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题点训练一.doc_第1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题点训练一.doc_第2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题点训练一.doc_第3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题点训练一.doc_第4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题点训练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吴锡畴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答: 答案一是伤春之情。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二是忧国之情。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彻底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2请简要分析诗词(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的情感内涵。3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二)审题要点1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2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规范答题1情感概括题: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特别注意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2情感分析题,有两种模式: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所谓“分析”,就是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答题示例(2014四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赏析此诗所写是秋季,暮色夕阳时分。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写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颔联中“常”“偏”二字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一、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上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考生答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问题诊断大而化之,缺乏精准把握。剖析矫正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或者只能答出表面的情感:怀才不遇。而对“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未作深入细微的分析。“作江边渔父”是什么生活?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持什么态度?如果这样多思想一下,则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满分答案答案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赏析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词中“雕鞍驰射”“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1(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答: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答: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答: 答案愁独冷、凉(暗含冷寂)孤、独(暗含孤傲)(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2007江苏)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答: 答案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赏析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者,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爱国与功名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馀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使人悲哀,只有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还是“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宋方回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答: 答案一个“缓”字,说明诗人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赏析首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三、四两句言浅意深,写诗人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答: 答案“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赏析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在诗人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也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但骨子里隐含着许多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毋宁说是苦情。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李好古注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注李好古:南宋词人。“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作者说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赏析这首词首句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漂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内容做好了铺垫。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些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作者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二、如何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题型一:把握景中情方法点拨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草杨基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南京时所写。看到融融的春色,激起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沉思,又寓情于景,了无痕迹。“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卢挚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注。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注凉州:即凉州曲。本为唐天宝年间乐曲。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在写景,但表达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答: 答案前三句写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后三句写相逢不久后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赏析此曲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了作者在这良宵美景中的喜悦之情。“按锦瑟”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结尾句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纵观全曲,以景语起,以景语作结,在欢乐明快中又露出淡淡的伤感,显得含蓄有度。题型二:把握物中情方法点拨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演练体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梅花蒲宗孟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案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赏析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首句点出了梅花生长的时令和环境,为描写梅花凌寒独自盛开做铺垫。由于梅花素淡、月色皎洁,梅花与月色融为一体,因而初看感觉不到梅花的存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答: 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赏析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之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蝴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下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题型三:把握典中情方法点拨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主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次要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演练体悟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注唯应谷鸟知。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注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答: 答案作者舍弃了李商隐面对“夕阳”的无奈和伤感,表达了赏景的喜悦之情。赏析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