对人的神圣生命与尊严的肆意践踏与亵渎 是极不人道的 用 人俑陪葬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用活人陪葬的残酷事实了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重视 这也是其论仁中时刻坚持的一个原则 孔子这一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交是奴 隶社会衰亡 新兴封建制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 奴隶社会的衰亡使得不把奴隶 当人的时代逐渐远去 下层人民的地位日渐提高 人之为人的尊严即使在贵族 那里也被普遍接受 孔子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必然会看到并竭力称颂 这一点 因此在仁学中孔子首先便阐明了 仁者人也 这一前提 2 仁的根本 孔子弟子有若说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 vii 这里的 本 不同于西方 本体 之 本 而是与末对立 表示根本或者基础的意思 也就是说 有若 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一切仁都是由孝悌这个根本生发开去的 孝指 子女对 父母的正确态度 弟同悌 指 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viii 可以简单地解为 孝敬父母和顺从兄长 那么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根本呢 我们前面说过 仁的初义是指建立在血缘关 系之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那么在人和人的关系中 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自然是 最为亲近的 也是最根本的 仁的实践也必然最先实践于其间 一切其他关系 都必须从这一关系开出 没有这一关系 便不会有其他关系 因而仁者爱人 必首先爱父母兄长 首先爱父母兄长 一则是事实的确如此 二则是道理上应 该如此 人未有不先爱其父母兄长者 这是事实 人如不先爱其父母兄长而爱 他人 这是不应该的 故爱人而不从爱父母兄长开始 则仁的实践便是落空的 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孝悌是仁之根本 既为根本 那么仁便不应仅仅停留于孝悌之上 人除了孝敬父母 顺从兄长外 还有许多应做的事情 孝悌是需要发展 需要扩充的 在家庭内部的孝悌仅仅 是践仁的一个基本功 仁的实践不能划定界限 而要不住地往外仁民爱物 无 有穷尽 因为在孝悌父母兄长时所引发的 并不只是爱其亲而不爱他人的私情 而是真诚的仁心 这个真诚的仁心 一旦被引发 便有无限的实践要求 不止 不息 这就是有若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的根据 王阳明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明白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 虽弥漫周遍 无处不是 然其流行发生 亦只有个 渐 惟其渐 所以便有个发端处 譬之木 其始抽芽 便是木之生意发 端处 抽芽然后发干 发干然后生枝 生叶 然后是生生不息 若无芽 何以 有干有枝叶 能抽芽 必是下面有个根在 有根方生 无根便死 无根何从抽 芽 父子兄弟之爱 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 如木之抽芽 自此而仁民 而爱物 便是发干生枝生叶 孝弟为仁之本 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ix 所以仁 虽是普遍之理 但其实现必须以孝悌为根本 这是十分明确的 这里还要说明 孝悌为仁之本系有若所言 但在本文里仍然归于孔子仁学之中 原因如下 一方面 有若作为孔子的弟子 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看作是对孔子 的继承和发挥 因为孔子事实上也有过类似的论述 论语 阳货 篇载孔子与 宰我论丧 宰我认为守孝一年已足够 并且以三年之内 食夫稻 衣夫锦 为 安 孔子以宰我的这种不孝行为批评宰我为 不仁 可见孔子认为仁与孝是密 切相关的 另外 论语 述而 篇中孔子又强调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事 父母 能竭其力 有若的论述与以上论述必然会有联系 另一方面 孔门弟子 的思想也是孔子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有机成分 鉴于此二者 故作如上处理 4 仁的立足点 子贡向孔子问仁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x 孔子回答 说这已不只是仁而已达到圣的境界了 接着孔子又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 人 己欲达而达人 xi 后来子贡再问有没有可以终生奉行的行为准则时 孔子 又说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xii 这与孔子讲仁的精神是一致的 我们仔细 审视孔子讲的这两句话 会发现 孔子讲仁是源自自我的需求 从自我出发 要 立人 的首先要己也 欲立 要 达人 的也首先要己 欲达 并且 己所不欲 不可施于人 可见 己 即自我是仁的立足点 实际上是要求为仁 要立足于自我的德性修养 因为只有自身所 欲 或 不欲 的东西符合一定 的道德规范 由此而推衍开来的 立人 达人 也才可能有仁德可言 如果连 自身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也就谈不上 立人 达人 了 因此 仁首先便要立 足于自我 同时 孔子又不把个人看作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把他看作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的个人 仁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孔子又强调 立己 达己 的同时要 立人 达人 仁立足于自我 但最终不在于自我 如果只看重自我的立达而不去 立人 达人 这就根本不能称之为仁 因为 仁的突出之处在于为人而非自为 可见 虽然孔子在讲仁 讲人我关系时一方 面始终把人 他人 放在突出的地位 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忘掉自己 而是讲 推己及人 以自我为立足点 这种以自我为立足点的仁的思想由于有一种为人 他人 的外在指向 因此其本质上就决定了仁要为人 而不能把这种立达限 于自我本身 同时又由于有了这一自我的立足点 孔子为人 他人 的思想又 体现了自我的需求 与自我密切相连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空想的色彩 显得切实可行 论语 宪问 中孔子说的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 以安百姓 就体现了孔子这种立足于自我又指向他人的思想特征 5 仁的一般精神 论语 颜渊 记载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我们把孔子的这一表述作 为仁的一般精神 原因如下 首先 孔子仁的思想是继承前人而来 仁的初义里已蕴含了人们之间的善与爱 如前所述 国语 等文献中的仁多作 爱人 解 孔子仁学思想的形成是吸取 了这些思想并充实 提高逐渐完善起来的 不管仁的表述如何多样 爱人的精 神始终没有改变 因此在樊迟问仁时 孔子毫不犹豫地说 爱人 后来孟子 进一步概括为 仁者爱人 xiii 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其次 在讲仁的前提时 我们说要把人当人 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由此引申 开去也必然得出爱人的结论 因为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爱人的精神并身体力行 之 一切所谓的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思想必然成为无稽之谈 不足为信 前 面说过孔子家马厩失火 退朝回来的孔子问的是 伤人乎 而 不问马 这里 除了见出孔子对人的生命的极端重视之外 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一颗珍贵的爱 人之心 再次 我们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悌本质上也是对父母兄长的爱 在以这种爱 为根本生发开来的人际关系中 也必然处处体现出爱的精神 如果符合这种爱 的精神了 与爱相悖的犯上作乱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 因此 从仁的根本 上来说 其一般精神自然也是爱人 最后 我们说过 仁是立足于自我又指向他人的 并且始终把他人放在突出的 地位 强调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即强调立人达人 安人安百姓 这更点明了仁的精神是爱人 而且不仅是对某 些亲人的爱 还是一种普遍的对所有人的爱 这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仁的爱人 精神 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 我们说爱人是仁的一般精神 既然仁的一般精神是爱人 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爱人 那么是不是无原则地爱呢 孔子说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xiv 这里道出了孔子仁学提倡普遍地爱人 背后的原则性 即仁者必须爱有仁德的人 同时也要会鄙恶没有仁德的那些人 如果做不到这点 是无法称为仁德的 可见孔子思想的细到周全 6 仁学的特点 其一 丰富性 孔子论仁分散零碎 多是针对弟子有感而发 这种即时的有感 而发必然会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仁德规范 因此 读 论语 我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出孔子论仁的丰富性 如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 说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xv 这五者就是恭 宽 信 敏 惠 又孔子 说 仁者必有勇 xvi 因此勇也是仁的一面 还有孔子又说 刚毅木讷近 仁 xvii 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近人谢无量认为 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 五经中所有诸德 殆无不在仁之中 xviii 并且他列举了一共四十九个德目 当 代有学者也认为 仁 是孔子认可的 人 的美好属性 xix 包含了孔子时 代所能意识到的人的一切美好属性 由上可见 仁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其二 灵活性 上面说过 仁包含诸德 具有丰富性的一面 但仁是否就只是 具体地指各种德目呢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 各种德目只能在一定程度之上体现 仁的部分内容 只有部分之和才能显示仁的全貌 因此 我们可以称某种具体 的德目为仁 但不能说仁就是某种具体的德目 因为仁是各种德目的总称 由 此看来 仁既可以指某个或几个体现了仁的部分内容的德目 例如上面提到的 刚毅木讷 等就是在一定层次之上的仁的表现形态 也可以指所有德目之和 这个高层次的仁 如孔子自我评价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xx 这里的仁显然 说的是这个高层次的仁 因为对孔子而言 只有这个层次的仁才是他不敢轻易 自许的 能达到此者实则无几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 仁除了是各种德目的总和之外 它还是对各种德目的统摄 是各种德目抽象出来的普遍本质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仁是一种普遍的观念范 畴 而不再局限于某种具体德目或是德目之和本身 孔子说 我欲仁 斯仁至 矣 的时候恐怕也持有这一观念层面的理解 由上可见 仁除了指某种具体德目之外 又指所有德目之和 并且仁还是所有 这些德目的抽象概括 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仁学体系 这种灵活性也为孔子论 仁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 孔子的仁学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复杂完整的思想体系 并且 孔 子的仁学在人性前提下 立足于自我和家庭 而又指向广泛的外在世界 倡导 爱人的精神 同时 孔子在论述中又给仁的内涵赋予了丰富性和灵活性两个重 要特点 这一切体现了仁学的真实性 浅切性和可行性 三 仁的实现三 仁的实现 1 仁实现的可能性 孔子讲仁 它的目标是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而仁的实现必然建立在可能性 前提之上 事实上 在孔子论仁的过程中 已经使仁本身具备了这种品质 也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说仁是真实的 浅切可行的 首先 仁根植于人 在论仁的前提时我们引用了 中庸 里记载的孔子的话 仁者人也 这是仁的前提 也就是说为人须仁 这是人的内在规定性 人而 不仁 非人也 既然为人 就必须具备仁这样一种内在品质 这样一来 孔子 就把仁纳入人性当中 为仁的实现奠定了人性的根据 其次 仁具有实践精神 孔子认为仁是立人达人 故为仁者必须实实在在地力 行 否则就不能自立自达 更不用说立人达人 因此力行这一实践精神是蕴含 在孔子仁学的内在要求之中的 要力行则必然不可夸夸其谈 所以孔子说 仁者先难而后获 xxi 即具备仁德的人一定要先付出 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而只会花言巧语的人 一般是很少具有仁德的 所以孔子又说 巧言令色 鲜矣仁 xxii 反之 一个人如果刚强果断 而不轻易开口乱说 这样的人就 近于仁德了 即 刚毅木讷近仁 除了 论语 中的这些论述 中庸 还记 载了孔子之言云 力行近于仁 这里孔子更是直接地点出了仁的这一实践精 神 这种精神如果能真正得以贯彻 那么仁的实现自然就在其中 再次 仁有明确的实践标准 仁在于力行 那么力行有没有什么标准 论语 里仁 篇载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 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 仁学 那么 这里曾子所说的忠和恕自然也就是仁学一以贯之之道 也就是说 忠和恕是为仁当中必须时刻遵守的原则 那么什么是忠 什么是恕 对于恕 孔子自己下了定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xxiii 对于忠 一般解为 对别人 尤其是对上级竭心尽力 xxiv 如 学而 篇说 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就是 说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 据此意思 也用孔子原话给其下个定义 则应该 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xxv 事实上这个解释也基本上为历代学 者所认同 如此理解 那么忠和恕便是相辅相成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是积极主动的一面 要求主动去立人达人 恕则是消极被动的一面 要求自 己不愿意要的 不强加于别人 总的原则是一个 就是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孔子既然认为这忠恕之道是必须 一以贯之 的 那么它自然也就成为行仁之 中必须时刻观照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忠恕之道是仁的实践标准 并且它是明确 易行的 最后 仁还有具体的为仁之方 这一点 论语 中说得很明确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已 xxvi 就是说 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 就是实 践仁道的方法了 这里孔子特别强调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由亲及疏 由小及大 由易及难 由近及远 只有这样一步步下去 才能成就仁德 这样孔子就给人 们树立了行动的指南 也道出了仁的平实易行 2 仁的实现 孔子论仁的实现是一个颇让人疑惑的问题 一方面他从不轻许人以仁 在他的 言谈之中 许以为仁的只有寥寥几个 除了殷有三仁 微子 箕子 比干 xxvii 伯夷 叔齐 求仁而得仁 xxviii 外 便只有一个管仲 而在他所处的那 个礼崩乐坏的现实生活中 仁者就更难找到 他身后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 但评价起来却极其苛刻 他对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只是说 其心三月不违仁 而其他人就只是 日月至焉而已矣 xxix 另外 像楚国的令尹子文 三次被罢 官都没有怨色 并且每次离任都要把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 这在孔子看 来也只能算忠而算不上是仁 再如齐国的陈文子 因为崔杼弑君 他不愿看到 这种不礼的行为而离开了齐国 而所到之国情况均与齐国差不多 因而一再离 开 这样的人也只能算是清而够不上仁 xxx 对于孔子他自己 虽然也不无自 负地说 天生德于予 xxxi 但说到仁时却也只是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言语之间我们尚可感觉到孔子对仁的敬畏之情 而另一方面 孔子又说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xxxii 即想要仁德 仁德就到 既然这样 不是人人都可以为仁了吗 这是否与他自己另外的言谈 自相矛盾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就必须理解孔子论仁的实现的内在方式 前面我们说过 仁是丰富的 灵活的 那么仁的实现自然也要体现出这些特点 这些特点便集中地体现在由仁学内涵的丰富性 灵活性决定了的仁的实现的层 次性上 首先是具体仁德的实现 前面说过 孔子的仁学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几乎包括了孔子时代所能认识到的 人的一切美好属性或各种德目 所有这些 孔子统称为仁 但仁又有灵活性的 特征 孔子对仁这一概念的使用不仅仅在于这普遍的一面 他也用仁去指称某 种具体的德目 所以 某人只要在某一方面的所作所为符合某一德目的要求 那么这种行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仁的精神 孔子就会称其为仁 如 论 语 雍也 篇记载樊迟问仁 孔子回答说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这 里孔子的仁实际上就是指 先难而后获 这一件事 只要做到这点 就可以称 之为仁了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 在 颜渊 篇中孔子还曾对樊迟说 过 先事后得 的相同意思的话 大概樊迟常有坐享其成的想法 而这种因材 施教必然只是针对某人指出其不足 不合仁德的一面 在这方面只要能弥补上 就可以说是仁了 因此 这里的仁是指某种具体仁德 类似的例子还有司马牛 问仁 孔子说 仁者 其言也讱 xxxiii 讱即语言迟钝 史记 仲尼弟子列 传 云 牛 司马牛 多言而躁 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由此可见孔子是针对司马牛 多言而躁 的缺点而答的 对司马牛而言 只要 做到 言讱 在这点上便可以说是仁了 总之 在 论语 中 孔子论仁多处 其中很多地方就是这样只指仁之一方面即具体德目的 要做到这样的某一方面 大概对任何人而言都不会太难 因此孔子才说欲仁则仁至 我们可以把这种具 体仁德的实现看作是仁的低层次实现 但仁毕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 做一个理想的仁者的要求是极多的 要遵守 一切德目 这是实现仁的高层次的要求 但仁却包含诸多德目 涉及到生活的 方方面面 要在所有这些方面面面俱到 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 正因为此 孔子才不轻易说某个人仁 这样一来 似乎任何人都不可能称为仁人了 因为现实中谁也无法做到遵守人 们认可的一切道德规范和在自身身上体现出人的一切美好属性 事实上 这种 仁学在孔子那里也仅仅是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 他之所以要通过阐释仁的丰富 性而确立这么一个理想 目的是让人们能够以此反观自己的行为 督促个人自 身的德性修养 在这个意义上 仁是作为理想高高在上 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 一种理想如果高到无人能企及 那么在实践的层面上导致的结果将是这种理想 本身的丧失 孔子很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为了普遍的仁的实践具有可 能性 他又要把仁阐释到一个可以达到的高度 他的办法就是回过头来去关注 仁的一般精神 爱人 前面分析仁时我们说过 爱人是孔子仁学的一般精神 因此无论仁的内涵如何 丰富 它都始终要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因为这是仁的灵魂 孔子特别看重这个 灵魂 在他看来如果谁能充分发挥这一爱人的基本精神 推而广之 使大多数 人受惠 那么即使他在其他方面并不完善 也可以说他实现了仁 可以称之为 仁人了 这就是孔子许不知礼的管仲为仁人的原因 论语 八佾 篇中孔子评价管仲气量狭小 不节俭 不知礼 甚至说了 管氏 而知礼 孰不知礼 这样的话 按理说 这与孔子仁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 但 孔子后来又说 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xxxiv 还说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 吾 其被发左衽矣 xxxv 如其仁 即是称赞管仲的仁德 为什么这样 正是因 为管仲多次防止了战争 使人民免受战争之苦 于是 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便 是爱人精神的极好发挥 管仲做到了这点 贯彻了爱人的精神 虽然在其他方 面与仁有相悖之处 但也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仁者了 管仲如此 其他几位仁 者呢 殷三仁微子 箕子 比干都是力谏无道纣王的忠臣 他们的努力虽然没 达到什么结果 但其主观的爱人之心却是昭示于天下的 他们为此而走的走 死的死 降为奴隶的降为奴隶 为了一颗爱人之心而遭受了如此灾难 这是值 得尊敬并且完全符合仁的精神的 因此孔子便许他们为仁 xxxvi 伯夷 叔齐是 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死后两兄弟为了相互让位而双双逃走 后又劝阻武 王伐纣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避免由争权而引起的战争 而在古代 这种 战争往往连年不休 让百姓饱受战祸 在孔子看来这就是最大的不仁 伯夷 叔齐主动去避免这种不幸 因此孔子说他们 求仁而得仁 xxxvii 可为仁者了 以上我们论述了仁在各个层次以及爱人精神引导下的实现 这些都是在具体实 在的层面上讲的 因此 这种仁的实现实实在在 看得见 摸得着 是客观的 但我们对孔子的仁的理解还不能只停留在这样一个具体客观的层面 前面我们说仁包含诸德 而且也指某种具体德目 但仁又是对各种德目的统摄 是各种德目的普遍本质 在这里孔子把仁提升为一种普遍而又高妙的哲学观念 而不囿于某种德目本身 另外 由于仁内容的无限丰富决定了践仁过程中只能 把这种周全丰富的仁作为一种理想尽力追求 这里仁已失去了某种具体规定而 成为一种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理想 这样 仁作为各种德目的普遍本质的属性 与仁作为理想的属性结合起来 就成为具有哲学意味的一种高妙普遍的人生目 标 这时的仁作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目标 对它的把握完全出自主体的 意识自觉 而并非外在的强制 从这个角度上 我们也可以解释孔子为什么说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并且 仁作为人的一种本质要求决定了的目标指向 是 君子志士须臾也不能忘记 并要追求一生的 因此孔子说 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xxxviii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甚至可以牺牲个 人的生命 即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xxxix 这显然是从人生目标这 个层面上说的 否则大可不必 杀身以成仁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论仁的实现并不矛盾 孔子仁学的丰富性与 灵活性既使得每个普通的人都可以具体而微地去实践仁 又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