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doc_第1页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doc_第2页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doc_第3页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doc_第4页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四新”摘 要: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及时的。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有感它的“四新”:就是“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及“新要求”。本文旨在和广大同行共同重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共同感受它的新特点,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尽一份力量。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程标准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三是,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新理念”-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1)什么是“学科本位”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情感体验),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已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价值观体验),能认识到科学(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物理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又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就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想像和猜测是科学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人从水里出来 为什么感到冷?望远镜为什么能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第三,重视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新课标强调这样的思想,即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将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新课标还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即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或制约。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鼓励学生对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3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而过去却是先定义功,为什么是这样定义,不知道因为这是规定,现在是先学习能,再从能的变化来定义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 对螺线管的磁场没有终结性要求(右手螺线定则则不作要求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性题要求; 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不是“焦耳定律”); “电压”要求不高。 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眼镜的度数;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光年、天文数字);双耳效应和立体声;时间放大镜。许多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估算火车、飞机从上海到北京要多长时间;讨论用于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不能相等;节能日光灯是否节能。4 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新课标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科渗透,如耳、眼;动物罗盘;牵牛花的茎;电鳐发电;蛙的叫声、蝉鸣、蝉的口器。注重新科技知识。纳米科学技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网络通信;磁悬浮列车等。新课标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5 新课程的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第一, 更加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实验;第二, 更加重视“非学科”的通用的实践能力。这里提到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如仪器的正确使用、用图象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化步骤进行的实验这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类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中、产业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如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路线发现并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供水供电系统故障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新课程在重视第一类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调第二类型的实践能力。第三, 注重学生对设计思想的理解,不要求背诵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天平的教学,不再要求背诵具体的步骤,增加了许多“怎么办?”、“为什么?”具体设计是:第一步,熟记几条强制性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几个问题:天平怎样才能放置水平?怎样使横梁平衡?游码做什么用的?增减砝码的顺序是先大还是小?第三步,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第四, 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过去大在增加了。新课程中学生动手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了,几乎每节课学生都要“做实验”的!二“新思路”-多视角地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1 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如物理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设计,它包含了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在内的教学流程图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合理指导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纸。2 新的作业设计新课程作业设计包含了开放性作业的系列化结构;自主收集信息回答问题系列;调查系列;科学作文系列;动手实践系列;因特网系列。3 新的考试题型设计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比如:第一, 考察观察能力:某微型灯泡,它没有反光罩,但光却集中,它与普通灯泡有很大区别。试观察它的结构特点,并照亮一个目标,观察它的发光特点。第二, 考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园艺家为什么失败?”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猜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吧。于是他将温室的四周都安装上了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的更好,可是他却失败了。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叶子呈现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绿色光,也说明绿色光正是植物所不喜爱的或者说是对植物生长无用的。显然,只给植物照射绿色光,植物就会因缺少其它色光而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请学生回答:一,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二,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色光?它喜欢什么颜色光?三,文中提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文中有没有提到或暗示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有,请在文中标示出来,并概括出结论。第三, 考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凸透镜中心距桌面约高6cm,光屏中心距桌面也约6cm左右。此时老师拿来一支新的长蜡烛便切成两断,只把其一断插在烛台上做实验,你觉得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其中的道理。第四, 另外还有考察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考察没有学过的内容的能力等等。三“新评价”-体现了全新的科学评价体系新课标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能力倾向不同,不压制有特长的学生,不让某方面能力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削长补短。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注重知识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评价范围。注意把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 性评价。提倡“档案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已的成长。档案式评价可以收集很多内容,如单元学习记录卡;表现性评价记录;创造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照片等);重要的独立性实验的记录;书面测验成绩和评语;学习中的出色表现等。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体现个体差异;三是,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表现性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方法之一,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 。在开放性的目标指引下 ,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真实的,其背景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不是一种非对即错的评价方式,它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成就和水平。每个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不同的,使评价者能够多视角地、深刻地、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四“新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看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创造性工作的话,那么制定新的教科书则是第二次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依据新课标、按照新教科书实施教学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1 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 开展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探索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是目前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可以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案例;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相脱节的弊端。3 扩大知识面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4 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规性地位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新课程与物理学习方式的变革(1)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当然,物理学科(包括高中物理、初中物理)也不例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实际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社会现实、生活现状等具体情况确定学习方式。当然,各种学习方式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互有交叉。在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人们正在提出、探讨着许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这其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注意哪些问题呢?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不论哪种学习方式,以下几点都需要我们特别给予关注! 一、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物理内容很好奇、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因为,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等。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可先设下茶杯为什么掉在水泥地上易碎,而掉在地毯上不易碎的悬念,然后再引入新知识;在讲课当中,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结束“波的衍射”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波在介质中相遇,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会做出各种设想和推测,待到学习后续知识时立刻豁然开朗。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解决问题,同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应小而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能击中要害,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不能过于单调,叫学生回答“是”与“不是”,但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缺乏思考基础,从而无所适从,茫然不解。 新课程与物理学习方式的变革(2)二、让学生感觉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树立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教育固然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形成一系列的智慧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并且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就有持久内在动力的支持,在此,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并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可见其重要性。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并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正是人们学会了控制内心的经历,感觉到别人在关注他们,从而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发展成为教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 物理学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因此,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社会责任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由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等知识的学习,介绍国人关注的“神州号”飞行的简单常识。 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这也是物理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基础,这样建构起来的物理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这是因为:(1)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如此,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挂起钩来,有一定的缘起,知识因此获得了其重要意义;(2)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一定的学习议题,他们查找大量信息,从中抽取信息、组织信息,自己建构起了知识的最终产品形式,因此,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3)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他们最终还要用从学习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查找和思维等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还亲自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样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其次,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界定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以及验证假设等。学生从问题解决中反思和抽象出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由此,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以及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过程呢?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实际,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现象猜想光是不连续的,而是由一份份的光子组成的,提出了光子学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第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总之,教学过程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学生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是从行为上的直接参与,更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只有这样,才会使物理学习活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四、与人合作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与人合作即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讨论、辩论、陈述,完成项目等。与人合作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第二,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 合作学习目前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这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主要是取决于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学习认为,把教学这一复杂的现象仅仅当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来认识,是过于简单化了。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实验,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等等都可以探索实施合作学习。 五、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学生不仅可以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从而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科学方法的学习不是一次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特别注意的是,物理教学不应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二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课堂上用于归纳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并非当初科学研究过程的再现。教师应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和适度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科学方法、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全面成长。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总结实践验证理论。例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通过讲授知识以及汤姆逊、卢瑟福、玻尔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独到见解,介绍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用新的模型取代旧的模型,逐步逼近真实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实验假说新实验新假说”这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才能对理想化方法较全面地了解。 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成功的机会。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然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预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应及将会遇到的困难,课堂上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的物理问题,布置分层次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面对新问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开动脑筋去独立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对学生予以激励评价。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得成功。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尽可能找出学生解题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是彻底错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失败后的心理感受,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再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物理学习方式,并不断研究物理学习方式变革的新问题、新方法。遵循物理新课标理念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物理课程的价值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求知欲就 是初中生力求认识物理现象和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初中物理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可以提高教学质 量。本文现就遵循物理新课标理念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进行初步探讨。 一、物理新课标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培养学生求知欲方面,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教师要依据初中物理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所有学生自觉地学习物理。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以集体教学为主,使教学内容适合大部分同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提问时,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尽量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例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布置作业时,较难的题目和较易的题目比例要适当。教师除对一些优等生进行培优外,更主要的是对一些自信心差的“学困生”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并且赏识他们。在课后,要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掌握物理知识。当“学困生”越来越喜欢物理课时,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才是真正被激发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物理新课标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上初二第一节物理课时就要吸引学生。这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例如,教师课前将装满水的底部开有小孔的饮料瓶加盖后正立于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在课上教师请一学生慢慢旋转瓶盖时请全班同学观察现象。同学们是想不到水会从底部漏出来的,当教师让这位学生慢慢旋紧瓶盖时,水又不落下了。同学们在惊讶之中充满了对物理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由于此实验关键器材饮料瓶也简单易找,同学们产生了想回家后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的想法,激发了求知欲,开始真正喜欢物理这门课程。 三、物理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问题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浮力”时,教师在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放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学生观察到铁块沉下,木块浮起。教师问:铁块为什么沉下?学生可能答:铁块质量大。教师再拿出一个铁片,并由弹簧测力计测量知道铁片的质量小于木块。铁片、木块同时放于水中,学生观察到铁片沉下。教师问:为什么质量小的铁片也沉下?学生可能答:铁的密度大。这时教师把铁片凹一下,再让学生观察,结果铁片浮在水面上。由看似容易的问题出发,同时伴随着演示实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物理新课标注重学科渗透 新课标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主要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些平时很难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时,教师可以播放海啸的视频,学生看到运动的海水能够摧毁岸边的高楼大厦,说明运动的海水具有能量。在播放台风的视频时,同学们很容易明白台风也具有很大的能量,因为他们在屏幕上看到了汽车被台风掀翻,大树被连根拔起等。教师利用多媒体,优化了教学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种感觉器官,开阔了视野,在较短的时间学生学到了很多物理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完成了的教学目标。 五、物理新课标强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新课标建议一部分笔试采取开卷的形式。在初中阶段,初二才开设物理课程。由于学生对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早已熟悉,因此,他们对物理课是憧憬的,都准备学好物理这门课程。那么,他们怎么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呢?他们看重的是考试分数。第一次物理考试的结果对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第一次物理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并且题目尽量容易些,学生得到理想的分数后,会觉得物理并不难学,这样就可以避免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开卷考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第一次物理考试时获得了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促使他们进一步喜欢物理课,大大激发了求知欲,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遵循物理新课标理念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材教法浅析兼谈如何向课堂“要”质量 摘要:强调探究培养的物理教材在内容的阐述中留给师生很大的空间,它们往往是无法穷尽问题的答案,这之间的“空白”为实践者提供了更大的主动建构的空间,也是需要实践者予以沟通、充实的教学课题,这一教学新课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学生最终的成长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与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才有可能驾驭之同时在上述的建构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和谐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对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技能、教育机智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有实践中,反过来人类又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并改造自然,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需要学习的素材物理教师要不囿成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理念,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学习 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要求,教师的教法将发生怎样的转变?又如何向课堂“要”质量呢?本文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建构主义三个个方面来着重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敬请批评 1改革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中,国家教育部门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有代表性的几次修订是:1952年在原苏联物理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明确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物理教学内容,突出物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体系,同时确定了我国初高中物理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格局1956年,又在原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修订草案)强调重视基础、突出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提倡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劳动品质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思想1963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颁布了新的教学计划(草案),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物理计算能力,形成了绵延几十年的“双基”论,确立了知识育人的培养的基调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同年12月原国家教委相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大纲突出了“三个面向”的思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而1988年又对大纲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大纲增加了关注非智力因素1990年为配合普通高中“实行会考制度”和“高中实施必修课加选修课”的两项举措,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为了减轻负担,对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提出修订意见,供教学参考,并对部分原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作了降低要求和限制性说明1992年6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将初中物理教学摆到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高度大纲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淡化力、光、热、电体系,注重构建“先现象而后规律,先具体后抽象、先宏观后微观、先部份后整体”基本体系,以期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大纲将学生对初中物理的认识划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对实验技能提出用“会”来要求该大纲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关注非智力因素;强调思想品德教育 纵观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历史局限性的集中表现就是课程培养目标的狭隘与偏执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僵化这恰恰是衍生应试教育,并且是应试教育大显身手之所在,也是素质教育不能全面落实的关键屏障 1.1新旧对比 表1:旧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综合比较 原大纲课程标准 育人模式以知识育人为根本,培养知识型人才属精英教育模式以文化(综合素质)育人为根本,培养学习型人才转向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 培养目标单维的双基培养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运用“三维”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开发多元智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程理念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灌输方式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和学科研究,强调理解科学过程和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理念以积累和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为主,以训练技能、技巧为辅兼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学特点单纯的知识学习,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学科系统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训练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评价原则集中体现单一性、唯一性、终结性及选拔原则重视评价的甄别性、选拔性推崇纸笔考试的(一锤定音)终结性评价能充分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全面性、科学性原则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过程的表现的评价 同时,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设计的栏目有“想想做做”、“STS”、“阅读指导”、“探究”、“想想议议”、“演示”、“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张大昌、彭前程主编);“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加油站”(廖伯琴、何润伟主编)这些栏目都很新颖,具有启发性,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同时,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标准不做要求的知识,教材没有给出科学结论;对于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有些也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知识在教材中都给出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等字样,而由教师在适当时机向学生介绍结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加强探究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种变化 还有,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较多开放性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另一类则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动手动脑学物理”中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问题 课改教材的优点是:较能体现课程改革和标准精神的教材;知识涉猎面广;探究内容丰富、探究面广;与现代科技联系密切 以上几个方面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之间,出现了一片可以让教师自由发挥的很大的空间,教材不再是有着唯一正确答案的、一字不可更改的经典强调探究培养的物理教材在内容的阐述中留给师生很大的空间,它们往往是无法穷尽问题的答案,这之间的“空白”为实践者提供了更大的主动建构的空间,也是需要实践者予以沟通、充实的教学课题,这一教学新课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学生最终的成长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与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才有可能驾驭之同时在上述的建构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和谐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对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技能、教育机智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