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_2014.ppt_第1页
如何做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_2014.ppt_第2页
如何做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_2014.ppt_第3页
如何做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_2014.ppt_第4页
如何做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_201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做不同检测系统检验结果的比对 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胡庆丰 概述 为了提供优良的检验品质 完整的质量体系 定时的仪器校准 稳定的质量控制 优秀的室间质评从而获得良好的检验结果 然而相同样本在多个相同或相似的仪器上的检验结果常常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仪器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分析方法的因素 1 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学 2 分析前因素对样本的影响 包括不同类型测量系统之间样本处理上的差异 3 分析方法之间不精密度上的差异 校准方面的因素 1 测量程序之间在校准上的差异 2 不同批号校准物之间存在赋值误差和互通性变异 3 不同实验室场所同时使用降解率不同校准物批号 4 不同体外诊断厂家不同测量程序校准物的互通性的差异 仪器及试剂因素 1 校准后机上试剂的降解 2 当同一方法用于一台以上的仪器时 使用不同试剂批号 或不同包装 运输或储存条件 3 仪器分析参数的差异 如不同仪器之间使用相同试剂而稀释比例和温浴时间 4 仪器漂移 故障 CLIA 88 4 化验结果的比较如果实验室对某一项目的测定采用两种相似的方法 则所在组室的负责人必须每年两次对有关的化验结果进行比较工作 5 6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如何进行仪器间的比对 可以利用采集的稳定的患者标本进行可比性检验 在例外的情况 非患者标本的材料可以用于可比性检验 CLSIEP9 A2第22卷第19册用患者样本进行方法比对及偏倚评估 批准指南 第二版WST407 2012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 比对方法的选择 假定当测量系统最初引入到实验室已采取定量测定系统可比性更综合的确认 CLSIEP9 A2 比较不同检测系统不精密度的大小 最大CV和最小CV之间的差异是否小于2倍 如小于2倍 可使用国家标准 WST407 2012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 如大于2倍 则参照CLSIEP9 A2 术语和定义 可比性 不同检测系统或不同检验方法对一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结果比对 同一项目应用不同的检测系统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测定 按照统计学原理 将不同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 溯源性是可比性的基础 可比性是溯源性的目标 临床检验结果准确 具有跨时空的可比性 是防病治病的需要 也一直是临床检验领域的工作目标 偏差 单次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偏倚 指多次测量均值与真值之差 变异系数 测定结果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百分比值 通常用CV 表示 CLSIEP9 A2介绍 本指南便于估计两种方法在不同样本浓度下的偏倚 预期的差异 理想情况下 应该待评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较但通常状况下 参比方法为目前使用的常规方法 此时 关注的是待评方法是否是现行方法的合适替代者 如果参比方法同厂家使用的方法相同 那么就可以把实验结果与厂家的声明进行统计学比较 以确定性能是否可以接受 EP9 A2实施过程 一 仪器熟悉阶段二 方法比对试验操作三 初步数据检查四 线性回归五 计算预期偏倚及其可信区间六 结果解释以及内部性能标准比较 一 仪器熟悉 1 1仪器熟悉阶段对待评方法和参比方法者必须熟悉以下工作 操作保养程序样本准备方法校准和监控功能 1 2项目熟悉与校准 按说明书规定周期 系统改变 试剂批号更改使用校准品 溯源性 目标是测定值与校准品指示值一致测定值超出校准品指示值1 4PT应及时调整系数 1 3检测系统评估临床可报告范围 线性范围 生物参考区间线性不准确度 室间质评 不精密度 二 方法学比对试验 2 1样本准备按照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制造商的推荐收集和处理患者标本 储存储存时间和条件取决于待测成份的稳定性如果可能 避免储存标本 拒收标本如果一个标本被拒收 要记录拒收原因 2 2参比方法实验室当前使用的方法生产厂家声明的方法公认的参考方法参比方法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具有比待评方法更好的精密度 可能的情况下 不受已知干扰物质的干扰 使用与待评方法相同的单位 可能的情况下 有可溯源 参比方法 参考方法新方法和参考方法间的测定差值作为偏倚不是参考方法新方法测定的真值不能被确定 两方法间测定差值不能作为偏倚而仅仅是差值而已 2 3测定范围医学决定水平范围内评价待评方法 分析物浓度应尽可能分布在测定范围内均匀分布 应尽可能使至少50 样本的测定结果处于实验室的参考区间之外参比方法的测定范围应大于等于待评方法的范围 2 4样本数为了满足上述标准要求 至少需分析40个样本建议增加样本数将提高统计估计值的可信度 增加了把未预计的干扰物发生的影响包括在内的机会 用待评方法和参比方法对每一患者样本各作两份测定 每份样品必须有足够量 1 能够用待评方法作双份测定 2 能够用参比方法作双份测定 3 如果需要应能继续进行追踪实验 可见样本至少要在5次检测量以上 样本量不足时 混合样本一个患者得不到所需的样本量可以将两个 但不能多于两个 病史相同 被测物浓度也大致相近的患者标本混合使用如果样本是全血 需要进行血清学配型混合过程由于平均化可能掩盖了特殊性或者样本特定的偏倚而导致两种方法比较的乐观假象 2 5样本测定序列顺序中的浓度应尽可能随机排列参比方法和待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开始顺序指定第一次测定顺序 按反向顺序检测第二次 双份 反向顺序可以减少交叉污染及漂移的影响 2 6时间和期限最好使用测定当天的标本 应在分析物稳定的时间段内测定 对于全部标本 均应在两小时内测定完毕 如储存标本 必须确保样本的稳定性 对两种方法用同样的方式储存样本 精密度实验之后进行方法比对实验一天最多能选择并测定8个标本 精密度实验和方法比对实验同时进行在熟悉仪器后 每天只能检测4个标本 在10 15天内完成 将患者标本分布在不同天内和不同批内更好 2 7数据收集分析系统误差仪器显示存在误差时收集的数据需成文 但在最后的数据分析中不要包括在内 人为误差记录任何操作者造成的有文件的误差 但在最后的数据分析中不要包括在内 其他不一致数据的处理没有查出错误的不一致双份数据时 也应记录而不是剪辑 不能确定原因时 则应在数据表上保留原始数据 进行离群值的检验删除数据的文件化任何需要删除的数据均应仔细形成文件并保留 记录所发现的原因和问题 2 8质量控制实验中应遵循实验室和 或制造商的常规质量控制程序 保留质控图 任一方法出现失控时应重新测定 直到达到要求的样本数为止 整个实验必须有室内质量控制 失控时必须重做实验 3 1组内双份测定的离群值检查3 2数据作图3 3线性关系的目测检查3 4方法间离群值的目测检查3 5X值合适范围的检验3 6方差齐性检查 三 初步数据检查 分析时要用到两种方法 1 计算每个样品双份测定差值的绝对值 DXi xi1 xi2 DYi yi1 yi2 计算每个方法双份测定的差值绝对值的均值取各方法的平均绝对差值的四倍作为每个方法的 可接受 限 3 1方法内双份测定的离群值检查 2 如果任一绝对差值超过此限 X或Y 用标准化 相对 绝对差值进行另外的计算 以相对差值均值的4倍作为标准化的检测界限 1 2 3 4 5 3 2数据作图 1 重复检测均值的散点图2 所有结果的散点图3 偏倚图 均值差异与二种方法的均值4 偏倚图 单个结果差值对二种方法的均值这四张图可用来判定非线性关系 离群值 试验和参比方法比较的非齐性方差 第一张图是 待评方法的双份测定均值 为Y对 参比方法的双份测定均值 为X的散点图 使XY轴的原点和刻度一致 作一条通过原点 斜率为1的直线 图1 试验方法均值对比较方法均值 B1 重复检测均值的散点图 图2 试验方法均值对比较方法均值所有结果 B2 所有结果的散点图 第二张图是以每个结果以实验方法的结果为Y 比较方法的结果为X的散点图 使XY轴的原点和刻度一致 作一条通过原点 斜率为1的直线 3 3线性关系的目测检查 目测方法间离群值 图3 均值差异与二种方法的均值 如果比较方法不是参考方法 差异图 试验方法均值 比较方法均值 对 试验方法均值 比较方法均值 2 如果比较方法是参考方法 差异图 试验方法均值 比较方法均值 对比较方法均值 如果比较方法不是参考方法 差异图 单个试验方法结果 单个比较方法结果 对 试验方法均值 比较方法均值 2 图4偏倚图 单个结果差值对二种方法的均值 如果比较方法是参考方法 差异图 观察到的单个试验方法结果 观察到的单个比较方法结果 对比较方法均值 图4偏倚图 单个结果差值对二种方法的均值 3 4检查组间离群值检查 超过2 5 1个样本 的离群点 应调查是否存在干扰 人为错误或仪器故障 如果有几个分析物同时在同一仪器设备上评价出现明显偏差的样本的其它分析物的结果 同时也应检查同一分析批的质量控制结果 如未能查到明显原因则应停止实验 或另做40个新样品 对数据有必要作出一些假设 才能保证回归分析的结果有效 假设之一是X值没有误差 在临床实验室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一个检测都存在内在误差 但是如果数据的取值范围足够宽 则此种误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X值的取值范围是否够宽 可用相关系数r做粗略的估计 3 5X值合适范围的检验 r 0 975 或r2 0 95 则可认为X值取值范围合适 可用简单的直线回归来估计斜率和截距 如果r2 0 95 则必须扩大数据浓度分布范围 再重新分析全部数据 如果取值范围无法扩大 则可采用分部偏倚法代替回归方法来评价平均偏倚 分部偏倚法 3 6方差齐性检查 四 线性回归 2 1 3 五 计算预期偏倚及其可信区间 5 1线性回归法 当数据通过适合范围和均匀离散度的检查 残差在Y轴方向上数据点与回归线之差标准误 Sy x 是这些残差的标准差是测量围绕回归线的数据点的 离散度 5 2当数据未通过适合范围检查时 使用分部个别差异法计算平均偏倚 分区偏倚法 按X递增的顺序制表 将数据分成三组 低 中 高 每组应含大约相同的数据 在记录纸上标记这些数据属于哪个组 然后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计算每组的平均偏倚 适当浓度范围内估计的预期 平均 偏倚计算偏倚 如果三个大致相等则用预期 平均 偏倚的均值 5 3当数据有非恒定精密度时 用分部残差计算预期偏倚 分区残差法 把数据分成三组 每组中数据的数目应大致相等 然后对每组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偏倚 六 结果的解释以及与内部性能标准的比较 关心现行方法与候选方法之间的差别将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与医学决定水平点Xc处的允许误差的限值相比较每个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限值标准 可咨询专家或技术文献 如果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包含了规定的可接受偏倚 则数据显示候选方法的偏倚小于可接受偏倚 如可接受偏倚小于预期偏倚可信区间的下限 说明候选方法性能与现行方法不相当 不能被接受 如可接受偏倚大于预期偏倚可信区间的上限 说明候选方法性能与现行方法相当 可以接受 如果两种方法不相当 但仍相信候选方法更特异 则不要拒绝新方法 在常规应用前收集新的临床数据 如建立新的参考范围 使用EXCEL进行计算 WST407 2012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介绍 一 使用范围 可用于最多十台仪器患者实验室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对每一系统要求最多达到5次重复 也可用于如试剂或校准物批号的改变仪器部件的更换或维护程序质量控制 QC 或室间质量评价 EQA 或能力验证活动中出现警示或其他特别原因事件 二 检验可比性程序 一 选择比对的分析物 二 选择比较的仪器 三 确定可比性检验接近的分析物浓度 四 计算比对样本选择的期望的浓度或活性 五 选择可比性的样本 六 选择比对性检验可接受标准的适当水平 七 确定检测重复的次数 八 执行比对 九 评价可比对结果的临床相关性 十 解决非可比性的问题 一 选择比对的分析物在一个医疗机构系统内多台检测系统测量任何分析物应考虑进行可比性检验 二 选择比较的仪器理想情况下 所有当前使用的测量系统测量患者样本中的分析物应考虑进行比较 三 确定可比性检验接近的分析物浓度 1 对每一测量系统 选择检测不精密度估计 如CV 已知的分析物浓度 不精密度估计可来自控制物 质控数据 或其他适当材料的检测 长期的CV应从至少6个月数据确定 记录试验检测的CV 2 计算测量系统CV的合成的CV 注 使用这一公式计算合成CV假定从大约相当测量个数 即相等的样本大小 计算测量系统 CV1 CV2 CVn 的长期CV 例 四 计算用于比对样本选择的期望的浓度或活性确定控制物的平均浓度或活性将用于估计每一测量系统的不精密度 计算材料的测量系统均值的总均并记录在案 如果已确定精密度 期望浓度在整个值的范围内的s或CV大约是恒定的 五 选择可比性的样本 1 满足所有检测分析物稳定性要求 2 没有包含干扰被比较检测方法的物质 3 有足够的检测量 4 具有估计值在计算的试验样本靶值的20 之内 如果要比较大量的测量系统 可使用混合样本 如果确定评价的测量系统之间差距较远 确信稳定的标本适合于运输 例 六 选择可应用于比对性检验可接受标准的适当水平 建立原则 可比性验证的可接受标准应满足临床需要 同时考虑检测系统的性能状况 检测系统无法满足比对标准 比对常失败 需改进检验系统性能检测系统不精密度高于临床要求 可适当调整可接受标准 在检测系统的不精密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 按以下顺序确定不同检测项目的分析质量要求 七 确定检测重复的次数使用计算的合成CV 确定可比性检验大约的分析物浓度 从附录A确定每台仪器执行重复分析的次数 见极差检验临界差值 表 操作指南 合成CV值仪器数可比性检验可接受标准获得重复次数 八 执行比对 1 分析选择的标本 并执行规定的重复次数 2 如果无重复分析 直接比较每一测量系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