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导论复习题.doc_第1页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题.doc_第2页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题.doc_第3页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题.doc_第4页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融合导论课程的复习与思考:第一、 二章(杜老师)定义:“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目标:媒介融合要达到的目标,是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意时间”以“任意手段”获得“任何信息”。融合类型:媒介技术融合 + 媒介所有权合并 + 媒体间战术性联合 + 媒体组织的结构性融合 + 新闻报道融合 + 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1相对于现存的各类传播媒体而言,媒介融合实践在传播形态上具有什么优势?单介质传播:“某些人”在“某个地点”和“某个时间”以“某种手段”获得“某种信息”口语传播:优点:可进行抽象思维。 缺点:生理局限,有张飞就有林黛玉;时间限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传播失真,口说无凭,以讹传讹。文字传播:优点:口说无凭,立字为据。缺点:传递麻烦,看着也累。电子传播:优点:快捷、生动。缺点:广播电视是稍纵即逝的线性传播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网络传播:优点:多媒体呈现。缺点:准入门槛较高,投资、技能、环境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将传统媒体的各种传播优点集合在一起,尽量避免了他们在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的弊端,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手段获得任何信息2媒介融合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融合类型: 媒介技术融合:是指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过程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在原先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了互通和共用。媒体所有权合并:指的是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它是当今时代新闻业在传媒组织(集团)这一层面的最高层次的融合。媒体间战术性融合:是数字时代不同所有制下的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打破地区、部门等界限,在内容生产、共享、传播、营销等领域的合作。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媒介组织进行结构性融合后,传统媒体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隶属和权利关系将出现重大的变化。新闻报道融合:传统新闻报道与数码技术、动漫技术、广告设计、绘画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这种融合逐步推动新闻报道的工作方式在各个层面向纵深方向发展。 新闻人的技能融合:新闻报道的文体逐渐融合,新闻表达之间相辅相成,同时,新闻采集过程也要对此进行配合,毫无疑问,这也相应地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一专一能”型人才已渐渐适应不了媒介融合形势下的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在职业技能上有所融合,成为“一专多能”型、“全能”型甚至是“乐队指挥”型的人才,已渐渐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3在已知的媒介融合实例中,你最看好哪家媒介(集团)的融合路径?为什么?成都传媒集团:融合模式:“集团领导”的宽泛模式,2006年以来,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综合传媒集团组织结构:由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后原报业集团和原广播电视台的牌子继续保留,对接行业管理部门,同时保留广播电视的呼号主要分为:报刊板块四报五刊,包括成都日报、先锋居周刊等。广播板块五个频道,包括广播新闻频道、交通文艺频道等。电视板块九个频道,包括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经济资讯服务频道等。产生的效果:目前成都商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亿大关,市场竞争力和地位进一步增强,一度持续低迷的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收视率和市场业绩稳定增长。在对内部媒体的管理方面,集团致力于推动从行政捏合到深度融合的转变。一是确立“新闻宣传集中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围绕中心、同题竞技、分类表达、形成合力”的指挥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形态的最大优势,实施集团化、规模化作战二是打破不同形态媒体的介质壁垒,深入探索媒体融合。这也是成都传媒集团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我们设立了以成都商报为核心的媒体融合试验田,将7种不同形态的媒体融合在一起,由融媒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形成新闻资源的集约开发和使用。三是全面铺开“媒体联动”,形成宣传共振效应在资源的整合方面,集团按“资源配置市场化,资源整合集团化”的原则,大力推行报业的发行、印务、广告资源整合;彻底整合所有的行政后勤、物业管理资源;全面整合所属期刊资源,打捆出击,公司化运营,并融合广播、电视的地产广告资源,按分类广告的产品链型设计,打造地产系全媒体;并完成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至于媒体集团组建的阻力,我感觉最大的还在于体制壁垒与条块分割所导致的各自利益诉求的冲突,所以跨媒体集团的组建与发展要取得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是媒体集团跨区域、跨业态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集团体制改革集团以重塑市场主体为目标,坚决摈弃事业体制弊端,打破行政级别,实行职位聘任;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打破平均主义,实行绩效薪酬,全力推进传媒体制改革。一是全力整合媒体经营性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博瑞投资集团”;切实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取得突破。二是对经营性单位推进公司化运营,按中央要求大力推进期刊、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三是坚持全方位对接市场,对所有单位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4 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理想的媒介融合图景。媒介资源效益最大化,用最小人办更多的事,早就“传”“受”双赢的局面,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以任何手段获得任何信息4.媒介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创建一个超级传媒集团,同时兼有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并设置一个独立中枢部门来指挥、协调各个媒体在信息采制、表达、传输等层面的配合运作。媒介融合时代,人们越来越远离报纸,电视可以“读”、广播可以“看”、报纸可以“听”。在突发新闻的现场,手提摄像机的不一定是电视台记者,他可能是某个爱上网的路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不会消失,反而会迸发勃勃生机。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也显现出了新特征。(一)新老融合,传播内容丰富多彩新老融合,传统媒体将在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上愈加丰富。(二)新老融合,媒介资源多样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传播媒介是单一的,媒介传播样式相加,传统媒介的介质不再单一,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特征。(三)新老融合,受众群体扩大化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信息的人,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逐渐普及之后,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原有的受众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受众的人数,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优势,报网一体、台网一体,使得用户将有限的时间从新分配,时间逐渐向新媒体转移,不自觉的进入传统媒体的报道环境中,使传统媒体的潜在受众成为稳定受众。(四)新老融合,新闻传播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传统媒体比新媒体要更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主导性。事实证明新媒体作为思想自由交流的平台,确实充满了混乱性。相比较新媒体的快捷,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做出的新闻更专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新闻传播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主导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第三章(黄老师)1什么是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给人们能带来哪些好处?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好处: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减少基础建设投入,简化网络管理,降低成本。由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和资源利用水平将得到大幅提高。打破垄断及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的恶性竞争状态。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2请联系实际,分析三网融合给我国广电企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广电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对传统媒体格局构成挑战。2010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总数达到2.49亿,每3个网民中有2个是网络视频用户。IPTV成为电信、广电两部门博弈的焦点。电信IPTV业务对广电构成巨大冲击。与传统数字电视广播不同,IPTV具有时移、点播和交互的特点,实现了因特网和电视真正的结合,已成为最具市场基础和认知度的新媒体热点业务。电信拥有双向固网、宽带移动和互联网业务优势,IPTV是其最主要最渴望的业务,目前已拥有全部IPTV 70%的市场份额。广电面临的发展机遇广电拥有视频内容、无线广播等优势。长期看,广电和电信网都将向下一代网络过渡,通过网络架构和技术标准的趋同,实现互联互通和全业务经营。三网融合将给广电带来巨大的业务想象空间,催生出更多的业务形态,推动广电资源整合和行业发展。3分析我国手机报商业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服务商等联手开发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及其他信息。手机报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机报的产品/信息传递模式:彩信模式、WAP网站模式、智能手机软件客户端模式手机报的盈利模式:收费彩信模式、WAP网站模式、智能手机软件客户端模式发展前景:手机将是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形式、手机的传播成本比较低廉、手机可以更方便的把人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并且能够极为快捷的传播信息、手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章(姜老师)1什么是跨媒体思维?试以某一突发事件为例,阐述你在现场采访中将如何运用跨媒体思维进行现场分层次的新闻报道。所谓跨媒体思维,强调的是记者在采访中能自如地运用多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思维特质。它要求记者必须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传播特点,掌握各种媒体的采访技能;在采访中,能根据新闻信息的不同特点,迅速判断其适宜用何种媒体进行传播,从而能及时采用不同的采访手段进行信息采集,确保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记者在信息采集中对适宜传播媒体的选择、判断过程,就是跨媒体思维的过程。其前提是记者对各种媒体传播特点的明晰了解,对信息内容的显性新闻价值包括潜在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2什么是“一专多能”?阐明你自己如何理解“一专多能”的内涵,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新闻从业者。所谓“一专多能”,强调的就是在熟悉多种媒介采写技能的基础上,记者能精通其中的某一种媒介采写技能。在现场采访中,既能根据新闻信息传播的需要,擅长运用最合适的介质进行现场信息的表达;也能根据自己所长,将某一媒介的采写特质发掘到极致,进行最佳表达。多能强调的是记者对全面技能的掌握的“相同点”,在熟悉各种介质的媒体采写技能的基础上的“一专”,则强调的是每个记者的“不同点”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不可能每个记者都能达到对多种媒体的采写技能运用自如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并不是每一次新闻信息的采集都要求记者必须进行多介质的新闻采写。因此,“多能”的要求应当是媒介融合时代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则要求记者能在了解并熟悉多种介质采写技能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专业特色,这就是所谓的“一专”。“一专多能”,应当是融媒体时代对记者素质更为确切而实际的要求。3融媒体新闻编辑与单一媒体新闻编辑的职能和责任有不同?怎样才能成为“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多媒体编辑的信息分层处理当“全能记者”进入融媒体时代后,随之而来的即是媒体编辑的信息分层处理问题。培养具有新闻策划意识、擅长多介质信息处理技能的媒体编辑,实施多媒体编辑的信息分层处理,同样是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融媒体新闻编辑室(中心)要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层处理,再度整合开发。所谓分层,指的是两个层面:其一,是要按照多形态多终端传播的要求,对内容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即根据新闻内容及传播媒体的特性,对相关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其二,是要按照受众的需求,对内容资源进行多媒体分层开发。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配置与内容重整,客观上要求编辑人员尽快完成两方面的转型一是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二是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 。传统媒体的编辑,是新闻的编辑与制作者,承担着“新闻把关人”的职责。重点要求把好“三关”:即事实关、政治关和辞章修饰关在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传受关系的变化和“公民记者”的出现,同一条新闻信息可以运用多形态的媒体形式进行表达。新闻编辑依然要承担“把关人”的角色,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和责任。新闻编辑不再是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而成为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新闻把关人”,而应当是“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融媒体的新闻编辑,首先应当是新闻信息收集的集大成者。新闻编辑需要更多地承担对新闻进行解释与评析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决定报什么不报什么。其次,新闻编辑还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除了必备对信息的集纳整合能力和编辑能力、“把关能力”,还要熟悉新闻生产流程,了解各种媒体的操作技能和传播特点,具备新闻策划能力、快速的现场反应能力、深层次的新闻解读能力等,成为“一专多能式”的复合型人才。4你怎样看待“发布终端”的融合?为什么要对信息发布终端实行用户管理?终端融合终端融合是内容融合和网络融合的必然结果。通过内容融合,受众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提升,受从在内容上的选择余地非常大;通过网络融合,受众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渠道,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产品。这必然导致受众产生对获取信息个性化和便捷化的需求。个性化要求媒介在提供多样化信息内容的同时还要提供以内容为主导的多样化服务;便捷化就是能够通过一个设备或一个平台来获取多种上内容和服务。这就要求终端设备具有多功能、一体化和轻便、小巧、价格低廉等特点。多功能一体机是终端融合的必然趋势信息发布终端的用户管理1利用数据库和信息推送技术建立用户资料2建立用户信息反馈机制3建立用户生产信息内容的上浮机制5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配置与内容重整,客观上要求编辑人员尽快完成哪两方面的转型?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配置与内容重整,客观上要求编辑人员尽快完成两方面的转型:一是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二是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 。6什么是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什么?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媒体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其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媒介融合势必要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变革与再造。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既要“打通”单一媒体介质的边界,还要使各种介质的媒体在“打通”中形成“共融”。“打通”与“共融”,是再造新闻生产流程的核心,也是融媒体实施新闻传播的关键。第五、六章(陈老师)1组织体系的含义是什么?组织体系(组织结构,)即“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2试述我国当前媒介融合中某一方面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知识产权难以保障,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看,可以说知识产权所具有的独占性、专有性这一本质特征与媒介融合的互通、共融要求之间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固有矛盾,这也是不少媒体实践中出现的困扰,尤其体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2.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异军突起,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风靡媒体市场。传统的读者、观众等群体正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这使得传统媒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网民数量和网站数量的剧增,导致了报刊读者的流失和广告的减少。对策:传统媒体要做上流的提供商,要充分利用资本的优势,掌控媒体资源,借此发挥社会影响力应该更侧重于垂直化、分众化、社区化等方面的发展。3对于国内媒体而言,其组织体系中最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媒介融合的组织模式:组织体系(组织结构即“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从国内现状来看,媒介融合基本上都是以传媒集团为主体来进行的,而且一般都是异质型的传媒集团,即由多种类型的媒体所组成,这也符合“媒介融合”和“全媒体”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一)缺乏政策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4什么是媒介融合中“集团领导”的宽泛模式?一是“集团领导”的宽泛模式:由集团统一领导所属子媒体的运作,不同子媒体的记者在集团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下从事采访、报道、编辑等活动。典型:成都传媒集团5试评述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是媒介融合将更加注重资本的纽带作用。应当看到,近年来中国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本运作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资本融合渠道在慢慢变宽。媒介产业的部分领域已经允许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媒介可以通过“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来融资,也可以通过媒介和企业合资的方式经营相关产业,还可以通过银行信贷和媒介企业债券的方式来运作资本,解决媒介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面对中国媒介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以及入世后中国媒介市场提供的巨大机遇,许多境外资本已经蠢蠢欲动。相信未来媒介产业发展中,资本融合的力度会更大,融合的方式会更多,对今后传媒业的发展影响也会与日俱增。 二是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西方发达国家媒介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信息产业的三“巨头”电脑、电信和以电视为主的媒介行业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态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在的媒介产业异地扩张规模都不大,而且体现出异地重复建设的弊端。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会使媒介产业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媒介产业集团、信息产业集团等将给媒介行业的运营带来全新的局面,在这种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中,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性壁垒被打破,政策性壁垒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宽。 三是“融合媒介”将更加注重拓展新的赢利模式。由于“融合媒介”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融合媒介”的赢利模式也较为单一。以手机媒体为例,2006年,手机报可谓是遍地开花,迅速从年初的寥寥几家报社发展到年末的近100家,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业集团和主要报社都开通了手机报业务。这种新型的“融合媒介”赢利模式单一,创收能力有限。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现在对终端用户不能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应当看到,新媒介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提升潜力。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融合媒介”将逐渐成为青年受众所青睐的时尚媒介。媒介经营管理者正在探索新的赢利模式,以后这些新媒介的赢利渠道会越来越宽。 四是媒介融合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媒介融合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有一个很大的实惠,就是可以使媒介尽可能为消费者在信息消费中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是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时也是今后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受众在信息消费中逐渐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有更高的要求。“融合媒介”可以为受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样既方便了受众,也可以使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获得规模效益。从目前媒介融合的情况来看,其趋势之一是“三网合一”:即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由一个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也就是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的融合媒介融合带来的变革: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新闻载体将全面数字化、新老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形成舆论合力媒介融合需要公民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需要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需要健全的体制排除障碍总的来说,媒介融合是理论愿景,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与完善。1、理论与技术层面的“乘胜追击”2、媒介生态层面的融合为王3、传播环境的“和谐为本”4、新闻教育层面的“源头活水”数字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式,多种媒介对于传播方式的影响将深刻地改变社会文化生活。 “三网融合”是一个现阶段的完美概念,将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与电信网合并,技术与内容传递能力的扩展与相互延伸,媒介之间的合作与联盟将突破以往技术壁垒的限制。但是,轰动一时的时代华纳合并案例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内容与技术的关系并不如人们在初期想像的那么简单。媒介融合已是现实,过往理论对它已经不再完全适用,因此,这一阶段的批评可能导致论据不足。如何在媒介动态发展过程中试图理解和把握媒介融合,就成为一个目前阶段要不断探索的议题。 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甚至变得互相依赖,并发展为共生关系。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当事实已然如此,再去以谈论“娱乐至死”的姿态来反对媒介社会没有意义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利文斯通在国际传播学会年会上提出的主席致词中“一切都是媒介化”的论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在她看来,过去对媒介角色价值的消极性态度应该转向积极性的层面了。 可以预见,未来的媒介在形式上的关键词将是集成与人机互动,未来的世界便是人与人工智能人共同生存的世界。人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和依赖人工智能。苹果所代表的终端融合,个人虚拟存在的未来正在来临。人类不再孤独,已经有机器人开始与人调侃了,那么以后机器读懂我们脑中的所思所想将不再只是幻想。人工智能与人通过一种新的方式相联结,可对话、可触摸、可感觉的另一种存在将无处不在。从积极的层面上看,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世界。另一方面,对于它的依赖也将使人类受其控制。因此,学会与另一个虚假存在的世界和谐共舞,将从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文化效应开始6你如何看待媒介融合中的潜在矛盾1、 媒介融合“VS”社会信息总量2、媒介融合“VS”知识产权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看,可以说知识产权所具有的独占性、专有性这一本质特征与媒介融合的互通、共融要求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固有矛盾,这也是不少媒体实践中所出现的困扰,尤其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3、媒介融合“VS”新闻自由有人说,媒介融合使新闻自由度增强了;有人则言,媒介融合实质上并未改变当前新闻自由的现状。积极地态度,新事物的产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从媒介融合产生的技术背景,消费者背景、媒介产业背景,国际趋势各方面来看,媒介融合的局势是是不可挡的,我们要做的只是解决媒介融合与社会信息总量,知识产权新闻自由的方面的解决办法第四章的复习资料多媒体: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使用的传播方式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