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张舜徽是我国2 0 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以教育与学术为生命,著述 繁富,在文献学、小学、经学、哲学、学术史、史学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献学研究贯穿了张舜徽学术生涯的始终,一系列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著作, 不仅全面总结了古代校雠学,而且系统建构了新时代的文献学体系。张舜徽从理 论框架的构建、学术队伍的组织与建设等方面对2 0 世纪后半叶中国文献学的发 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集中考察他在文献学研究领域中的治 学志趣、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成就等,着力对他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述进行 详细、全面的述评,真实系统地反映出他在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论文分为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张舜徽生平中与他的学术研究有关的重要人物、事迹的钩 稽,结合其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对其学术思想的来源、学术研究旨趣和治学方 法的形成做出了描述。对他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各个领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简明扼 要的评价。 第二部分主要分两大类来述评张舜徽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述,即“文 献学理论的主要著述”和“对前人文献学成果进行整理的主要著述”对所选八 部著述的论述,主要从各书的内容、体例,所蕴涵的学术思想,所体现的治学特 色,其作用与价值等方面来进行。 第三部分从总体上观照和探讨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追寻、挖掘他从事文 献学研究的学术根基;讨论、分析他从事文献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总结、 概述他对文献学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最后,归纳张舜徽为后辈学人带来的启 示。 关键词:张舜徽生平著述文献学研究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s h a n h u ii so n eo ft h ef a m o u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i n2 0c e n t u r y b o t he d u c a t i o na n da c a d e m i cw e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h r o u g h o u th i sf i f e h eh a d n u m e r o u sw r i t i n g s ,a n do b t a i n e dal o to f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s om a n yf i e l d s , s u c ha s p h i l o l o g y , 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p h i l o l o g y , p h i l o s o p h y , 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w a n dh i s t o r y t h er e s e a r c ho fp h i l o l o g yh a dp a s st h r o u g hh i sa c a d e m i cc a r e e ra l lt h e t i m e as e r i e so fw r i t i n g s , w h i c hw e r ea b o u tt oo r d e r e da n ds t u d i e dr e c o r d s , n o to n l y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a n c i e n t 把x t u a lc r i t i s ms c i e n c ec o m p l e t e l y , b u ta l s of o u n d e dt h en e w s y s t e mo fp h i l o l o g yr e a s e a r c h t o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t h e o r yf r a m e w o r k , t oo r g a n i z e da n d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a c a d e m i cr a n k s ,z h a n gs h u n h u im a d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d u r i n gap a r t i c u l a rp e r i o do f2 0c e n t u r y , w h i c h p r o d u c e d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 s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o nt o d i s c u s sh i sa s p i r a t i o na n d i n t e r e s to fa c a d e m i cs t u d i e s ,h i ss t u d ym e t h o d , 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a n ds oo i l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n gh i sm a i nw o r k sc o m p l e t e da n dd e t a i l e d ,t h i sp a p e rr e f l e c th i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r e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t h i s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o ft h r e ep a r t s : f i r s t :i n t r o d u c et h el i f es t o r yo fz h a n gs h u n h u i ,l i s tt h ei m p o r t a n tp e r s o na n d d e e d st h a tw e r ei n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h i sa c a d e m i cs t u d i e s t h e nc o m b i n et h et i m e s f a s h i o n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s o u r c eo fh i sa c d e m i ct h o u g h t ,t h ef o r mo fh i sa c a d e m i c a s p i r a t i o na n dm e t h o d m a k eae v a l u a t i o nb r i e fa n dt ot h ep o i n t ,w h i c ht h ea c a d e m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sh eh a dm a d ei nm a n yf i e l d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c a d e m i cs t u d i e s s e c o n d :t od e v i d eh i sp h i l o l o g yw o r k si n t ot w op a r t s , t h et h e o r yw o r k s , a n dt h e w o r k st h a td i s c u s s 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c m r e n t a n dt h es t y l e , t h e a c a d e m i cv i e wt h a tc o n t a i n e d , t h ec h a r a c t e rt h a tr e f l e c t e d , t h ei n f l u e d c ea n dt h ev a l u e o ft h ew o r k sa r ea n w h a t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p a y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 t m r d :m a k eao v e r a l lo b s e r v ea n dc o n f e rt oz h a n gs h u n h u ia n dh i sr c s e 砌o f 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t op u r s u eh i sa c a d e m i cf o u n d a t i o n s t od i s c u s st h em a i nm e t h o do f h i sp h i l o l o g y 把a s c a f c kt h e ns u m m a r i z eh i sp r o m i n e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h a th eh a dm a d e i nt h ee n d , t os u m u ph i sn o t i o n sf o rt h ey o u n g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s h u n h u i , l i f es t o r y , w o r k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歪虹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i l p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琶虹 导师签名:j 筮丝垒鱼日期:望:主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引言 张舜徽( 1 9 1 卜1 9 9 2 ) 湖南省沅江县老屋村人,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为业的书 香世家。他是2 0 世纪我国的人文学者中为数不多的,经由博通之路而登上学术 高峰的这一类型学者中的典型代表。他被时贤及后人视为“国学大师”、“通人0 一生以学术与教育为生命,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在传统学术研究方面,他涉足 的领域非常宽广,举凡文献学、文字学、经学、学术史、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 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献学研究贯穿了张舜徽先生学术生涯的始终,5 0 余年 笔耕不辍写就的一系列相关著作,不但全面总结了古代校雠学,而且系统建构了 新时代的文献学,对2 0 世纪后半叶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舜徽在各个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他的同辈学人、及门弟子和后辈学人曾写 过不少文章进行探讨和总结较早的有2 0 世纪7 0 年代曹聚仁在香港 晶报上 所发表的学术随笔,后收入曹氏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一书。2 0 世纪9 0 年代 张先生去世以后,学术界注意其学术成就的入越来越多。中国文化、文献、 历史文献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文教资料、图书馆建设、博览群 书、船山学刊等刊物刊发了不少文章讨论、研究其学术成就。其中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更是集中收录了张门弟子,以及李学勤、章开沅、赵吉惠等学者 研究探讨其学术成就的文章,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内容涉及他在文献学、史 学,哲学、文字音韵训诂、清代学术史等领域的贡献,也有文章专门探讨他的治 学精神与研究方法。他的弟子刘筱红的博士论文张舜徽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全 方位探究了他的清学史研究。此外,为了长期、深入研究张舜徽先生的思想学术, 他生前长期供职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计划逐年编辑出版研究张舜徽 先生学术的论文集,论文可以涉及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也可论及其治学方法论、 人文情怀、教育思想、生平与学术等领域,论文集拟统一采用张舜徽学术研究 这一名称张舜徽学术研究( 第一辑) 已经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 版社于2 0 0 5 年1 2 月出版,收录了周国林、谢贵安、熊铁基、崔曙庭等人的1 9 篇论文。至于其他散见于各种学报、杂志的文章较多,不再一一罗列。 集中探讨张舜徽文献学研究且论述较精的单篇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赵吉惠 论张舜徽先生的历史文献观、顾志华卓有建树白成一家张舜徽教授文 。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专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 9 9 7 年版 9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1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献学成就评述母、周国林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o 、王余光张舜 徽先生的文献学成就。另外有一些文章,是专门就张先生的某本文献学著作 来谈的,其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有:王余光通释古书的又一典范读张舜 徽( 汉书艺文志通释) 。、王瑞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张舜徽先生中国 文献学) 读后。、顾志华试论( 中国文献学) 的价值与成就、姚伟钧张舜 徽与 中国文献学) 、李晓明( 广校雠略) 条辨、崔曙庭张舜徽先生( 汉书 艺文志通释) 的目录学成就。至于其他关于文献学研究综述、概述一类的文 章,以及各类文献学综合研究专著、文献学史,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张舜徽及其 中国文献学一书,但论述一般都较为简略。 张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留给后人丰厚的学术遗产,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 方法启发我们者良多。作为新时期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张先生在 文献学领域的贡献尤其巨大。本论文拟在前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上,集中讨论张先 生在文献学领域的贡献。第一、概述张舜徽生平,钩稽其一生中与学术研究有关 的重要人物、事迹。第二、详细、全面述评他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述,同 时也关注各著述之问的联系,不以偏概全,真实系统地反映张舜徽在文献学研究 方面的成果。第三、张舜徽被认为是古代文献学的传承与总结者,现代文献学的 奠基人,有必要结合他的生平、著述情况对其文献学研究的学术根基、研究方法、 贡献以及给后学带来的启示加以探讨。 。以上两文均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纪念专辑 o 载安徽丈学学报) 2 0 0 3 年第1 期 o 载图书与情报) 2 0 0 3 年第4 期 9 载文教资料 1 9 9 5 年第3 期南京师大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文教资料) 编辑室编辑发行 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7 年纪念专辑 掣以上四篇文章均载张舜徽学木研究( 第一辑)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2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第一章张舜徼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谈到:“故欲研究中国学术史,首须注重其心 性修养与人群实践。换言之,须从学者本身之实际人生来了解其学术若漫失了 学者其人,即无法深入了悟到其人之学。故研究中国学术史,必特别注意各学者 之人格,即学者其人之本身。”回本章通过对张舜徽生平中与他的学术研究有关的 重要人物、事迹的钩稽,结合其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对张舜徽学术思想的来源、 学术研究警趣和治学方法的形成做出描述。 第一节张舜徽的生平 张舜徽( 1 9 1 1 1 9 9 2 ) ,湖南省沅江县老屋村人,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为业的书 香世家,生于1 9 1 1 年8 月5 日,于1 9 9 2 年1 1 月2 7 日逝世,享年8 2 岁。终其 一生,张先生始终执著于读书、教书、著书三件大事,他所推崇的苟子中的 那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可视作他一生学术活动的总结之语。 中国古代称学识渊博的人为通人,以此类推,学问上融会贯通,在众多学术 领域里都取得卓越成绩的大学者的治学,便可称是。通入之学”。在治学上,张 先生赞赏通人之学,主张走博通之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勤奋治学, 以成为一位通人来自励。其实,张先生在生前就已经被同辈学人认为是当代不可 多得的“国学大师”、“通人之一。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张先生的不少重要论 著还没有出版时,著名学者曹聚仁( 1 9 0 0 - - 1 9 7 2 ) 先生在他的听涛声随笔中, 就已经把张先生的经史研究和国学大师钱穆( 宾四) ( 1 8 9 5 1 9 9 0 ) 先生相提并论: 虬”而张舜徽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曹先生还大量地引用了张 先生在清代扬州学记 中对扬州学派及清代学术的一些看法,并表示赞同。在 张先生去世以后不久,著名思想史家蔡尚思( 1 9 0 5 - ) 先生作通人张舜徽 一文以示怀念,他认为:。( 国学大师) 是指旧时所谓经,史、子,集等部图书都 读得多,也研究得深,而且有自己的见解的。这同时也可以叫作通人一。o 蔡 先生认为在解放之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 1 8 8 0 - 1 9 5 6 ) 、 o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8 4 页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6 年版,第2 8 7 页 。蔡尚思:通人张舜徽 载香港大公报 1 9 9 4 年2 月1 8 日第2 0 版艺林 3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张先生是无愧为有学问的通人的! ”o 能得到同辈学 人如此高的评价与认同,比得到后学的追慕推崇更为不易,由此亦折射出张先生 治学的博大气象。 张先生的祖父与父亲皆喜聚书、读书、藏书,经,史、子、集四部常见之书 他家中都很齐备,其中尤以清代朴学家的著作储藏较多,为幼年、青少年时期的 张先生提供了绝好的读书环境。 祖父张闻锦先生,字素如,号琴岩,于同治九年( 1 8 7 0 ) 乡试中举,同治十 三年( 1 8 7 4 ) 以殿试二甲授进士,曾在山西、福建等地任职;与王闽运( 1 8 3 3 1 9 1 6 ) 、 瞿鸿裰( 1 8 5 0 - 1 9 1 8 ) 、张百熙( 1 8 4 7 1 9 0 7 ) 等人相交甚笃,甲午战争中积劳卒 于榆关。 叔祖父张闻锐先生,饱读诗书,授徒终身,常以好学嘉许少年张舜徽,并教 授他读资治通鉴的方法,在做人为学方面,对少年时期的张舜徽产生了较大 影响。他的父亲张淮玉先生,字小岩,一生精研经史朴学,讲究做古文,尤长于 天文算法,曾于清末先后应聘出任中学、师范及优级师范学堂算学教习。在授课 之余,刻苦治学,撰写了( - - 进数考数根术、 循环小数新术等数学著作 父亲张淮玉先生刻苦自学的精神和治学方法的传授,使张先生获益良多。父 亲用文字蒙求教他识字;引导他用本草纲目上的图像与说文 对看, 明辨帅部、木部等较枯燥的内容;白天教读步天歌、摹绘三垣图,夜间一 同仰观天象,识记星宿的部位;指导他取史记夏、商、周本纪和佶屈聱牙的 尚书相关部分对读,解决了尚书难读的问题;教他学文写作,手抄熟读 先从唐宋人作品读起( 张淮玉先生认为唐宋人的文章文辞条达舒畅,适宜于初 学者阅读。从唐宋开始逐渐上溯到两汉,再探源于周秦,这样的顺序更具逻辑性 更加合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张先生刚开始接触的是韩愈 ( 7 6 8 8 2 4 ) 、王安石( 1 0 2 1 1 0 8 6 ) 、苏轼( 1 0 3 6 1 1 0 1 ) 的长篇文字,后渐上溯 到贾谊( 前2 0 0 - 前1 6 8 ) 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读文常用的本子是古文 辞类纂及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读史时要求必须熟览资治通 鉴:同时父亲要求他用写长篇论说或记事之篇记日记的方法来练习作文,并手 抄马端临( 1 2 5 4 1 3 2 3 ) 文献通考序二十四篇,读之成诵;命他诵习唐诗三 百首、古诗源、绝妙好词笺、词谱诸书,借以掌握诗词基本格律。 o 蔡尚恩:通人张舜擞 ,载香港大公报 1 9 9 4 年2 月1 8 日第2 0 版艺林 4 巨虹:张舜敲及其文献学研究 张淮玉先生在经史旧学方面功底湛深,但他对新学、新出版物也同样十分留 心。“尝自颜其书室日新斋。时时为舜徽言日新又新之义。”。他为张先生订阅了 东方杂志、学衡杂志、少年杂志等新出版物,并购买商务印书馆所出版 的,用明白晓畅、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编写的中学国文、 历史教科书供其阅 读。张先生抄录书中佳篇为一册,并时常仿效这些明白晓畅的文体作文张淮玉 先生案头放置的严复( 1 8 5 3 1 9 2 1 ) 、梁启超( 1 8 7 3 - 1 9 2 9 ) 、蔡元培( 1 8 6 8 - 1 9 4 0 ) 、 胡适( 1 8 9 1 1 9 6 2 ) 等人的著述,也被张先生不时拿来翻阅。他接触梁启超所著 清代学术概论,也是在这一时期,由此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后来 的治学过程中做出很大成就,亦是自此而始o 张先生曾笑言自己连小学毕业文凭都没有,没有受过系统而完整的学校教 育,属于“自学成才”一派不过他从幼年起就有幸受到父亲张淮玉先生有意识、 有针对性的言传身教。父亲刻苦自学的精神,对新旧学的博涉广营,识字、读书、 作文等方面治学方法的传授,实在为张先生日后的读书治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使他终生受益非浅。这远非一般学校普及性的教育可比l 可惜张淮玉先生年未半 百因病而逝,张先生于1 7 岁未及弱冠之时痛失了严父兼良师 张先生一生讲求“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以。读书如克名城”来激励 自己苦学,从凌晨四点直到深夜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读书、教书、著书,这 一切在他青少年时期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之洞( 1 8 3 7 - 1 9 0 9 ) 的书目答问一书书末附有清代学者姓名略,开 头就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张舜徽先生对此深信不疑,并严格按照此顺序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地做学问。他 先从传统的小学,即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入手,1 5 岁时取王筠( 1 7 8 4 - 1 8 5 4 ) 说文句读、 说文释例,段玉裁( 1 7 3 5 - 1 8 1 5 ) 说文注,郝懿行( 1 7 5 7 - 1 8 2 5 ) 尔雅义疏通读一过并作了礼记。1 7 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了尔 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懿行尔雅义疏的不足之处,是为先生自抒心得、撰 述考证文字的开端。自此,张先生以小学为初阶,进入到经传子史与文辞的诵习, 由小学入经学再入史学,成长为博通的一代国学大师,确属顺理成章。 父亲张淮玉先生去世后,1 7 岁的张舜徽负笈出游长沙,求师访友。不久应 。张舜徽:阔业篇庭闱受学记 ,载周国林编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选 ,中茸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3 3 5 页 。张舜舷先生在清代学术方面的研究成就,他的弟子刘筱红在其博士论文张舜徽与清代学术研究 ( 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第1 版) 中有详细论述,可参看 5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四姑夫余嘉锡( 1 8 8 3 1 9 5 5 ) 之招前往北京求学。 1 9 3 2 年秋,张先生返回湖南长沙,应聘执教于文艺、兑泽、雅礼等中学的 高中部,担任语文,历史课程教员达9 年之久。授课时间虽长,先生于课余仍坚 持自学,专意读书,他这一段时间涉览的书籍,以史部诸书为主。精读了史记、 两汉书、三国志,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并发愿于3 5 岁前读完全史 。二十四史”。张先生用百衲本二十四史校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日尽一卷, 积历十载,全史校毕,时年3 3 岁。读书如克名城”的信念在张先生心中更加坚 定了,自此更加不畏读大书,研究周秦诸子,读历代文集、笔记,都是大胆地周 览纵观,厚植学问根基。 1 9 4 1 年,张先生应聘出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从此他开始在大 学任教。1 9 4 3 年任北平民国学院中文系教授。1 9 4 5 年,张先生对古今流别、书 籍体例、释例进行研究的成果广校雠略一百篇在湖南长沙排印出版,是他 3 0 岁以前的治学小结,也是梳理两千多年学术流别的一部文献学著作。 1 9 3 2 年到1 9 4 6 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张先生一直辗转授课于故乡湖南的中学、 大学。在此期问,众多湘中前辈学者与他交流往还,论学辩难,互相切磋,使他 获益不浅。张先生在其日后所写的忆往篇湘贤亲炙录o 中较为详细地回忆 了自己与这些前辈学者交游的情形,依次按自己与他们相识的前后顺序排列。其 中有一些学者相识较早,在北京时已经有来往,有一些学者是授课家乡时才结识 的,他们依次是;余嘉锡、孙文昱、席启弱( 1 8 6 9 - 1 9 6 6 ) 、李白华、徐桢立 ( 1 8 8 5 1 9 5 2 ) 、罗羧、杨树达、骆鸿凯、黎锦熙、曹典球( 1 8 7 7 - 1 9 6 0 ) 、李肖聃 ( 1 8 8 1 1 9 5 3 ) 、王啸苏( 约1 8 8 3 一约1 9 4 9 ) 、刘宗向( 1 8 7 9 - 1 9 5 1 ) 、曾运乾 ( 1 8 8 4 1 9 4 5 ) 、陈鼎忠、马宗霍( 1 8 9 7 1 9 7 6 ) 、辛树帜( 1 8 8 4 - 1 9 7 7 ) 、任凯南 ( 1 8 8 4 1 9 4 9 ) 、刘永济( 1 8 8 7 1 9 6 6 ) 、谭戒甫( 1 8 8 7 1 9 7 4 ) 诸先生,共二十位 前辈学者 当时的张先生虽然还很年轻,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扎实的学术功底 给这些湘中前辈学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学者也竭自己所能,从为人、 读书、治学、授课等各个方面去关怀、帮助他,使他的学问又上了一层楼。 1 9 4 6 年。张先生应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辛树帜先生之邀,接受了兰大的聘 任。临行前,辞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职务不久的湘潭籍著名学者黎锦熙先生致信 继任院长易价先生,对张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建议请他兼任西北师范学院 。周国林;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选 ,中国青年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3 4 3 3 6 4 页 6 巨虹;张舜教及其文献学研究 教授。这样,年仅3 5 岁的张舜徽成为两校年龄最小的教授。 张先生在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授课时,兼文,史两系课程,所授课程有 “国学概论气“校雠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并经常应邀为学生作学术 讲演,曾经讲过。广义的文学”、“左襄文公在湖南”、“论偏才与通才”等题目。 先生深厚的学术根底、广博的学术见识,使他很快成为为学生解困释惑、指点路 径的名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尽管教学花去他不少时间,却也给予他丰厚的回 报。他每讲一门课程,便是他又一部学术著作孕育或成形之时。 1 9 4 9 年,张先生执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任教授。1 9 5 1 年随校并 入华中大学( 后改称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一直任历史系教授,直到 逝世。其间,于1 9 5 0 年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一年;1 9 7 9 年发起和创 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并任会长十年;于1 9 8 3 年创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 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近十年。1 9 8 1 年国务院评定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时,张先 生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首批获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在解放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先生从事了浩繁的学术研究,一生笔耕不辍, 成果卓著,著述字数总计超过一千万字,已出版书籍二十四部( 含五十多种著作) , 超过八百五十万字,内容涉及小学、经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等各个方面作 为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先生在文史哲诸领域均留有传世著作:小 学方面有说文解字约注;治经学所得有 郑学丛著;治周秦诸子得周秦道 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治文集笔记得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 史学方面有史学三书平议,中华人民通史;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 献学著作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释例、汉书艺文志通释、 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另有收录历年所作专篇论著、群书序跋、友朋书札的 旧学辑存、初庵学术讲论集以及论艺论学的爱晚庐随笔。 1 9 9 2 年1 1 月2 7 日凌晨5 时许,张先生因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而猝然逝世于 寓所卧榻,终年8 2 岁。 除了父亲张淮玉先生,还有三位先生对张先生的学术生涯产生过深刻的影 响在早年求学北京的这一阶段,以姑父余嘉锡产生的影响最大。余先生当时担 任辅仁大学的教授,同时也在北大、北师大兼课,与他交往的通人硕学、专家学 者很多。住在余宅的张先生可以随时与余先生讨论学术,向他请质疑义;此外, 经余先生介绍,张先生还结识了当时在京的许多名流学者:如陈寅恪 ( 1 8 9 0 - - 1 9 6 9 ) 、张尔田( 1 8 7 4 1 9 4 5 ) ,专长文字训诂的沈兼士( 1 8 8 6 1 9 4 7 ) ,专 7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长音韵学的钱玄同( 1 8 8 7 1 9 3 9 ) ,专长经学的吴承仕( 1 8 8 1 9 3 9 ) ,史学有陈垣 ( 1 8 8 0 - - 1 9 7 1 ) 、邓之诚( 1 8 8 7 - 1 9 6 0 ) 、文辞有高步瀛( 1 8 7 3 - 1 9 4 0 ) ,金石学有马 衡( 1 8 8 1 1 9 5 5 ) 。另外,杨树达( 1 8 8 5 - 1 9 5 6 ) 、黎锦熙( 1 8 9 0 1 9 7 8 ) 、骆鸿凯、 孙人和等几位来自湖湘的前辈学者当时也在北京各大学任教,张先生常在星期天 赴各先生家拜访,前往请教,论学质疑,获益良多张先生一生虽然没有接受过 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获得了转益多师的弥足珍贵的机缘,学问得以大进,见识 也得以高人一等。 张先生离开北京返回长沙后,余嘉锡先生曾“手书阎潜丘所集陶贞白、皇甫 士安的话: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为五尺楹帖。而系 以四百多字的长跋。”余先生这样做的深意在于鞭策、告诫张先生不可沉溺于名 物训诂而忘了其他,应“务其大者远者”余先生治学的博大气象和严肃认真的 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张先生,使他获益终生。1 9 8 1 年张先生在自己所写的湘贤 亲炙录中回忆这段往事时,曾无限感慨地说:“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 此时。诸老先生成以孺子可教而不屏弃之者,皆( 余) 先生揄扬绍介之力也。”o 除父亲张淮玉先生之外,对张先生学术生涯影响深刻的第二位先生,便是杨 树达先生。他结识杨先生是在姑父余嘉锡先生家中,杨先生当时任教于清华大学, 是余家的常客。张先生常向杨先生请教,两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他对 杨先生的评价甚高:“平生所识老一辈的学者名流,算来不是太少而亲炙最久, 感慕最深,治学著书最勤的,首推杨遇夫( 树达) 先生。”o 杨先生循循善诱,每 寓教诲于奖励之中奖掖后学的精神,对张先生影响颇大。张先生在日后对待学生、 后辈学子时,也是以杨先生为榜样。鼓励为主,促其上进。 对张先生学术生涯影响深刻的第三位先生是顾颉刚( 1 8 9 3 - 1 9 8 0 ) 先生,也 是他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学者。他们之问并没有师生和世交的关系。顾先生长张先 生1 8 岁,是学术界的前辈,但他十分谦退,无论是面谈还是通信,都十分客气。 几乎张先生每有新作出版,顾先生都会写信予以赞许和祝贺张先生所写的中 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于1 9 6 2 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后,顾颉刚先生得见此书, 便来信称为“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 。张舜徽:忆往篇诚挚的仰慕深切的怀念一纪念余嘉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载周国林编 张舜徽 学术文化随笔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牍,第3 7 4 页 。周国林: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4 4 - 3 4 5 页 。张舜徽:t 忆往篇奖掖后学循循善诱的前辈风规一回忆杨树达二三事 ,兕周罾林编张舜徽学术文 化随笔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6 5 页 8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o 扬州学记和修 订本广校雠略于1 9 6 2 年、1 9 6 3 年先后在上海、北京出版后,顾先生又写信 奖许张先生说:。信条理中国学术,惟先生为当行也。晚近青年欲治国故,苦不 得其津涯,得大作为之引导,使始终本末,具见其全,不致误入歧途,汗漫无归, 不胜为之欣幸。口清人文集别录在北京出版后,顾先生亦写信称:“先生所 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辆轩语、书目答问之上 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 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 顾先生的这种豁然大度、 奖掖人才的精神,最为张先生仰慕和佩服;顾先生在奖励后进的过程中,亦时时 寓以鞭策,更让张先生感念不已。他的清人笔记条辨一书,便是在顾颉刚先 生的敦劝下努力完成的。 第二节张舜徽学术成就总体评价 张舜徽先生是2 0 世纪我国的人文学者中为数不多的,经由博通之路而登上 学术高峰的这一类型学者中的典型代表。他被时贤及后人视为“国学大师气“通 人”,一生以学术与教育为生命,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在传统学术研究方面, 他涉足的学术领域非常宽广,在各个相关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献学研究贯穿了张舜徽先生学术生涯的始终,5 0 余年笔耕不辍写就的一 系列相关著作,不但全面总结了古代校雠学,而且系统建构了新时代的文献学, 对2 0 世纪后半叶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9 4 5 年长沙排印本广 校雠略,是张先生推广发扬宋代郑樵的通志校雠略而成的文献学著作, 凡五卷一百篇,讨论了校雠学、古代书籍流传、汉唐宋清学术成就各方面的相关 问题。1 9 5 5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介绍古代典 籍的教材,1 9 8 0 年又推出其修订本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在这本书中,张先生 试图突破传统四部分类法,对典籍进行了新的分类,力求从新的角度研究古籍。 提要、别录是历代文献家、藏书家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和体例,张先生1 9 6 3 年出版的清人文集别录一书录存清人文集六百家,每篇叙录“辄好考作者行 事,记书中要旨,究其论证之得失,核其学识之浅深。此书可视为一部难得的 。张舜徽:忆往篇怀念颉刚先生学习颉刚先生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九十周年,载周国林编张 舜徽学术文化随笔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6 9 - 3 7 0 页 。周国林: 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7 0 页 。周国林: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7 0 页 9 巨虹:张舜簸及其文献学研究 汇集清人文集精华的提要性质的佳作。1 9 8 6 年出版的清人笔记条辨,可看作 叙录的一种变体,收清人笔记一百家,分为十卷,略依时代先后而编排。汉书艺 文志从唐代开始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历代学者对它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几乎 连续不断。张先生早年作了汉书艺文志释例,从甄审、著录、叙次、标题、 注记五个方面分析( - h 略与汉志的异同,总结出了汉志的某些义例。 1 9 9 0 年出版的汉书艺文志通释,则是对汉志作了全面的疏证,立足于史 实并作出了自己的评断,旁征博引,建树颇多,是张先生晚年的又一部文献学力 作。在兰州期间,张先生曾以“国学概论”课的讲义为基础整理成四库提要叙 讲疏,选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做了 学术源流的考辨工作,与一般的文字注释不可同日而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 9 8 2 年由中州书画社出版的中国文献学一书被视为范式,这本书构建了文献学的 基本框架,在体例和内容方面都很完备。全书共1 2 编,分6 0 章,是张先生多年 的文献学研究心得,确定了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总结出前人整理文献的成绩和 经验,并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本书被时贤及后人誉为2 0 世纪文献学 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标志了中国文献学的最后确立,实为不刊之论。张先生还 选编了文献学论著辑要一书,1 9 8 1 年先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内部刊行, 1 9 8 5 年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该书从历代古籍中选择了历代学者关 于文献学的论著一百二十篇,涉及避讳、方志、敦煌学、金石学、文字学等,对 古籍整理工作者有较大帮助和指导作用。 张先生在文字学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方面,1 9 8 3 年中州书画社出版的影印手稿本说文解字约注( 上、中、下) 是他积4 0 年心 血治说文的结晶,可以称得上是现代治说文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约 注一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研究说文的新水平并凝结着张先 生的无数创见,对历代注说文的专著进行了一次总结性的疏证工作。1 9 9 0 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说文解字导读一书则是普及性读物,引导读者入门 经学领域,张先生在青年时期就曾经集中精力研究毛诗、三礼,对郑 玄之学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1 9 8 4 年齐鲁书社出版的郑学丛著便是张先生 在经学研究中的代表作,介绍经学知识,阐明郑玄校经的方法、注经的体例以及 郑玄的贡献。本书是一部总结“郑学”的著作,填补了清末以来郑学研究的空白 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和探讨,也与张先生的学术生涯相始终。他早年就曾有 改修清史的宏愿,对清代学术史用功亦深。他曾经涉猎清人文集一千多种,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写成清人文集别录;又精研清人笔记三百余家,成清人笔记条辨,此二书 可视作研究清代学术史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撰有 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 等有关清代学术的专题研究成果1 9 9 1 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清儒学记一书 则是张先生研究清代学术成果的总结性专著,从宏观上对清代学术史作了辨章学 术、考镜源流的整体考察,可与梁启超、钱穆二先生的同名代表作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鼎足而立。 在哲学领域,张先生的力作是1 9 8 2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周秦道论发微 和收入旧学辑存( 齐鲁书社1 9 8 8 年版) 一书的周秦政论类要。通过对周 秦诸子“道”与“道论”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重要命题的客观历史分析,揭示 了周秦“道论”的深刻历史内涵;将周秦诸子有关的名言警句摘录并分类编捧, 加以笺释,有独到见解。 张先生在史学领域的成就是卓著的,“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是他对自 己的评价。1 9 5 5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1 9 8 0 年修订再 版,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一书,主要介绍一些重要史籍。1 9 5 6 年湖 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论文集,收录集中讨论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史料 处理问题的论文十篇,并附载信札一束。1 9 6 2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主要谈了校读古籍的基本条件,校书、读书方法,辨伪 和辑佚的一些问题。1 9 8 3 年中华书局出版史学三书平议一书,是张先生在 史学史领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是他平日研读史通、通志、文史通义三 书的结晶,对史学史研究有很高参考价值。总结劳动人民贡献的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创物志一书于1 9 8 4 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从农业、饮食、建筑、 艺术、水利等各个方面总结了人民的成就。1 9 8 9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所出的中 华人民通史( 上、中、下) 是张先生史学领域研究成就的全面总结全书打破 了王朝体系,以事物为记载中心,以人民为历史主人,分。地理”、“社会”、。创 造”、“制度。学艺”、。人物”六编写成,是一部真正为人民而写的“通史”。 本书于1 9 9 0 年获得全国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总之,张先生的学术研究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发端于许慎、郑玄, 汇通了汉学、宋学,在清学研究中得以总结。“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o 、博 大精深、文史兼通是先生学术研究的显著特点。张先生平日常以黄梨洲论学之言: 。张舜徽:旧学辑存- 叙目,载张舜徽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6 1 页 1 1 巨虹:张舜徽及其文献学研究 “析之者愈精,逃之者愈巧”。来警醒自己不可把研究内容划分过细。他主张在 学术研究中应力求“由博返约”,扎实地掌握学术常识,然后才可从事专门性的 研究。 1 9 8 1 年8 月,张先生在自强不息壮心未已o 一文中,总结了自己长期 治学过程中有关学术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一、从练基本功做起。将做学问的 基础打好;二、有所取必有所弃,不要因其他爱好分散治学精力;三、要把做学 问的范围推广,不可走太狭窄的路:四、除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书。以扩 大求知领域;五、研究成果多由积累而来,不可急于求成;六、恒心、毅力、耐 性、信念、傻气五者,是坚持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七、做学问是终身之事,努 力不懈地干下去。”这些都是张先生数十年治学过程中的切身感受,话语虽然朴 实无华,但对于有志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学子来说,却不啻于金玉良言、指路明 灯张先生有一个极好的学习习惯,在读书时既动脑又动手,勤作笔记,长年不 懈地记录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张先生的不少著作都不是预先拟定了一个题目然后 着手撰述的,而是将积累己久的材料、读书笔记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改造制作,使之成为有系统、有义例的专著。 张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他的学术品德也同样被时贤及后人 所称道。他“视学术为生命,不为名不为利,生命不息、著述不止。继承和发扬 了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那种遗世独立的人格和献身学术的精神”。;他在学术研 究中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做学问不为任何政治或经济的势利所驱使:在任何 环境下。包括在文革十年的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