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文档资料]_第1页
日本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文档资料]_第2页
日本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文档资料]_第3页
日本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文档资料]_第4页
日本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政策失误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资产泡沫。上世纪 70 年代,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时期。为应对日元快速升值带来的 “ 升值型不景气 ” ,日本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导致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回溯日本经济转型过程中资产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历史,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转型 期简要回顾 二战后,日本曾出现近 2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至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 GDP 年均增速达到 10%。 1973 年 10 月 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到 1973 年底,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 美元猛升至 11.651 美元,涨幅近 4 倍。石油危机大大增加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 19731975 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出下降了 14%,日本下降了 20%以上, 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明显放慢。 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受到的打击最重(经济增速下降了近 10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对石油过度依赖。当时日本工业和家庭生活已广泛采用石油,而石油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 1973 年日本进口石油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 89.9%,对外依赖程度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原油价格上升过快,使日本经济陷入滞涨。而日本政府为抑制高物价采取的紧缩政策,又抑制了国内需求,造成大量行业过剩和失业。另一方面,原油用汇大幅增加,为日本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与石油危机并存的,是劳动力的短缺以 及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时为了减少公害又必须增加的环境成本。这些限制性因素,使过去日本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日本经济进入转型期。 1973 年之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宣告结束。即便 1975 年以后经济开始复苏,也无法回到 19551973 年的增长水平。19741984 年期间,日本的 GDP 平均增速降至 4%。 二、日本经济转型时期的资产泡沫 1971 年 8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由于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很不稳定,严重损害了 各国经济。 1985 年 9 月,发达 5 国(美、日、德、英、法)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建立了汇兑协调干预机制。美国为改变对日本和欧洲出口大幅度赤字的局面,强压日元和欧元兑美元升值。最终 5 国达成各主要货币兑美元汇率有秩序升值的协议即 “ 广场协议 ” 。会后,各国开始实施 “ 协调干预 ” (即卖出美元买入本国货币)。与此同时,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美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引导长期国债利率下行。 1985 年 9 月至 1986 年 8月的一年之内,美联储四次下调法定利率(从 7.5%降至5.5%)。 30 年期美国的国债利率随之下降,由 10.8%降为7.3%。同期日本长期国债利率为 5.8%,利差达到 5 个百分点。至 1985 年底,利差缩小到 4%, 1986 年夏又进一步缩小到 2%。两国长期利差的缩小降低了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的压力,强化了 “ 协调干预 ” 的政策效果。签订 “ 广场协议 ”时,美元汇率为 1 美元兑 240 日元,到 1985 年末日元便升值到 1200 ,到 1986 年夏则突破了 150 大关。日元汇率持续升值,对其出口产生重大冲击。 1986 年日本 GDP 增速由上年的6.33%下滑到 2.83%,史称 “ 升值萧条 ” 。 欧洲诸国情况与日本大体相同,均面临经济减速的沉重压 力,同时各国均认为,让美元贬值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基于此, 1987 年 2 月, G5 在巴黎卢浮宫召开会议并达成“ 卢浮宫协议 ” 。该协议表示,美元进一步贬值将对贸易黑字国带来经济萧条,并引发美国的通胀。为防止美元过度贬值,贸易黑字国需同步降息,美国则反向操作上调利率。自1986 年 11 月至 1987 年 2 月,日本两度下调基准利率至前所未有的 2.5%超低水平(前西德降至 3%),美国则于 1987 年 5月首次上调基准利率至 6%。这些调整措施,使一度缩小到 2%的两国长期利差重新扩大至 5%。 1987 年年中,日本从 “ 升值萧条 ” 中脱身,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为防止通胀,日本银行和西德中央银行开始通过金融市场调节引导市场利率上行。 1987 年 5 月至 9 月末,日本长期国债利率由 3.9%上升至 6.7%,西德则由 5.4%上升至6.6%。日本中央银行还准备在年底前上调基准利率以避免金融缓和过度。但不幸的是, 1987 年 10 月 19 日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爆发了 “ 黑色星期一 ” ,股票和债券价格同时暴跌,金融市场利率跳升,美元加速贬值进入 1 美元兑 130 日元区间。资金突然从纽约市场涌向海外。为应对 “ 黑色星期一 ”的波及影响,日本银行不得不动员各种金融调节手段为市场提供资金,压低市场利率,同时在外汇市场大量购入美元卖出日元以支持美元汇率。 G5、 G7 各国彻夜联络协调,用 24 小时消除了再度发生上世纪 20 年代末期大危机的恐慌。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正是这种 “ 政策协调的胜利 ” 拉开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序幕。 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日本银行和德国中央银行放弃了引导市场利率上行的努力,与其他发达国家一起推动市场利率下行。 1987 年 12 月,西德率先将基准利率下调至 2.5%。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由 6.7%下调至 4.2%。由于短期内就消除了恐慌,危机对市场预期的打击很小,使得各国央行 的同步降息对刺激景气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央银行方面看,原来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也被危机冲淡,在政策操作上进一步纵容了景气加速上行。事实上, 1988 年各国经济复苏明显,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 4.3%回复到 6.2%,西德由 1.5%上升至 3.7%,美国由 3.1%上升至 3.9%,三国的经济增长均超出了实力和潜在增长率。对此,西德最早作出反应,于 1988 年的7 月和 8 月两次上调基准利率至 3.5%, 1989 年后进一步上调至 4.5%。美联储则于 1988 年 9 月上调基准利率至 6%。但是在日本,由于担心日元继续升值影响经济( 1988 年 5 月达到1 美元兑 120 日元),央行迟迟不敢出手调整利率。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海外净资产数量也是全球第一。日本央行认为,一旦加息,就将加剧日本的贸易顺差,净资产也难以向海外回流,进而导致美元汇率暴跌和世界金融市场危机。这次政策调整的迟滞导致 “ 永久低利率神话 ” 的产生,而 “ 永久低利率神话 ” 正是日本资产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 19861987 年间,日本地价和股价出现上升。但这一时期的资产价格上升是有基础条件支撑的,主要由景气复苏导致。但是 1988 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尽管企业业绩持 续好转,但仍不足以支撑地价和股价的暴涨。 19881990 的 3 年内,东京、大阪、名古屋周边地价上涨了 22.5 倍;日经指数由 25000 点上升至 38000 点。除了“ 资产泡沫 ” 以外,任何用词都无法解释这种暴涨。在泡沫经济时期,证券公司和银行起到了助推作用。证券公司相信“ 永久低利率神话 ” ,劝诱客户购买股票;银行忘记经营的审慎原则,大量吸收客户资金并十分草率地投放信贷。因为对于银行来说, “ 永久低利率 ” 就意味着 “ 永久贷款难 ” 。由于担心资金难以投放,银行大量购入土地、股票和高级艺术品。同时客户只要以土地或股票担保,就可 以投放信贷而忽略对资金用途和安全性的审查。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用伪造证书担保融资、对个人超出常理的巨额融资事件频有发生。在证券公司和银行的引导下,大量非银行机构也加入了各种炒作的行列,大企业则用超低成本融得资金,将其中一部分用于本业以外的资产投资。可以说,整个日本社会都沉浸在资产泡沫的迷乱之中。 1989 年 5 月,日本中央银行终于开始加息,当年 12 月,利率水平已经达到 4.25%。可是市场仍然坚信 “ 永久低利率神话 ” ,认为只要美联储下调利率,日本央行马上会紧跟着下调利率。 上述神话破灭于 1990 年初。由于美 联储并未采取市场人士期盼已久的降息行动,相反由于担心通胀反而在年初开始加息,欧洲市场利率也开始上升。 1990 年 2 月,日本央行第四次加息的传言遍布市场。人们从梦中惊醒,方知金融缓和已经转向金融紧缩。市场利率率先反应,长期国债收益率从 5.5%快速上升至 7.2%(意味着债券价格暴跌),根据股票价格与长期债券收益率的关系,收益率上升了 31%( 7.2%除以5.5%),股价也将下跌 31%。果然,从 1990 年 1 月起日经指数开始暴跌(至同年 4 月跌至 29000 点)。同时日元汇率由升转跌,形成债券、股票、汇率三类金融产品价格齐 跌的局面。 1990 年 3 月,日本银行第四次加息如期而至,且一次加息 1 个百分点至 5.2%。 1990 年 5 月,债券和股票稍微稳定,国债收益率回到 6%区间,日经指数回到 32000 点附近,下跌的日元汇率也开始趋稳。但是好景不长,同年 8 月爆发了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 “ 海湾危机 ” 。这次危机使日本原已存在的人工成本、物流成本上升的问题更为突出,消费物价开始节节攀升。为应对通胀,日本央行再次加息 0.75%使基准利率达到 6%。 1990 年 9 月,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攀上 8%的高点,日经指数再度暴跌,一度跌破 2 万点。房地产泡沫由此崩溃,东京 、大阪圈的地价开始下跌。在这场风暴中,日本的企业、银行、证券公司、寿险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均遭受了巨大损失。 三、日本转型时期发生资产泡沫的原因分析及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对经济转型认识不足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转型期。原有依靠廉价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土地,通过高强度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结果。但日本国内社会仍然自信心满满,认为日本模式 “ 不可战胜 ” ,可以用政策扭转经济颓势。这种氛围之下,日本政府不惜采取非常规手段(不适当的宽松货 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19851989 年间,日本政府曾尝试过多种办法,包括增加国内投资、连续多次调低法定再贴现率,增加货币供应(将 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两年三个月),以期抵消因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通货紧缩负面影响,最终却催生出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 (二)在 “ 国际协调 ” 中处于被动地位 1985 年,美国为摆脱自身困境,依靠二战胜利取得的超强国际地位强压日元和欧元升值。日本作为战败国,对美国的无理要求历来只能忍气吞声。 “ 广场协议 ” 之后的 3 年内,日元对美元升值了约 70%。此后的政 策失误(为了抵消因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通货紧缩的冲击向市场注入了太多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未能抓住 1988 年秋美元疲软的良机加息等),为资产泡沫准备了土壤。 1987 年日本经济复苏,恰在此时,日本国内经济政策目标与国际政策协调目标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矛盾:按照 “ 卢浮宫协议 ” ,日本须继续坚持 “ 协调降息 ” 的方针;但在国内景气开始加速时,维持 2.5%的超低利率又容易导致通胀,最终使景气难以持续。这种矛盾使日本首尾难顾,政策出错。 (三)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中的监管缺位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都带有浓厚的 行政管制色彩。上世纪 70 年代末,日本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有人认为,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金融自由化间接引发了银行扩张性放贷。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放松金融管制对资产泡沫的影响,但简单将金融自由化作为诱发经济泡沫的原因是有失偏颇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放松了金融监管。在泡沫经济时期,对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近乎疯狂的炒作,监管部门实际上是纵容的。另一方面,日本历来有 “ 护送舰队 ” 的传统。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使企业和民众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不会倒闭。金融机构也利用国家信用 恣意妄为,放松了风险管控。可以说,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共同催化了资产泡沫的产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中国的几点有益启示: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的转型期。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换的重要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经济十分相似:设备投资大幅下降、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已过、房地产投资好景不再;第二产业增速迅速放缓、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各种因素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期已接近结束,即将步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长期。如果不能遵循经济规律,正确认识这 种经济增速的转换,就可能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之下出台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历史证明,当经济以超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奔跑时,发生资产泡沫乃至成为泡沫经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第二,要避免政策失误和误导市场预期。日本和前西德同时经历了相同的事情:本币猛烈升值、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实行超低利率等,但是后者并没有出现资产泡沫。其重要原因,是前西德及时进行了宏观政策调整。 1988年 7 月和 8 月,西德中央银行两次上调基准利率达到 3.5%。1989 年 1 月和 4 月再度上调利率达到 4.5%,摆脱了 “ 超低利率 ” 及其影响 。而日本则迟迟不愿上调利率,导致市场产生“ 永久超低利率 ” 的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