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pdf_第1页
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pdf_第2页
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pdf_第3页
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2003年第4期 总第78期 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 周红民 株洲工学院外语系 湖南 株洲 412008 摘 要 对比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和翻译对等论所探讨的内容 可以发现它们在 符号与解释者的关 系 这一语用学基本命题内形成渊源关系 因此语用学可以用来检验对等论的合理性 可行性 本文运用 语用学中的前提概念 言语行为理论 含意理论来划分对等的两个层次 信息对等 效果对等 前者是在 译文中提供话语前提为译语读者提供背景信息 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当的信息量 但并未产生与原语读者相 当的效果 后者则是通过转换原文中的含意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而取得的 这样会失去与原文同等的信息 量即前提 由此推断 要同时实现信息和效果对等 特别是在文学文本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键词 语用学原理 对等论 信息对等 效果对等 合理性 Abstract Since the sign interpreter relation constitutes a pivotal element of both pragmatics and the equivalence the2 ory of translation a conceptual affinity exists between the two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rethink the latter s adequacy from the former s point of view Within a pragmatic framework a distinction could be made between information related equiv2 alence and effect related equivalence The provision of presuppositional information in TTpromises the realization of an in2 formation related equivalence yet this equivalence is achieved only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equivalence i e the ef2 fect similarly experienced by both STand TT readers The transfer of implicaturesfrom STto TTmay help to produce similar effects among the two groups of readers involved yet the effect based equivalence is achieved only at the cost of an infor2 mation based equivalence Simultaneous realiz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equivalence is an impossibility Key words pragmatic principles equivalence theory information related equivalence effect related equiva2 lence adequacy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706 2003 04 0046 05 语用学和对等论共同的解释机理 语用学和翻译中的对等论在理论的起源和各自 的探讨范围上没有任何渊源关系 且对等论者和对 等论的追随者在阐明和推介其观点时 对等论的怀 疑者和反对者在解析和批评其缺陷时也不曾借用语 用学的理论来支持 甚至对语用学于对等论的阐释 功能只字不提 如奈达 1964 159 1969 12 1993 126 130 金 1994 334 355 张南峰 1999 尹苏 1998 张美芳 1999 刘云虹 1998 诚然 语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同一语言文化群 体中的人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怎样透过语言符号的 形式意义来推导 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 隐含意 义 意图意义 交际意义 研究理解这些意义的制约 机制 如语境 社会文化 认知 心理等 是门研究言 语构建规律的科学 但它脱胎于语言学的母体 而且 自始至终包含着哲学家的贡献 如莫里斯 Morris 奥斯汀 Austin 都为之定下过研究的基调 因此具备 雄厚的学科基础 具有极强的逻辑思辨特征和推理 特质 所以语用学对涉及语言的相关学科具备极强 的解释功能 能够胜当理论输出的科学 张新红 何 自然 2001 对语用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作出这样的描 述 语用学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 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 微观的语言学分析方法 比如 预设 语言礼貌 会话含意 关联理论 话语连贯 语 篇结构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分析等 而且还提 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 对翻译研究的学科 定位和翻译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都有借鉴作用 此话虽然缺乏实证考察 似有夸大其功能之嫌 但仍 不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又如哈蒂 姆和梅森 Hatim 他在球场上的脾气很 臭 他很有钱 他妻子是位女明星 他有个弟 弟也打网球 他打球时带头箍 他喜欢摇滚乐 等 听话人会根据语境假设从中选取最佳关联的信 息来匹配说话人的意图意义 同理 ibid 43 Peter 问Mary Is John a good cook Mary回答 He is En2 glish Mary就假定Peter具备理解话语的前提条件 而不需采用直说的形式 避免了生硬 产生了诙谐婉 转的语用效果 2 把ST转换成TT时 译者面对的是处于另一 类文化形态中的接受者 在很多情况下已失去理解 话语的前提条件 即背景知识 在此种情况下译者通 常采取种种翻译技巧使译文变得通达可读 其实就 是提供理解话语的种种前提 而且是通过 释 的形 式来完成的 凡是所谓的意译 凡是运用所谓的翻 译技巧的地方 不管是转意 引申或是增减原文 其 实质都是在 释 越是民族化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 物 翻译越离不开 释 包含 释 的成份就越多 杨 武能 1998 244 奈达 1993 125 130 也正是基于 两类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 提出了六条原则对译 文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期取得所谓的 功能 对等 从 以下几条具体原则可以看出其实质也是作 释 也 是在为译语读者提供理解话语的前提条件 如果严格的形式转换可能造成对指称意义的 误解 a 译文作适当的调整 b 采用脚注的形式 加以解释 如果严格的形式转换不产生任何意义 即造 成指称意义模糊 对译文做出适当的调整 如果ST 有意模糊 保留模糊 采用脚注的形式对模糊的作用 加以解释 如果严格的形式转换造成语义和句法费解 普通读者难以释读 对译文做出适当调整 并在导言 或脚注中对这种调整的作用加以解释 如果严格的形式转换造成对原文联想意义的 误解 或对原文风格价值造成严重亏损 对译文进行 适当的调整以反映原文的联想意义和风格价值 并提出了以下五个变量参数 ibid 129 ST与TT的文化差异越大 TT越需要调整 ST与TT的语言差异越大 TT越需要调整 ST的文体风格越特别 TT越需要调整 ST读者和TT读者的社会地位 教育学识差别 越大 TT越需要调整 TT越依赖于非语言符号 TT调整越大 这种为了译文的可读性 一味地迁就读者的 调 整 与其说产生了功能对等 倒不如说产生了信息 对等 因为功能对等还包括了效果对等 以下详述 从本质上说这种 调整 或 释 是为了各类TT读者 得到与ST读者大体相当的信息量 只不过ST读者 理解话语的前提已储藏在ST读者的大脑之中 ST不 需用明码语言表达出来 而TT读者大脑中不具备理 解ST说话的前提 TT需要将此挑明 说白 把背景意 义 逻辑意义 美学价值根据TT读者的社会文化心 理付之于形 言语行为理论 含义理论与效果对等 通过前提的概念 我们认识到 在译文中提供前 提是为了使TT接受者得到与ST接受者大体等同的 信息量 而信息对等并不意味着效果对等 因为同一 命题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表达 每种方式所取 得的效果不尽相同 如直陈与婉说 平铺直述与着力 描绘所产生的效果是迥然有别的 然而效果对等的 内涵是什么呢 其实奈达和他的支持者已意识到这 个问题 但没有进行进一步区分和探讨 如金 1994 349 在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时就指出 奈达 谈信息和接受者之间关系时 有时提到译文对接受 者的作用 impact 有时提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 re 2 sponse 并不加以区别 其它理论家也有类似的情 况 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 接受者概念 效果概念 对等概念 但金先生也只承认译文对接受者的 作用 一说 把接受者对译文的 反应 排除在效果 之外 然而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句话只 要满足了 适切条件 就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 言内 行为 locutionary act 说话行为的本身 不构成言语 交际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通过说话来做事 情 说话之功力 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说话 带来的后果 语言之功效 这里的言外行为相当于 对等论所说的 作用 而言后行为相当于对等论所 说的 反应 因此 作用 和 反应 是你中有我 我 中有你的关系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共同构成了 效果 这个有机体 如文学作品具有启迪功能 感 84 1994 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化功能 美学功能 如果接受者没有感触 没有反应 没有愉悦 它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在此 效果 应 理解为言语对接受者所起的 作用 和接受者所作出 的 反应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效果对等 即 取得同样的作用和反应呢 含意理论虽然在实践中 不能对之进行很好的解决 但它至少能发现问题的 所在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含意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总是把意图隐含在字面意义里 除违反合作原 则中的会话准则外 还会使用种种修辞手段 既能达 到直说所传递的信息 又能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 如 通过违反方式准则说出 Miss X produced a series of sounds that corresponded closely with the score ofHome Sweet Home 既能传递出 She sang badly 这种言外信 息 又避免直说产生的尴尬 使听话人在玩味中得到 一种诙谐的趣味 维持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 得到一 种愉悦的享受 把这种引发 谐趣 幽默 婉转 告 诫 责备 失望 兴奋 之类的言语行为转换到译语中 就构成了 效果 对等的必备条件 但在转换时要区 分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 当字面意义或命题内容 与话语意图一致时 构成了直说 即遵守了合作原则 的四准则 这时的含意与效果一致 TT读者和ST读 者很容易得到同等效果 第二种情形是 当字面意 义与话语意图不一致时 形成了间接表达 构成了隐 含 表面上你想东 我说西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 条准则 这是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违反某 条准则并让读者注意到他违反了这条准则 是为了 传递某种言外信息 并且相信他的读者能从他的话 中推导出这种信息 这种信息随附于字表意义 又多 于字表意义 或少于字表意义 或不同于字表意义 或相反于字表意义 把效果转换到译文中面临的问 题是 TT读者能象原文的接受者一样推导出隐含意 义并得到同等的效果吗 TT要不要对ST的隐含通 过其他方式进行补偿 补偿之后能否产生同原文接 受者一样的效果 这些都不是含意理论能解决的 只能是见仁见智 在翻译实践中根据文本类型 翻译 目的和接受者的状况来决策 第三种情形是 含意 是由某些修辞格产生 它们也是违反会话准则的结 果 反语 隐喻 借代 夸张法 弱言法 双关 歧义 无 谓重复 仿照反驳等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质量准则 所产生的结果 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含蓄 的语言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 更加生动的表达 产 生更强烈的反应 如隐喻 狗腿子 缩头乌龟 老狐 狸 君子之德 风也 借代 千金难买相如赋 脉脉此 情谁诉 很多修辞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反映 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 异域风情 生活习俗 语用 习惯 在转换此种含意时 如何达到效果对等 使译 文接受者产生的国俗语义 联想意义 形象意义 寓 言意义 心理投射等多重背景意义与原语接受者对 等 只要文化异质存在一天 这个障碍就无法彻底消 除 而译家通常的做法是舍其背景意义 只求得语用 含意的对等 或两者都不能保全 只留下语义 指称 意义 如 张老爷说道 弟无以为敬 谨具贺仪五十两 世 先生具收着 范进中举 Mr zhang stated I have brought nothing to show my respect except these fifty tales of silver which I begyou to accept 杨宪益编 称谓语 老爷 所表示的 尊敬 的效果和人称代 词 弟 世先生 所表示的 谦恭 的效果在译文中已 荡然无存 只留下指称意义 语用效果只能通过交际 事件所折射的语境信息得到补偿 对等论的合理性求证 正如很多译论家评说的那样 对等这种提法本 身无可挑剔 它为译者设定了完美的追求 但也是无 法实现的追求 因为取得了信息对等 就不能保证效 果对等 反之亦然 周钰良先生就提出等效虽好 有 时却根本谈不上 转引金 1994 347 纽马克也指 出等效只是个理想的效果 而不是翻译目的 转引张 美芳 1999 在此只想指出 对等论的缺陷是没有 区分信息对等和效果对等是两种不同的层次 运用 于不同的文本和读者不同的需求 在 中有两个例 句 He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John McEnroe He is English 如果按照奈达的 调整 这一做法 我们就 应该译成 他有与约翰一样的臭脾气 或更进一步 他打球时有与网球明星约翰一样的臭脾气 或采 用脚注对约翰进行大段的背景提示 第二句应译为 他是英国人 哪知道做什么饭呢 来为TT读者提 供理解话语的前提 达到所谓的功能对等 但并未达 到原文作者意欲取得的效果 因为TT返译成ST 就 变成了 He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John McEnroe who is bad tempered on court He is English who knows nothing about cooking ST由隐含变成了明示 平添了ST读者大脑中固有的信息 对ST读者来说 失去了韵味 所以类似此种翻译不是效果对等 在 中有句 千金难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作者借 用了一个典故 相如赋 来喻代 宠爱 按照对等论 的观点可译为 Even if favor could be bought back again T o whom of this unanswered love can she complain 转引 顾正阳 1998 这样失去的又是文化意义 联想意义 等一系列的背景信息 留下的只是语用含义 又怎能 产生信息对等呢 因此对等论的缺陷就可以昭然若 94 1994 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揭了 它没有区分信息对等和效果对等两个层次 只 笼统提出功能对等 意即信息对等 功能对等 或效 果对等 功能对等 当然信息对等和效果对等在翻 译实践中又是那么捉摸不定 泾渭难分 有时没有多 大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实用文本 新闻报道 旅游 文本 教范语体 科技文本 教材等 的翻译中 因其 语言没有多少形象意义 寓言意义 联想意义 只有 指称和指示功能 信息必然摆在第一位 那么信息对 等同样可以产生效果对等 译者无论采用什么 释 的形式 什么样的 调整 方法都不为过 但在文学 翻译中如果译者一味地追求信息对等 让读者更好 地理解原文而提供语用前提 把婉陈变成了直说 把 反讽变成了铺陈 把隐含变成了显说 把原语文化变 成了译语文化 结果把原语作者苦心经营的意图意 义和语用效果破坏得一干二尽 哪还谈得上言外之 力 illocutionary force 言后之果 perlocutionary effect 呢 对此钱冠连先生 1997 说得好 译家把语用隐 含变成了明示 译变对了 便堵塞了读者的想象 译 变一处堵塞一处 译变全部堵塞全部 结果整个译品 虽然可读但毫无趣味 这是取消了文学 但一味地 追求效果对等又怎么能使TT读者顺畅地解读原文 呢 因此在这个多极的世界里 效果对等对文学作品 的翻译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如同纽马克指出 转引张美芳 1999 原文的目的是要在读者中造 成影响 而译文是让读者了解或是相反 这里的 影 响 和 了解 指的就是 效果 和 信息 两个方面 也 相当于德国功能派之一的Nord 1997 47 52 所区分 的 工具型翻译 instrumental 和 文献性翻译 docu2 mentary 工具型 指 译语要在译语文化里的一次 新的交际行动中充当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 转引张 南峰 1999 文献型指 译文要让接受者了解曾在源 语文化中发生的一次交际行动 ibid 因此无论是 信息对等还是效果对等 这对矛盾只能根据文本类 型 翻译目的 翻译对象这些语用学涉及到的基本问 题来解决 从自身构成的矛盾连续体中取其中的某 个值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Hatim Basil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2 lato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2 cation Press 2001 2 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 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4 3 Nida Eugen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2 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9 4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o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