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鲁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 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_、_、_和土壤。(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_、相互_,并不断进行_运动和_交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3)整体性体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_。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_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_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2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_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_、大气圈、_、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海洋与大气之间a海洋输送_给大气;b.大气将_传输给海洋。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_的传输与交换。3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_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_相互联系的纽带。(2)实例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_o2制造_呼吸作用o2_消耗有机物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地理环境中的_、_等物质运动。二、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_岩石的_和_作用。(2)形成条件岩石水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_、大气圈、_、_相互作用的结果。(2)发育条件岩石条件_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气候条件位于_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地形条件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_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_作用强烈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_的含量较高特别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的“沙尘暴”是由于地处农耕区和牧区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导致地表沙化,再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而形成的。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典例导入1.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2)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许多物种灭绝a bc d疑难剖析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典例导入2.(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疑难剖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以南方低山丘陵为例:(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为例:(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考点三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典例导入3.读图,回答(1)(2)题。(1)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2)该地区成为著名旅游地的优势在于()a地处热带,风景优美,环境承载量大b景观具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季节特点c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d水陆交通通达性好,旅游地吸引半径大疑难剖析1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成因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溶蚀(侵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洞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沉积)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等。循环类型循环过程图示读图指导地壳物质循环重点理解箭头的方向和含义。如岩浆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外力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变质作用等热力环流注意冷却、受热对气压分布的影响,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不同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注意比较各箭头含义的差异。如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温暖湿润,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低温干燥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注意把三圈环流与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结合起来学习;理解高、中、低纬三个环流的高度不相同的原因: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低纬环流高度较高;反之,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层高度低,高纬环流高度较低水循环图中包含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注意各箭头的含义,即水循环的环节生物循环理解各箭头的含义,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分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把握物质循环的本质。物质循环类型多样,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是区别于其他循环类型的前提,例如地壳物质循环是由岩浆生成各类岩石,然后再回到岩浆的过程;第二,要把握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运动变化的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第三,要注意物质循环过程中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抓住循环的重要环节。例题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 , , , , , , , , 。(2)和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思维过程答案(1)n、p、k等营养元素和水分植物残体动物残体氧气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2)光合考查点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3题。1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2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3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 bc d考查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45题。4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加a bc d5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6(2010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4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56题。5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a bb cc dd6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a bb cc dd7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810题。8甲气候典型的特征是干旱多雾,其中多雾的主要成因是()a当地居民大量使用矿物燃料b地形对气流的阻挡c沿岸有寒流经过d沿岸有暖流经过9乙气候类型的特征是()a气温日较差大 b降水季节变化大c大陆性显著 d气温年较差小10甲、乙两气候类型的分布都受到()a迎风坡的影响 b纬度的影响c洋流的影响 d经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1112题。标绘树木基干可以整体考察树木年轮序列,进而可以确定树木生长期内极端或异常事件。右图示意对三棵树木基干的标绘:第一圈记作,最后一圈记作。横轴上方的垂线代表宽年轮,年轮愈宽,所做出的线愈长;下方的垂线代表窄年轮,年轮愈窄,所做出的线愈长。11上图所示树木年轮的变化特点是()a年轮宽度变化是均匀的b树木3的年轮宽度变化最大c树木1树龄最小,年轮宽度变化最大d树木的年轮宽度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1219701988年间是一段干旱期,期间极端干旱的年份是()a1970年 b1976年 c1980年 d1988年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要素的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据此回答1315题。13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a地表温度年变化越来越小b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c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降低14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a土壤肥力提高 b洪涝灾害加剧c三角洲面积减小 d渔业产量逐年上升15多年冻土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持续两年以上处于0以下的土层。多年冻土融化()使地表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使地表建筑物倾斜倒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植物根系生长空间缩小a b c d二、综合题(共40分)16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读各要素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甲、乙两幅区域图材料二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江汉平原宁夏平原自然带类型_草原、荒漠过渡带主要粮食作物_小麦根据当地问题结合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_(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中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4)下图反映了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框图补充完整。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下降复习讲义基础知识一、1.(1)气候水文生物(2)联系影响物质能量(3)协调一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2(1)能量岩石圈水圈(2)a.热能动能势能3.(1)地理环境圈层间(2)co2有机物co2水循环碳循环二、1.(1)可溶性溶蚀淀积(2)碳酸盐类可溶二氧化碳无机酸流动性大气降水岩石裂隙2.(1)岩石圈水圈生物圈(2)石灰岩亚热带湿润漓江谷地流水侵蚀有机酸典例导入1(1)b(2)d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