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3.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4.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5.体液调节: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器官,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第一章 细胞的生理功能1.跨膜信号传导:各种能量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其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2.兴奋:指机体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的反应(宏观角度);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生物电角度)3.神经冲动:AP在神经纤维膜上传导开来,称为神经冲动4.静息电位(RP):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负外正。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70-90mv)5.动作电位(AP):指活细胞受一定刺激后,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外两侧电位发生快速倒转和复原的过程。(2040mv)6.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AP的发生,这一临界值叫阈电位。7.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只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简称局部电位。8.极化状态: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70mv)9.去极化: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700mv)10.超极化: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的状态或过程。 (-70 -90mv)11.复极化:由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30 -70mv)1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把刚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13.阈刺激:把刚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叫阈刺激。(阈下刺激和阈上刺激)14.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间,存在的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15.突触: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16.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第二章 血 液1.红细胞沉降率:2.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99.5%,由晶体物质和其他非电解质小分子组成,负责调节血细胞内外的水平衡。3.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0.5%,由血浆蛋白构成(白蛋白),负责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量相对稳定(肝癌后期渗透压降低,发生水肿)。4.贫血:血液中RBC数目或Hb含量低于正常的现象。5.溶血:红细胞膜破裂,Hb释出的过程。一般衰老、细菌侵袭和中毒情况下,红细胞脆性增加。 6.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7.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着聚合成团的过程。8.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着于损伤内皮部位的过程。9.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注意与血浆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10.血液凝固:指血液有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11.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能够自行阻止出血的功能12.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共有12个,表示法: 13内源性激活途径: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14.外源性激活途径:当组织损伤时,由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F)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15.纤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第三章 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指心室活动的周期。3.每搏输出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又称心输出量= 心率每搏输出量5.期前收缩:在实验条件下,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刺激,可使其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也叫期前兴奋。6.代偿间歇:期前兴奋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7.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8.窦性心律:窦房结,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9.血压: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0.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1.房室延搁:窦房结传来的兴奋传到房室交界时,速度显著减慢,需时较长的现象。12.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最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此途径实现。第四章 呼吸生理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3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地扩大和缩小4.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低于大气压。5.呼吸功:在呼吸过程中,呼吸肌为克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6.肺换气:肺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7.组织换气:血管与组织液之间的气体交换。8.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1.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2.吸收: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3.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均见书144页4.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5.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咽、食道等部位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舒张,使胃容量增大。6.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缓慢而持续的收缩状态。7.胃排空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8.胃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产生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还有凝乳作用。第七章 泌尿生理1.排泄: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某一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的过程2.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3.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4.肾糖阈:尿中刚好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的浓度,当超过160180mg/100ml时,尿糖5.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浓度使小管液渗透压增高,阻止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6.水利尿:大量饮水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由于稀释血液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多尿。7.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8.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小管液(原尿进入肾小管称为小管液)中的部分成分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回到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过程。9.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和来自血浆的某些物质分泌和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第八章 神经系统1.突触前抑制:抑制性N元使突触前N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引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2.突触后抑制:在突触传导中,如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增高,此时电位变化称为EPSP。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IPSP5.受体:一般指镶嵌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结合的特殊生物分子。6.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7.牵张反射:有N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8.腱反射:由快速牵拉肌腱引起9.肌紧张: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10.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