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杨炫之《永宁寺》译文.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8/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1.gif)
![北魏杨炫之《永宁寺》译文.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8/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2.gif)
![北魏杨炫之《永宁寺》译文.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8/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3.gif)
![北魏杨炫之《永宁寺》译文.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8/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c9599544-fee2-4389-a6b4-6dc4abc999ca4.gif)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寺庙简介洛阳永宁寺是在北魏后期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被焚毁,现已不存,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15公里的汉魏洛阳城址内。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是现存最高木塔山西应县木塔高度(塔高67.31米)的两倍。 永宁寺是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重要佛寺故址。当时位于北魏宫城的西南侧占地面积达9万平方米。它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永熙三年(534)被大火焚毁。 永宁寺遗址中央迄今尚存塔基遗迹为高大的土台当地俗称木宁寺或木塔寺清代误定为陵冢树“汉质帝静陵”碑至今碑石犹存。遗址于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察19791981年发掘。 建筑遗迹寺院围墙经勘察平面长方形南北305米东西260米。塔基位于围墙内正中部位平面呈方形。塔北有一片较大的夯土台基遗迹东西60馀米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以上为正殿基址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该殿豪华绚丽可与宫廷中的太极殿相比两侧向南延伸连接东西廊檐。围墙内正南又有一处殿基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围墙南壁正中是寺院的山门面阔7间进深2间正对著佛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门上原有门楼三层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又记围墙的东西北三壁亦各有一门均直对佛塔东西两门各有门楼二层北门无楼似乌头门遗迹今已不明。永宁寺遗址的山门佛塔及正殿均位于中轴线上而以塔为中心殿在塔後这是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典型布局。 佛塔塔基永宁寺塔为木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原为九级举高九十丈( 水经注谷水条又记为四十九丈)今仅留塔基。塔基夯筑平面略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基座东西101米南北98米高度超过2.5米。在下层基座正中筑上层基座平面方形边长38.2米高2.2米。台基四边用青石垒砌压边基座四面均设踏道。原来基座四周应绕置石栏现仅在其附近散见一些石栏构件。 木塔建于上层基座上现尚存方形础石124个分内外5圈排列整齐有序皆呈正方形的网格式。除外圈檐柱每柱下只置一石外其馀诸圈础石皆用上下三重平石叠砌而成包砌在夯土层中最上重的平石刻有榫槽以使立柱固定。在第四圈础石内筑成土坯垒砌的方形实心体为木塔的中心柱边长20米残高3.6米。在其东西南三面各开5龕每龕都设在两柱之间宽约1.8米进深2030厘米呈弧形。龕内原有塑像今仅存残块。中心柱北面没有壁龕只见方形柱槽原应为支架木梯的登塔之处。 檐墙外涂丹朱内绘彩色壁画。壁画内容有菩提树背光和莲花化生等佛教题材。塔基地面铺有一层较厚的白灰硬面。在檐墙残基与白灰地面处保存有门窗的遗痕按门窗遗痕及每面10个檐柱推算木塔底层外檐每面应面阔9间与“三窗六门”的记载相吻合。 塔基遗物有大量佛教泥塑残像还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佛教泥塑残像有大小两种大像较少有佛和菩萨造像。小像出土约300馀件多为贴置墙壁上的“影塑”包括飞天菩萨比丘以及世俗供养人像有高冠大履褒衣博带的上层人物及其侍从文吏和武士等。这批泥塑造型精致形态生动超出同时期石窟中泥塑的艺术水平是北朝雕塑艺术的精品。建筑材料中有饰狮子纹的贴砖瓦当多为宝装莲花纹变体莲纹和莲花化生等图案其题材均与佛教艺术有关。 1979年对永宁寺的塔基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佛教泥塑残像。泥塑残像分大小两种:大像较少,只有佛和菩萨像的残件,无法复原;小像较多,约 300余件,多为贴置墙壁上的影塑。塑像头高约7厘米, 体高约15厘米。全系手工塑制,泥质细腻,淘洗匀净,由于曾遭大火焚烧,现在已成坚硬的陶质。从头像看,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菩萨、弟子、飞天等;另一类是世俗供养人,包括众多的文武官员和男女侍仆、侍卫武士等,模拟着皇室供养佛的行列。泥塑的面貌传神,富有个性,人物的发髻、冠帽、衣袍、鞋履等,刻画得细致逼真,代表了当时泥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史料记载北魏杨炫之著永宁寺文描述如下: 永宁寺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子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11)。国子学南有宗正寺(12),寺南有太庙(13),庙南有护军府(14),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15),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16),曹南有九级府(17),府南有太社(18),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19)。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20),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21)。上有金刹(22),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23),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24), 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25)。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26)。复有铁鏁四道(27),引刹向浮图四角,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28)。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29),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30),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31),殚土木之工(32),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33),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34),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35)。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36),难得而言。栝柏椿松(37),扶疏檐溜(38)。丛竹香草,布护阶墀(39)。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40),兜率净宫(41),莫尚于斯也(42)。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43),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44)。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璅(45),赫奕华丽(46)。拱门有四力士、四师子(47),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48),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49)。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50),京邑行人,多庇其下(51)。路断飞尘(52),不由渰云之润(53);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54)? 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55)。景,字永昌,河内人也(56)。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57),为高祖所器(58),拔为律博士(59);刑法疑狱,多访于景。正始初(60),诏刊律令(61),永作通式,敕景共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62)。又诏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63)。景讨正科条(64),商榷古今,甚有伦序(65),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经途里邑之号。出除长安令(66),时人比之潘岳(67)。其后历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68)。学徒以为荣焉。景入参近侍(69),出为侯牧(70),居室贫俭,事等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满架。所著文集数百馀篇,给事中封伯作序(71),行于世。 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72)。 炫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73),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74),波斯国胡人也(75)。起自荒裔(76),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77),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78),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79)。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80),合掌连日。 至孝昌二年中(81),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馀。复命工匠,更铸新瓶。全文翻译: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译文: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令人修建的。(这寺)坐落在宫城南边的正门一里外供皇帝出入经过的街道西面。这个寺的东边是太尉府邸,西面对着永康里街,南边便是昭玄曹,北边与御史台为邻。寺中间有一座九层浮屠塔,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整个塔高九十丈。塔顶的柱高十丈,离地面有千尺的距离。虽距离京师有百里远,但(在京师)已能隐约看见它。初修建时打地基一直到深土下,发现三十躯金像。太后认为这是佛法的征兆,告诫她修塔花费过度。柱子上由一个金宝瓶子,可以装下二十五石的东西。宝瓶下有承漏金盘三十层,周边都镶垂着金铎,又有铁锁四道,引 着柱子指向浮图。四角的锁上也有金铎,铎有一可容纳一石粮食的瓮般大小。浮图共有九级,每一个角都悬有金铎,一共有一百二十个铎。浮图有四面,每一面有三扇门和六格窗,门都是朱漆的。扉扇上,有五行金钉,十二扇门二十四格窗,一共有五千四百枚金钉;又用金锁来做门上用以衔锁的兽面底盘锁钮。用尽了所有的功夫来做土木功夫,想尽了所有精巧的造型。(形容建塔工程之大,造型之巧)百姓来此拜佛求事所有的活动非常的精妙,简直不可思议。彩绘的柱子,金掣的锁钮,(华丽)让人惊讶。在有大风的晚上,宝铎也随和着鸣叫,铿锵的声音十余里外也能听见。浮图北边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殿中间有一躯长八丈的金像,殿里有十躯金像,彩绘的像三躯,金线织成的像五躯,玉像二躯。(这些像)做工精巧,当时没有可比的。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饰的屋梁,粉刷的墙壁,镂刻着图纹的门,雕饰着花纹的窗户,很难用笔墨形容。柏松等各种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掩了屋檐;丛生的竹子,散发香味的草,铺满了台阶。因此常景碑上说:“即使须弥山的宝殿,高幢之所,也比不过这里。”外国所献的经像,都藏在这座寺里。寺院墙壁都是用短椽加瓦覆盖做成的,就像今天的宫墙。院四面各开有一门。南门有三层楼,三条道,门高二十丈,形状像今天皇宫的正南门。绘有云气仙灵的图画。墙上饰有的金制的青锁链,色彩辉赫华丽;门两侧有四力士,四狮子雕饰,用金银,珠玉装饰,美盛而鲜丽明亮,世上从未听过。东西两门,也是这样的建筑,不同的是,只有两层楼。北门只有一道,上面门有楼,像学宫的外门乌头门。四座门外,种植了青槐,引青水横贯其间,路过京郊的行人,很多都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