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洲医话》译注.doc_第1页
《柳洲医话》译注.doc_第2页
《柳洲医话》译注.doc_第3页
《柳洲医话》译注.doc_第4页
《柳洲医话》译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辅助网 柳洲医话译注清钱塘魏之琇玉璜著海昌王士雄孟英辑杏林老朽译注 1.医话:中医的随笔记录。内容记载读书体会临症心得学术评论见闻掌故等。清陆以湉撰有冷庐医话,王士雄撰有潜斋医话。 2.魏之琇(1722-1772年),清代医家。字玉璜,号柳州,浙江杭州人。世医出身,幼因贫于质肆帮活,夜则灯下苦读,先后达二十年,竟通医术,并以医济世,颇有医名。以明?江瓘之名医类案尚有未备,遂予以补充,著续名医类案。另有柳州医话等,均行于世。3.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又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浙江海宁人,后迁居杭州,生活于清代嘉靖至光绪年间,约公元18081890年。其曾祖父王学权以医名,曾著重庆堂随笔,以后其家世代为医。孟英十四岁时父病不起,致使家境贫困,因此立志继承先人遗业,学习医学。先后用时十年,博览群书,致使学业大进。再加之其一生中经历多次温热、霍乱、疫疬流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对温病的认识均十分深刻,颇有体会,成为享有盛名的温热学派著名医家之一。著有温热经纬、王氏医案、霍乱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潜斋医话等。一伤寒邪结阳明,发为狂热,犹是宿食,宜吐之。非若燥粪便硬,可下而愈也。注:1.伤寒: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2.邪:中医指引起人生病的因素:风邪温邪寒邪。3.阳明: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阳明是其中之一。4.狂热:这里是指因疾病因素导致的患者表现出盲目热衷的、过度的、不合情理的热情的情绪缺陷。5.宿食:xish(1).中医指积食之症。(2).指未能消化的食物。6.宜y:适合;适当:适宜合宜气候宜人因地制宜。应当;应该:事不宜迟宜加小心。老朽译注:外邪导致伤寒病症集中表现为阳明症状时,发展为狂热,尤其是有积食症状时,应该用催吐的方法治疗。不像有燥屎内结,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而康复的。二伤寒邪热甚则正馁,不可误认为虚。注:1.邪热:证候之一。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2.馁ni:饥饿:冻饿:冻。喻失掉勇气:气。胜不骄败不。老朽译注: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很厉害的时候,表现出精神萎靡,不能错误的判断为病人身体虚弱。三伤寒初愈,脏腑尤多热毒,时师不察,骤投参、芪、术、附温补,其遗患可胜言哉!注:1.热毒:中医病症名。即温毒。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也是疔疮丹毒热疖等急性热病的统称。2.时师:当代的儒者,这里指医生。3.不察: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4.骤:古屡次,多次:谏(多次进谏)。5.遗患:留下祸患,使人受害。老朽译注:外感热病刚刚痊愈,体内还存在许多热毒,医生如果觉察不到,多次的用人参、黄芪、白术、附子进行温补,它给患者留下的祸患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四凡诊病,浅见者反若深虑,多令病家无所适从。注:1.凡:大概;要略:大凡发凡起例。2.若:好像:若无其事旁若无人3.令:使:人满意。人发指。4.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5.病家:病人的家庭;病人和病人的家属。老朽译注:大概在医生看病的时候,见识短浅的做出好像深思熟虑的样子,大多会使得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不知怎么办才好。五龚子方治伤寒无汗,用大梨一枚,生姜一小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熟服。制方甚佳,愈于甘露,且免地黄之腻。注:1.重汤zhngtng:谓隔水蒸煮。宋苏轼地黄诗:“沉水得穉根,重汤养陈薪。”王十朋集注引赵次公曰:“于鼎釜水中,更以器盛水而煮,谓之重汤。”2.甘露:甜美的露水。3.愈:更加;越:愈加愈多愈好。老朽译注:一位姓龚的医师有一张治疗外感热病无汗的方子:用一个大梨子,一小块生姜,一起捣烂,取它们的汁,加入小孩的小便一碗,隔水蒸熟热服。这个方子非常好,胜过甜美的甘露,而且避免了生地等养阴药的阻碍人体气机运行的滋腻。六伤寒发散过头,气微欲绝,虽有实证,亦宜独参猛进,贫者,以重剂杞、地,少入干姜。老朽译注:如果外感热病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过度,呼吸微弱就像要停止一样,虽然临床表现有“实证”的现象,也可以用大量的独参汤治疗,生活贫困的患者则以大量的枸杞、生地,加入少量的干姜治疗。七实邪宜下,人便稀识,可为浩叹!注:1.实邪:指邪气盛。“五邪”之一。某脏发病,邪气从“子盗母气”传来的。2.浩:盛大;广大:浩大浩荡浩瀚浩渺。老朽译注:如果临床表现为邪气从“子盗母气”传来的,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但人们很少认识到,真感到极大的遗憾。八伤寒狂躁,脉至洪大无伦,按之如丝者,以全料六味减苓、泽,加麦冬、杞子,用大砂罐浓煎与之,必数杯而后酣寝汗出以愈。古时此法未闻,惟仗人参之力取效。本阴竭之证,乃峻补其阳使生阴而愈,故用参每多至数斤。设在今时,非猗顿之家不可为矣。注:1.狂躁:非常焦躁,不沉着:要沉住气,不要。2.无伦:无与匹比。3.酣寝:hnqn熟睡。4.猗顿:ydn战国时大富商。孔丛子陈士义: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长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后以猗顿为富户的通称。5.乃:才;竟然:惟虚心乃能进步乃至如此。老朽译注:外感热病表现出非常焦躁,脉象表现为非常大而且没有次序,重按则如丝线弱小无力,则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的全方减去茯苓、泽泻,加麦冬、枸杞子,用大砂罐浓煎汤药治疗,一定在喝过几杯,熟睡汗出后就可以痊愈。在古代,这种方法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依仗人参的功效来取得治疗的效果。本来是阴津耗竭的病证,竟然大补他的阳气使得阴津滋生而疾病得到恢复,所以常常人参用量达到几斤之多。如果在个时代,不是非常富裕的家庭是不可能做到的。九内真寒而外假热,诸家尝论之矣,至内真热而外假寒,论及者罕至矣。注:1.诸家:各个学派亦指研究某一方面学问的各个专家。2.罕:稀少:罕见稀罕人迹罕至老朽译注:体内是一派机能低下的真寒病证而体外却表现出一派烦躁不安的假热症候,古往今来,各家学派都曾经讨论过;对于体内是机能亢进的真热病证而体外表现出一派畏寒怕冷的假寒症候,古往今来讨论到的却非常稀少的了。十景岳治王生阴虚伤寒燥渴,用凉水是矣,而又杂与桂、附各数两。治法未能无疵。至舌苔成壳脱落,恐桂、附使然也。注:1.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2.疵c:缺点;毛病:吹毛求疵。3.杂:混合在一起:混杂夹杂掺杂。老朽译注:张景岳治疗王先生因阴虚体质而感受外感热病,出现烦躁口渴的方法,只是用了凉水,加上又混合运用肉桂、附子每样达到好几两。治疗方法不能说没有毛病。至于患者的舌苔形成壳状脱落下来,恐怕是肉桂、附子这样的大辛大热的药物造成的吧。十一喻氏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一语,为治传经证之秘旨。注:1.喻嘉言:(1589约1669)明末清初伤寒学医家。即喻昌。字嘉言。生于江西新建,卒于江苏常熟。与张璐、吴谦一起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2.秘旨:深奥的含义;隐秘的意旨。3.传经:中医称伤寒病的变化过程。老朽译注:喻嘉言关于治疗外感热病以挽救体内阴津为主的一段话,是对付外感热病变化过程的含有隐秘意旨的治疗方法。十二躁脉多凶,疫病热郁之极,脉亦躁也。注:1.脉躁:指脉搏急疾。素问奇病论:“人迎躁盛,喘息气逆。”2.凶:厉害。病势很凶闹得很凶洪水来势很凶。3.疫病:泛指流行性的传染病。4.热郁:指热邪郁于内不能透泄之意,故又称“热遏”。老朽译注:患者的脉搏表现急疾,他的病情一定很严重,流行性传染病如果热邪郁于内不能透泄很重,他的脉搏也很急疾。十三疫证脉双伏,或单伏,而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欲战汗也。宜熟记。注:1.疫证: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瘟疫。鼠疫。证:通“症”。病症。疫证即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中出现的病症。2.伏:脉诊时,须重按才能察觉到脉搏。3.战汗: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老朽译注:临床上,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如果出现须重按才能察觉到的双手脉搏或一侧脉搏,而且双手和双脚逆冷或指甲出现青紫色,不久将会出现战汗的症状。这一点,一定要熟记。十四房劳外感,即谓阴证而与热药,杀人多矣。注:1.房劳:中医术语。因房事过度而导致肾精虚损的疾病。2.外感:中医指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老朽译注:因为房事过度导致肾精虚损后,再感受外邪而引起疾病,这就是所谓的阴证,有的医生却在治疗中使用热性药,使患者遭受到的伤害太多了!十五虚人肝肾之气上浮,宛如痰在膈间,须投竣剂养阴,俾龙雷之火,下归元海。注:1.俾<动>使,把。2.龙雷之火:指肾火,心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龙雷之火是指肾里所藏的一点点真阳,这一点真阳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最基本可以生发的那个东西的源泉。是先天从母体带出来的,我们知道肾是主水的,在水中藏着的一点真火才能平衡阴阳,生发万物。老朽译注:虚劳的患者肝和肾的精气浮越而上,就像一口痰在胸膈间阻塞,这时必须用大剂量的养阴药,使得被称为龙雷之火的肾火和心火向下回归到元气集中的地方。十六凡病尸厥,呼之不应,脉伏者死,脉反大者死。注:1.尸厥:病名。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老朽译注:疾病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再叫也不醒,脉搏须重按才察觉到的病情危急,脉搏反而浮大的病情也很危急。十七凡卒暴病,如中风、中气、中寒、暴厥,俱不得移动喧闹,以断其气。内经明言气复反则生。若不谙而扰乱,其气不得复,以致夭枉者多矣。盖暴病多火,扰之则正气散而死也。病家医士,皆宜知此。注:1.卒暴病:指突然发生的比较危重的疾病。2.不谙:谙,知道,精通:深医术。不谙即不知道。3.盖:大概:近年之事。4.扰:搅乱;使不能安宁:扰乱干扰打扰。5.夭枉:(1).短命早死。(2).比喻事情中途失败。老朽译注:凡是突然发生的比较危重的疾病,例如中风、中气、中寒、暴厥,都不能够将病人移动或大声喧哗吵闹,这样会加重病情。内经明确记载,等候病人元气回复就会醒来。假如不知道,将病人移动或大声喧哗吵闹,使病人元气不得回复,导致治疗失败而死亡的太多了。大概突然发生的比较危重的疾病大都火气偏胜,移动或大声喧哗吵闹,就会导致元气散乱而死亡。这些,病人家属和治疗医生,都应该详细了解。十八余常见父母有肝病者,其子女亦多有之,而禀乎母气者尤多。注:禀:承受;领受:禀承禀受。老朽译注:我经常见到做父母的肝有毛病,他们的子女也大都有肝的毛病,而且承受母亲的尤其多。十九木热则流脂,断无肝火盛而无痰者。老朽译注:大自然中,树木受热就会流出脂液,所以,一定不会有肝火旺盛的人没有痰。二十张子和治新寨马叟之证,本因惊而得,尤不能无郁也;盖惊入心,心受之则为癫痫,今心不受在反传之肝,则为瘛疭,亦母救其子之义也。肝病则乘其所胜,于是生风生痰,怪证莫测,治以上涌下泄,乃发而兼夺之理,并行不悖,最合治法。注:1.张子和:(约11561228)中国金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名从正,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世业医,学宗刘完素。精医术。2.尤:更;更加:尤其尤为重要。特别的;突出的:尤物无耻之尤。3.瘛疭:证名。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见妇人大全良方。发作时筋脉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治宜四物汤加钩藤。4.母救其子之义:五行中,肝木为心火之母,所以说母救其子。5.肝病则乘其所胜:肝木克脾土,脾病则痰生。6.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老朽译注:在新寨,张子和治疗一位养马的老汉。老汉是因为受了惊吓而得病,这种病特别,不会没有忧郁的症状。大概受了惊吓,会使心受病(相当于大脑受到了强力刺激),心受病则为癫痫。现在,心没病反而出现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等肝病的症状,在五行就叫母亲挽救她的儿子的意思。肝病了就会更加欺侮他所克制的脾,所以就会出现风的症状和痰的症状,叫人难以预测。治疗用吐法和泄法,这是发越而兼攻下以祛除风痰的道理,同时进行,不相冲突,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二十一肝火亦作头晕,不尽属之气虚也。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之脉上络颠顶,余尝以一气汤加左金,治此甚效。注:1.肝火:指容易急躁的情绪;怒气:动旺。2.一气汤:熟地、麦门冬、牛膝、五味子、制附子。3.左金丸:黄连、吴茱萸。老朽译注:容易急躁的情绪也可以使人发作头晕,不都是因为气虚引起的啊。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的经络向上一直到头的顶端,我曾经用一气汤加左金丸,治疗很有效果。二十二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之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人,类多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居九焉,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非此方之谬,要知时代禀赋各殊耳。陆丽京曰:阴虚人误服补中益气,往往暴脱,司命者其审诸。注:1.李东垣(11801251年),名杲,字明之。金元间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善温补脾胃之法,后称之为“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2.鲜:少,为人知。屡见不。3.奉:尊重,遵守:公守法。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4.金科玉律:科:旧指法律条文;律:规章,法则。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5.然:这样,如此:当。后。则。6.类:相似,好像:似。同。7.上盛下虚主要症候: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尿多清长,甚则频数无度,无汗或少汗,虚烦不安,倦怠思睡,面色苍白,下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8.辄: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9.禀赋: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等素质;天赋.10.陆丽京:明末清初人物,诗人,通医。11.审: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查。定。老朽译注: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治疗内伤外感的首选方子。后人读了他的书,很少不尊重地把它当作金科玉律,但是却不知道近代的病人,好像十个有九个真阴不足、上盛下虚哦。即遇到内伤外感,一用补中益气汤病情就加重,这不是这张方子不对,要知道时代不同,人体的素质也不一样啊。陆丽京说过:“素质阴虚的病人错误的用了补中益气汤,常常会突然虚脱,掌握人的生命的医生应该谨慎再谨慎。二十三凡素患虚损人,忽有外感,宜细审之。老朽译注:凡是平常有虚损的人,忽然得了外感热病,应该仔细思考治疗用方。二十四伤寒外感证日久,津液既枯,得大剂三方一气汤一服,乃蒸变为汗而愈矣。若曾多服风药及香燥者,药入必大作胀,一二时许,然后来苏,后贤以此为内托之奇。余谓仍是仲景啜热粥法耳。后人安能越过人之范围哉!老朽译注:感受外感性热病时间长了,体内的津液就会枯竭,需要大剂量的三方一气汤(待考)一服,于是元气就会从体内蒸发变化为汗液,疾病就会好转。假如先前多用了祛风药或者香燥的药品,三方一气汤服后,必然腹内胀得厉害,一两个小时后就会好转,后来的名医认为这是内托法的妙方。我以为还是张仲景桂枝汤中的啜热粥的治疗方法阿。后人怎么能超过人体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呢!二十五伤风一证,殊非小恙。有寒燠不时,衣被失节而成者,此必鼻塞声重,咳嗽多痰,在元气平和之人,即弗药而自愈。若在肾水素亏,肝火自旺者,不过因一时风寒所束,遂作干咳喉痛,此外邪不轻,内伤实重。医者不察,辄与表散,致鼓其风木之火上炎,反令发热头痛,继又寒热往来,益与清解,不数剂而肝肾与肺三脏,已伤损无遗,远者周年,近者百日,溘然逝矣。而世俗谈者,咸以“伤风不醒便成劳”为言。喑!彼劳者,岂真由伤风而成耶?愚哉言也。当易之曰:“伤风误表必成劳耳。”注:1.伤风:与感冒相似。一般伤风是由若干不同的过滤性病毒引起,当中包括冠状病毒,鼻病毒或副流行性感冒等,医学上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殊:很,极:殊感不安。3.燠:y热,温暖:热(闷热)。寒失时。4.溘然:krn书忽然;突然:长逝。5.喑:恚怒声。相当于“嗯”老朽译注:伤风这一病症,绝不是一般的小病。常常是寒热不守时令,穿衣盖被不按季节而造成的。伤风后,必然鼻子不通,咳嗽而且痰也多。在身体健壮的人来说,不用吃药也会自然痊愈。假若以前肾水就有亏损,脾气就很大的人,只不过因为一时的风寒侵袭,就会出现咳嗽而没有痰,喉咙疼痛,微小的侵袭却使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如果医生不仔细诊断,盲目使用发散的药物解表,导致肝火上炎,反而会出现发热、头痛的症状,接着就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医生再用清热药治疗,不用几剂就把肝、肾和肺都伤害了,最长一年,短则百天,就会突然而亡。一般的人都以为“伤风治不好就会成为痨病”。气死人了!这种痨病怎么是伤风造成的呢?真是一句愚蠢的话。应当这样说:“伤风错误的用了解表的方法必然成为痨病阿!”二十六疟痢后饮食不运,多属气虚,然每有痢以下多而亡阴,疟以汗多而耗液,饮食难运,多由相火盛,真气衰,非大剂二冬二地投之,多见缠绵不已也。寓意草谓感后甘寒清热,说得极透彻,最中肯綮。注:1.然:如此;这样:然后必然。2.相火:指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3.寓意草:医方著作。清喻昌撰于1643年。全书收辑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治案六十余则。老朽译注:疟疾和痢疾痊愈后,饮食不容易消化,大都属于消化功能减弱。然而因为痢疾腹泻次数较多,造成阴液消亡;疟疾出汗较多,消耗体液较多,两者都可以使得饮食难于消化。其缘由多半是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太旺,人体的真气衰弱,非要用大剂量的麦冬、天冬和生地、熟地这样的药物治疗才行,这种病多见反复啊。清代医学家俞昌在寓意草中说:外感热病以后用甘寒的方法清热。说得非常透彻,最得要领。二十七肺气败者,多见两足肿溃,小水全无二证。老朽译注:肺的功能破坏的很厉害的病人,大都见到两只脚肿烂、小便不能行这两个症状。二十八阴虚证,初投桂附有小效,久服则阴竭而死。余目击数十矣。老朽译注:阴虚病症。开始用肉桂、附子这类温阳药有点效果,长期服用就会使阴液消耗完了而死亡。我已经亲眼见了几十例!二十九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致重。世不知此,以为治验,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注:劫剂: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不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老朽译注:用热性温补药治病就叫做劫剂,开始有效,以后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一般的人不知道,以为治疗有效,从古到今受到它的伤害的病人,能数得过来吗?三十呕吐证,良由肝火上逆者极多。张景岳偏于温补,以为多属胃寒,其误人谅不少矣。注:1.良:很;非常;表示程度:良久用心良苦获益良多。2.张景岳:中国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老朽译注:呕吐这一病症,很多原因是由于肝火上逆造成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偏于温补,以为呕吐都属于胃寒,错误的引导看来也不少啊!三十一完谷不化,有邪火不杀谷,火性迫速,愈甚而愈迫者。注:邪火:中医指引起疾病的因素。亦指体弱引起的虚火。老朽译注:食物完全没有消化就从大便排出。因为有虚火不能消化,火的特点急迫炎上,虚火越厉害,消化的功能就越差。三十二发热之时,脉虽豁然空大,未可便断为虚寒也。老朽译注:发热的时候,脉搏虽然突然显得又空又大,不能马上就判断他为虚寒病症啊。三十三痢疾补涩太早,每成休息痢。注:休息痢:病名。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老朽译注:得了痢疾如果止泻或者用补药治疗,常常就变化成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休息痢。三十四张景岳平生临证,遗憾多矣。观其治食停少腹一案,夫面食由胃入肠,已至小腹之角,岂能作痛如是,而又如拳如卵耶?必其人素有疝病,偶因面食之湿热而发之,或兼当日之房劳,遂乃决如是,故推荡之亦不应,得木香、火酒一派辛热香窜而痛止耳。至谓食由小腹下右角而后出广肠,谓自古无言及者,更堪捧腹。经谓大小肠皆屈十六曲,则左旋右折可知,岂如筒如袋而直下乎?嘻。注:1.疝shn:疝气,病名。常见于腹腔内脏向腹腔外突出鼓起:膈。股。腹股沟。2.遂:就,于是:乃拙地,得水。按摩后,腰痛止。3.乃:才;竟然。老朽译注:张景岳一生给人看病,令人遗憾的地方太多了。看看他治疗食停少腹一例病案,一般来说,食物由胃到小肠、大肠,一直到小腹那个地方,怎么会那样的疼痛,而且又出现拳头大、鸡蛋大的包块呢?必定是这个病人原来就有疝气,偶然因为饮食不注意、感受湿热复发了,或者兼有当天同房,于是最后就得了这个病。所以用攻下排便的方法没反应,用木香、火酒这些辛热香窜的药品,痛就止住了。至于食物由小腹下右角而后出广肠(直肠),说这是自古无人说过,更是令人发笑。内经说过:大小肠都是屈十六曲,则可以知道大小肠是左旋右折的,怎么会是像竹筒、像布袋一样直下呢?好笑!三十五伤寒论:病人素有痞积,及病传入三阴则死,谓之脏结。盖新邪与旧邪合并也。注:1.素:本来的;原有的:素质素性。2.痞积:病证名。指疟后痰结或血裹,肝气痞积于胁下者。见医衡。当与息积、积气等病证相鉴别。痞积之主症为胁下有痞块,时痛时止,胸腹胀痛。指过食生冷,油腻所引致之痞块。见医林绳墨痞块。主症胸中痞闷,膈塞不通。3三阴:经络分类名。即手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的总称。指太阴经。见素问阴阳别论。4.脏结:语出伤寒论。症状和结胸证相类似,但无发热烦躁。病者饮食如常,而时有腹泻,脉象寸浮关细小沉紧,舌苔白滑而腻。是由於邪结於脏,阳虚而阴浊凝结。也指病人胁下素有积聚痞块,并连至脐旁,疼痛牵引到少腹的病症。5.盖:大概:近年之事。老朽译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病人以前有痞积的疾病,直到疾病发展到太阴脾经就会死亡,它就叫脏结。大概是新的致病因素和以前的致病因素叠加的结果啊。三十六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杀消渴之虫屡验。老朽译注:用新鲜的苦楝根的内层皮一把,切碎焙干,加一点麝香,倒入两碗水,煎至一碗,空肚子服下,杀消渴导致的虫症,已经多次临床验证。三十七孙文垣治吴肖峰室,善后不用滋水生木,弦脉安能退哉?老朽译注:孙文垣医生治疗吴肖峰妻子的病,善后没有用补肾水养肝木的方法,弦脉怎么能够平和呢?附录:孫文垣治吳肖峰室,董潯陽次女,而龍山之妹也。患咳嗽體倦,多汗腹痛,呻吟不絕口者半月,諸治愈加,脈之,左手三五不調,而右手沉弦,面色青,息甚微,腹中漉漉有聲。問上年夏日曾病否?曰曾頭痛體倦多汗,但不咳嗽,不腹痛,今五月初,病如上年。醫謂傷風,用參蘇飲發之,始咳嗽,與治嗽則加腹痛。又謂通則不痛,以沉香滾痰丸下之,遂憊不可支。曰此乃注夏病,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者是也。問注夏何為咳嗽?曰原不咳嗽,由參蘇飲重發其汗,肺金受傷,故燥而咳。何以腹痛?曰因治咳,寒其中氣故也。況又服滾痰丸之劑,以重傷之。蓋五月六陽之氣,布散於外,汗而又汗,汗多則亡陽。夏至一陰將萌,腹中尚虛,虛而複下,下多則亡陰。陰陽俱亡,不憊何待?乃用酒炒白芍五錢,甘草、黃各三錢,桂枝二錢,大棗二枚,水煎臨臥服,加飴糖一合,飲訖而睡,自巳至申不醒。咸謂夏不用桂,伐天和也,諸痛不補,助邪氣也,不可為矣。龍山以其言告。曰既已得睡,則陰氣生,汗可斂,痛可止也。問所投劑何名?曰此仲景小建中湯也。夫腹痛如縛,帶脈急縮也;面青脈弦,肝木盛而脾土受克也。故以白芍和之,桂枝伐之,甘草緩之,黃芪、大棗、飴糖以補之,自虛回汗斂而痛止矣。語未竟,病者醒而索粥,粥後又睡至天明,腹全不痛。惟稍咳嗽,加五味子、麥冬、兼治注夏而全愈矣。臨別語龍山曰令妹之病,克伐太過,今雖愈,而脈弦不退,(不用滋水生木,弦安得遂退?所謂知其一,未知其二。)猶為可慮。宜戒惱怒,節飲食,謝去人事,恬淡頤養,(安可責之婦人。)庶可永年。否則有害,至陰極陽生,恐不能保無患也。後至期,與良人齟齬,怒而絕藥,果以凶聞。三十八李士材治顾宗伯心神两方,用八味、十全,与后医之元参、知母,其失正均。惟集灵膏一方,真圣剂也。注:1.李士材(1588-1655年):字中梓,号念莪,明代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因常患病而学医。在李杲、薛己、张介宾等诸家影响下,既重视脾胃,又重视先天肾;并倡“水火阴阳论”,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治疗主张。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伤寒括要、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等。2.集灵膏:生地熟地各860克人参(去芦)枸杞子各500克麦门冬(去心)620克天门冬(去皮、心)牛膝各250克,加水,用桑柴火熬成膏。终日随意服之。或加当归、茯神各180克,任加蜜,或加黄耆250克。老朽译注:明代名医李士才治疗顾宗伯心神不宁的两个方子,用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温阳,与后来的医生用元参、知母养阴清热,都有偏差。只有集灵膏,才是真正神圣的方子啊!三十九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幼科能遵吾言,造福无涯矣。此千古未泄之秘也,珍之贵之。注:揣:测量:高低。老朽译注:凡是治疗小孩的疾病,不论出现什么症状,应该先测试虚里穴(心尖搏动处)。假若跳动很厉害的,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疗,因为病孩有先天不足的毛病啊。小儿科的医生能够遵守我的这番话,就造福无边了。这是古代到现在没有公开的秘密啊,千万珍惜宝贵它。四十劳损病已不可为,服药得法,往往有骤效,乃虚阳暂伏也,数服后证皆如旧矣,临症者不可不知。老朽译注:劳损得的疾病到了没有办法治疗的时候,服药的方法对头,常常很快就有效果,这是虚阳暂时潜伏下来了的缘故,用了几付药以后,疾病又回到了原来的症状,临床的医生不可以不知道。四十一肺热之人,虽产妇误服人参,多致痰饮胶结胸中,为饱为闷,为咳嗽不食等证。老朽译注:肺部有热的病人,虽然是产妇,如果错误的服用了人参,大都会导致痰液和水液胶结在胸中,出现饱满、胀闷、咳嗽、不想吃饭等等临床表现。四十二喻氏治郭台尹之证,“多由醉饱入房,大伤真阴,绝其带脉,水亏木燥,乘其所不胜之脾成胀耳。”鱼盐之论,恐未必然。老朽译注:喻嘉言治疗郭台尹的病证,“多是由于喝醉了、吃饱了同房,大伤了体内的真阴,断绝了带脉的通路,肾水亏了肝木就干燥,乘机侵犯自己所克制的脾,就成了临床所见到的胀症。”这些鱼盐之论,恐怕不一定是这样的。四十三又治顾鸣钟之证,似属肝肾二经,与膀胱无干涉,乃舍肝而强入膀胱,便觉支离满纸。老朽译注:又有一例治疗顾鸣钟的案例,似乎属于肝和肾两经,和膀胱经没有什么关系,他不治疗肝而是强制介入膀胱,使人觉得整个病案显得支离破碎。四十四火盛而郁者,多畏风畏寒。老朽译注:火气旺盛兼有抑郁症的病人,大都会出现怕风和怕寒的症状。四十五梅核证,由郁怒忧思,七情致伤而成,无非木燥火炎之候,古人多用香燥之剂,岂当时体质厚耶?注:梅核证:病名。咽喉部有异物感,因为它像一颗梅核阻滞咽喉一样,所以叫梅核证又叫梅核气。老朽译注:梅核证,是由于忧郁、发怒、忧愁、思虑等七情过度伤害人体的病证,无非是肝木太燥、心火上炎的临床表现,古代医生大都用香燥的药物调节,难道当时人的体质比现在健壮吗?四十六余治肝肾亏损,气喘吸促之证,必重投熟地、人参。无力之家不能服参者,以枣仁、杞子各一两代之,亦应如桴鼓。注:桴鼓:鼓槌与鼓。比喻相应迅速。老朽译注:我治疗肝肾亏损、心肺不足而致呼吸急促喘息的病证,不然大量的使用熟地、人参。家贫没有钱使用人参的患者,用枣仁、枸杞子每样30克代替,也效果如鼓应桴。四十七缪氏谓阳明热邪传里,故身凉发哕。是金针也。注:1.哕:呕吐:出来了。2.金针:唐白居易有白氏金针诗格三卷。见宋史艺文志八。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因谓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老朽译注:姓缪的医生说:阳明经的热邪向里转化,所以身体发凉而且打哕,是临床秘诀啊。四十八凡损证脉见右寸厥厥如豆,按之梗指,其病不起,以肺金败也。老朽译注:凡是虚损病症,脉搏出现右脉无力,就像小豆子一样跳动,重按却像停止不前一样,他的病可能难以恢复,因为五脏的肺金已经衰败了。四十九杨介都梁丸治头痛,惟阳明风热宜之,余不可服。注:1.杨介:宋代医师,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今江苏盱眙)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2.都梁丸:白芷(黄酒100g浸蒸)500g川芎125g【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用于风寒之邪引起的鼻塞不通,偏正头痛,或伴寒热。老朽译注:宋代医师杨介用都梁丸治疗头痛,只有病在阳明经的风热头痛可以治疗,其它的都不能用。五十医学钩元有目病不宜服六味辨,谓泽泻、茯苓、山茱萸不宜于目。余谓凡肝肾虚,皆不宜此三味,不惟目也。老朽译注:医学钩元这部医书有眼睛有病不能用六味地黄丸的鉴别,说泽泻、茯苓、山茱萸三味药对眼睛不利。我认为凡是肝肾虚损,都不应该用这三味药,不仅是眼睛啊。附录:医学钩元:黄履素曰:予少时神气不足,患目,每用目少过,辄酸涩无光者累日.博考方书,多云六味地黄丸可治目。予连服二三料,目疾转甚。改用别方,补肾养血之药,始得少愈。后读医学钩元,有目病不宜服六味丸辩谓:泽泻、茯苓渗水,山茱萸不宜于目,(山萸味酸,肝开窍于目。经云:肝病者毋多食酸。凡肝肾病皆不宜此三味,不惟目也。)言之甚详。以予验之,此论良是。然从今思之,目病有属血虚,亦有属气虚者,予血固不足,气则尤虚。薛立斋治两目紧涩不能瞻视,以为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而愈。予悔往时不多服前汤,而专事于补肾养尘土飞扬意于台目,而目光渐充,始信往时之误。五十一景岳见燕都女子喉窍紧涩,而不能以左归合生脉救之,乃误用辛温解散,既而知其肺绝,又效粗工避谤,不敢下手。按丹溪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呷之;如作实证治,祸如反掌。观此,丹溪之学,何可薄哉?传忠录之言,九原有知,宜滋愧矣。注:1.燕都:指燕京。即今之北京。2.乃:才;竟然:惟虚心乃能进步乃至如此。3.粗工:医道粗疏的医生。4.呷xi:小口喝:茶。请口酒。5.祸如反掌:(1).犹反手。喻事之极易。(2).犹言转瞬。喻时间之短暂。(3).犹反复。形容变化无常。6.传忠录:医论著作。三卷。明?张介宾撰。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理论作了系统论述与分析。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病注重温补,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7.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老朽译注:张景岳见到那位北京女子咽喉紧涩、呼吸困难,不能用左归饮合生脉饮救治,竟然错误的使用辛温发散的方法治疗,这以后又知道病人肺气已绝,病情非常危急,又像医道粗疏的医生一样为了逃避议论,不敢再加治疗。按照朱丹溪的说法:有阴虚导致阳气飞跃向上,使得痰液胶结在咽喉部位。病人的脉搏轻按必然使人感到很大,重按必然搏动艰难,死神已经降临,应该用一味人参浓浓的煎一碗,慢慢的小口小口的喝下;如果当成实证治疗,非常容易铸成大祸。这样看来,朱丹溪的学说,怎么能够那么不引起人们重视呢!传忠录中的话,张景岳九泉有知,应该感到非常惭愧的啊。五十二戴人治一将军病心痛,张曰此非心痛也,乃胃脘当心而痛也。余谓此二语,真为此证点睛。然余更有一转语曰,非胃脘痛也,乃肝木上乘于胃也。世人多用四磨、五香、六郁、消遥等方,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又有玉桂亦效,以木得桂而枯也,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结,少壮者多成劳病,衰弱者多发厥而死,不可不知。余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统治胸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注:1.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人。金代四大名医之首。著儒门事亲。2.点睛: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老朽译注:张从正治疗一位将军的心痛的疾病,他说,这不是心痛啊,而是胃痛。我认为这句话真是画龙点睛。然而,我还要说一句,这个病也不是胃痛,而是肝木上乘于胃土啊。一般医生大都用四磨、五香、六郁、消遥等方剂加减治疗,一开始有效,时间长了,对人体就有伤害;又有肉桂也有效果,因为肝木得到桂就会枯萎,胃痛就会缓解,但是胃一痛就用,就会使肝血燥结,身体强壮的酿成痨病,身体衰弱的大都成为厥证而不治,作为医生不能不知道。我自己创制了一个方子叫一贯煎,有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六味药组成,临床可以根据症状出入加减,效果如鼓应桴。病人如果口苦、干燥,加酒制黄连效果又快又好。这个方子可以统治胸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与肝有关的疾病。附录:一將軍病心痛不可忍。戴人曰此非心痛也,乃胃脘當心痛也。內經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乃與神丸一百餘粒。病不減。或間曰此胃脘有寒,宜溫補。將軍素知戴人明了,複求藥於戴人。戴人複與神丸二百餘粒,作一服,大下六七行,立愈矣。金張從正?儒門事親卷六五十三香附、郁金,为治肝要药,然用之气病则可,用之血病则与干将、莫邪无异也,慎之。注:干将、莫邪:传说春秋吴王阖庐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事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唐陆广微吴地记匠门。后因用作宝剑名。老朽译注:香附、郁金,这两味药,是治疗与肝有关的疾病的重要的药物。但是,用于气分可以,用于临床表现为血分病,就像干将、莫邪这两把宝剑一样,一定要谨慎的运用它。五十四二地腻膈之说,不知始自何人,致令数百年来,人皆畏之如虎,俾举世阴虚火盛之病,至死而不敢一尝,迨已濒危,始进三数钱许,已无及矣。哀哉。注:1.腻膈:腻食物中脂肪过多,让人不愿意吃:油腻肥肉腻人。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腻味腻烦吃腻了。积在人身上或物体上的脏东西:尘腻垢腻。2.俾<动>:使,把3.迨:等到。老朽译注:生地、熟地腻膈的说法,不知道从什么人开始,导致几百年来,叫人们就像畏惧老虎一样避开它们,使得所有的阴虚火旺的疾病,到死都不敢用它,等到已经濒临危急,才进大约三钱左右,已经来不及了。悲哀啊。五十五凡胁腹结块,隐现不常,痛随正止作者,全属肝伤,木反克土,非实气也。时师多以香燥辛热治之,促人年寿。余治此多人,悉以一气汤加川楝、米仁、蒌仁等,不过三五剂,其病如失。若立斋多用加味消遥散,鼓峰、东庄辈,多用滋水清肝饮,皆不及余法之善也。逍遥散亦当慎用,缘柴胡、白术,皆非阴虚火盛者所宜也。注:1.全真一气汤:熟地8钱、制麦门冬3钱、白术3钱、牛膝3钱,五味子1钱5分,制附子2钱。加减:燥涸,则熟地倍之;肺热,则麦冬多用;脾虚,则白术重投;阳虚,则附子多加;元气大虚,则人参大进;气浮气散,则牛膝、五味略多;倘有假阳在上者,去参用之。(处方来源:冯氏锦囊?药按卷二十。)2.滋水清肝饮:熟地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丹皮泽泻(来源医宗己任编卷六。)老朽译注:凡是胁肋间和腹中出现包块,时隐时现,疼痛随着包块的消失而缓解的病症,全都属于肝气损伤,肝木旺盛克制了脾土,并非真正的实邪作怪哦。当时的医师用香燥辛热的药物治疗,促进人的死亡。我治疗这种病症许多例,都用一气汤加川楝子、薏米仁、瓜蒌仁等,只不过三、五剂,疾病就像消失一样。如薛立斋大都用逍遥散,鼓峰、东庄等医生,多用滋水清肝饮,都不如我的方法妥善啊。逍遥散也应当谨慎使用,因为柴胡、白术都不是阴虚火旺的患者所适宜的。五十六景岳生平于薛氏诸书,似未寓目,至胁痛由于肝脉为病,至死不知,良可哀也。如案中载治其姻家胁肋大痛一证,全属谬论,幸得一灸而愈。此与呃逆病诸治不效,灸虚里立瘥正同也。老朽译注:张景岳一生对于薛立斋所著的书,似乎没有看过,对于胁肋间疼痛是由于肝的经络失常,到他死时都不知道,真可悲啊。例如他的医案中治疗他的亲家胁肋剧烈疼痛一证,说的话都是错误的,幸亏用灸法治疗才好了。这和呃逆病多种治法没有效果,灸虚里穴马上就好了一样啊。五十七凡泄泻,火证极多。老朽译注:凡是拉肚子,属于火热病症的非常多。五十八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反因火性迫速而下输,膀胱之州都,本从气化。又肝主输泄,反禀其令而行,遂至淫淫不绝。使但属胃寒湿热,无肝火为难,则上为痰而下为泄耳。古今医案于带浊二门,独罕存者,亦以其未达其旨而施治无验也。至单由湿热而成,一味凉燥,虽药肆工人,亦能辨此。老朽译注:白带和淋浊之类的疾病,大都是由于肝火旺盛,向上蒸发胃气,胃气太盛就会乘机反制肺金,肺主气,如果肺气弱了,就不能散布精微化为津液,反而会因为火的急迫特性将传来的精微向下输送;(膀胱为洲都的器官,因为下输的急迫,所以不能将传来的精微完全气化。)又因为肝是主导运输和排泄的,违反了运行规律,使得水谷精微成为源源不断的致病的水湿。如果只有胃的寒、湿、热的致病因素,没有肝火太旺的因素的话,只会在上表现为痰,在下表现为腹泻哦。从古到今的医案中带证和淋证两类很少见到,也是因为没有抓住要点而治疗没有效果啊。而单由湿热的因素致病,只用凉燥的药品,就是普通的药店的员工也能辨别治疗。五十九胞痹,俗名尿梗病,香燥之药,误投杀人,世罕知也。观张石顽治闵少江证,误服丹皮、白术,即胀痛不禁,可见。注:张石顽(1617-1701?):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广辑历代医学理论、治法,并载验案,对内科杂病颇多阐发;末附祖方,认为历代流传的方剂,皆渊源于某一祖方(基础方),对各类方剂的整理,重视临床应用。张氏是清初三大家之一,堪称一代宗师,临床经验极其丰富。老朽译注:膀胱麻痹,小便不通,一般的人都叫它尿梗病,错误的使用香燥的药品,就会造成伤害,世人很少知道啊。考察张石顽治疗闵少江胞痹证的病案,因为错误的服用了丹皮、白术,就使得小腹胀痛而无法治疗,由此可以知道以上道理。六十景岳治朱翰林太夫人证,乃阴虚阳越之风秘,亦类中之轻者,一跌而病,良有已也。未可归功姜、附。不知阴证二字,何以插入,其生平见解,大可知矣。注:1.风秘:是因风邪而出现大便秘结症状。患者多伴有眩晕、腹胀等兼症。可见於风热感冒,大肠燥结;或见於中风病人肠胃积热等。2.类中风:病证名。简称类中。(1)指风从内生而非外中风邪的中风病证(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2)指类似中风的八种病证。医宗必读?类中风指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中暑)、气中、食中、恶中(中恶)。临床表现可类似中风,而实非中风。3.乃:是;就是;实在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此人乃不可多得的人才此乃先父之手迹。老朽译注:张景岳治疗朱翰林太夫人的疾病,就是阴虚阳越的风秘证,也是类中风中的较轻的一种,摔了一跤而得病,可以明证啊,不可以归功于生姜、附子。不知病案中“阴证”两字,有什么理由插入,他的生平和见解大概可以知道了。六十一冯氏治崔姓风秘证,亦阴虚阳越之病,甚则为类中,其治法亦大醇而小疵耳。至于阴伏于内,逼阳于外,亦与景岳治朱太夫人谓为阴证,同一模糊,盖缘风秘一条,人多不讲也。注:大醇小疵:醇:纯正;疵:毛病。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出处唐韩愈读荀子:“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老朽译注:姓冯的医生治疗一位姓崔的病人的风秘证,也是阴虚阳越的疾病,他的治疗方法也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啊。至于说阴邪潜伏体内,逼迫阳气向外发散,也和张景岳治疗朱太夫人的案例中所说的“阴证”,概念一样模糊,大概是因为风秘这一病症,人们大都没有说到它的缘故。六十二伤寒疟痢之后患秘结者,皆由攻下表散失宜所致,究其由,则皆血燥为病。至若风秘一证,其病本由燥生风,医者昧于风字,动用风药,死者已矣,存者幸鉴之。老朽译注:患伤寒、疟疾、痢疾以后大便秘结的人,大都是由于用攻下和解表发散的方法失当所造成的,追究它的原因,都是血燥的缘故。至于像风秘一证,病因本来是由于燥邪生风,医生不明白一个“风”字,动用祛风药治疗,死去的就不说了,侥幸活着的一定要引以为镜。六十三观医通载妇科郑青山愤喜交集,因而发狂一事,业医者亦可怜哉。有志之士,慎勿为此。彼云不可不知医者,非圣人之言也。老朽译注:考擦张璐医通所载妇科中郑青山悲愤和欣喜情感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