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1 -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古代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包括沉重的历史代价)的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唯物史观.教学流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20_等你来.教师:20_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说明:通过歌曲和图片,创设一种激昂的学习情境.(2)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1、 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时候,我国水、陆交通中出现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有木船、马车、手推车、轿子等教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或偶尔借助风力.大家想想,这些动力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力量有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或用起来不方便.教师:在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并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 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 出示图片: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小组讨论找出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是利还是弊?学生: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教师:请举例验证.学生: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教师: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有没有负面的影响?学生: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教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下面来看“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和早期火车的插图 然后结合课本上关于早期轮船和火车的描述,来回答下列问题.从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轮船和火车在技术性能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些不足?学生:尽管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缺陷,但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却是历史的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从 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标志.说明: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教师: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 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 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 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2、 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文化的变迁教师: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 那就是电报.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思考一下电报 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学生: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 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教师:的确是这样.有了电报的出现,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取得联系.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 这个新生事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 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教师: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找出 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学生: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教师:同学们,在没有影片、电视录像带及我们现在接触的CD、VCD、DVD光碟时,如果想把一件 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什么方式最好?现有几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A.文字描述 B.口头流传 C.拍成照片学生:C.拍成照片.教师: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 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就能较客观一些.下图就是慈禧太后和末代 皇帝溥仪的照片.说明: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教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课本上给我们介绍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 三部影片,请大家把它们各自的地位表述出来.学生:定军山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说明:学生回答时,教师边听边打出相关电影的照片.教师: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 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说明:联系旧知识,温故而知新.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 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 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学生: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 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生活、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信息.今天,报纸已经 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千余种,有日报、周报、晨 报、晚报等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等.说明:联系现实,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看书思考一下,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事情?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 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教师: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了解了近代的中国在文化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的变迁,尽管此时人们精 神生活照比以前有所丰富,但是与我们现在相比较则依然是落后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 质生活水平也比较低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随之必然会带来精神生活的丰富 多彩,这其实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有什么样的物质基础就会相应出现什么样的精 神生活,物质决定意识.说明:由具体的事物上升到抽象的理论,水到渠成、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化解了难点.教师: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和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 民族的转轨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师:今天,当我们漫步街头或徜徉于公园中,所见人们身上的着装可谓是五颜六色,形式各异. 然而,近百年前,人们穿的则是长袍马褂以及旗袍,男人的脑后都托着长长的发辫,妇女普 遍把脚裹成“小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着装打扮,有什么缺点和危害吗?(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学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教师: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跪拜之礼.四是改称谓教师:讲述(并出示剪辫 易服 废止缠足、跪拜之礼 改称谓及相关图片)教师: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自重.教师:民主,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就以其魅力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欣赏.随着社会发展, 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现今所倡导的民主都有哪些呢?学生:体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还体现在人与人地位的平等,等等.教师:我家有个邻居,今年90多岁,但仍旧裹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这位老年人是老封建,思想还是很落后.也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教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第四篇章-脱轨的代价-变化的原因和特点(3)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四、脱轨的代价-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教师:讲完这课,大家思考一下社会生活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二是辛亥革命的冲击教师: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学生: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教师:如何评价这些变化?学生: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代表了进步的方向教师:本节课我们了解到近代历史上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但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生 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 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 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苗头,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正是这些微妙的 变化,才使我们中国一步步进步,使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面对历史上的这些新鲜事物,一 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由于辛亥革命 的冲击,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 有无限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应该用进步的历史观念来看待历史上的这种变化.说明:回顾以上三个子目,归纳其局限性.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与世界接轨交通工具的变化板书设计: 并轨的时代通讯与文化的变迁 第20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 测试题目一1、唐胥铁路、淞沪铁路、京张铁路的区别?2、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3、采访身边的年长者,请他们讲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并根据讲述写成一篇报道.测试题目二做助学题目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绝大部分教学内容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社会生活史是最近才从冷宫里复苏的.在我的教学中,总是觉得吃穿住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李大钊说:“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本节课重点的突破,我是采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历史是有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