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4页
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瓷器简介 1 景德镇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 地处赣 浙 皖三省交界 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 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 瓷都 之称 这里千年窑火不断 其瓷器以 白如玉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瓷之国 瓷业高峰是此都 千余年来 景德镇制制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 汇各地技艺之精华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 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 其成就之高 影响之大 技艺之精湛 品种之齐全 是任何时代 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瓷盘 瓷都景德镇 2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 品种繁多 装饰丰富 风格独特 瓷质 白如玉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 青花 玲珑 粉彩 颜色釉 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 3 一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考古发掘表明 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 宋 元两代迅速发展 至明 清时在珠山设御厂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个前 远在隋代就有 狮 象 大兽的制作 当代的景德镇 瓷雕工艺精湛 工艺种类齐全 有园雕 捏雕 镂雕 浮雕等 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装饰丰富 有高温色釉 釉下五彩 青花斗彩 新花粉彩等 艺术表现力强 有的庄重浑厚 有的典雅清新 有的富丽堂煌 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 村村窑火 户户陶埏 的景观 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 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 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 其形大而规整 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 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 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 纹样线条流畅 通体细色肥腴 青花鲜丽浓重 4 明代洪武年间是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 不仅数量多 而且多为大型器皿 永乐白瓷颇负盛名 世称 甜白 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 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 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 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 纤细古朴的手法 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 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 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 其形成高大俊美 胎细釉润 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 色泽鲜丽浓重 传世实物屈指可数 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 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 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 釉上用红 黄 绿 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 传世器多由台湾 故宫博物院 收藏 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 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 但形制高大 技艺高超 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 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雍正产品 以其胎细釉润 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 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 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 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 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 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 更加精美 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5 明 清以后 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 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 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 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 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 土著十之二三 景德镇由此成为 五方杂处 有 十八省码头 之称的陶瓷大都会 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 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 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 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 瓷庄或瓷号 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 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6 二 景德镇制瓷流程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 行业分工极其细致 最核心的包括拉坯 利坯 画坯 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7 1 拉坯也叫 做坯 是成型的最初阶段 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 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 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8 1 双手扶泥定住中心 2 往上拉到一定的高度 并用拇指开口 3 将手伸到罐坯的底部 4 从底部向上拉 将坯体拉薄 5 确定罐体形状 6 拉出罐口的大小 7 将罐口拉薄 8 调整口部 完成 9 2 利坯即 修坯 它是利用工具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 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 使之厚度适当 表里一致 10 3 画青花俗称 画坯 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 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 最后上釉烧成 11 4 施釉俗称 刹合坯 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 使之光润 其方法有蘸 浇 吹 荡 涂等 12 5 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 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 1300度 采取先氧化焰 后还原焰的方法 分溜火 紧火 净火三个阶段 用一天一夜 24小时 的时间 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13 三 景德镇陶瓷主要分类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 五彩 粉彩 素云彩 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 青花 釉里红 釉下三彩 釉下五彩等 14 1 青花瓷器釉彩名 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 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 1200度以上 中一次烧成 蓝花在釉下 因此属釉下彩 它色泽清新 纹饰优美 历久不衰 青花以简练的笔法和单纯的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有着感人的艺术吸引力 在表现方法上 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及笔触线条来表现对象 与国画基本相似 它表现的内容题材 形式 手法都极为广泛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 清新 雅致 大方 装饰性强 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 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5 2 青花玲珑瓷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已有 多种年间的历史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 被人们称为 米通 又叫玲珑眼 再填入玲珑釉料 并配上青花装饰 入窑烧制而成 它显得灵巧 明彻 透剔 特别高雅秀洁 16 3 粉彩 也叫 软彩 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所谓釉上彩 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 再入窑经摄氏600度 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我国传统的釉上彩 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 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 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 创造出了 粉彩 釉上彩新品种 这种白色彩料 俗称 玻璃白 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 使各种彩色产生了 粉化 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 给人粉润柔和之感 故称这种釉上彩为 粉彩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 具有秀美 俊雅 持重 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 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 无论工笔或写意 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 花鸟 山水等 都有明暗 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 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 从而形成了淡雅 精细 填色和洗染 烧成等工艺步骤 17 4 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 经过焙烧以后 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 这就是颜色釉 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 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 料度大小 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说 自然界有什么颜色 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 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 就会相信此话不假 当然 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 如 祭红釉 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18 5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 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 它可单独装饰 也可把青 红色料结合使用 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 在我国传统习惯上 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 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 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 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 而且在工艺制作 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 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 然而 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 烧成范围狭窄 比起青花来要娇嫡的多 所以其品种 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 但它具有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 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 物以稀为贵 的原因 历来又显得十分名贵 19 6 斗彩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 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 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 是釉下彩 青花 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 罩上透明釉 入窑焙烧 烧成后 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 再入烘炉中烘烤 即成斗彩 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 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 由于釉上釉下 给人以丰富的热烈 鲜明清新之感 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青花在釉下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 釉上填五彩 高 低温二次烧成 青花在彩绘中有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 也有从 斗彩 字义来解释的 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 釉上用彩填绘 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 互相争奇斗艳 斗 意即凑在一起 故称之为 斗彩 斗彩的特点是 静动兼蓄 对比鲜明 既素雅又堂皇 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20 7 珐琅彩瓷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 诞生于康熙朝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 瓷胎画珐琅 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 后人称 古月轩 国外称 蔷薇彩 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 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 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 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珐琅彩盛于雍正 乾隆时 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 解运至京后 在清宫造办处彩绘 彩烧 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 经皇帝钦定 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21 8 薄胎瓷 薄胎瓷 薄如蝉翼 轻如绸纱 是一种轻巧秀丽 薄如蛋壳的细白瓷 古人吟诵薄胎瓷曰 只恐风吹去 还愁日炙消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 特别是修坯 最艰难也最关键 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 经过百余次的反复 将二 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 少一刀嫌厚 多一刀则坯破功败 稍不留神 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 不裂碎 不变形 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22 9 雕塑瓷 瓷雕 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 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 需要模印 镶嵌以及手工镂 捏 堆 塑 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 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 大致分圆雕 浮雕 堆雕 镂雕 雕镶 雕刻等种类 其制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 狮 象 大兽的制作 当代的景德镇 瓷雕工艺精湛 工艺种类齐全 有园雕 捏雕 镂雕 浮雕等 产品多样 有佛像尊神 花草鱼虫 亭台楼阁 动物玩具等 造型优美 形神兼备 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装饰丰富 有高温色釉 釉下五彩等 艺术表现力强 有的庄重浑厚 有的典雅清新 有的富丽堂煌 鲜艳夺目 23 四 瓷器器型介绍器型是器物的外形状 瓷器的器型一般指器物的口部 颈部 肩部 腹部 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状 以此来判断其烧造的年代和窑口 形若按大类分 有炉类 尊类 壶类 罐类 瓶类 杯类 碗类 盘类及其他 24 1 炉类进入封建社会后 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 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 瓷炉始于东吴 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 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鬲式炉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 圆口 三空心足 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 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 器体较扁 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盛行于汉 晋 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 象征海上蓬莱三山 故名 使用时 燃香料于炉中 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 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 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白磁蟠龙博山炉 25 熏炉熏炉又名香熏 功用与博山炉相同 都是作熏香之用 瓷熏炉始于东吴 六朝比较流行 多有托盘 炉身大 镂孔 式样大方 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 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 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 小巧玲珑 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 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 的生活习俗的需要 鼎式炉初见于宋 多仿商周铜鼎样式 立耳 直腹 柱足 元代青花鼎炉 造型新颖 纹饰华美 比例适度 至明嘉靖时 炉耳有小孔 腹部饰以火馅纹 宋官窑天青鼎式炉 熏炉 26 2 尊尊在商周时作酒器 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 元以后 瓶壶品种繁多 更适于灌酒 筛酒 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 出戟尊仿古铜器造型 敞口 腹微鼓 足外撇 颈 腹 胫的四周各饰一戟 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 是名贵的珍品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太白尊文房用具 小口微撇 短颈 削肩广腹 平底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 以豇豆红最著名 晚清仿制质量差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27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 长颈 丰肩 腹下渐收 至底外撇 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品种有郎窑红 青花 五彩等 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苹果尊口 底内凹 无颈 圆腹 器形似苹果 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造 大 小器物均有 品种有青花 釉里红 天蓝袖 窑变釉等 清晚 孩儿脸 苹果尊 28 牛头尊大口 口以下渐放 垂腹 圈足 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 戟耳或兽头耳 器形似牛头 故名 据记载 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 清代乾隆时流行 品种以青花为多 莲纹牛头尊 石榴尊唇口外卷 短颈 圆腹 圈足 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 故名 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 品种有青铀 窑变釉 茶叶末釉等 窑变釉石榴尊 29 3 壶类古代盛水器皿 自汉代以来 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 唐以前的壶无把 只在肩部安系或在肩部饰双耳 从唐代开始 带把壶流行 唾壶卫生用具 吐唾液的容器 洗口 短颈 鼓腹平底 三国时吴 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 宋代龙泉窑 定窑亦烧造 造型有所变化 上部洗口增大 浅圈足 执壶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 习惯上称作执壶 根据唐人记载 它的正式名称应作注子 长沙铜官窑出土的注子上有 陈家美春酒 酒温香浓 当是酒注 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酒注上题 酒温 二字 说明饮前需预先在热水中加温 30 提梁壶小口 细流鼓腹 平底 有盖 为了提拿方便 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 故名 宋代耀州窑创制 明 清均有烧造 品种有青釉 青花 粉彩 紫砂等 僧帽壶宝珠形纽盖 鸭嘴形流 短颈 鼓腹 圈足 一侧扁平曲柄 形如僧帽 故名 系受外来影响器型 始于元代 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 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 有白釉 红釉等品种 31 贲巴壶磨盘口 细颈 弯曲的长流 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 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 传世品有红彩 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道光绿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壶 鸡头壶以壶嘴作成鸡首状 故名 始见于西晋 延续至唐代初期 各代器型略有变化 浙江地区盛烧 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32 4 罐类古代容器 早在一万年前 我国古代先民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 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中 从商代至今 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 四系罐早期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实用器 直口 丰肩 鼓腹 平底 肩部有四耳 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 汉至唐大量生产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天字罐口大 短颈 圆肩 腹略收 浅圈足 底部青花楷书 天 字 故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 为斗彩器 系宫廷用瓷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33 将军罐直口 短颈 丰肩 鼓腹下收 平底或浅圈足 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 故名 清初景德镇窑流行 多为青花 五彩器 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青花缠枝莲将军罐 荷叶盖罐多见于元代龙泉器 盖作荷叶形 器腹多压印竖条状纹 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 钮较低 明宣德时 盖沿起伏较大 盖钮隆起 青花云龙纹荷叶罐 34 5 瓶类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 唐代越窑青釉瓶 邢窑白釉 工艺精细 釉色纯正 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 白 黑 青白 白地黑花 白地褐花 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 造型有玉壶春瓶 梅瓶 筋瓶 净瓶 卷口瓶 盘口瓶 直径瓶 穿带瓶 弦纹瓶 瓜棱瓶 橄榄瓶 胆式瓶 葫芦瓶 双鱼瓶 多管瓶 蟠龙瓶 贯耳瓶等 元代的八方瓶 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 明代有天球瓶 葫芦扁瓶 宝月瓶 象耳折方瓶 鹅颈瓶 蒜头瓶 清代有棒槌瓶 柳叶瓶 凤尾瓶 灯笼瓶 象腿瓶 双陆瓶 转心瓶 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35 梅瓶所谓梅瓶是一种小口 短颈 丰肩 瘦底 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 做盛酒的用具 宋代的梅瓶 器体一般高且偏瘦 肩部向下斜 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明代的梅瓶造型 比例偏低 口部圆浑厚实 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 俏丽 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 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 敦厚 富于男性的特征 玉壶春瓶由诗句 玉壶先春 得名 人们多把这种瓶的创烧时代定在北宋 它的特征为撇口 细颈 圆腹 圈足 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 匀称的瓶体 自它问世后就惹人喜爱 是自宋以后瓷器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元末明初青花梅瓶 36 蒜头瓶仿汉铜瓶式样 元代始烧 明代常见 明万历蒜头瓶 直口 长颈 圆腹 圈足 有青花 五彩 兰釉酱釉等品种 明成化蒜头瓶 口作花瓣型 耳为随意堆塑 正德时在瓶腹贴戟 宝月瓶亦称 抱月瓶 小口 直颈 颈侧双耳 因瓶腹似圆月 故名 明代永乐 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 清代雍正 乾隆仿制 多为青花 清乾隆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 乾隆珐琅彩花卉蒜头瓶 37 棒槌瓶一般为民窑产品 以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 康熙时青花 五彩和洒蓝描金器都有这种造型 多管瓶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 故名 直口 上有花形纽盖 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 制品较多 一般为五管 磁州窑也烧制 瓶体短而浑圆 肩部有直立六管 管粗而短 康熙青花博古棒槌瓶 多管瓶 38 琮式瓶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 方身 圈足 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 口与足大小相若 宋代创制 以龙泉窑 官窑多见 元 明 清仍有烧制 胆式瓶直口 长颈 削肩 腹下部丰满 器形似胆 故名 宋代哥窑 钧窑烧造此式 清代景德镇窑多见 大多为单色釉 葫芦瓶因瓶体似葫芦 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 元 明景德镇窑多见 并有四方 六方 八方 上圆下方及扇腹等式 品种有青花 五彩 白釉 黄釉等 有的书 大吉 二字 光绪款冬青釉琮式瓶 哥窑胆式瓶 39 象腿瓶广口外撇 短颈 身如直筒状 平底 造型如粗壮的象腿 故名 多见于清初顺治 康熙两朝 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天球瓶直口 长颈 腹浑圆 似圆球 故名 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 多为青花 青代雍正 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 粉彩等品种 清五彩人物象腿瓶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 40 橄榄瓶撇口 短颈 肩 颈部内收 腹部微鼓 足部外撇 口 底大小相若 瓶体似橄榄 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 清代仍有烧造 造型略有变化 颈部稍长 匀称秀美 凤尾瓶喇叭状口 长颈 鼓腹 下敛 至底又广 形状略似风尾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 清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 凤尾瓶 41 油锤瓶小口 细长颈 圆腹 圈足 形似榨作坊用的油锤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撇口 短颈 丰肩 肩下削瘦至足 足内凹 器身细长 形似柳叶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 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红彩描金开光走兽花鸟纹油锤瓶 红釉柳叶瓶 42 葫芦瓶因瓶体似葫芦 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 元 明景德镇窑多见 并有四方 六方 八方 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 品种有青花 五彩 白釉 黄釉等 有的书 大吉 二字 瓜棱瓶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 南北瓷窑都有烧制 以景德镇窑制品居多 其特点是整个器体由凸凹的弧线组成瓜棱形撇口 直颈 长圆瓜棱腹 圈足作花瓣式外撇 造型秀丽灵巧 明代瓜棱瓶为小菱口 长颈 扁腹 菱角足 清雍正朝则以蒜头瓶为基础做成瓜棱形 仿清乾隆粉彩描金黄地镂空转心葫芦瓶 成化青花人物纹瓜棱瓶 43 双耳瓶隋代创制 宋代南北瓷窑大量烧造 瓶的颈部两侧附贴双耳 由于耳的形式多样 因此有贯耳瓶 环耳瓶 兽耳瓶 凤耳瓶 鱼耳瓶 戟耳瓶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凤耳瓶 鱼耳瓶是龙泉窑特有的作品 明代双耳瓶 撇口 溜肩 扁腹 肩有对称戟耳或双活环 清代双耳瓶多为扇形 有耳孔安在腹部 花口瓶宋瓷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景德镇 磁州 耀州等窑都有此瓶式 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 细颈微撇 圆腹 撇足 各窑的制品不同点在于腹与足部的变化 景德镇的特点为腹部长圆 圈足 磁州窑和耀州窑则为圆腹喇叭形足 花口瓶中的海棠瓶 上下都是三瓣海棠式 荷包瓶做荷包形 是宋定窑产品 明清的花口瓶 多仿宋制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 古月轩 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清乾隆青花九龙攀芝纹花口瓶 44 连座瓶宋代始见 多影青器 口沿平折 高束颈 故腹 喇叭足连接瓶座 颈腹间塑两铺首 铺首下旋制凸弦纹一周 腹上部印制飞风 下部印制双层莲瓣 明嘉靖的连座瓶 上身为灯笼小瓶 下部多为方座 直颈六棱瓶晚唐的一种典型瓷器 六棱形直颈很长 颈肩交接处呈级梯状 圆鼓腹也带六棱 平底 实足 金元时期的天蓝釉双耳连座瓶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 45 6 杯类瓷杯 日用器皿 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 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 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 有平底 圈足或高足 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 无论是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 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 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 带足的多为锥形 三足杯 觚形杯 高柄杯等等 46 鸡缸杯一种酒具 敞口 浅腹 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 雄鸡及雏鸡 间以山石 兰草 牡丹 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 清代各朝都有仿造 尤以康熙 雍正时所仿最佳 几可乱真 压手杯口平外撇 腹壁较直 自腹壁处内收 腹壁渐厚 圈足 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 稳妥合手 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 花心 明永乐 47 爵杯酒具 仿青铜器造型 口沿外撇 圆腹略深 前尖后翘 下承三高足 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 明 清两代均有烧造 有青花 白釉 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 故名 口微撇 近底处丰满 下承满足 高足有竹节形 圆柱形 四方形等 明 清商代均有烧造 品种有青花 斗彩等 清乾隆斗彩爵杯高 鬥彩蓮花紋高足杯 48 7 碗类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 基本型状为大口深腹平底 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以后随着时代的演进 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 碗的型状 纹饰 质量也越来越精巧 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 如饭碗 汤碗 菜碗 茶碗等 不同时期的瓷碗 其型状 釉水 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唐以前的碗 其型多为直口 平底 施釉不到底 基本无纹饰 唐代的碗器型较多 有直口 撇口 葵口等 口沿突有唇边 多为平底 玉壁底及环条形底 施釉接近底部 精制的产品施满釉 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 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 草帽式 大口沿 小圈足 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 釉色多为单色 如影青 黑 酱 白等 纹饰用刻 划 印等手法 将婴戏 动物 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 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 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 圈足多为内斜多撇 断面呈八字形 多采用印花 刻花装饰 明代碗多鸡心式 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 圈足较为窄细 大多采用画花装饰 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 自唐长沙窑起始 至宋磁州窑过渡 经元青花激发 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 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 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 型状 釉色 纹饰更为丰富多样 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 素三彩 五彩 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49 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 略大 元代龙泉窑 景德镇窑盛烧 明清继续烧造 品种有青釉 卵白釉 青花 釉里红等 宫碗口沿外撇 腹部宽深丰圆 造型端正 多为皇宫用器 故名 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 有 正德碗 之称 外黄地洋彩洋花内红蝠纹宫碗 青花龙穿花纹高足碗明 50 鸡心碗深腹 小圈足 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 故名 明永乐 宣德两朝烧制较多 以青花瓷器为多 斗笠碗广口 斜腹壁呈45度角 小圈足 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 故名 宋代始烧 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明代宣德青花牵牛花纹鸡心碗 南宋龙泉窑斗笠碗 51 折腰碗撇口 圈足 碗下腹部硬折 故称折腰碗 最早见于五代 元代销行最广 卧足碗浅腹 碗底心内凹 以碗壁充当圈足 故称卧足碗 多见于明清两代 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明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52 孔明碗由两只碗粘合而成 两碗间中空 外碗底心有一孔 故称孔明碗 亦称诸葛碗 始于北宋龙泉窑 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北宋汝窑豆青釉刻花镂空双层孔明碗 53 折沿盘元代开始流行 折沿 圈足 砂底 多为景德镇青花器 吉州窑出土有黑釉彩绘折沿大盘 龙泉窑也有生产 8 盘盘 常见的日用器皿 其基本器型为敞口 浅腹 平底 高足或圈足 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 汤盘 托盘等 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葵口盘 花口盘 折沿盘等等 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 青花博古花卉纹折沿盘 攒盘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 是由一定数量 各种式样的小盘 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 流行于清康熙年间 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 式样有圆形 六方 八方形或叶形 牡丹形 梅花形 莲花形 葵花形 菱花形等多种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 54 高足盘盘心下承以高足 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 盘心平坦 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 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 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嘉慶高足盤 55 9 其他器型所谓其他器型 其实更多的是一些日用器物比如枕 灯盏 渣斗 笔托 乐器 托架 和一些特殊的造型如人物塑像 十二生肖像等等 有两类器物我们也放在这个栏目里 它们是笔海和花觚 这是因为笔海并不是主流陶瓷器型 它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 明正德青花渣斗 56 五 瓷器优劣的鉴别鉴别陶瓷的好坏要遵循 一听二看 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 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 响亮 悦耳 如果是 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 质量良好 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 甚至沙哑 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 其质量甚差 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 要仔细反复看 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 统一 清晰 牢固 勾画的装饰金 银线 应粗细一致 光亮美观 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 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 色泽一致 不能出现色脏 缺釉 气泡等明显缺陷 57 怎样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 贴花是怎么回事 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 规模都不大 它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或自己创作图样 在商店里售卖 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 贴上 送去烧就行了 不需技艺 也不费力气 省工 省料 省时 适合大批量生产 如日用瓷 陈设瓷等等 大大降低了成本 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 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 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 不能一概而论 收藏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 如何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1 看装饰纹图案 有很多瓷器 上 下 左 右边缘 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 贴花的图案 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 错位 接头缺口三种状况 如缸 碗 杯 瓶之类 2 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 像虫咬过 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 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 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 要细看 3 细看对称的 或相同的图案 每个局部 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 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 4 球面几何形状瓷器 如大天球瓶 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 花鸟 风景 不会是贴花的 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58 5 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 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 6 从颜色上判断 无论釉上 釉下贴花纸 从工艺上讲 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 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 对于某种颜色 如黄色 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 都会基本一致 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 7 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 它的贴花纸 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 如山水画 为了整体效果 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 这样就会同种颜色 如青花颜色 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 如瓶子 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 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 8 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 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 主要部位用手画 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 人工再上色 鱼缸用的比较多 凡瓷器上用了贴花 不论多少 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9 从瓷体上分析 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 多数都比较粗糙 高级日用瓷除外 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10 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 还有 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59 名称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类别 瓷器年代 元代文物现状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 中国陶瓷 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 拍卖会上 以1400万英镑拍出 加佣金后为1568 8万英镑 折合人民币约2 3亿 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简介此罐高27 5cm 径宽33cm 素底宽圈足 直口短颈 唇口稍厚 溜肩圆腹 肩以下渐广 至腹部下渐收 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 共分四层 一层颈部饰水波纹 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 三层腹部为 鬼谷子下山 主题纹饰 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 俗称 八大码 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 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 身体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