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发展史.doc_第1页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doc_第2页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doc_第3页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doc_第4页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中药炮制的发展史 中药炮制是在长期医药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结晶,是历代医药学家总结延续下来的制药经验。历代医药学家在总结过程中,都是在前人经验与实践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中药炮制技术发生发展过程中,开始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在实践中得以保存和发展。到了有文字后,人们才开始将其记录和流传。在现今已知最早的有关典籍中,就有中药炮制的记载;以后,历代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应用和理论等方面的贡献和发展,在有关本草著作及其医药文献中,更有较丰富的记载。特根据现有关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等,将中药炮制发展史按下述5个分期加以概要论述。 (一)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65年) (1)先秦典籍与药物炮制:前已述及,约在公元前的21世纪至11世纪,中国历史属于夏商时期,我们祖先采集药物防治疾病,并利用天然药材酿酒造醋及随着饮食烹调技术等的发展而对中药炮制起到促进作用。到西周至春秋中叶所集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典籍,其所载药物有白薇、车前、甘草、益母草等100多种,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也发现了有益于健康的药物。如“七月蟋蟀”、“八月断壶”,指明了采集季节;“中谷有蓷”,是说明药物的产地;而食其(苤莒)实,“宜子孙”则是关于采摘果实服用效能的记载。在先秦时期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这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各地名山、大川和物产的史地古籍,其书历时很久,可能早至春秋,晚至汉武帝;它和诗经一样亦非药物专书,但却收载了约130种动、植、矿物药(各家考证记载药物数不完全相同,如陈维养考证计植物药55种,动物药69种,矿物药4种,其他药物4种,共计132种;郝懿行的山海经箋疏记载植物药51种,动物药66种,矿物药2种,水类和土类各1种,未详者3种,共计124种等;其差异可能是参考不同版本所致),而且明确地指出了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乃至使用方法等。如使用方法上,分内服、外用两大类;内服又分“服”(即煮汤服)和“食”(即食用),外用分佩带(如谓“薰草佩之已疠”)、洗浴(如“黄雚浴之已疥”,又可“已腑肿”)、涂抹(如天婴“可以已痤”)等。该书堪称是我国本草著作之先河,与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人们对某些药物毒性与副作用也有粗浅认识,如尚书说命中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特别令人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孟轲(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05年)尚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离娄篇),这说明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前,我们祖先在“艾”的炮制上就应用陈储,即现今的“陈储法”。正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评曰:“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尚有“麦曲”(经过炮制加工处理的麦芽叫做“麦曲”)的记载,这也说明在春秋时代(鲁宣公十二年为公元前597年)之前即有中药炮制发酵法和发芽法的应用了。 (2)五十二病方与药物炮制: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发现的最早医方文献。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药水平。仅就其283个医方中收载的炮制内容而论,就有挑拣、干燥、切、渍、炮、炙、煅、熬、蒸、煮等多种方法,含现今中药炮制的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而且其炮制方法是较为完备的。例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以舂;取商牢(商陆)渍醯(醋)中;燔髶灰(血余炭)止血;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对某些药物的炮制还结合治疗进行描述,如“痒”(即“癃”)病项下用以治疗膀胱结石的“毒堇”:“毒堇不暴(曝),以夏日至到毒堇,阴干,取叶实并治,裹以韦(皮革)藏;用,取之”这里描述的毒堇,似为生有多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叶背呈紫红色、具有一定毒性的罂粟科植物紫堇。其治疗癃病,不只应用毒堇,在叙述病状后继之为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痛甚,弱(溺)口痛益甚,以黑叔(菽)三升,以美酰三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复炊。参(三)(沸),止,浚取汁。牡(蛎)一,毒堇冶三,凡二物。取三指撮到节一,酰寒温适,入中饮。饮先食(后),食次(恣),壹饮病俞(愈),日壹(饮)。三日,病已。病已,类石如泔从前出。”这里叙述的药物炮制及其饮用法与效果均较为详细。又如治疗“伤痉”:“痉者,伤,风人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治之,(熬)盐令黄,取一斗,裹以布,卒(淬)醇酒中,入即出,蔽以布,以熨头。熬则举,适下。一熨寒汗出,汗出多,能屈伸,止”五十二病方中收载药物247种(植物药110多种,动物药50多种,矿物药20多种,器物及物品类药30多种),其近半数不见于神农本草经,但记载有酒制、醋制等炮制及其操作过程,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3)“医工盆”与药物炮制:继秦汉之际(即公元前3世纪末)的写本五十二病方帛书后,发现的制药工具“医工盆”亦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医药发展。“医工盆”是河北省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死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说明“医工盆”是公元前113年之前的产物。就“医工盆”外面的水平瘕迹推测其可用于隔水蒸药;从两处破损部位都在着力的地方推测也可能用于调和、粉碎、制丸等用。在刘胜墓出土文物中还有溜金的注药器、滤药器、熬药用具等制药工具。从此可见,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对用药、炮制、制药等技术已有一定发展。 (4)黄帝内经与药物炮制: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医著。其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在记述中医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切脉)学等的同时,也记述了一些药物及其炮制等方面的知识。该书中以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中药的气、味,如“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阴阳应象大论)。又如“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宣明五气论),指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在对药物气味理论阐述基础上,记载了部分药方,用药数十计(如生铁落饮、左角发酒、泽泻饮、半夏秫米汤、小金丹等),反映了当时的配伍组方及炮制用药。如该书中记载有最早的炮制法“咀”,“咀”则是当时的切制饮片。提出了最早的炮制品“治半夏”和“血余炭”,即在灵枢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以治“邪气客人”,指出半夏应“洗”,以降低生半夏毒性。从整书看来,黄帝内经虽偏重于探讨中医理论、针灸和饮食疗法,但其药学理论和药物炮制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为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汉时期我国药学已具备了一定水平和掌握了一定用药规律,中药炮制也得以相继发展。例如史记仓公传所述的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从公乘阳庆学习药论,该书是西汉以前的一部药学专著,可惜这部史籍,已经失传。但其内容在淳于意的诊籍一书中有所反映。再如黄帝内经中现存的12个医方,有的则可能出于该书。同时,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益发达,特别是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大蒜、胡桃、番红花等药材不断输入,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东南亚等地所用的麝香、琥珀、龙眼、荔枝等也为内地医家采用,大大丰富了当时的药物学知识,促进了炮制技术的发展。正是在自先秦至两汉时期医药迅速发展和药学知识已有相当积累的背景下,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5)神农本草经与药物炮制:神农本草经总结了东汉以前我国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治病用药的成果,全面反映了我国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一部伟大的继往开来的药学专著。其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在阐述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的序录(又名序例)中,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原则和方法。如在药用部位的选择方面有“药有根、茎、花、实、草、石、骨、肉”的记载;在炮制去毒和改善药性方面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造,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这里要求用药必须掌握药物性能(“四气五味”,“相须相杀”),有毒无毒,适时采收,收藏得法,善于鉴别外,还特别强调药物的产地加工与生熟炮制。在制药上还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更说明掌握药物性能的重要性,在药物加工炮制时必须遵循一定法度,不得违越。 神农本草经不但在其序例里论述了中药学的有关基本理论,最早提出了药物加工炮制及制药的理论原则,而且在各药项下也记述了不少药物加工炮制的有关理论与具体方法。例如,炮制方法有熬(露蜂房、蛇蜕、蜣螂)、烧(贝子)、炼(消石、朴硝、石胆、禹粮石、雌黄、雄黄)、蒸(桑螵蛸)、酒煮(蝟皮)等。直到今天,其所载的中药炮制理论与方法仍在起着指导作用。 (6)武威汉代医简与药物炮制: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旱滩发掘了一座东汉早期的古墓。出土文物中有医药简牍92枚(木简78枚,木牍14枚),其保存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记载了近100种药物,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或治百病方。其记载药物中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20多种不见于上述两书。在100多种药物中,炮制品种和方法均较神农本草经为多,方剂多为复方(少则23味,多则15味),剂型有汤、散、丸、膏、醴等,并以酒、米汁、豆汁、酢浆等多种饮料作为引子,以助发挥药物作用。还应用蜂蜜和动物脂肪作赋型剂。特别是对半夏、狼毒这两种毒性药物尚具体记述其炮制方法,且与近代制法相似。这充分说明在汉代就认识到半夏等毒性药物炮制减毒的重要性,并已具相当水平。 (7)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与药物炮制:中医药学发展到东汉时期已有质的飞跃,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的伤寒杂病论问世,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作了全面总结,并使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得以确立。其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炮制,并首先提出了“炮炙”概念。在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指出,药“有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充实与进一步明确了药用部位、净制、切制等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并明确地提出了药物生熟异用,开中药生熟异治学说之先河。 汉代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及服用等相联系。伤寒论中所载的112方,用药84味,交叉应用,先后出现了536次,其中315次用脚注的形式,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充分体现了依法炮制与辨证论治的密切关系。例如“抵当汤”:水蛭三十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又如麻黄,去节;甘草,炙;附子,炮。其对毒剧药应用尤为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附子的“炮”则要求做到“炮去皮,破八片”。炮制在东汉时期还处于由萌芽过渡到发展阶段,种类虽不多,但从张仲景选方的谨严和脚注的认真,充分显示了炮制的重要性。特别是与伤寒论同体的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在阐述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等疾病的病因、诊断的同时,收载方药262首,对药物的炮制甚为注重,不仅讲其法,而且究其用、重其效。例如,金匮要略中对药物的加工炮制:净选有去毛(如石韦,须去叶背面绒毛)、去皮(如桂枝、厚朴、乌头,须去皮)、去节(如麻黄发汗解表,只用枝茎而须去节)、去心(如麦冬,须去心,认为心能令人烦)、去核(如乌梅丸中的乌梅,取果肉,核无治疗效用)、去翅足(如虻虫,去翅足;虫,去足。因此类昆虫药的翅足有毒)。此外,尚有去芦、去皮、去污及去咸等净制。切制有切(如生姜、知母等,切后煎制,药汁易出)、锉(如瓜蒂、赤石脂锉制,“麻杏薏甘汤”每味药物均锉制成粗末,用量小,微煎,以助本方轻清宣化在表之邪)、破(即劈开,如“桂枝附子汤”中附子,劈成8块入煎,药汁易出,以加强温经散寒之效)。此外,某些矿物药、动物药或植物药,因质地特殊或形体甚小,不能切制,采用研、捣或咀、碾碎(如用雄黄研;用滑石、代赭石多碎破即可)等处理。水制有洗(如水洗半夏、洗百合、洗蜀漆等,以去污去腥;酒洗大黄,以制大黄苦寒,缓和泻下峻猛之力)、浸及渍(如“百合地黄汤”,“以水洗百合,渍一宿”使性味更为纯净;“抵当汤”,酒浸大黄,以助大黄活血祛瘀;“乌梅丸”中,“以苦酒渍乌梅”,以软化乌梅去核并增强和胃安蛔之效)、泡(如“麻杏薏甘汤”中,麻黄“汤”泡,“汤”即指沸水,以便于锉制及保持发散作用)等。火制有烧法(将药物置于火上烧,如“枳实芍药散”中的枳实“烧令黑”,以助本方行滞和血止痛;“蜀漆散”中的云母、“硝石矾石散”中的矾石等矿物药,烧制使药疏脆,以利粉碎)、炒法(汉时亦有称熬法,如“蜀椒炒去汗”、“杏仁去皮尖炒”,以及熬鼠妇、熬水蛭、熬虻虫、熬蜣螂等;但“乌头煎”中的乌头熬、“十枣汤”中的熬芫花等的“熬”又非炒法,是属水火合制的煮法)、炙法(如炙甘草、炙百合、炙厚朴、酥炙皂荚等)、炮法(将药物埋于灰火中“炮”至焦黑,如炮附子、炮天雄、炮乌头、炮干姜等)、煨法(将药物埋于有余烬的炭火中慢慢煨熟,如“梨勒散”中的煨诃子等),尤注重加热方式与程度,最讲究火候适中。水火合制有蒸法(如“防己地黄汤”中的地黄,“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使地黄由生变熟,性由寒转温,功由清热凉血变成滋阴补血;又如“大黄虫丸”中的大黄,隔水加热蒸制变熟,缓和泻下,增强活血祛瘀功效)、煮法(如“瓜蒂散”中的赤小豆煮;“鳖甲煎”中的“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以增强鳖甲的软坚消痞功效及矫制腥气)。综上可见,在张仲景时代,中药炮制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翅足、去咸、研、捣、劈、破、咀、斩折、捣、切、锉、水浸、渍、汤洗、酒洗、煮沸、酒煮、苦酒渍、苦酒煮、烧、炒、熬、炮、煨、煅、炼、炙、蒸等。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尚提出烧、炼、炮、煨、熬等的不同,主张贵在适中,生熟有定。张仲景医方中,尚多次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酒、蜜、醋、胆汁、姜汁、童便等液体药物,为后世用液体辅料炮制药物奠定了基础。 另外,东汉许慎(公元100121年)所撰的我国语言学、文字学名著说文解字,其虽非药学专著,但对“天地草木、鸟兽、昆虫、杂物莫不毕载”,且许氏之书与神农本草经问世距时不远,故后世攻药物学者均从说文解字中探索药物及其意义。特别是其草部、木部、酉部、虫部、鱼部、金部、石部等收载药物与其相关知识不少,对“炮”、“炙”等也详加诠释并记载了有关方法与知识。 矿物药的炮制,先秦时期也取得相当成就。周礼天官冢宰疡医论曾载:“凡疠疡,以五毒攻之。”汉末郑康成(公元127200元)注云:“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蝥,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碎骨尽出也。”上文中的“其烟上着”的烟,实为升华的结晶氧化汞。神农本草经在丹砂条下记述的“能化为汞”,即指汞的生成是丹砂(硫化汞)经加热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汞而得;在硝石(芒硝)条下记述的“炼之如膏”,则系指含10分子结晶水的芒硝(硫酸钠)加热而熔;在曾青(蓝色铜矿物)条下记述的“能化金铜”,即指曾青(碱式碳酸铜)与木炭混合后加热起还原反应而取代出铜来这些均系通过炮制而发生的变化,并改变其药性。 从上可见,至汉代已初步确立了中药炮制的一些原则,创立了一些炮制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并应用了不少炮制品,且开始将中药炮制与复方配伍用药紧密结合起来用于临床实践,以提高药物效用。但此时的中药炮制方法大多还较简单,尚在形成发展中。 2.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公元265年至公元960年) (1)肘后备急方与药物炮制:中药炮制经先秦、两汉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充实,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料,到两晋时葛洪(约公元283363年)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不但为临床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简、便、验、廉的方药,对临床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记载了不少药物的炮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药水平和治疗技术,为我们今天研究医药发展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肘后备急方中所用的药物约350种,其中植物药约230种,动物药约70种,矿物药及其他药约50种。这些药物中,多为原野山村易得之品,极少贵重药材。而且根据临床治疗需要,记述了80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及10多种药物剂型。在药物炮制上,不少药物还根据临床不同需要而采取一药多制,并创立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例如在药物剂型上,除有常用的汤剂外,尚有丸剂、膏剂、酒剂、散剂、洗剂、搽剂、含漱剂、滴耳剂、灌肠剂、栓剂、眼膏剂、熨剂、熏剂、香囊剂及药枕等。在药物辅料的应用上,介绍使用了蜜、酒、苦酒(醋)、药汁、面糊、水、麻油、猪脂、乳汁、鸡子白或黄、胶汁、枣泥、唾液及米泔水等。如所载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及半夏之毒,是后世用辅料炮制解毒的起始,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又如真竹沥一药,记述了用干馏法制备新药的历史。在制药工艺上,还注意其工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即使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如“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方: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渍,以蜜封,于熟灰火中温,令味出,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熟灰一般温度可达5070,此法是一个很好的恒温酒浸提取,既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又能使酒不挥发;既可缩短制备时间,又实用可行。就是在其1600多年后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酒剂的工艺改革也只不过是将冷浸法改为温浸法而已。再如葛洪还十分重视和结合临床需要使用栓剂及内病外治。肘后急备方载尿道栓剂、阴道栓剂、鼻用栓剂及耳用栓剂12个,是当时医药典籍记载栓剂最多者。如“若小腹满不得小便方:细末雌黄,蜜和丸,取如枣核大,内溺孔中,令半寸”(尿道栓);“女子阴疮,若阴中痛:矾石二分,熬,大黄一分,甘草半分,末,绵裹如泥,以导之,取差”(阴道栓);“治卒耳聋诸病方:巴豆十四枚,捣,鹅脂半两,熔,内巴豆,和取如小豆,绵裹内耳中,日一易”(耳栓剂)等。肘后急备方载膏剂95个,是该书收载数量仅次于丸剂(103个)的第二大剂型。葛洪应用膏剂不仅治外病,而且还用其治内病,如“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治卒心腹癥坚方第二十六:五月五日葫(大蒜)十斤,去皮,桂一尺二寸,灶中黄土如鸡子一枚,合捣,以苦酒和涂,以布病(摊涂在布上裹于患处),不过三,差(不超过三次即可治愈)”。这说明葛洪已应用药物透皮吸收作用治疗疾病。从上可见,肘后备急方所载中药炮制与药物制剂的种类、方法及所用辅料均较多,尤其是所介绍的栓剂、舌下含剂等新剂型与内病外治法的应用,温浸法制备酒剂和蒸馏法等工艺的采用,就是在今天也不失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2)本草经集注与药物炮制:中药炮制与制药技术经两晋时期进一步扩展后,到南北朝时又得以整理总结。在炮制原则系统化方面,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的本草经集注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及部分炮制作用进行了系统归纳。该书为从名医别录中选出365种药物,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并合在一起编成的药学专著。其收载药物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既继承了前代本草优良传统,又总结了当代本草学的成就,且有许多新的补充和发挥。就中药炮制而言,在序言“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论述了药物炮炙和制药方法,将5世纪前的有关经验加以全面总结。在净选方面,记载了去栓皮、去皮、去毛、去芦、去心、去老枝、去瓤及洗等8法;切制方面,首次记载了中药由咀到切制的转变,将“咀”改为“切制”,并记载了劈破、剉(切段)、薄切(薄片)、镑、捣(细捣及取绒)等法;干燥方面,记载了曝干、烘干2法;炮制方面,记载了熬、烧、炮、微炙、烘焙、炙、烊化、焯、炼、明煅、蒸及苦酒渍等法。并记载了汤剂、酒剂、丸剂、散剂及膏剂等5种剂型。更难得的是,在整理总结当时炮制经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一些药物的炮制法提出了质疑。他在“序言”里指出:“众医都不识药,惟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有钟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渍令直,黄芪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诸如此等,皆非事实。俗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未如之何。”又特别强调“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等炮制加工的重要性。如指出麻黄去节,黄连、鬼臼去须毛,石韦刮去毛,桃仁、杏仁去皮尖等;山茱萸、五味子、蕤核、决明子须擘破后用等;角质类药犀角、羚羊角等须镑刮作屑用;矿物类药朱砂、雄黄等须捣碎用;阿胶须“炙令通体沸起”等。直到现在,陶弘景的上述观点与炮制法均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3)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历史进入隋唐时代,科学文化鼎盛,医药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中药炮制通过长期实践,炮制方法亦不断完善,经验也不断积累。至隋代即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敩撰的雷公炮炙论。 雷敩生平事迹,各家文献记载不一;雷公炮炙论成书年代亦有争论。该书成书年代有刘宋说、隋代说、五代说及赵宋说。今人尚志钧列举大量文献资料证明,该书既非赵宋时书,也非五代时书;若根据宋人赵希弁说是刘宋时书亦可疑,认为此书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同意宋代苏颂所云:“雷敩虽名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本草图经)。即雷公炮炙论可能最初创于隋人雷敩,后人多有增删修饰而成。鉴于上述研究,本书从雷敩为隋人;雷公炮炙论仍从南北朝说。雷公炮炙论原书三卷(依原序及宋史艺文志),载药300种;但原书于元代前后亡佚,其内容散见于宋代本草(如证类本草大观本草等)以及宋以后的诸本草中,现已有尚志钧辑校本问世。该书具有如下四大特点:一是专论制药,书名直称“炮炙”,书内文中多称制药为“修”、“修事”、“修合”、“修治”、“使”等,这与其他本草以主治功用为重点内容者大不相同,故雷公炮炙论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制药学专著。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刘涓子的鬼遗方仅在书中记述有关药物炮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虽对炮制有较系统的总结,但未写成炮制专著,仅将其附于书中。而本书总结了5世纪前我国古代的制药经验,一千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最重要的炮炙文献,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制药业中仍尊“雷公”为炮制的始祖。二是从本书的研究,可揭示后人托古之风。如明代李中梓的雷公炮炙药性赋、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等,都是在整理本书基础上又增订流传于民间的经验而成书的,不少方法并非雷公创造,著书人找不出创造者是谁,则统统托名“雷公”创造,故有称“雷公十七法”之说。直到现在,中药店仍奉之为炮炙传统规范,“如法炮制”一词亦盖源于此。三是本书参考文献很少,大部分都是古代炮炙操作实录。在参考文献上仅见乾宁记,其余均为极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之记载。对于疑似药的鉴别和制药时所用辅料的用量数据等,都是极其宝贵的记录。如自然铜条云:“若修事五两,以醋两镒(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度”。紫草条云:“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蜡三两”。丹砂条云:“凡煅自然住火,五两丹砂,用甘草二两,紫背天葵一镒,五方草自然汁一镒”。对于疑似药鉴别,如蓖麻条云:“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缘在地蒌上生,是颗两头尖,有毒,药中不用。其蓖麻子形似巴豆,节节有斑点。”该书在叙述炮制之前,经常是如此先说明被炮制药物的特征,及其与混淆品的区别。炮制药物首先鉴别其真伪的良好做法,乃自本书肇始,此传统一直为药工人员所重视和承继,存于本书的这部分药材鉴别经验,是中药鉴定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四是本书保存了古代很多制药史料,是研究我国中药炮制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例如炙法,本书所讲的“炙”是将药材直接用火烤炙的一种方法,但今日所说的“炙”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炒称之为“炙”;“炮法”,本书是将药材置煻灰中烧到爆裂为度,而今之炮法是将药材用武火急炒至爆裂呈焦黄色。以上二例反映了中药炮制概念在衍变发展。同时,本书对于炮炙作用也有较多记述,如“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在净制方面亦有许多特殊要求,对后世影响甚大的如人参去芦,当归分头、身、尾等。 雷公炮炙论的问世,标志着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从中医药学中分列出来,其所载内容论证了中药炮制前后,包括真伪优劣药材的选择,修治和切制,文武火候的掌握,醪醯辅料的取舍,操作工艺的流程,中药饮片的贮存以及炮制作用、注意事项等。其记述的炮制方法有:在药料洁净和挑选方面,有净选和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去质杂如蝉花去甲上土,肉苁蓉去沙土等,去非药用部分如去根(如蜀漆、茵陈蒿、蛇含等)、去须(如白薇、白前、芦根等)、去头(如桔梗、藜芦等)、去茎(如甘遂、刘寄奴等)、去节(如麻黄等)、去挺(如荜茇等)、去蒂(如豆蔻、丁香等)、去叶(如马兜铃、淫羊藿等)、去皮(如桃仁、郁李仁等)、去膜(如橘柚、蔓荆子等)、去子(如槐实“去单子并五子者”)、去核(如山茱萸“去内核”等)、去心(如枲耳等)、去瓢(如枳壳),以及动物药伏翼、虾蟆去爪、肠,蜘蛛去头足,一切蛇去胆并上皮等;具体方法有揩、拭、刷、刮、削、汤浸等。在药物破碎、研粉方面,有劈(如附子、牛黄、杏人等)、剥(如牛黄)、刮(如滑石)、切(如仙茅铜刀切、商陆薄切等)、剉(如黄芪“于槐砧上剉用”、桑根白皮“用铜刀剉了”等)、错(如犀角,“错其屑,入臼中捣令细”;羚羊角,“将错子错之”等)、捶(如磁石、皂荚捶令细等),舂(如牵牛子,“临用舂去黑皮”等)、捣(如葶苈子、雄黄单捣,苏方木、莎草于石臼中重捣,犀角、茯苓等“于臼中捣令细”,鹿茸“捣作末用”,桔梗“捣作膏”,栀子应“捣筛如赤金末用”等)、碾(如胡椒、蛴螬“于石槽中碾碎成粉用”)、杵(如徐长卿“粗杵”;石钟乳“入臼,杵如粉”等),研(如芒硝、曾青“入乳缽中,研如粉用”等)、磨(如蓬莪“于砂盆中用醋磨令尽”等)、飞(如雄黄、石钟乳“水飞,澄去黑者”等)。在淘洗和干燥方面,有淘(如牵牛子“入水中淘”,丹砂、滑石、紫菀“用东流水淘令净”等)、洗(如仙茅“用清水洗”,吴茱萸“使盐水洗”,雄黄醋洗,石流黄“用熟甘草汤洗了”等)、浴(如龙骨,“夫使,先以香草煎汤浴过两度捣研,如粉”)。干燥有拭干(如丹砂、石决明等)、阴干(如郁李仁、续断等)、风干(如百部“于檐下,悬令风吹,待土干”等)、日干(如吴茱萸、秦艽等“日干”,前胡、白芷于日中干”等)、焙干(如紫菀、王不留行“于火上焙干用”)、炙干(如矾石,“以六一泥泥于火畔,炙之令干”)、蒸干(如蒟酱用生姜汁蒸干)。炮制方面,有酒浸(如当归、补骨脂等)、无灰酒浸(如蚯蚓“以无灰酒浸一日”)、清酒浸(如肉苁蓉“用清酒浸一宿”)、苦酒浸(如白花蛇“以苦酒浸之一宿”)、醋浸(如蛇蜕“用醋浸一时”)、荜茇(“用头醋浸一宿”等)、水浸(如桔梗水中浸等)、东流水浸(如商陆“东流水浸两宿”等)、新吸水浸(如皂荚“新吸水浸一宿”)、急水浸(如鹿茸“以物盛于急水中浸之百日满出”)、浆水浸(如黄连用“浆水浸二伏时”)、沸浆水浸(如桑螵蛸用“沸浆水浸”)、甘草水浸(如款冬、甘草水浸等)、生甘草水浸(如白前)、熟甘草水浸(如络石,“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还元汤浸(如秦艽)、汤浸(如郁李仁“先汤浸,后蜜浸一宿”)、血卤水浸(如乌贼鱼)、米泔水浸(如射干)、糯米水浸(如蚯蚓)、糯水泔浸(如白僵蚕“糯米泔浸一日”)、芭蕉水浸(如辛夷)、乌豆水浸(如仙茅)、生蜜水浸(如黄檗)、蜜浸(如紫菀、杜若、五味子等)、乌牛乳浸(如槐实)、黄牛乳浸(如莨菪)、生羊血浸(如虎睛)、猪脂浸(如阿胶)、童溺(如草蒿)、药汁浸(如蛇床子“以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蒸,有单蒸(如枲耳“蒸从午至亥”等)、酒拌蒸(如柏实“酒拌蒸一伏时”等)、浆水蒸(如营实“用浆水拌令湿,蒸一宿”等)、蜜蒸(如密蒙花“拌蜜令润蒸”等)、生羊血蒸(如白马茎“生羊血蒸半日”)、加辅料蒸(如莽草、甘草、水蓼同蒸等);煮,有水煮(如皂荚“下水,于火畔煮”等)、东流水煮(如杏仁,“东流水煮从巳至午”等)、浆水煮(如蝉花,“浆水煮一日至夜”等)、天池水煮(如云母)、生甘草水煮(如鬼督邮)、五香水煮(如石钟乳)、血卤水煮(如乌贼骨)、酒煮(如白花蛇等)、醋煮(如吴茱萸、莨菪等)、盐汤煮(如蓖麻子,“盐汤煮半日”)、加辅料煮(如滑石,“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等);煎,有天池水煎(如云母)、醋煎(如鳖鱼与头醋下火煎)、水浴锅煎(如柏实,“若天久阴,即于铛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缓缓煮成煎为度”);炼,有炼蜜(如石蜜,“炼蜜只得十二两半”)、炼脂(如熊脂,“炼过就器中安生椒,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按:椒有防腐作用);炒,有拌糯米于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如贝母),麸炒(如枳壳),羊脂炒(如淫羊藿)等;熬,有桑螵蛸于磁锅中熬令干,桔梗缓火熬令干,常山捣熬等;炙,有单纯炙(如阿胶,“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等)、加辅料炙(如蜜炙,“黄檗蜜涂,文武火炙”。酥炙,肉苁蓉、厚朴、白花蛇等“涂酥炙”。羊脂炙,鹿茸,“以好羊脂拌天灵盖末,涂于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内外黄脆);焙,有单纯焙(如石钟乳、天麻“缓火焙之”等)、加辅料焙(如葶苈子,“凡使,以糯米相合,于火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等);炮,有单纯炮(如贝母,“凡使,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等)、加辅料炮(如肉豆蔻,“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于煻灰中炮,待米团子焦黄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等);煅,有直火煅(如丹砂,“凡使,下十斤火煅,从巳至子时方歇,候冷,再研似粉”等)、闷火煅(如发髲,“凡使之,以火煅之,令通赤,放冷研用”。消石,“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火中煅,令通赤”。矾石,“凡使,须以瓷瓶盛,于火中煅,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于赤瓶子中,烧蜂窠尽为度”等)。以上可见,雷公炮炙论记述的炮制方法甚为完备,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影响极大,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很有科学道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例如:某些含鞣质的药物需用竹刀刮去皮(如白芍等),或勿令犯铁器(如知母、没食子等);某些含生物碱的药物用醋制,可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如吴茱萸、莨菪等);对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物茵陈,应“勿令犯火”,防止高温处理;而大黄应用蒸制来缓和其泻下作用等。但世代所云的雷公十七法(明代缪希雍),其中有1/3的制法名称,如、煿、煨等,皆不见录于本书。同时,由于雷敩属道家,兼受当时科学条件的局限与炼丹服食的影响,本书中有些炮制方法十分繁琐,特别是丹砂、云母、水银、钟乳石等的炮制带有浓厚道家色彩,不完全是为了医疗而是为达减毒服食目的,故不甚实用,有的方法后世制药未予直接沿用。 (4)药性论新修本草与药物炮制:唐代由于国家统一,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加上西北少数民数内迁,印度和西域文化不断输入,从而药物品种日益增加,炮制方法亦日臻完备。在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成书的药性论(唐甄权撰),列述了药物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制剂及附方等。该书专于论述药性功治,简明详备,尚对药物良毒、炮炙制剂有不少新的认识,在不少药物条下都记有炮炙及有关制剂方法,如边翘去心、蟾蜍取眉脂以朱砂、麝香成丸等。 特别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并颁布施行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国家颁布药典的创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的药典,此外国最早的药典纽伦堡药典(1546年由纽伦堡政府刊行)还早。全书总计54卷,包括正经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目录2卷,收载药物844种。该书系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校修增补的,以其较多的药物基原考证和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赢得了中外医药工作者的尊崇。在本书序中转录了本草经集注的“合药分剂料理法”,并进行了注释;首次将药物炮制列为法定内容,对保证和提高药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收载的炮制方法,除了煨、煅、燔、炒、蒸、煮等外,还明确记载了作蘖(发芽法)、作曲(发酵法)、作豉(发酵法)、作大豆黄卷(发芽法)及朴硝重结晶精制法等。如芒硝提净是“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暖汤淋朴硝取液,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本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述。在药用辅料上,首次明确了以米酒、米醋入药等有关炮制辅料的规定,如指出“唯米酒入药”。这是对中药炮制至关重要的举措,对于保证中药炮制品质量与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5)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药物炮制: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的两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千金要方30卷,总计223门,合方论5300首,有论有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及解毒、食活、按摩、脉学、针灸等内容,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翼方30卷,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内容涉及本草及临床各科,尤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痈疽等论述为突出。孙思邈既是唐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药学家。在药物炮制方面,孙氏对其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及保存药物等方面非常重视,认真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临床用药心得加以论述。据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提供的统计数字,孙氏的千金要方大大地超过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本草经集注及新修本草对炮制的记述,足见其功夫之深,学识之广。如在千金要方“合和”专章中,他进一步补充了本草经集注的炮制原则,指出临床用药“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之者殃,诸经方用药,所有烧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又说:“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蘖、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等。由此可知,此时药物炮制已由依方脚注,逐渐发展为将药物预先进行炮制,具有了以法统药的雏型。这些原则在宋代的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亦曾在序例中引用,并沿用至今。千金翼方卷一为“药录纂要”,论述了药物采收、贮藏及种植等,并于卷二、三、四“本草”中,收载药物853种,分别记述了各药性味、功用、主治、采集、干燥、加工炮炙等,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法、钟乳石水飞取细末法、炼松脂精制法等记述。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医药书籍所宗。 此外,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唐代有许多医学分科专著和总结性方书、类书出现,其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药物炮制,反映了当时的制药水平。例如,王焘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是继千金方后又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40卷,分1104门,每门先论后方,全面整理和部分保存了古代到唐初的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医药学多方面的创造性成就。如在药物炮制上开始用麸炒法(杏仁)等。其他如经效产宝开始有酒淬法(鹿角)、纸炒法(蒲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开始有醋煅淬法(自然铜)、黑豆蒸法(何首乌)、面煨法(白姜)、湿纸煨法(黄姜)、米泔浸法(苍术)、末炒法(乌头)、石灰法(天南星)等。在其他医药著作中也有不少涉及药物炮制的,如食疗类本草著作食疗本草(孟诜著,约于公元713741年成书),是我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疗学专著,收载了不少唐代初期本草著作中未载的食药,记载有用童便处理药材(如苍术)等。食医心鉴(昝殷编著,公元853年成书),收载以食物药品为主组成的药方,也有以药物煮粥、制菜、浸酒等饮用的方药。食性本草(陈仕良撰,约于公元937957年成书)记述了食物宜忌及多种食品食治,又一次对饮食疗法作了总结和整理。又如海药及外域药物类专著海药本草载药124种,大多为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我国南方的药物,详述药物形态、真伪、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及禁忌畏恶等。同时还修正了过去本草书中的一些错误。如草犀一药,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云:“煮者服之,能解诸毒。”而海药本草纠正云:“研烧服之,受毒临死者亦得活。”可见不同炮制法之效果。再如日华子本草(日华子撰,约于公元908923年成书),总结了唐末及五代时期的某些药物成就。该书主要内容为药物的功效主治与附方,这些内容与唐代主要本草所载功治有很多不同之处,反映了当时的用药情况,并对药物相互间的畏恶反忌及炮制方法记载甚详。尤其是炮制法,多简便实用,如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用,卷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等,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 从上可见,本草学由草创雏型期进入搜辑充实期,陶弘景继神农本草经后撰著的本草经集注,对本草进行了较全面总结,对药物炮制原则进行了系统化归纳,将我国5世纪前的有关炮制经验加以全面总结。唐代政府于公元659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首次将药物炮制列为法定内容,对保证和提高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这期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制药经验,一千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重要炮炙典籍,对后世影响极大。同时由于临床各科和本草学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药性论食疗本草及海药本草日华子本草等医药文献,对药物炮制的充实均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3.宋代时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 (1)本草著作与药物炮制:宋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加之当时政府对医药事业重视,宋代医务机构较唐代医疗体制大有改进,将医药行政与医药业务机构分立。宋政府在宫廷、京都和地方设有御药院、“熟药所”、和剂局及其他卫生保健或慈善机构,还颁发了若干医药律令,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当时,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药局,还由政府组织编纂“官修本草”,在整理前代本草文献的同时,尚总结了当时全国药物调查成果和临床应用的新经验,给药物生产加工的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促进了药物炮制的进步。除了官修出版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及图经本草外,医家学者个人也编撰了不少本草著作,如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本草衍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成书履巉岩本草等。这些本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药物炮制的技术、方法和品种,为中药炮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现代沿用的炮制法,在宋代大都已经出现,并已初步趋于完善和定型。 在宋代诸家本草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证类本草。证类本草几乎囊括了宋代以前主要本草著作的精华,是中国药学史上的第四次总结。其收载药物1748种,资料丰富,内容广泛,药品众多,体例完备,广泛辑录了宋以前有关中医药学文献资料,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文献的有关内容,故历来一直将本书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例如雷公炮炙论等大量古本草、方书及丰富的炮制内容,全赖此书存其大概,得以流传。因为证类本草不但收载保存了雷公炮炙论的有关内容,而且还收载了本草经集注的“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为后世保留了炮制学的原始文献。其每种药物之后所附的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后世某些炮制专书,便是辑录证类本草的有关炮制部分而写成的。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药物炮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宋代颁布的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公元1151年),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其补充了唐本草制剂部分,完善了国家制药法典,不仅规定了所载方剂的配方标准,而且规定了有关制造技术标准。全书载方788首,每方之后详列主治证和药物,特别是对其药物炮制法有详细说明。因此本书既有配方手册的作用和推广成药的用途,也充分体现了炮制与中药制剂的密切关系。局方对中药炮制十分重视,该书不仅记载了一些新的药物炮制方法,而且专章讨论了炮制技术,规定了185种药材的炮制方法,收录了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对一些药物的炮制作用进行了解释,并指出药材如炮炙不当,则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该书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的中药炮制法,并大多切合实用,与近代炮制经验十分近似,其实用价值远远高于雷公炮炙论。而且从本书开始,将中药饮片的炮制法列为法定制药规范,强调“修治合度”,“依法炮制”,以保证药品质量,对后世影响很大。现行中药炮制法,特别是配制为成药所用的方法,很多都以局方为依据。例如水飞、醋焠、镑、纸煨、面煨、烧存性、煅、浸、煎、蒸、炒、炼、炮、焙等。并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能的变化,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这既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极大作用,也反映出当时中药炮制技术逐步趋向成熟。 宋代除政府编纂大批方书外,医家和学者也编著有不少方书,并广泛收集整理了当时的药物炮制经验。在此尚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沈括的沈存中良方(公元1075年),其收集了当代行之有效的炮制方法,如煨制(有湿纸煨、面裹煨),煅制,泥裹烧通赤,炮醋炙,酒制,姜汁炙,蜜制,炭制(烧灰),炒制(有纸包炒、麸炒及微火炒),蒸制(黑豆蒸)及水飞等。另外,涉及到炮制(制品)的著作尚有南宋许洪的用药总论指南(即和剂指南总论),其“论合和法”、“论炮炙三品药后类例”,介绍了宋代常用药的炮制方法,简便实用。魏炳的修治药法等,亦附有药物炮制方法。 宋代的药物炮制发展很快,使过去为了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为主而进行的“炮炙”,发展成为制成药品和制成饮片的“炮制”;即在宋代以前中药加工均称为“炮炙”,由于制药事业的发展,国家开办官药局,制备成药与饮片出售,从而再沿用“炮炙”来反映其药物炮制内涵则显得不足,于是便创用了“炮制”一词。“炮炙”与“炮制”虽一字之差,但充分体现了药物炮制目的多样化,体现了药物炮制的发展,发展到由减少毒副作用而进入增加与改变疗效的崭新阶段。 综观本期,在先秦到宋代这一阶段,从主要文献资料看出,中药炮制最早只是个别药物的简单处理,以后随着制法和品种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炮制原则,至唐代则趋于完善和系统化;发展至宋代,炮制目的、原则、方法及适用品种则已初具规模,现代沿用的炮制方法大都形成,是中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