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诸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周 醉翁亭记教案 鲁教版.doc_第1页
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诸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周 醉翁亭记教案 鲁教版.doc_第2页
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诸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周 醉翁亭记教案 鲁教版.doc_第3页
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诸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周 醉翁亭记教案 鲁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重点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作业设计等)第一课时11.18 8.1第一节 8.2第五节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写作背景: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读文,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 h lng y chn ning zh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i mng hu y l li y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 hn y gng chu y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1、2段第二课时(11.19 8.1第二节 8.2第三节)一、检查背诵二、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三、质疑交流点拨1、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为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段: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四、作业布置:背诵课文3/4段第三课时11.20 8.2第一节 11.21 8.1第二节一、内容分析:1.第一自然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2)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4)亭的位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6)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层次: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10)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2.第二自然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本段描写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2)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3)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5)“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3.第三自然段:(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为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2)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5)划分层次:a.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b.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c.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4.第四自然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二、探讨文章:1.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2.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3.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都含有“乐”字: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都含有“醉”字: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都含有“醉翁”、“乐”: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记叙的顺序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第四课时11.21 8.2第一节 8.1第六节三、总结全文:1.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1)文中写出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4.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五、课堂小结: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三者是紧密结合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