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doc_第1页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doc_第2页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doc_第3页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doc_第4页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倾听、想象、感悟”,激活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实践细嚼品味和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力争让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字词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加深对文本人物谭千秋老师的理解与感悟,感受他的精神千秋,感受他的大爱无私,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2.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1.出示词语:坍塌塌陷废墟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2.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感情。3.分别用上、下两行词语各说一句话,谁能各说两句话?试试看!4.引导质疑:发现规律了吗?(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第一行词语是有关地震的; 第二行词语是有关谭千秋老师的。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课文,仔细品味课文中那些给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和细节,进一步走近谭老师,感受他定格为永恒瞬间的高大形象和凝聚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将词语串连成句的方法复习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规律的方法将两行词语进行分类,从而领悟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后文感受谭老师定格为永恒瞬间的高大形象和凝聚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奠定基础。二、自学质疑,内化理解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还产生哪些疑问?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生疑释疑”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精讲点拨,凸显重点(一)抓住三处姿势描写,仔细品读课文。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标出课文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语句。(出示多媒体课件:谭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出示: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还都活着!”(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3.仔细品读,用做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4.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适时点拨。交流第一处写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句子的感受。 (1)你觉得第一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很准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立即”说明谭老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反应速度极快,并当机立断,可见,在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刻,他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拉”、“撑”、“护”三个动词运用准确。结合看课文插图理解:显然,灾难突然降临,学生吓蒙了,而谭老师却异常冷静,反应迅速,将他们快速“拉”到一张桌子底下,集中目标,便于保护;“撑”,突出了谭老师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生命的保护伞;“护”字表现了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对学生无私的大爱。)(2)启发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将会出现怎样严重的后果?(3)从中你可以悟出谭老师具有怎样的高尚品质?(舍身救学生)(4)引导学生读这句话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并通过急促的语调,感受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设计意图】从“拉”、“撑”、“护”三个动词入手,引领学生感悟这三个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充分理解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再以启发想象,适时穿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激情升华作用,让谭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大爱也随之走进学生的心田。交流第二处写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句子的感受(圈划批注,静心默读)(1)这是一处细节描写,(结合课件)是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最大限度地承受着塌陷楼房中那些碎裂的砖块与水泥板砸下来的重量,誓死护住学生。(2)齐读这句话,你的眼前又出现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形象?(在灾难面前,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设计意图】抓住细节描写感悟师生情,结合实际谈感悟体会,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圈划批注,静心默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围绕细节描写深入阅读,教师及时引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交流第三处写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句子的感受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读出了在危难之际,谭老师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有学生;读出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的永恒记忆,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读出了人们对谭老师的无比敬重)(2)让我们带着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齐读这句话!【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的方式引领学生挖掘出文本深层的内涵,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片真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谭老师英雄形象的深深敬意。(二)思考: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学生的?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有关描写大地震突然袭来时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恐怖猝不及防)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大地震的可怕及带来的严重恶果? (地动山摇尘埃腾空而起坍塌塌陷废墟)3.结合看第一幅插图(出示多媒体课件),联想你看到的汶川大地震的有关报道,你的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4.谭老师在大灾难来临之际,首先想到学生绝非偶然,他早已把“大公无私”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学生齐读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5.师小结: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更为他在危难之际的坚定抉择(身教)埋下了伏笔。6.所以,在地震来临之际,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三)谭老师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感动了所有的人,课文列举了哪些人对谭老师的评价?(以读代讲)1.引读:师: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还都活着!”师: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生:“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师:一位老师说生:“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2.谭老师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他的同事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设计意图】通过最具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立体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质。引导学生抓住最具说服力的语言去感悟,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四)体味结尾,总结全文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引导学生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四、互动探究,合作交流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谭老师所有的思想言行都化作了这个姿势,它体现了谭老师英雄行为的价值。)2.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引导交流。(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探究,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畅所欲言。适当的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课堂喷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加深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认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五、迁移应用,深化中心1.小练笔: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一定难以平静,请你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倾诉对英雄的钦佩之情。2.内化积累: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秋千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谭老师 忠于职守 大爱无私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情理至真的美文,记叙了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