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刘天保).doc_第1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刘天保).doc_第2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刘天保).doc_第3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刘天保).doc_第4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刘天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2009级教育技术学班 学生:刘天保 2012/12/24教学思路(绪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及生命全程中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能力目标:1、在具体问题中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只是解决问题。 2、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情感态度目标:1、是学生对该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及态度。2、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发展心理学的界定难点: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解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印度米德纳波尔地区的浪洞中发现的“狼孩”卡玛拉(约2岁)和阿玛拉(约8岁)的故事。2、新课教学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1、发展性理学的界说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广义:种系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连续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之间的关系。)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2、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转变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中国化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1、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2、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进展3、自主学习4、课堂小结一、 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核心部分)(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老年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动物心理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民族心理学: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一生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关系心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关系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较大样本+短时间+降低成本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干扰因素)。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四、双生子研究双生子有同卵和异卵双生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发育而成,在遗传特点上无异于两次妊娠,基因的相似程度与同胞兄弟一样,一般来说他们之间拥有50%的共同基因。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优点: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缺点: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 同卵 异卵共同抚养 基因同,环境同 基因不同,环境同 分开抚养 基因同,环境不同 基因不同,环境不同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亦存在其他的利用双生子研究的方法,如:一起抚养的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较;一起抚养的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四)、发展心理学简史一、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一)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及各种儿童观1古代和中古时期西方的儿童观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制度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产生了相应的儿童观,这就为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2“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儿童观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的儿童观主要有洛克(英国唯物注意哲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卢梭(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1)细胞的发现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共同性,一切有机体都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是彼此统一和相互联系的。(2)能量守恒转化定律:打破了否认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的科学观。(3)物种进化:英国伟大博物学家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自然选择说和进化论。阐明物种之间的联系、彼此制约的事实,为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关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之,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以及先后创立的化学、胚胎学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京城,要求科学能从发展变化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作出总结和概括,其中心理学也受此影响,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发展心理”,如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2达尔文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传略。观察、记录、日记法。(三)近代西方教育发展的要求1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农民的生活,创办孤儿院。首先,非常重视教育和儿童发展的相互关系。其次,从人的和谐发展的基本观念出发,把智育与德育密切地联系起来,并提出教育性的教学要求。最后,研究了智力教育和教学要素。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2赫尔巴特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的哲学家):在心理学史上,赫尔巴特是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者。主张心理学应于哲学、生理学区分开,用特殊的方法研究自己的特定对象。并试图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上思想非常可贵。因此,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近代教育的发展,孕育着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必然性。3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德国学前教育家)他的学前教育活动及其指导思想,对儿童心理学的建立起着重大作用。其主要著作为人的教育。首先,福禄贝尔认为,一切发展都是由单纯的统一通过多样性而达于复杂,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所经过的似乎也是同样的道路。其次,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并认为身和心必须同样发展。第三,把儿童发展按年龄阶段分为三期:一是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非常重视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和演变(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包括一些实验性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整理成一部著作儿童心理,该书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的出版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生于英国,他在巴黎大学学习生理学和哲学,1865年或生理学哲学博士。然后在德国波恩大学讲授动物化学和动物构造学。不久又去学医,1867年获医学博士。自1866年起,他在耶鲁大学任讲师,18691888年升任该校生理学教授。18881893年他在柏林大学教授生理学和心理学。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我们应当从四方面来看。1从时间上分析儿童心理一书出于1882年第一版,1884年第二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2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学发展作为研究的课题,而普莱尔则与冯特、费希纳、韦伯等一样是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而普莱尔写书的目的则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将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因此,他的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组成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3研究方法所用的观察、访谈、自然观察、实验室研究是我们今天实验心理学仍然在用的一些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比较的手段来研究儿童心理。这主要属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工作。4影响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推广于全世界,于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因此,其价值是可贵的,其影响是深远的。(二)儿童心理学的演变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之前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的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发展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第二阶段: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这段时期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此外,继普莱尔之后,有一批先驱者和开创者,如美国的霍尔(Hall,1844-1892)、鲍德温(Baldwin,1861-1934)、杜威(Dewey,1859-1952)、卡特尔(Canell,1860-1944)、(这是与霍尔贡献同等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还有法国的比纳(Binet,1871-1938)、德国的施太伦(Stern,1887-1938,又译斯腾)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世界大战期间的研究这段时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版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时期,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来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少,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以及格式塔学派,有的则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比纳、西蒙的测量学说;有的学派在革新后,仍具有很强的势力,如新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等。二是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现代化,发现了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新事实,从而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三、生命全程发展研究的出现(一)霍尔将儿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就从普莱尔的婴幼儿阶段扩展到青年期,霍尔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9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但他当时没有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二)精神分析学派最先研究生命全程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人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对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个体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理论是3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研究的年龄阶段扩展到青春期直至老年期。(三)发展心理学的出现(两本书的问世)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古德伊罗弗于1935年也出版了一本发展心理学,1945年此书再版。此书在当时欧美的影响极广泛,在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超过了何林渥斯的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这以后的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成人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建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一是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二是对成人记忆的研究;三是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四是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五是对成人道德发展研究等。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120世纪20、30年代是引进和迅速发展时期这里要提及的一个学者是: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陈鹤琴他的贡献主要概括为三方面:(1)儿童心理之研究在中国儿童心理学史上是一部开拓性著作。(2)是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的一个典范。(照相法、观察法等)(3)坚持把儿童心理研究和儿童教育实际紧密结合起来。250年代是学习苏联的时期(条件反射)“三起两落”时期。1966-1976为破坏、停顿时期;1976年至今为空前活跃时期。360年代初期短暂的繁荣期。(1959-1966)4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停滞时期580年代的恢复、引进学习时期,90年代的发展、研究何本土化运动。心理学家陈鹤琴(1892-1982),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出版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10多部著作。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佳陈鹤琴之后的专家。其主要观点为:1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提供了心理发展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与教育不是机械的决定心理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主客体通过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求与原有水平的矛盾。心理发展的动力。(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反复实施 不断内化教育领会、掌握知识、经验发展如果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学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阐明心理发展的潜力的话,那么朱智贤的观点则指明了挖掘这种潜力的途径。(4)年龄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也有可变形。同一年龄阶段,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2 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动控制。(2)系统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纵向或横向等。(3)系统处理结果。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中国与外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共同的心理特点,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总结本章内容:重点: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标志。重要事件: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心理发展阶段说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二是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三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四是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只重后果,不重动机。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为道德相对论。既重后果,也重动机。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幼儿期 (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童年期 (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由于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而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人类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二是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三是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四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二是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三是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3个水平6个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6.生态系统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2、二因素论吴伟士(R. S. 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高尔顿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1)发展的机械模型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2)发展的组织模型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 的 理论。2、稳定性与可变性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这里的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类似于维果斯基的“最佳学习期限。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认识和掌握,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二、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结合高中生物书看)1、染色体、DNA和基因2、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3、有丝分裂与细胞增殖4、显形与隐性基因5、遗传疾病由基因决定的一些疾病的发生或高发生率,通常是由于基因或染色体的突变造成的。由于问题基因的显隐性不同,且也可存在于性染色体,因此遗传疾病的传递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如隔代遗传或者疾病的性别取向等。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胎儿的先天素质是由基因决定的吗?遗传基因对儿童先天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累加和独立的,而是综合在一起的)问题:1胎儿在子宫内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产生畸胎。2影响胎儿正常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3新生儿的特点及其完成从寄居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过程。一、胎儿的发育过程1 胚种期(02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精子与卵子成功结合,合子开始分裂。最初的细胞组成的一个小球成为胚种。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即用一周时间移植固定在子宫壁上。移植后也就合子形成13天左右, 胚胎中的胚胎原盘开始分为:(1) 外胚层: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2) 中胚层: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3) 内胚层:消化系统、肝脏、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特点: 2436小时后开始分裂;移进子宫后,种植在子宫壁上。此时期结束时出现胚胎。2胚胎期(38周)各种主要系统和各种器官分化、形成期特点:特别敏感和重要期,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育最快的时期。大体上是人样了。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心脏、耳朵、眼睛将会形成,手和脚也会变成其最终形式。到第8周末,胚胎已初具人形。心脏已可跳动,这时如果有害物质进入胎盘,会产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到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这样,头、血管和心脏等的发育早于胳膊、腿、手和脚的发育。在胚胎期,胚胎内已有一个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已显示出反应能力。3胎儿期(938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特点:主要是成长而不是形成新器官。阶段早期,胎儿的生长达到高峰。8周末,9周初生殖系统开始发展。12周末,完全人形。第28周是出生后能否成活的分界期。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1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2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3 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三、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新生儿的反射(70多种无条件反射)足月产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反射名称反应发展和出现时间作用生存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应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反复的吸气和呼气闭眼或眨眼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瞳孔变大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吸吮放入口中的物体吞咽终生终生终生在出生头几个星期消失,被自主性的头部转动所取代终生终生供应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和外界刺激的伤害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使视觉系统适应低亮度环境帮助婴儿寻找乳房或奶瓶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原始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当足底被触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弯曲手指去抓握接触婴儿手心的物体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象去抓什么东西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此给身体一定的浮力);游泳反射将使婴儿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从而有利于开展抢救婴儿身体直立,脚触到平面,像走路一样向前移步一般在8个月到1年消失一般在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的抓握所取代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头4到6个月消失;但当遇到突然的声响和身体失去支撑是继续表现惊吓反射,而且这种反射不会消失在4到6个月时消失除非婴儿有很多机会锻炼这种反射,否则在出生8周后就消失它在出生时存在,第一年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游泳反射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新生儿的觉醒状态状态描述每天持续时间(小时)有规律的睡眠不规律的睡眠瞌睡警觉性安静警觉性活跃啼哭婴儿是安静的,合眼一动不动。呼吸慢而均匀婴儿的眼睛是闭着的,但是可以观察到眼球在眼皮底下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作快速眼动,或REMs),婴儿对外界的刺激会惊厥或作痛苦状。呼吸可能不均匀婴儿时睡时醒,眼睛时睁时闭婴儿的眼睛睁的很大,很机灵,主动搜寻周围环境。呼吸平稳,身体相对不活跃婴儿眼睛睁开着,呼吸不均匀,可能变的烦躁,表现出爆发性活动和弥漫性活动哭的很稳,可能性很难制止,伴随着高水平的动作活动89890.53231313四、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中首先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怀孕8周时,胚胎的大脑皮层已经可以分辨 第26周时,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的脑一样的沟和回以及皮层的6层结构。 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的 到出生后6个月至2岁,脑细胞继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 两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脑细胞的发育仍在继续进行。脑发展 1、脑重量的增加 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以每天约1克的速度递增,9个月时达660克左右,第一年末的发展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00克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于成人水平,约1280克,达成人脑重的90%。以后的增长就很缓慢.9岁时约1350克12岁时约1400克到20岁左右停止增长2、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儿童出生以后,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神经纤维髓鞘化也逐渐完成。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鞘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从6岁到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脑细胞的结构和机能却不断地复杂化,尤其在18至25岁之间,复杂化的过程更为显著。3、儿童脑电图的发展特征波是人脑活动的最基本的节律,频率为813/秒。成人波呈现频率相当稳定,一般说100.5次/秒的波节律是人脑与外界保持最佳平衡的节律。波的频率一般为47次/秒,正常成年人在觉醒状态下很少出现波。波的频率一般为0.53次/秒,意味着皮层活动性降低,正常成年人在觉醒状态下绝少出现。我国心理学家(刘世熠,1962)发现:新生儿的脑电图多为波,并且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一般5个月时枕叶开始出现波,13岁时波减少,波增多,同时出现少量波;47岁时波减少,波增多;812岁时波开始从枕叶、颞叶、顶叶消失,波占主要地位;13岁左右脑电波基本达到成人水平。若以儿童的脑皮质细胞的电活动频率基本上达到波范围与波基本上消失作为成熟的指标,则儿童的枕叶到9岁基本上成熟,颞叶到11岁基本上成熟,而全皮质(枕叶、颞叶与顶叶)则到13才基本成熟。若以儿童的脑皮质细胞的电活动频率基本上达到波范围与波基本上消失作为成熟的指标,则儿童的枕叶到9岁基本上成熟,颞叶到11岁基本上成熟,而全皮质(枕叶、颞叶与顶叶)则到13才基本成熟。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 此外,大脑的反射活动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其重要意义有:.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2、独立行走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三)、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Pskinne)、班杜拉(A。Bendura)和布鲁纳(Bn!lll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选择性模仿”新概念。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o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o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0-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2000)。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屑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发展1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经历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视为软弱无能的,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是一块“白板”。这种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他们一生下来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和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dingparadigm)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图32是习惯化范式模拟曲线。最强反映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刺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这些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研究发现:出生后24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移动的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1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出生12-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生后三周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8时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视觉的适宜距离。要到4个月才能改变晶体视物;分辨刺激物能力的视敏度在出生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l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这种偏好的意义在于:他们注视承载客体最大信息量的轮廓和边线,可以获得最多的信息,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这对给婴儿早期丰富环境很有意义。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受外界刺激的控制作用逐渐为经验所调整。 (2)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阈限个别差异很大。 儿童的言语听觉敏锐度随年龄而提高,小学儿童听觉敏锐度已接近成人。听觉影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应注重保护听觉器官,注重训练儿童的听觉辨别能力。(3)婴儿肤觉的发展几个月的胎儿就有明显的触觉反应,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都有迅速发展;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随后触觉逐渐与视听觉紧密结合,到幼儿期触觉在认识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并让位给视觉和听觉。(4)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