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docx_第1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docx_第2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docx_第3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培养 武汉市实验学校 纪先发【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新课改迫切需要创新型教师,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关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涵更新教育理念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等方面;教师的创新能力要着力通过倡导教学反思、创建学习型校园、深化校本研究、改革教育评价等方式进行培养,兴师强教、创新育人,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 创新能力 培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须创新。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的创新能力关系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关系教育质量高低,也直接关系新一轮课改的成败。因此,在推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题。 何谓教师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上的创造或更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更新教育理念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教师的创新能力决定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新课程实施的成效,也关系着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实施新课程迫切期待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主动适应新变化,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和实质,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的创新。新课程新在哪里?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强调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从原来的单纯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的研究者。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这次课程结构的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课程结构的改变对教师的驾驭课程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与方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转化,对教师教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新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对教授的知识要有与现实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价值判断。从课程评价的角度看,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强调教评价的激励功和然诊断功,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这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分析与反思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而教师的创新素养与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效。从课程管理角度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意味着课程创新层面的增多。这不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而且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同时,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参与校本课程的制定与实施。 新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教师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新课程实施的成效。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才能确保新课改的取得丰硕成果。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更新教育理念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三个方面。一个教师创新能力强不强,就表现在教师这些能力是否突出。创新能力强的教师,能够敏锐的观察到新课程的本质,直觉地更新教育理念,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注重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持之以恒地提高专业能力,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一)更新教育理念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更新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树立新教育目标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等。 教育目标观。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教师观。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课堂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完整的人,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识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具有可塑性,正因为如此才使教育成为可能。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必须予以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程观。课程管理即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由重统一要求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教材观。新课程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局限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可以是教材的编写者和完善着;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 评价观。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这样的片面评价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二)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创新的过程。立足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使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自己的教学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新课的实施看,教师尤其应具备课程开发能力、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教育科研型的能力等 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要求教师能自主地去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和途径;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程,必须了解一些课程研究和基本规范,掌握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能。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课程、教学日益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进行教育科研型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而是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为此,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提炼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移植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能够用科研的眼光审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在探索性的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教师的创新之本。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教师的创新能力才有“唯有源头活水来”的条件。教师应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科学的教育理论,可以给教师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师科学地进行教育工作。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强调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如苏霍姆林斯基断言:“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是否具有教育理论知识,不仅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也是衡量未来教师有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技能技巧的标志。由此可见,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师素质结构中是一种必备的素质。培养精深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就是要培养教师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及相应的技巧,对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公式和概念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社会作用以及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还要熟练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只有这样全面、系统、扎实、精深地把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融汇贯通,才能正确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等,教师还要随时吸收新的信息,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教学常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除了钻研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比较广博的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方面知识通过各种媒体迅速传播,学生获得的各种信息也会在学校和课堂中反映出来,使教师面临许多问题。还有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要求教师涉猎邻近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多才多艺,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使自己教育教学工作更丰富多彩。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应本着对教育、对学生的满腔热情,积极自我反思,自主发展,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进取,根据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与欠缺,确定发展目标,设计发展策略,学会利用学习资源,寻找学习机会,并认真审视、改进自身的发展,使自己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这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现源源不断自我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在。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作为推进新课程的重要环节。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讲,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还是大有可为的。 (一)倡导教学反思,形成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自觉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师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新理念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但还有不少教师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仍在课堂上实行着“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他们把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终结点,“满堂灌”、“一言堂”还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演绎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现象还依然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教师教学有反思、反思有改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审视教师教学行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反思的意识,形成在学习中反思的习惯,增强在学习中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教学反思,师生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二)创建学习型校园, 营造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生态环境 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是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不读书则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影响到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到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及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学习,才能增强的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 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要鼓励教师创新,就要引导教师学习。创新需要信息的交流、知识的积累、开放的环境。学校应形成教师“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习生态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创新。学校应注重建立教师学习制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设法改变教师生活封闭、信息闭塞的局面;尽力把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获取外界信息。同时,鼓励教师自觉地投入个人学习,快乐学习,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形成一种对工作和学习的强烈内驱力与积极性。 (三)深化校本研究,构建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创新型教师必须是“研究工作者”。如何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关键就在于教育研究,校本研究正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深化校本教研,要以新课改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目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立足校本,面向学生,聚焦课堂,多向反思,创新发展,努力为每一个教师的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校本研究中,突出一个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二个转变:转变教学观点,转变教学行为;三个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应构建好校本研究这一重要平台上,直面教育教学难题,确定研究课题,不断地去激发和唤醒教师研究和创新的欲望,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智能和技能。学校应构建起国家、省级、市级、县级、校级课题网络,成立各级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出台研究方案。并让每位教师在学校科研课题框架下,确定自己的子课题,把日常的教学行为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与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以研促改,以改促新。学校应不断创新校本研究形式,丰富校本研究内容,创设校本研究的机会和平台。如联系上级教科研部门指导研究工作;邀请专家与教师面对面共同研讨;各学校之间开展联片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体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鼓励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随笔,教研总结或教研论文。另外,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诸如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保障校本研究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