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doc_第1页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doc_第2页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doc_第3页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doc_第4页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来源:中国心理教育网作者:马向真(南京东南大学) 社会生物学是近年来进化生物学领域中出现的重要进展之一。是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个新发展。这门学科的诞生的标志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于1 975年发表的专题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gy:The New Synthesis)一书。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有两层含义:既说明了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它是对习性学、群体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又说明了进化生物学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综合进化论、再到社会生物学这样种连续的相继发展关系。从基本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与经典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进化论都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威尔逊曾将它定义为“关于所有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1)。其中,既包括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包括人类的社会行为。它研究他们的群体结构、社会等级、通讯交流以及一切社会适应背后的生物学内容,社会生物学家把人类行为当作主要研究领域。在学派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遗传决定,人的身体和活动都是为了基因的利益,人只是为了繁衍基因而生存。这种基因决定论的观点无疑遭到了各界的批评,近几年来,社会生物学家认识到遗传进化和文化演进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到了文化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修定了基因决定论,提出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观点。 一、 社会生物学的起源 从生物学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前景。在激发心理学思想的诸多生物学研究中,有三次大的运动特别引人注目,即达尔文进化论、习性学和社会生物学。可以说社会生物学是进化论、习性学及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产物。 (一)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进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T.B.Lamrck,1744-1829)。他提出两条著名的规律:一条是“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另一条是“获得性遗传”,是指生物在个体生长过程中,由于用进废退或其它环境条件影响所获得的新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拉马克的思想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具有直接的影响。 除了拉马克之外,达尔文还研究了进化论的先驱布丰(G.L.L.Buffon,1707-1788)、圣提雷尔(G.SaintHilalre,17721844)等人的著作,吸收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某些观点。随贝格尔号轮环球考察五年的亲身实践,决定了他的整个事业。在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中,达尔文终于创立了以“自然选择”的理论为核心的进化学说。这些思想贯注在其写作长达1 7年的巨著物种起源(1 8 5 9)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达尔文认为,在生活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生物可以在结构上、功能上、习性上发生变异,且具有遗传的倾向。 2生存斗争。一个物种的许多个体为了生存、繁荣和再生必须斗争。 3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有时自然选择学说就是达尔文的整个进化理论的代名词。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不利的个体则被淘汰。自然选择经常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改造生物体,使生物更加适应于环境,促进了生物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进化理论,不仅为生物科学开创了发展新时代,也为心理科学奠定了基础,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达尔文影响下,心理进化的概念才在英国发端。不久以后,这方面的兴趣全都移到了美国,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得到蓬勃的发展。桑代、华生等人沿着摩尔根的方向前进。桑代克把小鸡引入实验室,开始建立有实验的动物心理学。华生遵循摩尔根的吝啬律将这条规律发展到极端,抹杀了人的一切主观意识,掀起丁轰轰烈烈的行为主义运动。美国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用实验方法研究的科学,主要是受来自德国,特别是冯特的影响,然而美国心理学却走向机能主义而不遵循德国的传统,这个很有意味的选择完全是由进化论决定的。达尔文主张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最适者生存的理论,与美国人的人生哲学相适应。因此“美国热烈地接受了进化论,结果才得以产生有关适应和生存价值的心理学”。(2)在决定美国心理学的性质以及使美国心理学摆脱德国心理学方面,进化论起了重大作用。 冯特无疑地是心理学的创立者,但是达尔文把生物学的进化论引入心理学,便促使心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使这门学科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有鉴于此,波林把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相提并论,把他们两人看作对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3) (二)习性学的贡献 习性学(Ethology,有时译作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有机体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这与比较心理学有所不同。后者强调在有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研究动物行为,强调习得的行为,其主要被试是哺乳动物,尤其是白鼠。习性学由动物学家发展出来,他们侧重于通过细心观察,尤其是在自然栖息地的观察来研究动物的行为。他们强调本能行为,认为行为由遗传决定,是物种进化历史的产物,基因选择受自然发生的行为之结果的影响,其基本对象是鸟、鱼和昆虫。虽然这两类科学家研究的是类似现象,却彼此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中。 1 973年的医学及生理学诺贝尔奖金的共同获得者是冯弗里施(Von Frisch)、洛伦茨(K.Lorenz)、廷伯根(N.Tinbergen)。尽管这三个人,洛伦茨成了最著名的人物,但可以公正地说,他们都是习性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创始人。这三位研究者,尤其是洛伦茨的历史功劳,在于他们恢复了对动物在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研究,这同行为主义和巴甫洛夫反射论把研究局限在实验室里的作法是相对立的。 为习性学的诞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达尔文的研究。古典习性学家都是新达尔文主义者,可以说是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于行为中的先驱。在其它的行为研究停滞不前时,古典习性学家已从达尔文那儿接受了新的动力,开始注意行为的进化和适应等意义上的一些问题。他们效法达尔文把行为的研究看成是对本能的研究,把本能理解为物种典型的,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是种遗传的、不经学习的行为。是表明内驱力的行为模式。(4)显然习性学家的本能定义具有种属特点。即特殊的行为模式只能在一个特殊种属的成员中出现。五十年代,廷伯根根据对刺鱼的研究提出了本能的等级理论。该理论认为,本能是控制为同一总体功能服务的诸活动的“分级组织起来的神经机制”。本能是按顺序形成的,它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如造窝、求偶、亲本抚育)。每一阶段都有一系列按固定不变的程序进行的基本动作。动物按照自己的动机对同一刺激作出不同反应。本能等级理论是对习性学的本能观点的综合,对习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其它行为研究学派的注意。 习性学强调从种系发生的角度解释行为。洛伦茨把动物的行为比作一个器官:它具有一种系统发育(一部进化史),一种个体发育(一种发育)和一种功能(确保物种的永存)。此外,他还研究了动物的“印刻”现象。这些关于动物行为的观念使习性学在几年内获得了大量现场观察报告。但是到了60年代,一些研究证明,动物的行为并不遵循刻板的“先天模式”,习性学家一致同意放弃本能这个概念,习性学内部也向两边分化。一部分人主要在实验室研究个体生活过程中行为的成熟进程。另部分人仍然从事田野研究,从他们之中就孕育出了社会生物学的萌芽。因而至今为此,还仍然有些社会生物学家认为自己就是习性学家。 (三)综合进化论 在本世纪初,遗传学发展起来。这门新的科学指出,生物遗传取决于共同的遗传要素,即基因。基因以成对的形式位于相同染色体的对等的位置上,称之为“等位基因”。每代有性繁殖都使等位基因形成多种组合,称之为基因型。从统计学上讲,这些基因型在从这一代遗传到下一代时,数目不变,比率也不变。在群体中,它们繁殖出相同的具有明显变异性的形体,或称表现型。遗传学者认为,每一个体不会繁殖出与自己完全相象的个体。因为就每种类型的基因来说,个体是把它从父亲或母亲那里接受来的等位基因随机遗传给它的子代的;相反,群体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延续下去,同时再现许多相似的基因型频率,呈现出多态性现象。 综合进化论就是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和现代基因论的综合,从杜布赞斯基(T.Dobz Hansky)的著作遗传学与物种起源(1 9 37)的出版为标志。综合进化论注重研究进化的机制。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群体,它把群体看作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社会生物学从概念上仿效综合论。它着重强调进化机制,而不是系统发育。因此,在行为方面,社会生物学强调的是物种间的同功性,而不是同源性。后者指把具有同一系统发育起源的生物学结构不论它们现在的形态如何都当作同源的。习性学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它坚持把行为说成是一种包括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和功能的结构。强调要观察行为的同源性。所谓同功性结构是那些出自不同起源而集于同一功能的器官,象鸟的翅膀和昆虫的翅膀。 社会生物学着重研究行为适应的内涵,因此,首先强调的是同功性。基于同功性,社会生物学提出假设:哪里有相同的行为规律,哪里也就有相同的解决办法。出于这一考虑,社会生物学才有可能从对昆虫社会的考察,逐步发展到人类社会的探索。把从昆虫社会研究出的一般原理用到人类行为中。 二、早期社会生物学家的思想 在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企图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的思想家虽然不能说是灿若群星。但是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探索者还是很多的,在社会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早期较为著名的研究者汉密尔顿(W.P.Hamilton),特里弗斯(Rebert,Trivers),史密斯(JMagnard Smith)与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其中,史密斯和道金斯对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要稍后一些,他们的有关观点与思想和社会生物学的缔造者威尔逊的有关思想相互渗透,影响较多。但是,从整体来看,这四个人的研究都对社会生物学的思想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影响。母庸置疑,他们的思想对心理学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意味。 (一)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理论 尽管社会生物学的诞生通常以1 97 5年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为标志,但是早在1 96 4年,当汉密尔顿充满睿智的力作在理论生物学杂志(1 9 64)发表时,社会生物学即已开始存在了。(1) 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理论受群体遗传学家霍尔丹(TB.S.H aldane)影响较大。霍尔丹开玩笑说,他会自愿跳进河里去抢救溺水的兄弟。但若是表兄弟,至少有九个溺水才值得一救。这种泾渭分明的亲疏态度即是基于这样个事实:每个人同他的兄弟共有的基因数(12)和表兄弟共有的基因数(18)是不同的。人们很自然地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落水者。霍尔丹这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形式逻辑形式证明了的思想在汉密尔顿这里系统化了。 在利他行为的遗传学理论(上下两篇)中,汉密尔顿指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恰当解释个体为什么会相互战斗或竞争,但却不足以解释个体为什么能合作或为了其它个体而牺牲自己。汉密尔顿提出质疑:为什么合作?甚至利他行为会在物种中普遍存在呢?他另辟蹊径,以基因学说来说明利他行为。 根据孟德尔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每一生物个体都具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个体只把基因的一半遗传给他任何个后代。所以根据两个个体共有的相同基因的比例来评价。亲属关系的绝对值,在每隔代的身上都降低1/2。因此,每个个体与其直系亲属(父亲、母亲、子女)有1/2共同的基因;与隔代亲属(祖父母孙子女)有1/4共同的基因,与三代之外亲属(曾祖父母、曾孙)有1/8共同的基因。其它亲属关系则以此类推(见图)。图解:在双倍体物体中,个体(图中实圈圆点)与有亲属关系的其他成员具有共同基因的比例情况。圆圈表示雌性,方框表示雄性,每一段表示l2基因遗传的可能性。如果是兄弟姐妹,亲属关系就通过双亲的两条渠道反映出来。如果是旁系亲属,亲属关系就具有或然性。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亲属关系系数会随着每一代遗传降低12。于是人们计算出,与同胞兄弟共有12相同基因,与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兄弟姐妹,与叔姑姨等有14共同基因,与姨表兄弟有18共同基因。 汉密尔顿认为,假设含有基因A的某个机体采取牺牲自己利益的利他行为,利他者会因此而使其本身产生的后代c减少(c损失),而受益者产生的后代B却增加了(B收益)。同时假设,受益者携带的与A相同基因的或然率为。那么,如果施益者与受益者无关,则0;如果是同卵双胞则1;如果为直系血亲,12,那么根据亲属关系理论可以类推。于是,利他行为的结果是:基因A在下一代中出现的数目要少12(除以“2”是因为施益者向下遗传基因A的或然率为12),同时增加了B/2。因此,如果利他行为的发生使A基因的生存至少不会减少,则必须cB。亦即牺牲自己救两个兄弟。如果要使A基因的生存数有所增加,那么必须是cB,也即如霍尔丹所戏语的那样,自愿拯救3个兄弟或9个表兄弟。此时,A基因的生存率会比利他行为采用以前有所增加。(2)所以,只要受益面大,利他者基因在许多受益者后代身上出现的概率必定增加,因此,尽管利他者自己的基因A消失了,但整个群体中的基因却会因此而得到扩展,利他行为方式便会保留下来。 根据汉密尔顿的模式,繁殖自己基因的最佳方法是要有自己的后代,出于繁殖共同基因的目的,互助合作与利它行为更多地表现在家族之间。施益者利他行为的发生与受益者的亲近程度成正比。当然,动物并不知道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也不知道谁是它的亲属,即便是人类,在作出利他行为的一刹那间,也不可能进行复杂的推算。霍尔丹本人就曾经这样说过。 但是,汉密尔顿的模式不仅可以解释所有受利他主义影响的亲属关系,而且可以解释人类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之间的仇杀、怨恨等。根据汉密尔顿的模式,如果怨恨行为能增加群体的总体适应,也会得到强化。但是行为者必须能够区别亲属和非亲属,否则怨恨行为很可能导致误杀而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只有怨恨行为者使其亲属所得之利足以补偿他自己的损失,有利于怨恨行为者的基因才会在群体中存在。(3) 汉密尔顿虽然只局限于亲属之间来阐述利他行为,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文献之列”。(4)威尔逊也吸收发展了他的某些思想观点,并作出概括说:“亲属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尽管基因天性是自利的,但是由于近来体内有不少基因是共同的,所以每个自私的基因必须同时忠于不同的个体,以保证那些拥有相同基因的动物的生存。”(5)(二)特里弗斯的相互利他主义 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理论是对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的解释。特里弗斯则认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利他主义还可扩展到与利他者毫无关系的受益者。 特里弗斯1 9 6 1年入哈佛大学学数学。毕业后,一张老狒狒教训小狒狒的照片勾起了他研究人类的兴趣,遂又重返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学,于1972年获博士学位。他与威尔逊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共事之时,提出了“相互利他主义”这理论假设,为威尔逊创建社会生物学奠定了一定基础。 特里弗斯把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另个与自己无甚关联的生物体有益,但对执行这种行为的有机体有明显损害的种行为。”(6),有益与损害取决于“总体适应性”的意义,即个体所携带基因在群体中的扩展。有人落水,如果这人是你的孩子,你跳下去救他,就不应当作利他行为。因为救孩子可能是为了有益于自己基因的生存。如果冒着生命危险救个与己无关的落水者,这可以说就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特里弗斯论证在某些情况下,自然选择有利于这些利他行为。因为从长远看来,它们使执行利他主义行为的有机体受益。假设,有人落水,在得不到援救的情况下,落水者被淹死的可能性是12,如果跳下去救他的援救者淹死的可能性很小是1/20。假定援救者被淹死,落水者也难逃死,而援救者活着,落水者总能得救。再假定只有细微的损失就能救活别人,那么很明显援救者救落水者不会有什么麻烦。但是如果落水者有朝一日投桃报李,如果落水者和援救者的位置对换一番。那么,对他们两人来说,为别人冒险都是有利的。他们都将死亡的可能性从12换成了110。(7)从群体选择的角度看,这是大有遗传价值的。互换实际上增加了个人的适应性。特里弗斯的利他主义实际上就是相互利他主义。 根据特里弗斯的观点,利他行为就会产生相互利他行为,乐善好施者会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收获。其中某些行为会恩泽后世。(8)这种结果就会导致毫无关系的个体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让别人受益。特里弗斯的人类相互利他行为模型揭示了管理这种利他主义的心理学系统的细节,特别是友谊、厌恶、感恩、同情、真诚、怀疑、罪疚和不信任的某些形式,都可被解释为对调节这种利他主义系统的重要适应。 然而特里弗斯的这一假设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因为相互利他行为只有在没有欺骗时才会发生。在进化过程的初端,群体中的相互利他主义者很少,他们必须向许多个体施以利他行为,然后才可能有一个个体给予回报。因此,施惠者的许多利他行为是纯损失性的。这时,就难以看到施患者是如何获得优先选择的。而且如果个弄虚作假者东游西窜获取好处后就逃之天天,而不以恩报恩,就会破坏这一完美模式。这在现实中还是颇多的。 威尔逊也认识到这些不可靠性。因而提出另一假设,相互利他主义只有在一个进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如人类社会)中是可行的。即相互利他主义只有在个相互利他主义的社会中才能实行。(9)实际上,相互利他主义这一美好模式就变成了个理想的假设。(三)史密斯的进化稳定策略。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告知我们适者生存,生物体要获得生存的机会必然是要将其竞争对手击败。达尔文认为这方面的斗争有三种: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的斗争;种内斗争(同种);种外斗争(不同物种之间的斗争)。那么如何竞争便成为一个策略问题。要不要进行搏斗,最好要在无意识的“得失”权衡以后再作出决定。个体生态学家对这种情况早已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然而只有史密斯明确地、有力地阐发了这种观点。这位英国索塞吉斯大学生物科学研究院的生物学教授被道金斯称为社会生物学倡导者,特里弗斯也将他视为发展达尔文和孟德尔所进行的伟大工作的著名人物之一。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egy简称ESS)是由史密斯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追根溯源,发现最早持有这种想法的是汉密尔顿和麦克阿瑟( R.H.Macarthur)。史密斯认为所谓“竞争”乃是指两个在利益上有所冲突的个体之间的战斗。而“策略”则是竞争者在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任何情况下都会运用的一种完善规范(10)。当然,史密斯这里的策略并不是个体有意识地制订出来的,至少动物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它策略比拟不了的,那么这种策略便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11)这概念既微妙也很重要,据此概念推而论之,对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能够持续存在的进化稳定策略一旦形成,那么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策略都不可能与之相比拟。所以,凡是成功生存下去的个体,在侵犯行为方面必定是遵从这些策略的,而那些偏离ESS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史密斯根据ESS理论确定了五种斗争策略:即鹰策略、鸽策略、还击者策略、试探还击策略以及恃强凌弱策略。 为了研究攻击行为发展的礼仪化,史密斯假定某个种群中共有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是鹰型,种是鸽子型。鹰在搏斗过程中全力以赴,不是鱼死即是网破;鸽子则只是以风度高雅的惯常方式威胁对方,不会造成任何伤亡。母庸置疑,鹰永远是胜利者。然而我们想要知道的是:究竟是鹰还是鸽子是进化上稳定策略的代表。事实上对于个体来说,即使最佳选择是随大流,在群体中也不会仅仅有一种ESS。而且,按照史密斯的分析,无论哪种策略本身,都不可能在进化上保持稳定性,即不可能各自独立成ESS。史密斯的计算表明,鹰型策略与鸽型策略在群体中都有可能占优势,而且通常形成7:5的比率。这个比率是由鹰与鸽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实现的稳定比率所决定的,即由遗传学中所说的稳定多态所决定的。根据这一比率,这两种看上去相互矛盾、截然相反的策略成为相辅相成不可残缺的了。它们共同构成了ESS。因为非常关键的一点是ESS并不是特别有利于群体中的个体,而是有利于群体的稳定。混合的设计绝非为了个体的利益,而是为了使控制基因最大限度地遗传下去。(12) 当然,鹰鸽模式不是唯可能的模式。还击者策略就是一种以条件为转移的策略。还击策略者受到鹰的攻击时,它的行为就象鹰;当它同鸽子发生冲突时,它的行为则象鸽子;而当它与另一个还击策略者遭遇时,它的表现仍然象鸽子。简言之。它的行为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恃强欺弱策略则表明,该策略的执行者行为处处与鹰相仿,然面一旦遇到还击便逃之夭夭。还有种试探还击策略,它基本上与还击策略差不多,但有时也会试探性地使竞争短暂地开放。 概览以上五种策略可以发现,只有还击策略这一种策略在进化上是稳定的。在认识上,近年来人们对试探性策略的看法渐趋稳定,其它三种均不稳定。据此而论,以还击策略与试探性策略相结合的混合策略,在理论上逐步为大家所承认并占据了绝对优势。 ESS不仅能够解释物种内部的行为,而且还能解释物种间的行为。可以这么说,凡是有利害冲突的地方,它都适用。史密斯的概念使我们第一次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由许多独立的自私实体所构成的集合体如何最终变得象个有组织整体。这不仅对物种内的社会组织而言是正确的,而且对于由许多物种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群落”也是正确的。ESS概念说明了基因的和谐、基因的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联系的状态下的缘故。“好”的基因应该能够和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余基因利益共存、相互补充。(13)ESS概念使我们看到单个基因水平上的选择能够反映某种更高水平上的选择。“好”的基因是经过选择在基因库中存活下来的,基因库是由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所组成的,大部分因突变、重新组合和来自外部而出现的基因很快即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ESS理论还给我们一些另外的启发。道金斯把史密斯的ESS推广到两性关系方面、世代关系方面、生育繁殖方面等具体的形态中,并研究出各自具体的ESS以探讨物种群体选择进化的稳定策略。比如,在两性关系上,他认为雌性的两种策略是羞怯与放荡,雄性的两种策略是忠诚与薄情。如果雄性个体能在58的时间保持忠诚,雌性个体在56的时间羞怯忸怩,就可以实现进化上的稳定状态。(14)(四)道金斯的觅母说 英国牛津大学的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社会生物学倡导者之一,因著作自私的基因(1 97 6)而名噪一时。在这本通俗读物中,道金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出发点,通过对生命起源、遗传机制的论证,确认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基因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此外,道金斯还详细论证了动物的自私行为与利他行为;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侵犯行为的进化;亲属选择理论;性比率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异的自然选择,补充和验证了前人的理论。然而本书新颖之处还在于他自己创造的觅母说。 道金斯认为,人类是与众不同的物种。在动物中,只有人类受文化,也受后天获得的以及继承下来的影响的支配。人类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似,即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尽管从根本上说,这种传播是有节制的。语言就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进化的,而且其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时装、饮食习惯、仪式和风俗、艺术和建筑、工程和技术等所有这切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在不断进化,其方式看起采好像是高速度的遗传进化,但实际上却与遗传进化无关。道金斯认为。虽然亲属选择和有利于相互利他行为的选择很可能对人类的基因发生过作用,从而形成了我们的许多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但是,它们不足以解释诸如文化,文化进化以及世界各地人类各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等这些深刻的、难以解决的问题。(15)因此。必须首先把基因抛开,不能把它作为人类进化理论的唯一根据,基因在此起个类比的作用。 道金斯认为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以此入手,他在文化中假定了一个起类似作用的复制基因,他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取了个名字:觅母。觅母是能表达作为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 曲调、概念、妙词、服装等的方式都是觅母。就象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繁殖一样,觅母通常是以模仿的方式,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个脑子,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16)所以在道金斯看来,脑子是觅母的宿主,也是传播觅母的工具。人类的一些自觉的预见能力似乎也归因于觅母的进化。 道金斯认为觅母具有基因的特点。觅母和基因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加强。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为其自身利益面利用其文化环境的觅母。这个文化环境包括其他的觅母。它们也是被选择的对象。因此,觅母库逐渐取得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属性,这使得新的觅母难以入侵。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17)但是,每传一代,基因要减少一半,这样,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足轻重的程度。而有的觅母却是永盛不衰,历久而弥坚,这是基因无法比拟的。 由于觉得人类受制于自私的基因,为了纠正这种可能的倾向,道金斯创造出“觅母”这个词,可谓用心良苦。他让人类受制于基因与觅母两重束缚但又认为“在这个世界土,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18)道金斯在社会生物学家中第一个慎重提出除基因外,文化也影响着人的天性。这一创举为威尔逊后来提倡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提供了基础。 三、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思想 在社会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早期较为著名的研究者有汉密尔顿(Homilton,W.P.)、特里弗斯(Trivers,R.L.)、史密斯(Smith,J.M.)与道金斯(Dawkirvs,R.)。从整体来看,这四个人的研究都对社会生物学的思想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影响。但是,社会生物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则是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的威尔逊。 威尔逊(Wilson,E.O. 1929)是现代科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一手促成了社会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威尔逊在七十年代撰写的三部曲:昆虫社会(1971)、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75)、论人的天性(1978)可谓是其早期社会生物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威尔逊看来,社会生物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整个社会的生物特征的普遍原理。社会生物学的真正新颖之处是它的“方法”:从生态行为学和心理学的传统模型中提取关于社会组织的重要的事实,然后在群体的水平上加以研究,并在生态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以说明社会群体是如何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威尔逊信奉卢梭的这样一句名言:“研究人们须从近处看,研究人类则必须从远处看。”威尔逊:论人的天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社会生物学的这种宏观的看法,确实有着某些优越之处。 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思想,是他对汉密尔顿、特里弗斯等早期社会生物学家的理论与经验的吸收与丰富,也是他自己长期从事动物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对人类自身处境的积极思考。(一)基因选择论与决定论 进化以自然选择为动力,自然选择则以适者的有差别的生存为基础。然而我们所讨论的适者是个体、还是种属或者其它什么呢?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什么?又在什么水平上起作用?威尔逊提出了这些实实在在耐人寻味的问题。 达尔文当年把有机体作为自然选择的单位,就是个体的差别性生存。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的单位是群体,一个群体,如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的种群,如果它的个体成员为了本群体的利益准备牺牲自已,这样的个群体要比与之竞争的另个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的个体成员把自己的自私利益放在首位,那么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威尔逊认为自然选择主要发生在最低的水平上,因此选择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严格地说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因此,适者生存实际上就是最适的基因的生存。从发生在最低水平的选择出发明确更好地解释进化论不仅能很好地阐释生物的进化,而且能解释生命起源进化。 原始生命的复制基因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经得起自然选择的严酷考验。 这三个条件是:本身生存的时间较长(长寿);复制速度较快(生殖力);复制较准确。 这三个条件就构成了稳定品种,而稳定者生存。稳定者生存及稳定者所需的三种条件, 我们应牢牢记住。这是基因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 自然选择是一种过程,它凭借一定的基因在后代中获得表达来完成,这些获得表达的基因比之于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其它基因优越。威尔逊认为,有机体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其基本功能只是繁殖基因。因此“有机体的个体仅仅是基因的运载工具,是在最小可能的生化扰动范围内保存和传播基因的那种精巧装置的组成部分。”由此,他提出了社会生物学的基本命题,“有机体只是DNA制造更多的DNA的工具。”(3)这个观点从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著名格言“小鸡只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工具”演绎而来。 基于这个命题就可以解释;“被定义为降低个体适应性的利他主义,如何能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基关键就是亲属关系。如果引起利他主义的基因由于共同的血缘关系而被两个机体分载,并且如果一个机体的利他主义行为增加这些基因对第二代的共同贡献,那么利他主义倾向就会传遍整个基因库。”(4) 基因作为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起点,不仅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根据威尔逊的观点,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各种行为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基因,都能由基因得到解释。用基因解释人类的行为是威尔逊早期社会生物学的上的理论基本观点。由此,我们的社会包括伦理、宗教、性行为、战争甚至同性恋和利他行为都会受到遗传控制。 威尔逊反对极端环境论“文化造就人”的观点。他更加相信杜布斯基的观点。杜氏认为,人类遗传并没有被人类文化所消除,人类的遗传仍是人类的基础,它能使人表现各种所谓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因此,如果要了解人,就必须洞察人类基因的活动和人类的基因库。(5)所以在威尔逊看来,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人类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而在于遗传决定的程度到底有多大。他甚至进一步肯定遗传起着决定性作用。(6)他列举了猩猩的许多行为,经过证明人类行为中较普遍的形式与哺乳动物是一样的,甚至更特别具有灵长类的特征。(7)并由此演绎出:人类社会行为是由那些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种所共有的基因以及那些人类所特有的基因共同形成的。(8)这个观点的中心思想是人与动物有连续性,此其一;其二,人类具有特殊性。威尔逊由此反驳了“人类已完全摆脱了自己的基因的控制,达到了仅仅受文化制约的程度”这一假说。 (二)、论人性 社会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包括人类的社会行为。从综合的角度出发,社会生物学强调了各种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的比较,目的在于创立和检验关于社会行为的潜在遗传基础的理论。 威尔逊反对有关人类行为的两种极端解释。一种极端解释就是洛伦兹(Lorentz,K.)的观点,认为人类受一种侵犯本能的支配,这种本能必须得到周期性的发泄,战争、球赛都是这种本能的渲泄。因此,人是一种侵犯性的物种,而侵犯行为具有适应环境的机能。另一个极端就是行为主义学派,以斯金纳(Skinner,B.F.)为代表,他们假设人类只是由奖赏、惩罚和其他少数几种基本学习规则所铸成的刺激反应的机器。威尔逊批评这两种理论都失之偏颇。尽管人具有攻击的本能,但绝不是嗜血成性、残忍好杀的、最推崇暴力的动物。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的相互残杀率很低。而且,人类攻击性的暴力形式并非都是人类本能冲动周期性的压抑的表现形式。他认为通过社会生物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可以产生一条研究人类、洞察人类精神的机制及其历史的新途径。 1. 攻击性 社会生物学认为,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即用非理智的仇恨对外来的威胁作出反应,并使敌意逐渐升级去征服威胁,以确保自己的广泛安全。我们的大脑似乎是被这样设计的:使我们倾向于把其他人分成朋友和敌人、好人与坏人。儿童在见到银幕上和电视里的人物出现时,首先要问“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对陌生人的活动深怀恐惧,并用侵犯行为去解决冲突。 威尔逊用建立在基因遗传潜能与后天学习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新观点,取代了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创立的“精力释放”模式。他认为人类攻击性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是可以预测的。一方面,攻击行为的暴力形式,如战争行为、犯罪攻击行为等,是后天习得的;另一方面,攻击性有先天的基础,先天因素使我们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敌意。 在威尔逊看来,任何动物的攻击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种族系统控制、定义不很准确的不同反应。由此,他划分出七类不同的反应:对领土的保卫和征服;对组织良好的群体中的统治地位的维护;性攻击;意在结束禁绝状态的敌对行为;对食物对象的攻击;对捕食者攻击的反击;以及用于加强社会“规范”的“道义性”或惩戒性的攻击行为。这其中没有哪一种行为是各种动物攻击行为的普遍形式。对于人来说,特定的个体具有哪些行为取决于文化环境和自身经历,但总的可能的各类行为范围与动物一样是遗传的。而每一行为方式的演变发展正是社会生物学家们分析的对象。 威尔逊在思考了动物(包括人)的领土攻击性行为和人类战争的模式后,提出要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攻击性的文化演变,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攻击性的决定因素:(1)最基本的先天生物因素;(2) 现时环境的要求;(3) 对文化演变有一定作用的偶然因素。威尔逊还进一步提出,攻击行为的文化演变受以下三种力量的制约:(1)学习集体攻击形式的遗传倾向;(2) 社会发现自我的环境所强加的各种必要性;(3) 群体历史,它是一种使群体采取一种文化形式而否定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力量。显然,这与上面的考虑角度是相应的。威尔逊对攻击性文化演变的考察表明,人类有组织的攻击性行为的演变是由人类的生物性推动的,但攻击性行为演变的最终结果还是由日益为理性所控制着的文化过程确定的。于是,文化演变与有组织的暴力行为交织在一起,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综观威尔逊对攻击性的解释,他已不像抱有“基因决定论”观点时那样偏颇从事了,而是站在了先天与后天之间的中立的立场。因而,根据威尔逊的观点,人类攻击性既不是天使的瑕疵,也不是野兽的本性,更不是恶劣环境的病态产物,它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性别差异 威尔逊从解剖学、生理学入手,剖析了两性差异的基础,认为性歧视也是进化的结果。人的卵子比精子大85000倍,他认为性细胞的两极分化影响了人类性别的生物学和性心理学的各个方面的差异。由此造成的两性冲突不仅是人类的一大特性,而且也存在于多数动物中。 人类忠实地遵从着两性的生物学原则。但是在现代的许多社会中,由于文化的殊异而导致了性道德和性分工方面的千差万别。解剖学上的差异是分工的基础。这种生理上的差异不受训练和刺激的影响;而且,人类虽然受文化的制约,但是两性的平均性情差异,与哺乳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属于普遍的一个级别,而两性的生理与性情差异的文化表现形式就是男性特权社会。 根据上述推论,威尔逊指出:(1) 两性之间有着遗传差异;(2) 决定行为的基因与具体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早期心理发展中造成明显的分化;(3)在此后的心理发展中,由于文化的制约和训练,这种分化几乎总是得到扩张和强化。在这里,威尔逊似乎忽视了文化的积极作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一定的文化作用使两性行为之间的差异缩小和趋于一致的情况。 3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社会生物学家关心的一个主要议题。威尔逊吸收了汉密尔顿、特里弗斯的观点,首先承认利他行为的形式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但是又认为促使利他行为的人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则是通过基因而得以演变发展的。 威尔逊认为由于大部分利他形式本质上含有利己的成分而显得极为复杂,所以没有哪一种是彻底自我毁灭性的利他主义的行为。他将人类的利他行为分为两种类型:“无条件的利他主义”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前者不求回报,借助于群体选择与亲属选择进行,主要是针对利他者的亲属的,并且随着关系程度的疏远,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与密度明显地下降。后者实际上是自私的,这种利他者期待着社会对他自己或其亲属以报酬,其行为乃是由社会的极其错综复杂的约束力和需求所造就的。有条件的利他主义基本上是通过个体选择获得的,并且深受文化特征的影响。威尔逊认为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是有条件利他行为与无条件利他行为的相对比例。有条件利他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发展到了顶点,而无条件利他行为则是人类文明的敌人。因为,如果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规则的支配,只是亲近于自己的亲属与部落,全球性的一致性就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私,只要服从哺乳动物的生物限制,就是产生几乎完美的社会契约的关键。”威尔逊:论人的天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威尔逊认为,在个体和国家这两个极端中,人类社会行为的固有本能对个体最为有利,自然选择在个体水平上以压倒一切的优势起作用。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体行为,包括即使是为了部落和国家利益的利他行为,都指向达尔文所说的个体及其最近亲属的利益,只是有时以迂回的方式进行。威尔逊指出最为精细的社会组织形式,不管表面如何,实质上都是为个体谋福利的工具。他断然否认文化能使人类行为趋于利他完善化。利他主义必然要服从着生物学法则。利他主义的真正的人性化只有通过对伦理道德更科学的检验,才能有社会契约和智慧的见地。(17) 4人类处境 在社会生物学的早期阶段中,威尔逊很重视遗传力量的先天作用,用基因解释人类的行为。在论人的天性一书的开端,威尔逊就提出两个问题:精神是如何工作的?它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而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工作?实际上,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含义是:人类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威尔逊含蓄地给予了一个凄凉的解答:“如果大脑是由上百亿细胞组成的机器,而精神可以解释为许多化学反应和电反应之和,人类的前景就是暗淡的我们是一群生物,灵魂不能自由飞翔。”威尔逊认为“任何有关人类的严肃思考,都必须把它作为首要的前提。”(18) 在威尔逊看来,这一结论会导致两个严重的精神困境。 首先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物种都不可能具有超越遗传规律之外的目的。除了生物的本性,人类前面没有任何特别的目的。因此“人类精神的构造方式就是把它自己封锁在这一基本的限制中,并迫使它以纯粹的生物学手段去进行选择。”进一步说,“如果大脑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甚至特定的美学判断和宗教信仰的能力,也都必然产生于上述机制。”(19)实际上这论点的本质就是,作为宇宙最高现象的人类精神和大脑之所以得到如此高度的进化发展,不过是因为它们有利于基因的延续和繁衍。“智力的构造并非是为了理解原子,甚至也不是为了理解智力本身,而是为了促进人类基因的生存”。而且,意识形态确实服从于它的隐蔽的主人基因,各种最高的冲动都可还原为生物的行为。”(20) 那么,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威尔逊认为,这个困境的理性解决,可以通过对人类天性更深刻更勇敢的考察而达到,这就必须把生物学的种种发现与各门社会科学相结合,把人性研究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精神是大脑神经无机制的附生现象。这一机制本身又是遗传进化的产物,自然选择在上百年的时间内作用于古代环境中的人类群体,导致了这种遗传进化。“神经生物学、个体生态学以及社会生物学方法和思想的延伸,将为社会科学奠定一个较为理想的基础,而至今仍然分隔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裂痕,最终将会消失。”(21)西方精神生活中的两种文化倾向,最终会结合起来。 如果对第一个困境的这一解答,即使部分是正确的话,第二个困境就立即随之产生:我们必须在人类生物天性的固有伦理前提之中作出选择。威尔逊批评某些哲学家缺乏进化论的眼光,只顾检查伦理系统的结果,而忽视起源。实际上“大脑中存在着先天的潜意识压抑力和动机,它们深刻地、无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伦理前提,人类道德就从这些根源如同本能一样进化而来。”(22)那么,我们应该服从哪些潜意识压抑力和道德动机呢?哪些宜于削弱或升华呢?威尔逊认为这正是人性的核心。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在遗传给我们的种种情感方向之间作出选择。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从以生物学性质为基础的自发控制,转移到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的精神定向。 第二个困境的核心存在着这样一个循环:指导帮助我们在人类天性的要素之间作出选择的各种价值系统,都是由人类天性的要素在个早已消逝了的进化时期内创造的。”(23)不过,威尔逊指出,人类困境的这一循环还没有达到不能被意识行为所解决的程度。人类要对影响伦理学家和其他人的各种决定的种种限制确定和测量。必须通过人类精神的神经生理学和种族发生学的重建来推测这些限制的意义。这将是对文化进化研究的逻辑补充。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威尔逊用基因解释人类的行为,以此作为其早期思想的基础。因为基因是目前发现的人的最小的遗传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他把对人的理解从最低水平的基因出发,有助于彻底理解人、剖析人和人类自身,有助于控制人自身。以此作为一种方法:即先到一个极端(由基因构造的生物学化的人)分析、澄清,然后再把得到的原理用于现实中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也未尝不可。但以此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未免过于偏激,含有还原论的性质。威尔逊的早期社会生物学思想受到批评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基因决定论。 (三)、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观 进入80年代以来,威尔逊和其他学者合作,又连续出版了几本著作,修改、补充了原来的观点,主要有与拉姆斯丹(Lumsden,C.J.)合著的基因、精神和文化(1981)和普罗米修斯之火:对人类精神起源的沉思(1983)。分析这两本书的主题,可以发现:威尔逊已经从原来的“基因决定论”转向了注重人类发展中的基因与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并力求探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基因文化的协同进化 社会科学的中心问题是个人行为与文化模式两者间的关系,即心理学、人种论的学科内容与社会科学其余部分的关系。而人类社会生物学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是基因进化和文化进化之间的关系。威尔逊认为,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地带都是现代科学中最令人兴奋的和最有希望的有待开拓的领域。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的联系是“某个巨大的未知的进化过程:一个错综复杂而又颇具魅力的相互作用。其中,文化是由生物学上的需要而产生形成的;同时,生物学特征又因对文化历史作出反应而被进化过程加以改变。我们建议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威尔逊和拉姆斯丹:“基因、精神和文化”一书概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