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环境犯罪基本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环境犯罪基本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环境犯罪基本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环境犯罪基本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环境犯罪基本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各种环境犯罪在目 前也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类型,理论界对环境犯罪 的一些基本问题还存在不少的分歧,给实践中这类问题的处理带来了许多障碍。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最基本的涵义加以明确,从理论上把握环境犯罪的概念和 主要特征,从而更加有效的指导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实现刑事法律保障人权和 社会公共利益的机能。 环境犯罪的概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 环境犯罪的概念必须密切结合本国的立法实际,同时还应当体现环境犯罪最基 本的内涵,将其定义为:环境犯罪就是指违反相关行政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 的破坏自然环境或生态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或损害危险的犯罪,是较为合 理的。环境犯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具备的行政违法性,环境犯罪的成立与 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密不可分,对违法性认识和空白罪状的研究是讨论环境犯罪 行政从属性的主要内容。法益作为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无论是实然的法益还是 应然的法益,都必须和现行立法相结合来讨论,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 和以后的立法趋势,结合环境犯罪实际所侵害的利益内容,将环境犯罪所侵害 的法益规定为包含国家法益和人身财产法益的多重法益是较为合理的。由于环 境犯罪原因复杂,危害结果又显现滞后,因此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在解决环境 犯罪特别是污染类犯罪上遇到了瓶颈。笔者认为,国外关于环境犯罪因果关系 理论的疫学因果关系、间接反正理论和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 义,特别是结合了前二者优点的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在解决环境污染类犯罪时具 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加以改造之后完全可以被我国刑法所吸收。根据我国刑法 理论,以犯罪的既遂标准不同划分出来的犯罪类型有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 和举动犯。环境犯罪中的结果犯和行为犯是主要的犯罪类型,各国刑法也都有 相关的规定。但是关于环境犯罪的危险犯,我国刑法中尚未有所体现。笔者认 为,鉴于某些环境污染类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同时由于其固有的特点, 有必要将其既遂的时间提前,做出危险犯的规定。由于社会的发展,犯罪类型 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在处置处理公害犯罪或保护某种重大利益的情 况下,严格责任是否应当被引入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通过研究,笔者认 摘要 为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其在程序意义上的效率价值决定其可以 通过改造被我国司法所采用,提高诉讼效率,加强刑法预防环境犯罪的刑事机 能。 关键词环境犯罪特征法益犯罪类型因果关系严格责任 i l a b s t r a c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h a sb e c o m et h es e r i o u s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i nt h ew o r l d ,a v a r i e t y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a l s oh a si n t e n s i f i e di nt h ec u r r e n tt r e n d b u ta sa n e w t y p eo fc r i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t h e o r i s t ss t i l lh a v em a n yd i f f e r e n c e s ,m a k i n gs o m a n yp r o b l e m si np r a c t i c e s ow en e e dt oc l a r i f yi t sb a s i cm e a n i n g , a n dg r a s pt h e c o n c e p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a n d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og u i dt oc o m b a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a n dt oa c h i e v et h ec r i m i n a ll a w 7 sp r o t e c t i o no fh u m a nr i g h t s a n dp u b l i ci n t e r e s tf u n c t i o n s w h e t h e rd o m e s t i co ra b r o a d ,t h e r ea r em a n yd i f f e r e n td e f i n i t i o n so ft h ec o n c e p t i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l i m el e g i s l a t i o nm u s tb ec l o s e l yc o m b i n e d w i t ho u rp r a c t i c a l ,b u ta l s os h o u l dr e f l e c tt h eb a s i cc o n t e n t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t h em o s to b v i o u sf e a t u r e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i st h a ti th a v e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i l l e g a l i t y ,t h a ti s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f r o mt h ep r o p e r t y i 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l e g a li n t e r e s tp r o t e c t e db yc r i m i n a ll a wi n t e r e s t s ,w h e t h e ri ti sr e a l t h e nt h el e g a li n t e r e s t ,o ro u g h tt ob et h el e g a li n t e r e s t ,m u s tb ea n de x i s t i n g l e g i s l a t i o n c o m b i n e s 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a c c o r d i n g t oo u rc u r r e n ts t a t eo f l e g i s l a t i o na n ds u b s e q u e n tl e g i s l a t i v et r e n d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a c t u a l l ya g a i n s t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c o n t e n t ,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sa g a i n s tt h e l e g a l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p r o v i s i o n so fn a t i o n a ll a wt oi n c l u d ep e r s o n a la n dp r o p e r t y i n t e r e s t sa n dl e g a l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m u l t i p l el e g a li n t e r e s ti sm o r er e a s o n a b l e t h e c o n s e q u e n t i a lo f f e n s ea n dt h eb e h a v i o r a lo f f e n s ea r et h em a i nc o m m i t t e dt y p e p o t e n t i a ld a m a g eo f f e n s eh a sn o tb e e np r o v i d e di nc h i n a sc r i m i n a ll a w ib e l i e v e t h a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d u et os o m ek i n do fc r i m eh a sag r e a t e rs o c i a lh a r m ,i t i sn e c e s s a r yt oc o m p l e t i o no ft h et i m eo ft h e i rc r i m e si na d v a n c e ,t om a k et h e p r o v i s i o n so fp o t e n t i a ld a m a g eo f f e n c e 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m p l e x c a u s e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s ,a n dt h ec r i m e sa g a i n s tt h er e s u l t sa p p e a r e dl a t e r ,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e o r yo fc a u s a t i o no fc r i m ei ns o l v i n gp o l l u t i o np r o b l e m se n c o u n t e r e d i nm yo p i n i o n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c a u s a l i t ya b r o a d ,i n d i r e c t l ya n y w a y , b ep r e s u m e d c a u s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h e o r yh a v e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 c i v i ll a wc o u n t r i e s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f a u l tl i a b i l i t y i sa t t r i b u t a b l et o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o fc r i m i n a l i i i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n o - f a u l tl i a b i l i t ya n da b s o l u t el i a b i l i t yi sn o ta l l o w e d h o w e v e r c r i m e t y p es h o w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m p l e xa n dd i v e r s e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b e l i c v e t h a ts t r i c tl i a b i l i t ya n df a u l tl i a b i l i t ya r cn o t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 i ti st h es e r l s eo f t h ev a l u e 0 ft l l e p r o g r a md e c i d e dt h a ti tc a nb eu s e db yo u rj u d i c i a lu s e dt oi m p r o v e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 s 懒l g m e nt h ec r i m i n a ll a wc r i m i n a lf u n c t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p r e v e n t i o n k e yw o r d s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m e f e a t u r e s l e g a li n t e r e s t s t y p e so f c r i m ec a u s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t r i c tl i a b i l i t y i v h - 引言 1 引言 1 1 问题的提出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种纷纷采取了行政、经济、技术和法律 手段予以控制和解决。在法治国家,持续性最强,保障最有力的环境保护模式 必然是环境法制。除却行政和民事法律法规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最后一 道防线,刑事法律中的环境犯罪是对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环境资源行为的规定, 刑事制裁也是对此类行为最严厉的惩处,因此必须对该类犯罪行为进行认真的 探讨,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发挥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独有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 新兴的犯罪类型,环境犯罪具备以往传统犯罪所没有的一些特点,它的犯罪本 质究竟是什么? 所侵害的法益是何内容? 环境犯罪行为如何分类? 怎样分析环 境犯罪的因果关系和正确处理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 虽然国内外理论上对环境 犯罪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观点却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看 法。理论上的莫衷一是给实践中此类犯罪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刑法作为 在环境保护中不得不动用的最后一项也是最严厉的手段,在处理环境犯罪时必 须慎之又慎,严守刑法谦抑和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因此,对环境犯罪基本问 题做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梳理就显得尤为急迫。 1 2 研究现状 目前来看,以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大陆法系国家( 地区) 对 环境犯罪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和深入。在德国,叶瑟、撒姆松都对环境犯罪颇 有见地,撒姆松的德国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和问题是较早介绍环境刑法和 环境犯罪的专著。污染事故频发的日本对于环境犯罪的研究则更为细化。如藤 木英雄的公害犯罪一书,详细研究了日本公害犯罪的认定标准与惩处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也对环境刑法和环境犯罪犯罪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其中, 以柯泽东的环境法论和郑昆山的环境刑法之基础理论等著作为主要代 表。 我国大陆近年来探讨环境犯罪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关于环境犯罪 的代表性专著有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的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杜澎 引言 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张梓太的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刘仁文的环 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等。环境犯罪比较研究的专著有赵秉志、王秀梅、 杜澎的环境犯罪比较研究等。研究环境刑法的专著有付立忠的环境刑法 学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赵秉志,王秀梅的大陆法系国家环境刑 法探究,马松建的环境犯罪比较研究,侯艳芳的环境犯罪构成研究和 杜澎的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等等。 中外学者针对环境犯罪这一新兴的犯罪类型,着重探讨了它的本质特征, 法益侵害,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承担等方面的问题,从实然和应然两方面对环 境犯罪做出了立体和全面的研究。但是,由于环境犯罪是一类产生时间并不长 的犯罪类型,除了刑事立法上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外,学者们对该类犯罪基本问 题仍然有着较大的出入。首先是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特征,这也是大陆法系 国家探讨环境犯罪和环境刑法的出发点。环境犯罪作为行政犯的地位是被普遍 承认的,但是环境犯罪的具体含义却有着各不相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环境 犯罪的构成必须以违反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为前提,而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在 环境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方面,更是有着传统人本法益论和新兴独立环境法益论 之间的巨大争议,环境自身是否能够成为法益的主体成为争论的焦点。在环境 犯罪是否应当设立危险犯的争论中,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支持在我国立法中设立 危险犯,但是对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具体内容例如危险行为、危险状态、危险犯 所侵害的法益内容都有着不小的分歧。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也是环境犯罪研究 中的热点问题,疫学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推定理论能否引入我国,如何引入我 国都是争论的焦点。最后,环境犯罪,主要是一些主观罪过难以认定的环境污 染类犯罪能否适用严格责任更是在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对严格责任理 解角度的不同,支持者和反对者总是处在不一致的对话平台上,自然也不可能 达到妥协。 1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出发,主要探讨环境犯罪的法益论、行为论 以及责任论的相关内容,立足国内外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通过比较研究的 方法来对环境犯罪基本问题展开探讨。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和大陆法系刑法理 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积极吸收借鉴先进刑法理念的时候有必要加以对 2 引言 比和区分,而不能盲目的套用一些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和刑法实践的理论。同时 对于一些源自英美法系的理论,例如严格责任等,也并不能一概的予以否定, 而是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其是否可行。坚持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思想来对待国外的相关刑法理论,是笔者行文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 鉴于环境犯罪问题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而学界对于环境犯罪基本问题又存 在着种种的争议,笔者作为一名刑法专业的研究生,虽然才疏学浅,但是抱着 抛砖引玉的想法,也试图在一些方面发表一下个人的拙见,以期在理论研究上 有所收获,纰漏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 1 环境犯罪的概念 环境犯罪概念的厘定是研究环境犯罪的基础性工作,是讨论环境犯罪二系 列相关问题的理论前提。关于环境犯罪的各种讨论必须从一个确定的概念出发, 最后回到这个概念。也就是说,环境犯罪概念的确定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一个 统一的理论平台,本文的任何理论和观点都将围绕着环境犯罪的概念来展开。 然而,作为一种新的犯罪类型,刑法在承认其存在并加以规制的同时,理论上 对它缺少定性的总结和归纳。同时刑法学家对环境犯罪的内涵和外延众说纷纭, 并且在不同的语境前提下对环境犯罪相关理论加以探讨,这进一步加深了环境 犯罪研究的混乱程度,为指导实践平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 作为一类犯罪的集合,环境犯罪概念的产生不是一个臆造的过程,这是由 环境犯罪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环境犯罪产生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其概 念的界定必须紧密的结合现实要求,不能为理论而理论。笔者想要得到的环境 犯罪概念不是先验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定法上的概念,它是刑法学意义上的概 念而不是犯罪学意义上的概念。换句话说,这里对环境犯罪概念的界定是一种 实然性的总结,而不是应然性的判断,除却立法上的瑕疵,凡是没有体现在刑 事法律中的有关内容,均不是笔者所要讨论的对象。因此,这个概念的意义不 仅仅在于确定环境犯罪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为环境 犯罪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前提,以保证理论的连贯性和统一性。然而目前国内 外关于环境犯罪概念的说法有很多,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总结和甄别,从而确 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环境犯罪的概念。 2 1 1 大陆法系国家环境犯罪的概念 大陆法系国家对环境犯罪的研究较早,成果也较我国丰富,其环境犯罪的 概念主要有: ( 1 ) 环境犯罪是指通过恶化环境而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犯罪。它 要求产生一定的危害,至少对人类的根本利益存在抽象的危险,并以此证明刑 事制裁的正当性。1 4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 2 ) 环境犯罪是以破坏环境媒体的形式而危及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和环 境的行为,它要求该行为与人类利益相联系,并依此证明刑事处罚的合理性。2 ( 3 ) 环境犯罪是危害生态系统自身的犯罪,并不要求该类行为与人类利益 存在任何联系,即可证明刑事制裁的正当性。3 2 1 2 我国环境犯罪的概念 国内对环境犯罪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鉴于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现状, 学者对环境犯罪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环境犯罪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国 内学者对环境犯罪的概念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 自然人或法人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故意或过失地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或者无过失地超标准排放各种废弃物,造成严重 损害后果或有造成严重损害危险的以及抗拒环保行政监督,情节严重的行为。4 ( 2 ) 环境犯罪,指的是行为人实施的违反环境保护法规、侵害了法规保护 的对象,并且后果严重( 指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损失, 危害公共安全) ,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5 ( 3 )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故意或过失的从事危害或可能危害 环境或人体健康的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6 ( 4 ) 环境犯罪是自然人或非自然人主体,故意、过失或无过失的污染大气、 水、土壤或破坏土地、森林、草原、珍稀濒危动物等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具 有现实危害性或实际危害后果的作为和不作为。7 ( 5 )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或者由于 破坏和污染环境引起人员伤亡以及工、农、林、牧、副、渔业重大损失的行为。 8 ( 6 )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危害公民健康和安全,故意或过失 地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造成或足以造成环境、人民的生命健康重大损害 的行为。9 2 1 3 环境犯罪概念分歧之焦点聚讼 这些概念有些是先验性的判断,跟立法现实有所脱节;有些则是经验性的 总结,却不甚完整和科学。如果我们将以上各种观点加以分析,可以把其争论 的核心概括为以下三点:一,环境犯罪是否必须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二,环境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否限于必须危害或可能危害人身、财产;三,环境犯罪是否有危险犯存 在的空间。 首先,环境犯罪是否必须违反行政法律法规? 可以看到,部分学者在探讨 环境犯罪的概念时并没有提到环境犯罪是否以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为前提,因此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环境犯罪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犯, 它的成立必须以行政法律法规的违反为前提,这是因为:考察环境犯罪和环境 刑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到,对破坏环境资源行为最早进行规 制的是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如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处理与清扫 废弃物品法、港则法等。这些行政法律详细地规定了有关方面环境污染 的行政违法行为及其相应的行政制裁手段。而典型意义上的环境犯罪有两种主 要的产生方式,一是把之前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中的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行政 违法行为纳入刑法中,给予刑法规制,将行政违法行为升格为刑事违法行为, 例如我国;二是将环境犯罪的刑事罚则从有关的环境保护行政法中抽出,纳入 刑法典中,成为刑法典的内容,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环境犯罪分布态势,例如 德国。可以认为,环境犯罪源自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其实质就是严重行政违法 行为的刑事化。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与环境犯罪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存在着先 后顺序。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规定不可能跳过行政法律法规而直接对破坏环境 资源的行为加以规制,其必须从行政违法行为中加以甄选,从而确定环境犯罪 的内容和范围。既然环境犯罪来源于行政违法行为,那么环境犯罪会违反相关 行政法律法规则是毫无疑问的,环境犯罪的双重违法性也是应有之义。 其次,环境犯罪是否必须危害或可能危害人身、财产?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 这里将危害或可能危害为一个整体来评价,所要讨论的核心在于环境犯罪所侵 害的对象否必须是人身、财产或与之相联系,而危害和可能危害的取舍关系将 在第三个问题中得到论述。近年来,由于环境资源犯罪的大量出现并且造成了 愈来愈严重的危害后果,传统的人本主义思维受到广泛的质疑,独立的环境法 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环境犯罪仅仅对自然环境本身造成侵害或危险即可 成立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这也成为环境犯罪与危害人身财产相脱离 的主要根据之一。笔者认为,独立的环境法益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 是这样将会从根本上动摇一直以来将侵害个人、社会及国家利益的行为认定为 犯罪的理论,同时环境法益本身定位的模糊性和内涵的不确定性很难把它和危 害环境的行政违法行为相区别,不可避免的导致刑罚制裁的不适当扩大化。由 6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于环境法益理论本身的缺陷,将其作为环境犯罪跳出人身、财产危害范围的理 由是不充分的。实际上,许多情况下环境犯罪所侵害的是复杂客体,其侵害的 法益并不是单一性的。例如违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所侵害的客体不仅包括 行政管理秩序也包括公民人身财产,所危害的法益有公法益,也有私法益。但 也有环境犯罪仅仅是对公法益进行了侵害,而并不涉及财产人身的内容,这种 危害行为被刑法所禁止的原因在于其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违反和破坏,而不是对 人身财产的危害。结合具体的立法实践而言,我国刑法中规定的1 5 种环境犯罪 中将人身、财产的危害或现实危险作为构成犯罪要件的仅有两条。1 这是因为: 首先,在实践中许多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和人身、财产并没有必然的或直接的 联系,但是其的确违反了国家相关环境保护制度,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 害,必须加以刑法规制,例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毁坏珍贵树木罪等;其 次,如果将对人身、财产的危害或现实危险作为环境犯罪的必要条件的话,将 大大缩小环境刑法所涉及的范围,降低刑法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应有效果,不 利于刑法功能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人身、财产的危害或现实危险,在环境犯 罪中是不必然出现的情况,不是所有环境犯罪成立的要件,仅仅是部分环境犯 罪成立所要求的要件而己。 最后,环境犯罪中有没有危险犯存在的可能?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划 分侵害犯与危险犯是以法益理论为基础的。在法益理论看来,法益是刑法的保 护客体,犯罪可罚的实质根据在于其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危险。对犯罪是侵害犯 与危险犯的划分,正是着眼于犯罪与法益的关系,即是以侵害法益还是仅对法 益构成危险为根据的。在我国目前的刑法典中,毫无疑问任何环境犯罪都具备 违反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前提,在环境违法行为上升到行政犯的情况下,其对 行政管理秩序法益的侵害则是必然的。我们知道,与我国不同,大陆法系国家 对犯罪的分类是将既遂犯和未遂犯相区分讨论的,如果非要用大陆法系的刑法 理论来探讨我国的刑法规定,那么在这种语境下的环境犯罪无一例外都是侵害 犯,没有危险犯存在的空间,这种讨论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上,争论的重点也并不在这种意义上的危险犯。按照我国目前主流的 1 刑法修正案( 四) 将原来的走私固体废物罪改为走私废物罪,并删除了“造成公私财产 损失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内容:刑法修正案( 八) 将刑法将刑法三百三十八条的“造成重 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也 排除了对危害人身、财产的规定。目前只有违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1 3 固体废 物罪还保留着对侵害人身、财产内容的规定。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刑法理论,危险犯是在犯罪既遂意义上划分出来的与行为犯、结果犯所并列的 一种犯罪类型,它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 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1 0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危险状态出现,犯罪 即告既遂。学者们所关注的正是这种意义上的危险犯在环境犯罪中能否存在的 的问题。笔者认为,确定环境犯罪是否包含或应该包含危险犯必须结合立法目 的来考察。无可争议的是立法者确立环境犯罪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此类行为对环 境保护制度的破坏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和人身、财产利益的危害。如果 说某种环境犯罪中的实行行为所造成的危险状态足以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危害 的话,立法者认为有必要则完全可以将这种危险状态的形成认定为既遂的标准, 从而将其规定为危险犯,这取决于立法者的态度,而不是理论上的要求。例如 德国刑法典3 3 0 条第1 款第2 项对向空气或水体排放有毒物质而对人们造成严 重危险的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日本1 9 7 4 年刑法修正案第2 7 2 条将气体遗漏罪 规定为故意导致蒸汽、有毒气体、放射性物质溢出、流出,使他人的生命、身 体、财产产生危险的行为。这些都是典型的环境犯罪危险犯立法例。目前我国 在环境犯罪中尚没有危险犯的规定,2 这是由于我国立法者对环境犯罪的危害程 度认识还不锈+ 充分所造成的,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刑法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随之加强,环境犯罪中 的危险犯必然会在刑法典中有所体现。 2 1 4 环境犯罪概念的确定 通过对以上对环境犯罪概念争论的分析,结合环境犯罪概念的刑法机能, 可以将其概括为:环境犯罪就是指违反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这是环境犯罪的形 式要件) ,故意或过失的破坏自然环境或生态资源,( 这是环境犯罪的实质要件) 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或损害危险的犯罪。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是这样一来既可 以避免了以上各种观点的缺陷,又能够囊括了危害环境犯罪所有情形。首先, 肯定了环境犯罪的行政违法前提,突出了其行政犯的本质。其次,避开了传统 2 有学者认为刑法修正案( 八) 对于刑法三百三十八条的修改实际上就是我国对环境污染 类犯罪危险犯的规定,“严重污染环境”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规定的“危害公共 安全”是类似的。但笔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危害公共安全”中的“危害”不仅包括了 造成实害,也包括了形成危险,而“严重污染环境”只能被理解为造成了实际上的损害, 而且本罪只能被理解为是行为犯,“严重污染环境”是其构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要求, 是定罪情节,而不是既遂标准。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的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来决定危害环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弊端,肯定 了环境价值的独立性,突出了对环境的直接保护,同时也不排除危害环境造成 对人类利益实际损害的情形。最后,承认了环境犯罪危险犯存在的空间,完备 了环境犯罪的犯罪类型。这样的一个概念,结合立法实践,从实然性的角度将 环境犯罪的基本特征加以概括,与现行刑法并行不悖。同时又能够从为环境犯 罪理论的展开论述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避免了研究角度的错杂可能带来的理 论冲突,在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2 2 环境犯罪的本质特征 从环境犯罪概念得出的论证过程中可以认识到,环境犯罪最本质的特点在 于:环境犯罪是行政犯,而不是刑事犯,它有着明显的行政从属性特征。我国 学者受日本刑法理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自然犯就是刑事犯,法定犯就是行政犯。 日本学者大谷实认为自然犯就是“无须等待法律的规定,其性质违反社会伦理 而被认为犯罪者,也称刑事犯”。法定犯就是“原来没有违反社会伦理,然而根 据法律被认为犯罪者,在由于行政取缔的目的上,也称行政犯。 1 1 但实际上, 笔者认为这两对概念是不能够简单等同的。首先在理论的切入点上,无论是古 罗马法上的m a l ai ns e ( 自体恶) 、m a l ap r o h i b i t a ( 禁止恶) 观念,抑或是 加罗法洛的自然犯、法定犯观念,都是从自然法与实定法分离的角度予以切入, 而绝不限于实定法内部的观念区分。也就是说,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别是以自 然法和实定法相分离为理论前提的,加罗法洛提出的这一对概念是犯罪学上的 概念。而刑事犯和行政犯的区分,是在法律渊源不同的前提下作为刑法学意义 上的概念而提出来的,仅仅是实定法上的内容。其次在区分的标准上,自然犯 和法定犯的区分标志简单说在于是否违反伦理道德,存在价值评判的空间,而 刑事犯与行政犯的区别更主要的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区分,即是否具备行政违 法性或者说是否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是一种实然的状态。如果说这两对概念 有所重合,那也仅仅是内容上的重合,而不是性质上的相同,是不能够置换的。 由于本文是从刑法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犯罪的,因此行政犯的概念也应当严格 遵守刑法学规制,不能够和犯罪学中的法定犯混为一谈,它应该指的是违反行 政法律规范,严重危害基于行政法律规范而形成的行政秩序从而触犯了国家刑 律,而应对其科处刑罚制裁的行为。环境犯罪也是作为这样意义上的行政犯来 9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讨论的。 2 2 1 环境犯罪的行政犯属性 讨论环境犯罪的行政犯属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违法性认识上,行政 犯与刑事犯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对自然犯与法定犯加以区分,最为重要 的实益在于违法性认识错误问题的处理。1 2 根据社会责任论的立场,违法性认识 不是自然犯故意的成立要件,但在法定犯中则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关于自然犯, 作为其故意的要件,不需要在犯罪的事实的认识之外存在违法性的意识,这可 以说是常识性的认识。于此不同,在法定犯中,虽然认识了犯罪事实却并不知 道它是被法律禁止的行为并不罕见,所以不把违法性的认识作为故意的要件显 然不妥当。1 3 笔者认同自然犯与法定犯对于违法性认识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但不 是在解释论上,而是在证明论上。自然犯与法定犯的故意成立都需要违法性认 识,但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求不同。自然犯由于其特点而被认为是当然具有违法 性的认识的,即不言自明的,而不是不需要的,从而不产生违法性认识错误的 问题。法定犯由于行为本身与社会伦理道德没有直接关联,因而行为人完全可 能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反社会性,进而完全可能不具备违法性认识从而产生 违法性的认识错误,h 其违法性认识需要被证明,犯罪故意才能成立。违法性认 识作为故意的要件在自然犯与法定犯中要求不同,那么这种区别在刑事犯与行 政犯中是否依然成立?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在实定法的范围内所讨论的自 然犯与法定犯,就是原本意义上的刑事犯与行政犯。持社会责任论的日本学者 在讨论所谓的违法性意识区别说时,自然犯、刑事犯与法定犯、行政犯是不加 区分的,其所指出的自然犯和法定犯不是犯罪学意义上原本的指称,而是限于 刑法学的阈域,其内容实际上就是本文中的刑事犯和行政犯。违法性认识在刑 事犯与行政犯故意成立中的要求当然也是有所区别的。 环境犯罪作为典型的行政犯,其故意的成立以违法性认识的必须为要件。 至于违法性的认识的程度问题,德日刑法理论的通说即违反整体法规范说认为, 行为人应当认识到违反了法律规范,不限于刑事法律规范,但并不包括非法律 的伦理道义规范。日本学者木村龟二对此的阐述是:“违法性之认识,因系行为 在法上不能容许之认识,故必须与自宗教、道德、社会等见地而不予容许或视 为有害之认识相区别。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也认为:“不法意识之内涵,只 要知道其行为系违背法律规范,而与社会共同生活秩序之要求相对立者,即具 1 0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不法意识。我国大陆学者也有类似主张,称:“违法意识的涵义指违反一切法 律规范,即不仅包括刑事法规,也包括其他法规,如民事法规、行政法规等等。 1 5 按照此种观点,环境犯罪在违法性认识的程度上,只要认识到违反行政法律 法规即可,不必对该行为是否违反刑法有所认识。 提到违法性认识,就不得不探讨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违法性认识的 可能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实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由于刑事犯的 特点导致其违法性认识是被推定当然具备的,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行政犯违法性 认识的可能性判断标准。虽然行政犯犯罪故意的成立是必须证明违法性认识的 存在的,但事实上以违法性认识不存在为理由而出罪的可能性很小,违法性认 识不具备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是因为行政犯的构成,客观上只能是那些自己的 生活与该种行为有较多联系的行为人才有可能。具体到环境犯罪当中,重大环 境污染事故罪3 的行为人往往是排污企业,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行为人往往是土 地权使用者,滥伐林木罪的行为人多为与林业生产有关的人。从实际出发来考 察,并不存在多少行为人不知自己的行为被国家法律所不准许的情况。因此一 般而言,环境犯罪中的行为人只要对事实行为有所认识,就可以推定其具有违 法性认识,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 2 2 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 德日刑法研究环境犯罪时,往往是从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开始的。环境 犯罪的行政从属性的具体含义是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许可和环保行政法规 定的标准,往往是排除危害环境行为危害性的措施。危害环境罪通常以未获行 政机关的许可或违反行政法规的安全标准、安全要求为前提。危害环境行为是 否构成犯罪,全部或部分地决定于是否符合行政法上的要求。这种危害环境罪 的成立对行政法规及行政命令的依附即是危害环境罪的行政从属性。1 6 环境犯罪 的行政从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环境犯罪的罪状构成方面,环境行政法所起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单纯违反环保行政法规及行政机关禁令的行为即构成犯罪。 也就是进行环境刑事立法时,不考虑某一危害环境行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何种 危害,仅以环境行政法上的行政法规为依据或以环保行政机关的命令为依据, 3 虽然刑法修正案( 八) 对该罪作了修改,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罪名,本文中仍沿用旧 称。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将违反环保行政法规或行政命令的行为直接规定刑罚,1 7 即绝对的行政从属性。 从西方国家的立法看,把单纯违反环保行政命令或法规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情 形,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使用较少,典型的如1 9 8 0 年德国 刑法典第3 2 7 条规定的未经许可开动设备罪。第二种表现形式是行政法规或 行政机关许可的行为只是构成危害环境罪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还必须造成严 重后果或危险状态,即相对行政从属性,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此种立法,我国 也是如此。 其二,在环境犯罪案件的程序方面,行政机关对于破坏环境资源行为的处 理往往对环境犯罪的司法程序起着借鉴作用。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一旦进 入司法程序,无法再次取证。司法部门必须与行政机关进行及时且充分的交流 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行政机关的结论及相关报告就会在案件的司法审理中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左右整个案件的审理。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环 境刑法的行政从属性也是必要的。 2 2 3 环境犯罪行政从属性的立法与司法 环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决定了环境刑法与行政法律法规的密切联系,也给 环境犯罪的研究带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空白罪状的适 用与行政基础违法时环境犯罪的认定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2 3 1 环境犯罪行政从属性的立法 采用刑法典来规定环境犯罪的国家在描述环境犯罪时,最多的就是使用空 白罪状。这是调和环境犯罪的复杂多样性与刑法稳定简洁性的有效方式,也是 衔接环保行政法规和刑法的主要纽带。但是反观我国刑法典,由于立法技术的 不完善,在规定环境犯罪时所使用的空白罪状有着为数不少的疏漏。第一,环 境刑法空白罪状中违法性判断的前提条件表达不一致,环境犯罪的具体构成要 件需要参照的规范和制度不明确。我国现行刑法中环境犯罪空白罪状参照的规 范性文件的表述有如下几种:其一,违反国家规定,例如刑法第3 3 8 条、第3 3 9 条等。其二,违反法规,例如刑法第3 4 0 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 、 第3 4 1 条“违犯狩猎法规”,等。其三,违反的规定,例如刑法第3 4 3 条“违 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 、第3 4 4 条、第3 4 5 条“违反森林法的规定 。其中,只 有刑法总则第9 6 条对“违反国家规定 作出了统一的立法解释,即“违反全国 1 2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 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以及2 0 0 1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2 2 8 条、第3 4 2 条、第4 1 0 条规定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作出了立法解释,即“违 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中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 规定。 其他表述的具体所指还没有明确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因此容易导致 在司法活动中的理解的不统一,极易产生混淆,这显然不符合法律条文严谨统 一的原则。第二,空白罪状参照规范性文件的级别太低,不能够承担作为刑事 处罚前提要件的任务。例如我国刑法第3 4 0 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和第 3 4 1 条“违犯狩猎法规中的所出现的“法规”一词,所指含义不仅包括了行 政法规,还包括地方性法规。我们知道,地方法规由于其适用地域的限制性, 用其作为全国通行的刑法典的参照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极有可能会因为地方 性法规的规定不同而导致同样的行为在一地触犯了刑法而在另一地不构成犯罪 的情形,这显然与罪刑法定原则背道而驰。 鉴于我国目前环境犯罪中空白罪状规定的混乱情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 尽快统一空白罪状的参照依据,提高所参照的规范性文件的最低法律位阶。依 罪刑法定原则,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例,在我国,作为环境犯罪空白罪状参照 性规范的渊源应仅限于三类,即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如环境保 护法、草原法等;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 法实施条例等;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等直属机构制定的部门规章,如卫生部 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等。而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 民族地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不应作为参照性规范的渊源。同时在提高参 照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参照依据的范围和内容。由于 刑法的稳定性决定了大规模修改刑法和频繁出台刑法修正案是不现实的,目前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合理释法,将存有歧义的空白罪状加 以明确的解释,增强空白罪状中作为“违法性判断的前提条件 的规范性和统 一性,从而使司法机关能够准确的参照使用相关行政法律法规,正确的将环境 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2 2 3 2 环境犯罪行政从属性的司法 环境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违法时,如何认定行为人据此所实施的行为的法 律性质,能否构成犯罪是环境犯罪行政从属性给司法实践带来的一个问题。在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实践中,行政机关因为疏忽或腐败,导致对不该发给许可证的行为人发给了许 可证,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损害。对于这种情况,德国通说认为,行政当局的任 何行政行为,在被行政当局或法院撤销以前,总是有效的,任何有害环境的行 为只要经过环境当局的同意,其行为就不再具有可罚性,即使环保当局的具体 行政行为根据环保行政法的规定是违法的,当事人运用威胁、欺骗或者贿赂手 段从环保官员处获得许可证,也具有排除危害环境犯罪行为刑事责任的效力。1 8 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实际上没有将无效的行政行为与可撤销的行政行为相 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