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我县大干、快上、跨越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五年。为使全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统一,根据中省市“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推动“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年均增长30.6%,比“十五”提高了1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1.43亿元,第二产业3.86亿元,第三产业4.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10元,比“十五”提高了1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430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56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3.2%和14.7%,比“十五”分别提高了11.8和10.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达到15:40:45,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红枣、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枣园面积达到16万亩,红枣加工户达9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户,年红枣加工能力4万吨;全县肉牛饲养量1000头,生猪饲养量3.05万头,羊子饲养量6.2万只,蛋鸡饲养量16.5万只,年产鲜蛋2005吨,蜜蜂饲养量500箱,实现畜牧业产值8500万元。能源化工产业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吴堡矿区总体规划和吴堡煤焦化产业规划已得到国家和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两个规划的环评也得到国家和省环保部门批文;吴堡县煤田开发水资源论证报告得到省水利厅正式批复,横沟三号水源井即将建成;柳壕沟60万吨矿井也已破土动工。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筹建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共有中小企业181户,个体工商户3609户,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增加值2.95亿元。服务业健康发展。劳务输出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年均劳务输出2.4万人次,创收1.1亿元;旅游业得到普遍重视,编制完成了吴堡县旅游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点、黄河漂流以及石城开发项目的策划,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第十四届西洽会上,县政府与榆林市鼎昌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了横沟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协议书,开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启动了物流产业发展选址论证和规划编制工作,与西部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打造吴堡物流园区的协议。随着县城容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容市貌的极大改善,有力地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亿元。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进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五年累计投资3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青银高速公路建成投用,吴米公路、佳吴公路、慕横公路改造完成,沿黄公路一期路基工程即将完工。建设通村水泥路124公里,通乡油路67.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508.3公里,农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通畅率达到69%。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寇家塬110KV变电站建成投用,电信、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城乡。人工增雨设施得到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经过五年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吴堡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4、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创卫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西区控制性祥规、居民住宅小区建设性祥规、城镇村庄布点规划和寇家塬、郭家沟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建成黄河大道、迎宾大道、中心广场、县城供水四大工程。实施了县城绿化靓化工程,建成农贸市场,对县城山体进行了综合整治。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相继建成,黄河二期河堤工程和县城西区开发全面启动。进行了以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县城综合治理,创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寇家塬重点镇已开工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5个,建成人饮工程 186处,完成造林面积70300亩,新建加固淤地坝15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0公顷。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85个、移民搬迁368户1680人,启动实施了农村保洁工程,村容村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5、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起色全面实施“科教兴吴”战略,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明显增大;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两基”、“普实”教育通过省政府验收。办学格局趋于合理,新建了吴堡县第三完全小学,有效缓解了适龄儿童入学难的局面。师资建设成效显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高考中,吴堡中学二本以上上线人数108人,创历史新高。教育公平日益彰显,“两免一补”“蛋奶工程”等惠民政策得到顺利实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县医院综合大楼竣工投用、二级乙等医院通过等级评审,建成村卫生室87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创建省优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低保力度加大,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建成了县中心敬老院和廉租房16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71户,为841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金补贴。县城电视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人民广播电台恢复工程建成投用。经过五年的建设,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6、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5元,比“十五”末的5200元增加10935元,年均增长2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3元,较“十五”末的1386元增加3017元,年均增长26.0%。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物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二)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又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建设,我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艰难,三产质量不高,能够支撑县域经济长足发展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缺乏稳定增收的基础和保障;工业支柱产业思路格局初步形成,但由于受资金、技术、开发业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矿区园区开发建设步履艰难,预期延长;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和作风,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自身建设任重道远。综上所述,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自我活力不强,民不富、县仍穷的基本县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发展的要求出发,“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创新转型期、产业发展的高速提升期、开发建设激活内生动力的高效提速期、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加速期、统筹城乡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转型的突破期。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一)发展的机遇1、从国家环境看,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将陕甘宁经济区确定为西部新的增长带,并上升为国家级规划,提出要将资源富集区建成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必将提升我县发展地位,为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稳步推进神东、陕北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合理发展煤化工;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制定西部地区鼓励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并优先审批;加快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发展设施农业;降低工业用地出让金和开发区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这将有利于我县加快资源开发、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加速项目审批,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用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教育、人才、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建设;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投资,取消县以下公益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西部发展。这些对于我们贫困县来说,极有利于提高自我可支配财力,增强发展的财力支撑。国家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继续向西部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继续向西部倾斜,年均增长速度达20%。未来十年,我县有机会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民航支线机场建设、农网改造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2、从区域经济看,国际金融风暴促成了东部沿海的部分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县全面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参与国内外分工和融入全国性生产体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从省市方面看,省上出台了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7条政策,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用地审批程序,全力打造陕西新的增长极;2012年前工业新增税收全部返还县上,并给工业项目配置煤炭资源,由各县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开发。榆林市加大扶南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南部县倾斜,特别将吴堡煤焦化工业园区列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规划。省、市政策与国家政策有机地协调衔接,为我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4、从吴堡条件看,我县地处榆林乃至陕西的东大门,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备跨越发展的内在条件。境内蕴藏着全国稀有、陕西唯一、储量为15亿吨的主焦煤,并有丰富的盐岩和煤层气资源;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吴堡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加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县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县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愿望非常强烈,期盼开发、谋求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只要我们结合吴堡实际,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通过5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必将实现实力吴堡基本建成、幸福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二)面临的挑战1、优化产业创新高效发展是最现实的挑战。全球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在发展方式上不断优化,如何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2、突破潜在制约危机是最严峻的挑战。矿区园区开工建设,面临的将是大量的征地、拆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我们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作风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最关键的挑战。随着开发步伐逐步加快,项目建设逐年增多,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利益分配、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矛盾将会集中凸显,如何做到保持稳定求发展,发展经济保稳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4、应对区域行业竞争是最直接的挑战。今后一段时期,县域发展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内北部县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南部六县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招商引资、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我县经济发展滞后,专业人才缺乏,就业和再教育压力巨大,需要我们在优化产业结构、抢抓招商机遇、集聚人才资金、提高建设效率等方面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三、“十二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市扶持南部县加快发展和县内资源开发加快推进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努力建设实力吴堡、幸福吴堡两大目标,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交通区位和人口人文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项目带动、全民创业四大战略,强力推进加快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以城镇化为引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大历史任务,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新吴堡打下坚实基础。(二)发展原则1、坚持抢抓机遇,促进跨越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上加快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市上扶持南部县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煤、盐、气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培育壮大旅游新兴产业,突出抓好现代农业,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快速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2、坚持优化结构,促进绿色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转变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模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道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坚持以民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惠民、富民、安民上。实现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导向政策,让人民有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充分享受发展改革的成果。4、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态环保,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区域优势互补,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5、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创新发展。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继续深化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制、资源环境价格、财税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统一,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让更多的资金参与我县开发,让更多的项目在我县工业园区落户。优化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我县开放型经济水平。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跨越发展的关键性障碍。(三)发展目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简要的概括为“5118231”,即到2015年,生产总值(GDP)较2010年翻两番,达到40亿元,力争突破50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力争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发展方式实质转变。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5:75:2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5年新增公路52公里。张岔路、沿黄公路投入使用,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全县“四纵四横一环线”公路骨架初步形成,同时建成矿区园区铁路支线和多条矿区园区专用公路,形成以铁路和二级以上高等公路为支撑,以通县、通乡、通村公路为依托,公路、铁路、水运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电网建设、通信网络建设全面加强,供电质量、通讯质量明显改善。水利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防洪抗旱、防暴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用水和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得到保障。城乡面貌展现新姿,县城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大为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科技、人才、卫生、计生、文广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公民的教育水平、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健康素质都有明显提高;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相互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不断加大,5年新增造林面积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00公顷。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17%左右。各项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目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财税、金融、城乡统筹、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企业、居民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趋于合理;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5年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00亿元。四、“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一)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推进产业优化创新转型 以资源为依托、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抓手、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低碳、环保、循环经济新理念,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以红枣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旅游和物流服务六大产业。形成“三带三园”的发展格局:“三带”即沿黄公路红枣旅游产业带、佳吴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青银高速和太中银铁路能源化工、建材及物流产业带;“三园”即王家山产业园、李家塔产业园、张家山盐化工产业园。“十二五”期间,六大产业累计投资138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14.5亿元,增加值达37亿元。1、全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建设立足于我县资源优势,按照就地加工转化、煤盐气一体化配套发展的原则,以“一区三园”建设为主线,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规模带动、集群发展,推动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县的转变。“十二五”期间,能源化工产业计划投资127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71亿元,增加值23.9亿元。(1)煤矿开采: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加快矿区开发步伐。2012年建成柳壕沟年产60万吨矿井,2013年建成横沟年产300万吨矿井。(2)煤焦化产业建设:加强与投资业主的联系,加快推进各项前期工作。2013年李家塔产业园建成年产200万吨洗煤厂、100万吨焦化厂、10万吨甲醇厂;2014年横沟矿区建成2100MW煤矸石电厂、王家山产业园建成年产300万吨洗煤厂、200万吨焦化厂、20万吨甲醇厂、15万吨焦油加工厂。同时加快李家塔产业园5万吨粗苯加氢厂的建设工作。“十二五”末所有煤矿及其转化项目全面达产。(3)煤层气产业建设:进一步协调配合市资源勘探公司,加快现已规划矿区的煤层气勘探、抽采进度,积极协调香港中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全县煤层气勘探工作,在全面摸清我县煤层气家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煤层气综合利用规划。按照“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加快煤层气开发步伐,先期建设矿区经寇家塬镇至县城输气管网,使县城和寇家塬新区居民用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并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加快王家山产业园20万吨的乙二醇厂建设工作,“十二五”末具备生产条件。(4)盐化工产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合理开发盐岩资源。做好宽洪坪至寺沟矿区110万吨盐卤矿山、张家山产业园60万吨工业盐和王家山产业园30万吨烧碱、50万吨电石、36万吨聚氯乙烯、225MW 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力争2014年全面建成投产。(5)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依托煤焦化工业园和盐化工工业园的产品作原料生产下游产品,同时为工业园区做好配套服务。在王家山产业园建成年产5万吨聚氯乙烯树脂、2500万条编织袋、1万吨氯化聚氯乙烯、1万吨三氯氢硅、氧气乙炔以及矿山机械零部件制造、机修厂等。2、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产业建筑业要以“整合资源、整顿秩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建材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通过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建筑建材业计划投资2.4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5亿元,增加值4.35亿元。一是加快黄河水泥有限公司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11年上半年投产;二是加快“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建材企业的改造力度,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行业竞争力;三是重点建设年产90万吨以盐泥、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项目、20万吨塑料管道制品、20万吨节能环保白灰、1亿块粉煤灰砖和空心砖等项目建设。3、做精做深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我县农产品优势资源,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围绕红枣、马铃薯、小杂粮、野苦菜等特色农业,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不断开发绿色、保健、休闲食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农副产品加工业计划投资0.64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6.5亿元,增加值1.75亿元。一是大力扶持红枣精深加工。积极引导和扶持光大、四海、黄河红、国丰、红满园等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工艺,争创知名商标,打响“吴堡红枣”品牌。建成年产500吨红枣纯饮、500吨枣浆及大枣全粉、500吨枣浆枣茶、微生物复合菌剂及高效微生物有机复合肥、3800吨红枣饲料酵母蛋白及1000吨食品酵母味素等红枣精深加工项目和6个库容1000吨红枣保鲜气调冷库。二是发展壮大肉食品加工业,实现生猪、肉羊的集中屠宰与加工。扶植2户肉食品储运和加工企业,延长养殖产业链,促进养殖增收。实现生猪屠宰加工3万头,肉羊屠宰加工1.6万只,并配套建设1000吨的冷库冷链系统。三是不断提升粉条加工、手工挂面、野苦菜等传统特色产业水平,鼓励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办法,提高生产能力,在管理、技术、品牌、市场方面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建成年产量100吨以上粉条加工企业2户;加快推进张家山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建设,打造年产量5吨以上手工挂面加工企业5户;建成年产量200吨野苦菜加工企业1户。四是发展小杂粮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新增小杂粮加工企业2户,蜂蜜加工和食用油加工企业各1户。4、加速发展以红枣和养殖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以现有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形成以红枣、养殖基地为主导,马铃薯、小杂粮、蚕桑、设施蔬菜等基地为补充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产业计划投资2.2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4亿元,增加值2亿元。(1)红枣产业基地。以建设矮化密植枣园和高科技红枣丰产示范园为重点,五年新建矮化密植园0.2万亩,实施高科技红枣丰产示范园0.5万亩,全县枣园面积达到18万亩,红枣产量达到7万吨,产值0.94亿元。(2)畜牧养殖基地。积极支持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末,畜牧产业产值达到2.3亿元。全县生猪养殖规模达到8万头,存栏3万头,出栏5万头,年产猪肉3750吨;羊子以白绒山羊和肉羊生产为主,年养殖规模达到6万只。存栏达到2万只(白绒山羊1万只,肉用羊1万只),年出栏4万只(白绒山羊2万只,肉羊2万只);蛋鸡养殖规模30万只,年产鸡蛋3750吨;建成2个奶牛养殖小区,饲养奶牛300头以上;蜜蜂养殖达到1万箱,年产蜂蜜600吨。(3)马铃薯产业基地。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4万亩,产量达到4.8万吨,产值0.5亿元。(4)小杂粮产业基地。重点建设4万亩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300亩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小杂粮年产量达到0.8万吨,产值0.14亿元。(5)蚕桑产业基地。通过低产桑园改造,全县标准化桑园达到2万亩,年养蚕0.5万张,产茧200吨,养蚕产值达到0.06亿元。(6)设施蔬菜基地。全县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其中日光温室300亩,塑料大棚700亩。年产量2500吨。亩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实现产值0.06亿元。5、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突破发展为思路,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县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所提高,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产值达到1.5亿元,增加值0.8亿元。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着力构建以吴堡石城为核心,以黄河沿线为长廊,以千年石城文化景区、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红色景区、黄河二碛黄河风情及河流探险景区、横沟温泉休闲度假景区的“一心一廊四景区”的旅游新格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成立旅游局(办),积极参加旅游招商活动,争取市南扶资金扶持,以横沟温泉休闲旅游度假景区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循环道路,实施农村“五通”工程,健全景区住宿、餐饮、娱乐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旅游接待和服务环境。塑造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媒体广告、互联网络等方式加大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周边热点景区和景点的合作,发挥联动效应,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开发一系列具有吴堡特色的剪纸、鞋垫、民歌、唢呐等旅游产品,营造“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服务氛围,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6、加快发展物流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依托铁路货运集装站,构建物流运输中转站;依托互联网络构建商贸流通新平台;依托传统服务业,构建综合服务新体系,建立适应我县跨越式发展要求、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周到、方便快捷、效益优良的物流服务业新格局,为城乡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十二五”期间,物流服务业计划投资3.8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6亿元,增加值4.2亿元。一是在县城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收集发布物流信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益。二是重点在火车站附近建设一个集运营、物流、仓储、信息、客货运代理等功能为主要内容的铁路货运集装站;三是在辛家沟镇建成以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的物流园区;四是在县城新建三星级以上宾馆2个,大型超市2个,新建粮贸综合大楼以及柏树坪、张家山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寇家塬镇农贸市场。(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基本依据,以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人口民生为主线,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着力构建大扶贫开发格局,集中力量打好“十二五”扶贫开发攻坚战。大力减少贫困人口,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1)实施板块连片扶贫开发战略。根据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社会发育程度和致贫因素差异,实施辛家沟和丁家湾两大板块扶贫开发,分别以羊子和红枣为重点,项目覆盖2乡47个行政村1.6万人。(2)稳步推进农民安居工程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间,对6个村庄进行集中搬迁,共搬迁600户,建房1800间50400平方米,受益人口2500多人。(3)加强社会扶贫工作。抓好信贷、科技、企业、外资等扶贫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搞好“千企千村”扶贫项目,组织88家企业包扶99个贫困村。以小型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术培训为主,实施好世行项目。通过社会扶贫,三年内实现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000元。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要求,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重点打造“集镇园区周边村、公路沿线中心村”的布局与“园区村城镇化、山区村六位一体化”的建设要求,突出小、巧、精的特点,着力打造“六位一体型与城镇社区型”两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力求点面结合,搞好示范带动,积极发展“红枣、养殖、劳务”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开发、基础建设、村容整治、农民教育、社会发展、组织建设”六大工程,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着力创建具有吴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期间,全县8个乡镇力争打造25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创建“六位一体”型村20个、城镇社区型村5个。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农村示范村达到5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项目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突破瓶颈制约、加快跨越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适度超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多元投资”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狠抓落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吴堡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基础保障。1、突出搞好交通设施建设。围绕把吴堡建成“承西启东、内联外接”交通枢纽的总目标,按照“强化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建管并重”的方针,加快矿区园区道路建设和县乡公路升等改造,提升县域交通运输总体水平,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导,水运为补充,外可通江达海、内联厂矿乡村的高效便捷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公路建设。一是加快构建“四纵四横一环线”的公路框架(四纵:青银高速吴堡段、吴米路、沿黄路和佳吴路;四横:307国道、张岔路、呼豁路和辛横路;一环线:由城里、郭家庄、刘家塬头、后焉、白家山、下元则沟、宋家川组成的线路与吴米路、307国道、黄河大道和沿黄公路连接形成的城市环线)。突出重点,优先建设“四纵四横”,完成沿黄公路、张岔路建设,配合省市做好我县境内307国道的改造升级(三级改二级)工程,启动吴米路辛家沟高速出口至张家山段、佳吴路县城到郭家沟段二级公路改造和辛家沟高速公路出口至横沟的二级公路规划建设;同时积极做好环城线建设的各项工作,启动城北环线公路建设。二是继续实施通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通村油(水泥)路15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5%。三是加快产业路建设,建成李家塔至柳壕沟、后王家山工业园区至高速公路两条矿区园区专用二级公路,为能源化工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快客运站点建设,完成火车站至307国道二级公路连接线,建成郭家沟、薛下村乡镇客运站站房及附属设施,保证全县群众的出行方便。与此同时,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提高畅通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交通的使用效率。铁路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建成太中银铁路吴堡站至横沟矿区装车站的铁路连接专线,保证煤炭资源的运输,同时为我县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水运建设。建成川口、横沟、宋家川、古城、拐上五处码头,形成水运与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水上交通网络。2、加快电网建设。以“服务发展、安全稳定”为主题,本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超前设计、科技支撑”的原则,确保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和城乡居民的用电需求,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优质的电力保障。一是做好能源化工电力网络建设,新建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座;建设110kv线路45km、35kv线路60km、10kv专线42km,更换35km导线23km。二是强化城镇供电保障,完成县城8km高低压线路入地工程和5600户分表安装,积极做好寇家塬等重点镇电网的规划建设,保证电网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三是加快实施新农村电力建设工程,更换10kv线路180km,整改电表18000户。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开源节流、高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水资源,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确保工业、农业供水安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一是做好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完成拐上、沟岔上水源地勘探设计和岔上、横沟、冉湾、石城和王家川水源地工程建设,实现年供水3700万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县城、工业园区和寇家塬新区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完成县城二期供水工程,扩建改造配水管网,满足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县城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节水工程。利用硬化集雨场、修建蓄水窖的方法优先解决高山群众的饮水困难,5年建设人饮工程79处,新增供水能力116万方,实现农村人饮工程年供水能力229万方;进行节水工程建设,改造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三是全力以赴抓好流域治理工作。新建岔沟流域和支沟流域骨干坝14座,中型坝13座,小型坝53座,除险加固骨干坝4座,中型坝10座,小型坝50座。 4、实施信息化战略。统筹规划、鼓励竞争,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信、互联网的覆盖率,提高我县信息化水平。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新建通信基站47处,改造升级基站48处,确保全县移动网络全覆盖;加强农村及城镇互联网建设,完成工业园区、火车站的通信网络建设和县城网络改造,加快乡镇网络光缆全覆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步伐,建立覆盖县、乡两级各职能部门的统一电子政务基础网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建设在构建和谐吴堡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思路和原则,依托资源促建设,围绕山水做文章,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1、构筑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将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服务工业发展相结合、与产业规划布局相结合,构建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化体系。抓紧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县城按照远期6万、近期3.5万的人口规模,积极实施“北拓、西扩、中优”发展思路,逐步将县城向西、向北延伸,拉大县城框架,到2015年县城建设用地达到10平方公里。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实施“122”战略,即一个老城区(宋家川老城区),两个新片区(杨家店新区和寇家塬新区),两个重点镇(辛家沟、郭家沟),进一步完善郭家沟镇总体规划,启动辛家沟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控制性详规和建设性详规,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维护规划的权威性。2、完善县城承载服务功能。按照“扩容、美化、改造、提升”的发展思路,以建设“黄河之滨、能源重镇、魅力吴堡”为主题,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县城西区开发工程。建成堤路结合的黄河大道二期工程,并完成绿化、亮化、电力、电缆通信、涵洞等附属设施建设,使县城延伸到杨家店;河滨路拓宽改造,建成长800米、宽15米的河滨大道,衔接黄河大道一期、二期工程,提高河堤整体美观度。二是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县城主街道人行道改造和通讯网络线路入地工作;启动县委周边的改造、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实施旧农贸市场改造,建成28层4.8万平方米的商贸大厦;拆除城建大楼一线全部建筑,建设26米宽的街道,彻底解决这一路段的交通瓶颈问题。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县城供热供气工程;建设太中银铁路吴堡站前广场;新建湿地公园和迎宾公园;新增公交线路3条,新建停车场10处,保证城区群众出行方便和停车安全。四是大力实施县城靓化工程。完成山体绿化20万平方米,在县城街道和相关道路栽植道行树,全面完成单位、居民点、边角地的绿化;完成西区道路、古城路、致富路等路灯栽设。将吴堡县城建成一个适应能源开发强势、彰显依山傍水魅力、展示历史文化韵味、承载开发服务功能的秦晋两省接壤处的新型工业口岸县城。3、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以吴米路、佳吴路和307国道为支撑,积极完善水、电、绿化、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加速城镇化进程,逐步构建以县城(包括宋家川老城区、寇家塬新区和杨家店新区)为核心,以辛家沟、郭家沟为重点,其它乡镇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的城镇化体系。“十二五”期间,将寇家塬镇新区建成引领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县域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区;把辛家沟镇建成以物流为主的交通枢纽型城镇,把郭家沟镇建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把张家山、岔上、丁家湾、薛下村建成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地方性集镇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城镇,使其进一步辐射周边农村地区,方便富裕周边群众。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1%。4、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推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全面开放建设市场,开放经营管理,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步入良性循环。逐步将公共设施维护、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城镇活力,提高城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五)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改善教育、卫生、计生、广电、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条件,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社会事业的服务水平。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强化政府责任,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解决好“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适龄人口都能接受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教育)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接近87%,实现“双高普九”,累计完成职业教育培训5万人。根据城乡人口布局变化,加大中小学整合力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任家沟中学、郭家沟中学和部分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形成以城区中小学为主力,乡镇寄宿制小学为支撑,必要的农村小学及教学点为补充的新布局。新建吴堡县高级中学和寇家塬镇九年一贯制学校,2013年建成吴堡县示范幼儿园、郭家沟镇和寇家塬镇标准化幼儿园,其余6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城和农村闲置校舍举办幼儿园,提高学前儿童和小学的就读能力。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训,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完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选拔制度,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坚持按教育规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任中现有基础设施建成吴堡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园区技术工人、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2、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加强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市场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积极组织科技专家深入乡、村,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和现场技术咨询和服务,为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科技需求问题。围绕红枣、马铃薯、小杂粮、蔬菜、羊子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不断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耕作栽培及繁育养殖技术。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间作套种、规范化栽培、高效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储藏保鲜、畜禽规范化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建成红枣科技示范园、红枣生态示范园、舍饲养殖示范园。加强科技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定数量的技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十二五”期间,要把人才问题摆到突出位置,通过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解决人才短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问题。一是加强党对人才的领导。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和加强人才工作力量,有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强人才的培训。以自主培养为主,制定培养计划,提升现有人才质量。要围绕我县民生和六大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域,通过岗位培训、进修学习、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满足我县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人才的投入。建立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吴堡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经费,用于培养、引进、奖励优秀人才。四是加强人才引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采取举办人才招聘会、组团外出招聘等方式,积极招聘引进我县急需的紧缺人才。五是建好用人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办法,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大胆使用勇于开拓创新、成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形成重才、爱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社会环境。4、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全面贯彻中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注重基层、强化服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整体设计,逐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到“十二五”末,全县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病床60张,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一是合理布局,整合医疗资源。按二级甲等标准扩建县医院,新建中医院综合大楼、妇幼保健站综合大楼、卫生监督综合办公大楼和卫生进修学校培训中心。加快乡镇、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辛家沟、寇家塬卫生院综合大楼,建设其余六乡镇门诊综合大楼,设置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引进与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引的进、用的上、留的住”的人才机制,实施“名医”战略,通过“传、帮、带”等方式,逐步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创新融资机制,多方筹集资金,设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建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提高现有医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基本药物“三统一、零差价”供应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医疗费用报付比例,解决因病致困的问题。四是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公立医院的运作管理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五是建立全县卫生信息化平台。以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电子病历为重点,实现全县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品配送等业务的协同及联动。六是加强公共卫生监管。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注重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5、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成“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到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8.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5%以上,实现“双目标”(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和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一是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