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 2019 20202019 2020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题题 一 单选题 本大题共 3232 小题 每小题 2 5 分 共 8080 分 1 欲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 先秦 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 2 战国时期 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 统治者 官吏和剥削 者 与下 被统治者 民 被剥削者 交流 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 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 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 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秦朝 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 的灭 亡 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这个 正确的思想 是指 a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b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c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d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4 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 中说 诸子百家 其官虽殊 譬犹水火 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 与义 敬之与和 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5 韩非子说 臣尽全力以与君市 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 计数之所出也 指 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 交易 互相算计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6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 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 则语之尚贤 尚同 国家 贫 则语之节用 节葬 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2 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7 孔子本人罕言 性与天道 而朱熹则常提 理 气 性 太极 等形而上的概 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 思辨化的趋向b 信仰重建的完成 c 普及化的实现d 伦理纲常的弱化 8 有学者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 先王之道 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 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 其 三代 说教被普遍认为 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 学者在此强调的是 先秦儒学 a 不合时宜b 礼法并用c 厚古薄今d 源远流长 9 从孔子提出 仁 与 礼 到孟子主张 仁 义 礼 智 再到荀子强调 仁义 和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 依靠礼仪法治教化规范 小人变君子 凡人变圣人 b 统治者 仁者 爱人 被统治者要 克己 顺服 c 从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 从强调 三纲五常 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10 春秋繁露 载 天为君而覆露之 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 a 体现了道家 无为 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 仁爱 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11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 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12 在对天 君 民关系的认识上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屈 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 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3 有人根据 汉书 艺文志 记载 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 及其作品篇数表 3 派别 儒家 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 百家争鸣 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4 易中天中华史 汉武的帝国 中写道 始皇的焚书 武帝的尊儒 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 动机 主要指 a 统一思想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唯我独尊 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 15 东汉时期 士人尊儒成风 高门世族累世经学 而魏晋时 公卿士庶罕通经业 曹魏 皇族更对 孔子之术 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16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 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 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d 修身养性 提高个人修养 17 先生游南镇 一友人指岩中花树 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 自落 予我心亦何关 先生回答说 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 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位先生应该是 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 18 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一个月亮高挂夜空 人间的江河湖泊中 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 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 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 理先气后 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 19 李约瑟说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 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 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a 本质是科学的b 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 4 c 强调经世致用d 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 20 有学者指出 中国佛教 僧人出家 还要尊敬父母 忠于国君 僧人也提倡忠君爱 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 护国寺 有的称 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 就讲诵儒家的 丧服经 阐述服丧的问题 对此材料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21 朱熹曰 颜子高明 不过闻一知十 亦是大段聪明了 学问却有渐 无急迫之理 有 人尝说 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 则其他皆通 如某正不敢如此说 须是逐旋做将去 不成只用穷究一个 其他更不用管 便都理会得 岂有此理 朱熹强调的是 a 知行并重的关系b 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 认识的渐进性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22 眼珠子 鼻孔子 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 胡后生 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 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 朱子高于孔子 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 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23 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 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 吾性 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误也 这说明王阳明 a 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 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 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 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4 唐诗自由奔放 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 感情热烈的诗 歌极其罕见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a 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 宋代城市繁荣 涌现市民阶层 c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 宋代理学兴起 主张存理灭欲 25 虽然后世儒生对孔子思想也有发挥不当之处 但儒学的发展是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的 宋代理学家二程提出的 存天理 灭人欲 最有可能源自于孔子的那一思想主张 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d 有教无类 5 26 中唐时 韩愈以卫道者自居 发出尊孔孟 排异端的口号 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 以恢 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27 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 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他曾说 古今诗人 众矣 而杜子美为首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 终身不用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反映 了宋代 a 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 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 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 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28 朱子语类 载 且以饮食言之 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 皆人心也 然 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 有不可食 这意味着朱熹 a 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 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 倡导适当放纵私欲d 特别关注百姓生汁 29 陆九渊认为 身或不寿 此心实寿 家或不富 此心实富 纵有患难 心实康宁 实论五福 但当论人一心 此心若正 无不是福 此心若邪 无不是祸 建立在 此认识的基础上 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 a 整治人心b 发展经济c 整顿吏治d 注重民本 30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 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 31 冯友兰在 中国哲学史 中指出 在封建时代 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 甚至 秦始皇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 出身布衣 而君临天下 这 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这一理论 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32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 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 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读书人若要研究 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 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他认为汉代 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6 二 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 1 1 题 共 2020 分 33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在此过程中 教育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 以口语传播为主 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 孔 子创办私学 口授其说 弟子耳受其言 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 可以说 私 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 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 问世后 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 馆 接受两年识字 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 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 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 出馆后再初步诵读 论语 孝经 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 沈灌群主编 中国教育通史 等 材料三 朱熹编著 四书集注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 子 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 小学集注 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 德规范 他编 论语训蒙口义 童蒙须知 对儿童的衣着 语言 读书 写字 饮 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 国史概要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 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4 分 2 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 并指出儒学在民推广后 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8 分 3 据材料三 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 分 7 4 据上述材料回答 教育对于儒学的作用及当今我们如何对待儒学 4 分 8 高二历史阶段测试高二历史阶段测试 答案和解析 答案答案 1 c2 c3 c4 d5 c6 b7 a 8 a9 c10 d11 b12 b13 a14 a 15 a16 c17 c18 a19 d20 d21 c 22 b23 a24 d25 b26 c27 d28 b 29 a30 d31 c32 c 33 1 方式 私学 思想 有教无类 2 内容 识字习字 儒家经典 规范礼仪 地位 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 改革 用理学重新解释经典 注重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4 作用 推动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态度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解析 1 a 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 重视伦理道德 b 项法家主张 依法治国 c 项墨家主 张 兼爱 非攻 d 项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题干材料 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 害也 可知这是主张非攻 是墨家学说 故 c 项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查墨家的思想主张 学生解读理解材料 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还可以考查孔子 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如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主张以德治民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 本思想 2 材料中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 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 政治力量结构 表明不利于统治阶级 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 与下交流 转换 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故 b 项错误 9 材料中 战国时期 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 产阶级的迅速发展 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 政治力量结构 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故 c 项正确 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是解 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了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公元前 5 前 4 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他们以雅典为中心 周游希腊各地 对青年进行修辞 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 教授 参政治国 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 本题考查了智者学派 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 迅速发展 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分析 3 依据题干材料 结合所学可知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暴政 说明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结合所学可知 孟子主张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实行仁政 故 c 项正确 abd 三项均不符合孟子仁政的思想 应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 需要掌握孟子仁政的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结合秦朝灭 亡的原因和孟子的思想解答即可 本题以秦朝灭亡原因为切入点考查对孟子思想的把握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据所学及材料 百家争鸣在思想上虽存在相互影响 但不是理论上的求同存异 如法家 对儒家的态度 出现了秦朝的 焚书坑儒 事件 故 a 排除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排除 b c 项与史实不符 如墨家代表平民手工业阶层 故排除 c 材料中 仁之与义 敬之与和 相反而皆相成也 表明诸子百家中思想存在相互影响 互 相融合的特点 故 d 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本题旨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之间的联系 根据所学 百家争鸣 过程中 各家各派存在着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们既有思想交锋 又有相互 影响 战国后期更为明显 政治上的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 百家争鸣 渐渐转入了总结阶 段 荀子是儒 法合流的关键人物 也是总结诸子百家的第一人 因此 理解材料信息与所 10 学知识结合来判断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理解其主张实际上就是对当时动荡社会寻找 治世 的主张 重 点了解儒家思想的演进 5 a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 但没有成为当 时社会的潮流 故错误 b 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 交易 互相算计的关系 与诚信之间无关联 故此 项错误 c 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 一制度逐步在瓦解 故正确 d 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 时间不正确 故此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以韩非子关于君臣之间关系的论断为切入点 考查了对韩非子思想观点的掌握 以及对 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在对课本韩非子观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 要结合材料表示的重点意思 进行准确的判别 6 材料的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 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 假如一个国家昏乱 就告诉 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 假如一个国家贫穷 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 节用 由此可知 体现了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故 b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主张 克己复礼的思想是孔子的思想 故 ac 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需要掌握墨家思想主张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把握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分析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7 a 材料中指出孔子很少提及性与天道 而朱熹则长提理气性这些概念 结合课本知识 儒学在周敦颐 邵雍等人的解释下 将佛 道等知识与儒学进行融合 运用系统的思辨 将 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 并严格区分了天 道 性等观念 故此项正确 b 信仰重建任务的完成的标志性事件是陆王心学的出现 故排除 c 普及化在材料中未涉及到这一知识点 故错误 11 d 儒家一直强调纲常伦理 理学更是注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因此纲常伦理的弱化 这一说法有误 故排除 故选 a 此题以孔子和朱熹观点对比为切入点 考查了对儒学发展趋势的掌握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综 合阅读理解能力 在作答选择题时 要结合选项给定材料的中心旨意 按照课本知识点进行准确的选择 此题 要注重儒学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及代表人物的观点 8 根据题干材料 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 可以看出该学者 认为先秦儒学不合时宜 故 a 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先秦儒学的认识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9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旨在考查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综合概括 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 孔子强调 仁 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孟子强调 仁 政 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 荀子的 仁义 则是指仁爱和正义 宽惠正直 以 上反映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同时均突出了 礼 的思想甚至荀子提出 礼 的最高目标 体现了早期儒学思想发展贯穿的主线为从道德修养入手设计礼乐文明的 社会 故 c 正确 b 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 a 表述错误 d 则是西汉 时董仲舒的思想 故选 c 10 a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b 材料反映了天地 父子 养育 夫妇 等关系 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 而不是民 本思想 c 材料 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 d 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 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要求学生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 分析材料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在天人感应的理论构架中 说明君权的神圣性 为巩固汉王朝作了 12 理论论证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阳德阴刑说 正名说 灾异说等一系列的思想或主张 他 的这些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 进一步促进了汉王朝的统一 同时也对后世政治哲学思想产生 了深刻影响 总体而言 这种政治哲学是为封建帝制服务的 但也不乏一些可以为当今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利用的宝贵的思想精华的颗粒 11 董仲舒提出 春秋大一统 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等思想都适应了汉武 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所以能够为汉武帝所采纳 故 b 项符合题意 a 项不是根本原因 cd 项表述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 根本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了解 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12 根据所学以及材料 a 项说法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不够恰当 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董仲舒的 屈民以伸君 显然是注重君主 违背了原始 儒家的民本思想 故 b 项正确 c d 两项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而且与史实不符 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 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 君权神授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针对 土地兼并现实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 薄敛 省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提出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 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三纲五常 13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主要思想派别的发展情况 旨在考查学生归纳 概括图表信息的能力 图表信息无从体现 百家争鸣 趋于结束 故排除 b 活字印刷术和科举制分别出现在 宋代和隋唐时期 不符合材料中汉代的史实 故排除 cd 根据图表信息 儒家 六艺 103 3123 的绝对数量优势 可知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14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 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其本质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 统一思想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故 a 项 13 正确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思想文化政策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而不是树立皇帝的权威 故 b 项错 误 两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异端学说 故 c 项错误 繁荣学术文化也不是二人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目的 故 d 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 焚书坑儒 的措施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 确理解 动机 的含义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始皇 焚书坑儒 的措施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的认识 主要考查 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5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有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 解读信息及调动 运用知 识的能力 题干所给材料中 东汉时期 士人尊儒成风 魏晋时 公卿士庶罕通经业 曹魏皇族更对 孔子之术 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表明 随着时代变迁 价值观念也随着 发生变化 故 a 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 东汉 魏晋时期的正统思想均为儒家思想 故 b 项 错误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 c 项错误 结合所学 知识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中的 决定 表述绝对化 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 体现 故 d 项错误 故选 a 16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 根本 出发点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正是因为 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 制统治 因此 c 符合题意 abd 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符合根本出发点的说法 故选 c 17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 你未看 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 的心外 可以判断指的是尊重人的主观感受 根据所学可知与王阳明的心学吻合 故 c 正确 abd 均不合题干主旨 故排除 故选 c 18 根据材料 一个月亮高挂夜空 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 无数的月亮 终归于一个月亮 即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故 a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理和气的关系 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三纲五常 故 c 项错误 14 材料没有强调获得理的方式 故 d 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的核心是 天理 说和 格物致知 论 宋明理学亦称 道学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 道教 和人生命运 佛教 又继承孔孟 正宗 根本 并能治理国家 目的 的新儒学 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 系 19 材料的观点认为程朱理学大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故 d 项正确 abc 三项材料未体现 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以李约瑟的观点为切入点 考查宋明理学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 1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 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20 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调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 中国佛教 僧人出家 还要尊敬父母 忠于国君 僧人也提倡 忠君爱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 护国寺 有的称 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 就讲诵儒家的 丧服经 阐述服丧的问题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主要体现佛教主动 融合儒学精神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 渐趋同 佛教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等信息 abc 错误 排除 故选 d 21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 格物致知 材料中朱熹反对 学问只用穷究一个 大处 则其他皆通 的说法 认为 学问却有渐 无急迫之理 强调认识的渐进性 故 b 项错误 c 项正确 a 是王阳明的观点 排除 d 项材料不能体现 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 主张 天理是道德规范的 三纲五常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面临危机 隋唐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 15 张 吸收了佛 道精神 得到新的发展 宋代 逐渐确立了一个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的新儒学系统 即理学 22 董仲舒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故 a 错误 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 发展了儒学 使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的阶段 故 b 正确 谈不上科学不科学或者谁的贡献大的问题 故 cd 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 程朱理学 的核心是 天理 说和 格 物致知 论 陆王心学 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 其核心是 心即理 心外无物 即 便是 知行合一 说 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 地位的官方哲学 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 释 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 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 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 形态呈现出来 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材料中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误也 向万物中求理是错误 那该向哪里求理 根据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故 a 项正确 圣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曾体现 故 b 项错误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误也 更多的体现对格物致知的发展 故 c 项错误 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 d 项正确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考查王阳明的思想 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 知行合一 默坐澄心 致良知 24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文学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 项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排除 随着宋 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推动城市发展 市民阶层壮大 bc 项是宋词繁荣的原因 与题干主旨不 符 均排除 宋代理学的兴起反映在诗歌上 使其具有内敛保守的特色 缺少唐代诗歌自由 奔放 感情热烈的特色 d 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25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调动所学知识解 16 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题意不符 排除 克己复礼 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 求 存天理 灭人欲 强调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 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 故选 b c 主张德治 d 强掉无差别的教育 与题意不符 排除 故选 b 2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儒家地位受到冲击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读取材料 信息 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材料中 尊孔孟 排异端 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 位 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 冲击儒学地位 c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对 儒学冲击 并非三教合一 a 项错误 排除 b 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 排除 d 项材料不能反 映 排除 故选 c 27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 古今诗人非常多了 杜甫可以称第一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 终身不被重用 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 报效 君王吗 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 也就说明了材料意 在强调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 d 符合题意 正确 人物评价标准是很多的 并 不是逐渐统一的 a 不符合题意 排除 b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 排除 诗人地位也不是由 评论家决定的 c 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 不符合题意 排除 故选 d 28 且以饮食言之 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 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 可以食 有不可食 体现了朱熹对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 故 b 正确 ad 材料未体现 排除 c 是对材料的误解 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解题的关键是 且以饮食言之 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 皆 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 有不可食 本题难度中档 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望和创造性 29 材料中陆九渊认为 社会问题的治理主要在于人心问题 人心正则社会稳定 人心邪则 社会容易出现祸乱 因此强调人心的整治 故 a 正确 bcd 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主要根据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主张进行理解 17 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 位的官方哲学 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 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 有利 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30 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