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病理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病理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病理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理名词解释萎缩(atroph):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可逆性细胞损伤(reversible injury):旧称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脂肪变(fatty change/steatosis):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生于肝cell、心肌cell、肾小管上皮cell和骨骼肌cell。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疽(gangrene):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瘘管(fistula):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凋亡(apoptosis):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的方式。再生(regeneration):修复过程中,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腔阻塞3、心力衰竭。槟榔肝(nutmeg liver):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梗死(infarc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成为梗死。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um。化脓性炎(suppurative or purulent inflammation):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伪膜性炎: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伪膜,又称为伪膜性炎。绒毛心(cor villosum):心外膜腔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当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绒毛心。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炎症假瘤:由炎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异型性(atypia):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的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经过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细胞呈现出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方面的改变,从而使肿瘤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预后等各方面产生差异。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性质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恶病质(cancer cachexia):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往往发生癌症性恶病质,这是一种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虚弱的状态。交界性肿瘤(dorderline tumor):某些组织类型的肿瘤(如卵巢浆液性肿瘤),除了有典型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分,还存在一些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上介于两者之间的肿瘤,称交界性肿瘤。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disease):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肿瘤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指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肿瘤的一些病变。原位癌:是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有时也称为上皮内癌。粥样斑块(atheromanous plaque ):亦称粥瘤(atheroma),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疣状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炎时,纤维素、血小板等成分附着在心瓣膜闭锁缘上而形成疣状赘生物,称为疣状心内膜炎。颗粒性固缩肾: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肾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晰。小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断面呈哆开状,肾盂周围脂肪增多。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中央为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外多是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所形成的风湿细胞,周边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由于脑小动脉硬化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可发生高血压危象。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由于心肌急剧的、短暂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短暂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心病的绝大多数。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被定为高血压。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亦称机化性肺炎。是由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酶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称为肺肉质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轮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灰色肝样变期:大叶性肺炎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灰色肝样变期。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是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状态。是支气管和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合并症。肺透明膜:由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引起的肺炎中,其肺泡腔内渗出的浆液性渗出物常浓缩成薄层红染的膜状物贴附于肺泡内表面。硅结节(silicotic nodule):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mm,色灰白,触之有砂砾感。燕麦细胞癌:是肺的小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呈梭形或燕麦型,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称燕麦细胞癌。泡状核细胞癌(vesicular nucleuscell carcinoma):癌细胞呈片状或不规则巢状分布,境界不如分化型癌清晰。癌细胞胞质丰富,境界不清,常呈合体状。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有1-2个大而明显的核仁,核分裂像少见。癌细胞或癌巢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由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内的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的肝细胞。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指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简称淋巴瘤。根据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R-S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肿瘤细胞,典型的R-S细胞(诊断性R-S细胞)是一种直径14-45um的双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略嗜酸或嗜碱性,核圆形或椭圆形,双核或多核。染色质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核内有一大而醒目的、直径与红细胞相当的、包涵体样的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有空晕。典型的双核R-S细胞其双核呈面对面排列,彼此对称,形成所谓的“镜影细胞”。陷窝细胞(lacunar cells):属变异型R-S细胞,瘤细胞体积大,胞质宽而空亮,核多叶有皱褶,核膜薄,染色质稀疏,有一个或多个较小的嗜碱性核仁。胞质空亮是由于甲醛固定后胞质收缩至核膜附近所致。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是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高侵袭性B细胞肿瘤。BL有三种临床类型:一是非洲人的(地方性)BL,二是散发性BL,三是HIV感染者发生的BL。髓系肿瘤(myeloid neoplasms):是骨髓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单克隆增生。根据受累细胞系的不同进行命名,包括粒、单核、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来源的肿瘤。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又称粒细胞肉瘤,是白血病的肿瘤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内聚集增生而形成的肿块。因瘤组织在新鲜时肉眼观察呈绿色,但暴露于日光后,绿色迅速消退,若用还原剂可使绿色重现,故也称绿色瘤。新月体(crescent):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这些成分附着于球壁囊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形成新月形或环状结构。早期新月体以细胞成分为主,称为细胞性新月体。之后胶原纤维增多,转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终称为纤维性新月体。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可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以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多见,这可能与卵巢功能不足或衰退有关。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简称绒癌,是源自于妊娠绒毛滋养层上皮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少数可发生于性腺或其他组织的多潜能细胞。淋巴细胞套: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中,炎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或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淋巴细胞套。小胶质细胞结节(microglial nodul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脑炎时,小胶质细胞常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后者聚集成团,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筛网状软化灶:乙脑病变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网状软化灶。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这是小胶质细胞对坏死神经元的一种反应。卫星现象(satellitosis):在灰质中1-2个少突胶质细胞常分布于单个神经元周围。如果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称为卫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