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4hsic的缓变基区bjt外延工艺研究.pdf_第1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4hsic的缓变基区bjt外延工艺研究.pdf_第2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4hsic的缓变基区bjt外延工艺研究.pdf_第3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4hsic的缓变基区bjt外延工艺研究.pdf_第4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4hsic的缓变基区bjt外延工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外延生长是制作4 h s i c 器件的关键工艺之一,外延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器件的 性能。本文研究了4 h s i c 外延生长与b j t 器件特性的关系,设计和优化了相应b j t 器件的外延生长工艺。 首先采用s e n t a u r u s 软件对4 h s i cb j t 器件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软件仿真和与 现有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对4 h s i c 材料的模型及参数进行了校正,其后选择合适的 参数,仿真缓变基区b j t 器件的特性,并与基区均匀掺杂的b j t 对比,结果表明基区 缓变对器件的电流增益,截止频率都有明显的提升,但会导致e a r l yv o l t a g e 降低。基 于这一结论,本文设计了一种基区双层缓变掺杂的b 盯掺杂分布。 然后设计了相应的缓变基区b j t 的外延生长工艺步骤。工艺研究从c v d 原理开 始,详细阐述了生长参数对碳化硅外延层的质量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并总结了现在外 延层生长中遇到的主要缺陷,如深能级缺陷、三角缺陷、基面位错等。通过分析外延 层中缺陷的产生机理,对其后的外延生长提供指导。在详细的介绍了外延设备( v p 5 0 8 ) 的掺杂浓度控制方法之后,本文给出了控制b j t 掺杂浓度的工艺参数,并设计了b j t 的外延片的生长工艺流程。 最后为外延片的表征测试。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形貌缺陷,表明外延 层的表面良好,原子力显微镜测得表面平坦,表面粗糙度均方根为0 2 0 7 n m ;r a m a i l 和x 衍射光谱分析分析表明生长的外延层的结晶质量良好,无其它晶型i 但外延层中 存在较多缺陷;s i m s 测试表明外延片的掺杂和各层的厚度满足预期要求,适用于b j t 的制作。 关键词l4 h s i c 缓变基区bi tc v i ) 工艺外延表征 a b s t r a c t e p i t a x i a lg r o w t hi sk e yp r o c e s st om a k es i cd e v i c e s ,a n di t sq u a l i t yd i r e c t l y d e t e r m i n e st h ed e v i c ep e r f o r m a n c e b ys t u d y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i ce p i m x i a l 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j td e v i c e s ,t h ee p i t a x i a lg r o w t hp r o c e s sf o rt h eb j td e v i c e s w a sd e s i g n e da n do p t i m i z e di nt h i sp a p e r f i r s t ,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o fb j ti sp r o v i d e d t h es e n t a u r u ss o f t w a r ei su s e df o r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b j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m a t e r i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d o p i n ga n d s t r u c t u r eo f b j t t h e4 h - s i cm a t e r i a lm o d e la n dp a r a m e t e r sa 托s t u d i e dt h r o u g h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s i m u l a t i o na n dr e p o r t e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o fb j t t h e nw ef o c u s o nt h en o n - u n i f o r mb a s ed o p i n gp r o f i l eo fb j td e v i c e s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t h ed cg a i ni si n c r e a s e d ,t h et r a n s i tt i m et h r o u g hb a s er e g i o ni sd e c r e a s e d , a sw e l la s t h ec u t - o f ff r e q u e n c yo fb j ti si m p r o v e d i ta l s os h o w st h a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i nd c g a i n c a u s e db yt h eg r a d i e n th a ss o m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t u r n - o na n dt u r n - o f fd e l a yt i m e s oa d o u b l el a y e r 、析mg r a d i n gd o p i n gp r o f i l eb a s ei sp r o p o s e di nt h i sc h a p t e r a n dt h e nt h ee p i t a x i a lg r o w t hp r o c e s sf o rt h eb j td e v i c e si s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s i cc v dp r o c e s sp a r a m e t e r sf o rt h eq u a l i t yo f e p i t a x i a ll a y e ri sa n a l y z 以 a n dt h ec o m m o nd e f e c t so fe p i t a x i a la r es u m m e du pi nt h eg r o w t hp r o c e s s ,s u c ha s d e e p - l e v e ld e f e c t s ,t r i a n g u l a rd e f e c t s ,a n db a s a lp l a n ed i s l o c a t i o n f u r t h e r , t h ed o p i n g c o n t r o lp r i n c i p l ei nt h ee p i t a x i a lg r o w t hi s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p r o c e s sp a r a m e t e r sa r eg i v e n b ys o m ep r e v i o u se x p e r i m e n ti no u re q u i p m e n t ( v p 5 0 s ) ,a n dap r o p e rp r o c e s sr e c i p e w a ss e ti ni t t h eb j te p i t a x i a lf i l mw a s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b yk i n d so fm e t h o d s t h e r ea r en o o b v i o u sd e f e c t sa tt h ee p i t a x i a ll a y e rs u r f a c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o p t i c a lm i c r o s c o p y t h e a f ms h o wt h a tt h es u r f a c ew a sp l a n a ra n dt h er m sw a so n l y0 2 0 7 r i m t h eg o o d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q u a l i t yw a sp r o v e db yr a m a na n dx - r a yd i f f r a c t i o n a tl a s t , t h ep r o f i l eo f t h ee p i t a x i a ll a y e ri sp r o v i d e db ys i m st e s t , a n d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h ed o p i n gp r o f i l eo f e p i t a x i a lw a f e r sm e e t 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b j t k e y w o r d s :4 h s i cb j t c v d c p i 1 a y e r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e x t e n s i o n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s i c 材料优点 二十世纪,以硅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无处不在 的消费电子产品,到体现这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航空航天设备,到处都有微 电子技术发展带来的强大推动力。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半导体工艺的提升,优良的工艺,可以充 分的发挥材料的性能,降低器件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能, 要制作工作特性更好的器件,就需要研究性能更好的半导体材料,目前半导体材 料的发展即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人们将现在发展比较成熟的硅锗材料称为第一代 的半导体材料,其中硅材料,研究的时间最长,应用的范围最广,是现在整个微 电子行业的基石。随着电路系统和应用环境的复杂化,对电子器件的工作速度、 环境适应能力等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硅材料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因而 需要研究更符合这些具体应用的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磷化铟为代表的第二代 半导体材料开始被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要求,这些材料通常都由两种或 以上元素构成,因而也称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电路常需要在更严酷的环境下工作,如高温,。 高辐射环境下,研究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电子器件称为极端电子学。硅半导体电 路最高工作温度仅为1 5 0 ( 2 左右,砷化镓、磷化铟等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受禁带宽带、 导热率限制,在这些方面也不能胜任,而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第三代半导体 在这些方面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三代半导体也被称为的宽禁带半导体,主 要指禁带宽度大于2 4 e v 的半导体材料,其中碳化硅以其宽禁带、高击穿临界电场、 高热导率和抗辐射的特性,有效的解决了极端电子学面临的问题,因而在航空、 航天、军事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 一一气;f 图1 1 原子排列示意图( 此晶面为( 1 1 - 2 0 ) 晶面) 2 基于4 h s i c 的缓变基区b i t 外延工艺研究 碳化硅材料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其差别主要来自密积层排列顺序,目前研 究的主要晶型有3 c 、4 h 、6 h ,图1 1 给出了这三种晶型的密积层排列顺序。由于 其密集层排列顺序多变,且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外延生长条件相似,因而生长困难, 易产生缺陷。表1 1 对比了几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的特性,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碳化 硅材料,禁带宽带在3 e v 以上,工作温度可以到达1 2 0 0 k ,在常见高温环境下都 可以正常工作,甚至在一些严酷的太空环境( 如金星表面7 5 0 k ) 都可以工作。 表1 1 常用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1 2 1 s ig a a s3 c - s i c4 h - s i c6 h s i cg 口n b a n d g a p ( e v ) 1 1 21 4 32 23 233 4 5 t w 4 1 05 7 08 4 01 2 3 01 2 0 01 2 5 0 九( wc m 1k 1 ) 1 3 5 0 4 53 53 53 5l e e r ( 1 0 5v c m 1 )2 532 02 22 53 0 v s ( 1 0 7c ms 1 ) ll2 5222 5 ( c m 2 v s ) 1 3 5 0 8 5 0 01 0 0 0 9 5 0 5 0 01 0 0 0 ( c m 。s ) 4 8 04 0 04 01 2 08 03 0 t w = 工作温度,九= 热导率,e c r = 击穿临界电场,v s = 饱和载流子速度( 电子) , 电子迁移率,h 电子迁移率 碳化硅器件不但为军事航空等领域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基于碳化硅 的功率器件在民用方面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功率器件,击穿电压和特征导通 电阻( s p e c i f i co i l r e s i s t a n c e ,或r o ns p ) 是重要性能参数,而这些参数主要由半 导体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以单边突变结为例,其击穿电压为结中间承受最大电 场时的电压,特征导通阻抗主要为低掺杂层的欧姆电阻,通过简单的理论计算, 可以得出击穿电压和特征导通电阻的关系,满足式1 1 。 4 v2 如驴= 二簧 ( 1 1 ) , p 幢e c 其中v b r 为器件的击穿电压,e c 为材料的临界击穿电场,掣。分别为材料的 介电常数和迁移率,在表1 1 中可知,s i c 的临界击穿电场为s i 的8 1 0 倍,理论 上相同击穿电压下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其特征导通电阻仅为硅的千分之一,因而 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碳化硅是良好的热导体,在室温下,碳化硅的热导率为3 - 5 w c m l k 1 ( 4 h s i c ) , 比常见的金属都高,因而碳化硅半导体材料能很好的将自身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 使得其用于制作高压、高功率的半导体,器件不容易发生热击穿。 将原来的硅器件替换为新型的碳化硅器件,可以大大降低设备功耗,实现硅 器件无法完成的小型化和高效率。图1 2 展示了碳化硅器件潜在的应用领域,如送 电系统、电力机车、混合动力汽车、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太阳能发电系统上利用 的功率调节器、以空调为代表的白色家电、服务器及个人电脑等领域,如果这些 第一章绪论 3 领域的功率元件使用s i c 替代,将在能源与环保之间引发一场巨大的绿色革命,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这一材料的原因。 翁 嵫i 缓绷甏;瓣蠡翟圈基霾爱目 童瓣麟黼虢轰自藤翘麓圈翻溺蘸狲 y ;鞴戳鞴酾瀚匿麟鎏圈隧缴嬲l 臻蚕矽 飞溅然i 搿猫麓g 麓翟臻黼 、电糍i 耩鬻蹦鞫矿磁r n 汐 、翟誉眷洋7 图1 2 碳化硅器件的潜在用途 1 2 碳化硅材料的发展现状 1 2 1 体材料制备工艺发展 1 8 9 1 年美国的发明家e d w a r d a c h c s o n 在试制金刚石时,偶然发现了碳化硅晶 体的制备方法。他把硅土( 主要为二氧化硅) 、焦炭、少量的锯末和盐的混合物放 在炉子,加热到2 7 0 0 ,偶然在炉内的生长出了碳化硅晶体。这样方法制备的碳 化硅为很小的单晶体,只能用于研磨、切割和抛光领域。1 9 5 1 ,l c l y 研究了一种 质量更好的单晶片生长工艺,他采用真空炉,把多晶碳化硅加热到2 6 0 0 ,并保 持很均匀的温度分布,通过碳化硅升华再结晶的方法,最终生长出了质量很高的 碳化硅单晶片( p l a t e l e t s ) 。在此研究基础上,1 9 7 8 年t a i r o v 和t s v e t k o 提出了一 种制备碳化硅晶体的籽晶升华法( s e e d e ds u b l i m a t i o ng r o w t h ) 3 1 。这种工艺采用单 晶片作为籽晶,首先把碳化硅加热到开始明显升华的温度,然后让碳化硅蒸汽在 温度稍微低一些的碳化硅籽晶上结晶。籽晶的晶向,惰性气体的气压,石墨的纯 度及温度的径向分布,都对生长的单晶体质量有明显的影响。这一工艺后来也被 称为物理气相输运工艺( p h y s i c a lv a p o rt r a n s p o r t ,p v t ) 。 1 9 8 7 年,c r e e 公司成立,专门研究用于生长高质量碳化硅单晶体的p v t 工 艺,该公司制备出可切割为晶圆的单晶体,并成功的将碳化硅材料推向商业化发 展。随着碳化硅晶圆的发展,有关碳化硅的器件研究才开始增加。 最开始时,p v t - i - 艺是在真空环境或者低压的氩气环境中,把碳化硅粉末加 热升华,形成含有s i c 2 、s i 2 c 和s i 的蒸汽,蒸汽上方放置有碳化硅的籽晶,由于 静 ,#*;?耻置酬箍钱g ( | 麓 4 基于4 h - s i c 的缓变基区b j t 外延工艺研究 籽晶的温度处于整个反应系统的最低点,使得蒸汽在籽晶上凝结生长。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生长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l m m h ,生长的晶锭也较大,可以超过籽晶 的大小。主要的缺点是生长的单晶纯度较低,且生长温度过高,比较难以控制。 九十年代末,研究者又引入一种新型的高温化学气相淀积( h t c v d ) 的工艺 【4 】,这种工艺的主要不同是,源材料采用了高纯度的气态硅源和碳源,同时采用开 放式的反应室取代原来完全封闭的结构。除此之外,h t c v d 工艺中,反应室气压 可以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调整,从而很容易控制单晶生长的均匀型和速率。 最近,一种卤化物c v d 工艺【5 l ( h a l i d ec v d ) 又被引入,这种工艺与h t c v d 非常相近,不同之处是在反应源气体中加入了含氯的前导气体,同时反应炉的结 构也有所调整,气源的输入采用了分散式的气体注入装置( as p l i tg a si n j e c t o r ) ,同 时气体的出口被设置到反应室的底部。理论上含有氯元素能够降低淀积工艺的温 度,但这种设备通常的需要的反应温度仍然在2 0 0 0 以上。 1 2 2 衬底材料的发展现状 现在国际上的关于衬底的研究主要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降低晶圆上 的缺陷,尤其是微管密度,另一方面集中在扩径方面,目前生产的s i c 衬底最大 直径为4 英寸( 1 0 0 r a m ) ,将直径增大到6 英寸,有助于提高s i c 器件的生产效率和 削减工艺成本。 目前c r e e 公司占有着碳化硅晶片市场约3 4 的份额,公司已经有比较成熟 3 - - - 4 英寸的衬底,并可以保证优良衬底质量,其超低缺陷的产品中,微管缺陷可 以保证在1 c m 3 以下,有些衬底甚至可以保证零缺陷【6 】。由于碳化硅在节能领域有 着极其重要的潜能,关于碳化硅的晶圆材料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一些资本雄厚的 企业、研究机构也开始重视这一材料及相关器件的研发,并发展起来的一些新的 衬底供应商,比如美国道康宁公司、德国s i c r y s t a l 公司( 目前已被日本罗姆公司 收购) 、美国二六公司( i i v i ) 和新日本制铁等。这些公司均可制造直径4 英寸的 s i c 基板,并正在提供几乎不存在被称为微管( m i c r o p i p e ) 缺陷的“m i c r o p i p ef r e e ” 产品。 2 0 1 0 年c r e e 公司就已经报道制了直径6 英寸碳化硅衬底,并计划近期内供 应样品。除c r e e 以外,其他厂商也正在开发碳化硅衬底产品。比如新日本制铁 和美国道康宁公司,两家公司都以2 0 1 2 年内供应6 英寸样品为目标。另外,美国 贰陆( i i - v i ) 公司提出了2 0 1 3 年样品供应6 英寸的目标【7 】。国内这方面研究水平仍 在紧追国外发展,天科合达【8 j 公司提供商用碳化硅衬底,一些研究机构如山东大学, 中电4 6 所也可以提供碳化硅衬底进行研究。相比而言,国内的衬底质量仍有一定 差距,衬底主要为2 3 英寸。 第一章绪论 5 1 34 h - s i cb j t 的研究 1 3 1 4 h i s i cb j t 优势 功率型的碳化硅b j t 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器件特性上来说,主要是 在下面几个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1 ) 与m o s 器件相比,s i c 的b j t 受表面缺陷影响较小,高温下比较稳定。 m o s 型器件,沟道载流子的迁移率受表面散射影响比较大,在表面处理较差的情 况下,很难发挥器件的性能,虽然b j t 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影响相对较小。 ( 2 ) s i c 的b j t 器件用作开关器件时,随温度升高,电流增益降低,特征导 通电阻增加。这一与s i 基器件不同特性,对大器件或多并联器件的稳定工作很有 用。增益特性主要是由于基区的电离率随温度改变造成的,对于中等掺杂浓度的 基区受主( 灿) ,在室温下仅有约1 0 的离化率,当温度升高后,如在2 5 0 c 下增加 到约6 0 ,杂质电离率的增加抵偿了由于温度升高造成的载流子寿命增加,因而 电流增益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由于集电区电导调制效应很小,特征导通电阻主要 为集电区扩散电阻,随温度升高,集电区电子迁移率减小,因而特征导通电阻随 温度上升而增加。 ( 3 ) 与s i 基b j t 器件相比,碳化硅器件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调制处理能力, s i c 的b j t 无二次击穿效应。一次击穿后,器件压降不会迅速降低,可靠性高。当 击穿发生以后,b j t 器件集电区承受的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满足式1 2 。 f 2 ) = 了- 穹l ( 1 2 ) 旦仁一m ) 函t 驴s 其中 ,。为载流子的饱和速度,。为集电区掺杂浓度。由于碳化硅材料的载流 子饱和迁移率比硅高,击穿后的电流密度不足以影响到集电区的电场分布,集电 区压降不会很快降低,因而二次击穿很难发生。 1 3 24 h s i cb j t 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 h - s i cb j t 的研究主要从2 0 0 0 年开始,涉及的主要制作工艺有c v d 外延生 长、i c p 或r i e 刻蚀、离子注入。s e i h y u n gr y u 等人首先报道了一种1 8 0 0 v ,3 8 a 的双极型器件 9 1 ,器件的电流增益在2 0 以上。随着对碳化硅材料研究的深入,工 艺上有了一定进展,一些研究者通过试制更厚的外延层的器件,制作出击穿电压 更高的b j t 器件,如z h a n gj 等报道的击穿电压在9 2 k v 的b j t 器件【l o 】。碳化硅 b j t 器件推向实用化,一方面要有更大的电流增益,便于电流驱动,另一方面要有 更大的集电极导通电流,即器件的有源面积要足够大,通常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限 制,面积越大,成功率越低。 6 基于4 i - i s i c 的缓变基区b y r 外延工艺研究 目前研究者认为b j t 器件的电流增益主要受限于材料的表面复合,即基区和 发射区之间严重表面复合,这些复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 碳化硅表面钝化造 成的界面缺附1 1 】,如钝化时生成的氧化层的晶格缺陷,钝化界面存在各种碳的原 子簇,碳化硅晶格表面存在的大量悬挂键:( 2 ) 制作b j t 时,基区需要离子注入 才能形成欧姆接触区,而离子注入形成大量晶格损伤,造成注入区非平衡载流子 复合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也在实验新型的工艺方法。碳化硅表面钝化时,通常 使用氧化物、氮化物作为钝化层,采用先湿氧氧化,再通过p e c v d 工艺淀积s i 0 2 和s i 3 n 4 ,有研究者试验了不同的钝化条件【1 2 】,实验结果证明采用p e c v d 淀积 s i 0 2 ,并在n 0 2 或n o 中退火,可以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提高b j t 增益。对 于基区欧姆接触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也在试图采用非离子注入的方式,形成欧姆 接触。s a n t o s hb a l a c h a n d r a n 等人报道了基区二次外延制备b j t 的方法【1 3 1 ,及发射 区的s i c 刻蚀掉后,在表面外延生长高掺杂的p 型层,用于基区欧姆接触,由于p 型层只存在基极电极下,多余的部分仍要刻蚀掉,因而这种方法增加了工艺的复 杂度,较难实现;z h a n gj i a n h u i 等人报道的采用双层基区的结构【1 4 1 ,基区上部为 高掺杂层,发射区刻蚀后可以直接形成欧姆接触,虽然这样避免离子注入但基区 的高掺杂会降低发射结的发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器件的直流增益。2 0 0 9 年, 日本学者t o mh i y o s h i 等人在论文中提出【1 5 】,碳化硅外延层的主要缺陷来自材料的 深能级,提出了一种消除碳化硅外延层内深能级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外延层中载 流子的寿命。利用这种工艺,2 0 1 1 年在2 3 r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m p o s i u mo np o w e r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d e v i c e s & i c s ,日本学者h i r o k im i y a k e 、t s u n e n o b uk i m o t o 等人报 道成功制作出了增益在3 0 0 以上的b j t 器件【l6 】,其基区厚度在0 3 5 p r o ,是目前报 道的最薄的基区,集电区掺杂浓度为l x l 0 1 6 c m 3 ,厚度为1 0 1 m a ,击穿电压在5 0 0 v 左右i 碳化硅b j t 器件主要的优势在于低的特征导通电阻和高的击穿电压,图1 3 以这两个参数为主要参数,对比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碳化硅b j t 仍有很 大提升空间。 碳化硅外延生长是制作器件的基础,外延工艺的研究是制作器件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目前器件级的外延层一般都采用s i h 4 + c 3 h $ + h 2 的外延系统制备,其生长 出的外延层缺陷少,掺杂可控,适于工艺化的大规模生产。外延工艺与器件特性 的关系非常密切,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匮乏,部分研究者主要关注s i c 材料的生长,而结合外延工艺对器件进行研究分析亦非常重要,所以本文选择该 课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绪论 7 茗 董 量 纛7 s t2 = r 梦矾3 1 1 0 e r e a l tv e l t a g ev 图1 3 近年来一些碳化硅b j t 报道的结果【1 7 1 4 , l s 1 9 2 0 , 2 1 , 2 2 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本文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对碳化硅b j t 进行了研究: 首先使用s e n t a u r u s 软件对碳化硅b j t 的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第二章对碳化 硅材料的相关模型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分析了材料特性对b j t 器件的影响, 第三章使用适当的模型和参数,对缓变基区b j t 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缓变基区 对器件特性的影响效果。由于基区内建电场的存在,使得b j t 的电流增益有明显 的提高,同时由于基区渡越时间的减少,b j t 的截止频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基区缓 变掺杂使靠近集电区一侧掺杂较低,b j t 器件的e a r l yv o l t a g e 有一定降低。缓变 基区对b j t 特性有一定改善,由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层缓变的基区掺杂,其中上 层为高掺杂;主要用于形成p 型欧姆接触,下层为缓变掺杂,使整个基区中有内 建电场存在。 第四章主要对碳化硅外延生长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b j t 外延的 生长工艺流程。外延设备使用的先进的v p 5 0 8 碳化硅外延炉,其采用s i h 4 + c 3 i - i s + h 2 的m o c v d 反应系统。本文首先对其生长原理、生长参数对外延层的质量影响进 行了介绍,并分析常见外延层中的缺陷形成机理。其后对外延生长中的掺杂控制 进行了研究说明,并根据前面设计的b ,r 掺杂分布,设计了相应的外延生长工艺 流程。 第五章主要内容是b j t 外延片质量的表征测试,通过对外延片的表面形态、 结晶质量和掺杂浓度分布的分别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生长的b j t 外延片表 面光滑,外延层结晶质量良好,且纵向的掺杂分布满足b j t 的要求,总体上生长 8 基于4 h s i c 的缓变基区b j t 外延工艺研究 的外延片可以用于制作b j t 器件。测试结果也表明外延片仍存在一定问题,在光 学显微镜下,表面观察到大量短条纹状的缺陷,这些缺陷有可能对b j t 器件的表 面复合产生一定影响,初步推断这一缺陷是由衬底质量造成的。 第二章碳化硅b j t 的模型参数研究 9 第二章碳化硅b j t 器件的模型参数研究 目前已经有很多碳化硅b j t 相关的实验研究,但是有关于器件材料参数的准 确性仍有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碳化硅材料参数受具体的工艺影响比较大。因此 仿真时通常只是采用典型参数值进行分析,尽管如此,仿真结果仍能够描述碳化 硅材料器件的工作特性。一些研究者也在研究碳化硅材料模型参数,通过更精确 的建模,模拟器件的工作特性,分析器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器件的性能。本章 即由此入手,采用s e n t a u r u s 和m a t l a b 软件分析常见碳化硅模型参数与器件特性的 关系,结合一些论文给出主要模型的参数。 2 1 碳化硅b j t 器件结构 目前碳化硅b j t 主要是在衬底上生长多层高质量的外延层,然后通过刻蚀部 分碳化硅外延层形成的。常见的器件结构如图2 1 ( a ) 所示。其中最上面一层为发射 区,接近表面的区域采用高掺杂以便于形成n 型欧姆接触,发射区两侧刻蚀到基 区,形成基区台面,基区底部一部分通过离子注入形成高掺杂,用于制作p 型欧 姆接触。仿真时可以采用的图中的对称结构,出于节省时间的考虑,也可以采用 对称结构的一半,对比仿真结果,差别很小。 e m i t t e r c o l l e c t o r e m i n e r s i 0 ; 发射区n +i 窝磋 i b a s e n| i b a s e ;i ;,。,貉粼粉哆j ,t 二。,。一 p 集电区n ; ” 7 衬底n +。 , c o l l e c t o r 图2 1 ( a ) 离子注入工艺制作的b j t 器件结构图( b ) 无离子注入工艺的b j t 器件结构图 由于基区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对晶格损伤很大,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无离子 1 0 基于4 h s i c 的缓变基区b ,r 外延工艺研究 注入工艺的高掺杂方式【1 4 1 ,如图2 1 ( b ) ,外延生长时在基区上部直接生长薄的高掺 杂层,用于欧姆接触。本文在后面制作b j t 外延片时,即采用的这种结构。 2 2 禁带宽度、杂质能级相关模型参数 2 2 1 禁带变窄的效应 半导体材料重掺杂时,掺入的杂质会使材料的禁带宽带变窄,b j t 器件的发射 区掺杂最高,基区较低,因而发射区比基区禁带变窄量大。禁带变窄使得发射区 的本征载流子浓度增加,净效应使得基区注入到发射区的扩散电流增加,增加量 与禁带变窄量成指数规律,扩散电流的增加又将严重降低b j t 器件的电流增益, 所以禁带变窄在模型仿真中非常重要。 一 关于这一效应的实验值很少,s e n t a u r u s 中有几种内置的经验模型【2 3 】,分别为 s l o t b o o m 、o l d s l o t b o o m 、d e l a l a m o 、b e n n e t t ,将参数带入模型公式计算得到的禁 带变窄量与掺杂的关系如图2 2 ( a ) 。导带和价带对禁带交窄均有贡献,在这几种模 型中,先计算出总禁带变窄量e 胁,通过式2 1 得到其对电子亲和能的影响, b g n 2 c h :且l j 相当于导带对禁带变窄量的贡献,一般设置为o 5 。 z = z o + b g n 2 c h i a e 啊 ( 2 1 ) 乏 暑 山 娶 争( 轻 撩 乏 僻 制 船 糠 总参杂浓度c m 毒总参录浓魇c m 0 ( a ) s e n t a u r u s 内置经验参数 ( b ) 理论计算的禁带变化量 图2 2 碳化硅材料不同模型下禁带变窄量与掺杂的关系 文献【2 4 】给出了理论计算的杂质浓度分别对导带、价带的影响,由相应的参数 计算的掺杂与禁带变窄关系如图2 2 ( b ) 。通过t a b l e b g n 方式将计算得到的禁带变 窄量代入到软件,仿真得到的b j t 电流增益与实验有较大偏差。因而后面的计算 更多采用的是一组软件内置的经验值。采用了s l o t b o o m 模型,其禁带变窄量与掺 杂浓度的关系为式2 2 。 2 呻锈) + 2 2 2 杂质的不完全电离效应 ( 2 2 ) 第二章碳化硅b f l 的模型参数研究 碳化硅中采用的掺杂元素为砧和n ,其相应的杂质能级分别为:e a i = o 1 9 1 e v ; e n = 0 0 6 5 e v 。通过m a t l a b 计算得到,两者的电离率与掺杂浓度的关系如图2 3 。 对于b j t 器件,集电区为n 型轻掺杂,浓度在1 0 1 5 c m - 3 左右,电离比较彻底,发 射区为n 型重掺杂,电离率明显会降低,基区铝的浓度在1 0 1 7 - - 1 0 1 8 c m - 3 范围内, 电离率很低。b j i 的电流增益与基区电离的杂质总量、发射区的实际电子浓度有很 大关系,因而仿真中必须考虑材料中不完全电离效应。 掺杂浓厦c m - 3参杂浓度c m - 3 ( a ) n 元素在s i c 中的电离率 ( b ) a l 元素在s i c 中的电离率 图2 3 不同温度下a l 和n 的电离率 在图2 3 ( b ) 可以看出;基区的掺杂在3 x 1 0 1 7 左右时,室温下( 3 0 0 k ) ,基区杂 质的电离率在1 5 左右,当温度升高到5 0 0 k ,升高到接近5 0 ,这相当于基区掺 杂总量增加了两倍以上,基区掺杂总量将大大降低器件的电流增益,通过仿真得 到器件的电流增益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 4 ,随温度升高,b j t 的直流增益明显降低。 2 3 1 载流子迁移率模型 图2 4 不同温度下b j t 的电流增益特性 2 3 载流子相关模型参数 1 2 基于4 h s i c 的缓变基区b y r 外延工艺研究 j 士移翠米用 卜回模型捕述: ( 1 ) 低场下,载流子受杂质散射,迁移率与掺杂浓度有关系, 2 j + ( 锗) ( 2 ) 高场下,载流子速度饱和,迁移率相应的降低, 地一班南 其中:例。白 圪:。每) 一 o ( 2 3 ) ( 2 4 ) 在上面两个模型中,相应的参数与温度也有一定关系,即引入了迁移率与温 度的关系。通过该模型计算4 h s i c 的载流子的迁移率与掺杂浓度的关系,如图 2 5 ( a ) ,载流子迁移速度与电场的关系,如图2 5 ,可看出随温度升高载流子迁 移率和迁移速度均有所降低。 富 睾 毛 鼍 簿 蚶 m 塔 譬 掺杂浓度c m 3 电场强度v c m ( a ) 载流子迁移率与掺杂的关系( b ) 载流子迁移速度与电场的关系 图2 5 不同温度下4 h s i c 中载流子迁移率特性 2 3 2 非平衡载流子产生复合模型 ( 1 ) s r h 复合模型,其中非平衡载流子寿命是该模型中一个重要参数,非平 衡载流子寿命与掺杂浓度、温度均有关系,与掺杂的关系采用式2 5 ) - + 砖 q 5 ) 本文仿真中,本征材料的载流子体寿命( 即式2 5 中的f 胞) 取为f 。= 2 5 p s , = o 5 岬。 ( 2 ) 俄歇复合,通常在高载流子浓度区域复合很严重,因此对发射区和基区 第二章碳化硅b j t 的模型参数研究 1 3 对非平衡载流子总复合量贡献很大,而在本征区域复合量很少。 r 爿= ( g 刀+ c ,p ) ( n p - ,岛) ( 2 6 ) 叩) - ( 钳分c a 。印( 1 + 日,素) c p ( 耻( 钆心( 争( 扣( 1 + 日,乇) ( 3 ) 碰撞电离导致的非平衡载流子产生量,这一模型主要影响器件击穿, g = 口。捍v 月+ 口,n , , ( 2 7 ) 其中,。、,户分别为电子的热速度,口。、a ,分别为电子和空穴的碰撞电离系 数。碰撞电离率与电场的关系可以采用o k u t o - c r o w e u 模型,简化公式如式2 8 。 口。( x ) = 即州丽- b ) 口,( x ) = 0 9 p - e 啾啬) ( 2 8 ) 目前关于碰撞电离系数的模型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但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参二 数有较大差别,k o n s 吖n 1 1 n o v 等人在论文【2 5 1 中进行过相应的研究,t h a t a k e y a m a 在2 0 0 4 年的论文【2 6 1 中也拟合出了一组碰撞电离系数,但是采用这些参 数计算出的击穿电压仍与实验值仍有一定差别。表2 1 是这几组参数的实际数值, 其中s e n t a u r u sl o wl i m i t 和s e n t a u r u sh i l 曲l i m i t 分别为s e n t a t t r u s 内置的碰撞电离率 系数,从其中对比可以看出b 。i 船基- - 致,但是口。量级差别很大。 i 表2 14 h s i c 碰撞电离系数 口。九口。b 。 k o n s t a n t i n o v4 0 7 x 1 0 51 6 7 x 1 0 7 1 6 3 x 1 0 71 6 7 x 1 0 7 t h a t a k e y a m a 1 7 6 x 1 0 。3 3 0 x 1 0 73 4 1 x 1 0 8 2 5 0 x 1 0 7 s e n t a u r u sl o wl i m i t 7 2 6 x 1 0 62 3 4 x 1 0 76 8 5 x 1 0 61 4 1 x 1 0 7 s e n t a u r u sh i 【曲l i m i t 3 2 5 x 1 0 51 7 1 x 1 0 73 2 5 1 0 61 7 1 x 1 0 7 为了验证这些参数的准确性,本文使用这几组参数分别计算p i n 器件击穿电 压,仿真中只考虑了雪崩击穿,i 区为9 1 0 1 5 的低掺杂,厚度为1 0 1 m a ,p 区、n 区均为高掺杂,仿真得到的理想平面结击穿电压如图2 6 。论文【2 7 】报道了与之相同 结构的p i n 器件,使用不同的结终端结构,得到最大击穿电压为1 6 5 0 v ,文中预计 理想的击穿电压在1 7 k v 以上,仿真得到的理想击穿电压在1 6 0 0 - - - 2 0 0 0 v 左右, 而采用k o n s t a n t i n o v 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比较接近。 1 4 基于4 h s i c 的缓变基区b j t 外延工艺研究 图2 6p i n 二极管仿真的击穿电压 2 4 陷阱能级相关模型参数 2 4 1陷阱模型 陷阱是处于禁带中一个深能级,以电子陷阱为例,根据细致平衡原理,能级 上的电子浓度可以用下面方程描述: 粤= y 和疗江六一万( 1 一无) ) + y 和p ( 旦( 1 一五) 一矾) ( 2 9 ) a t g s p 其中岛、g 。分别为电子和空穴的简并因子,甩l 、a 分别为: n l 跏l 酊e x p ( 参x a 2 h i , e f te x p ( 一参 当处于稳态以后,陷阱能级上的电子浓度不再变化,得到总复合率为 耻心n 篙p 筹赢2 旺1 0 ) 0 陷阱模型可以用于描述界面上的表面复合效应,也可以用于描述材料本身的 深能级对非平衡载流子造成的额外的复合。由于s i c 表面钝化工艺的影响,s i c 与 表面的s i 0 2 钝化层之间界面态密度比较高,本文中用此模型描述了这界面态对 基区复合的影响。 p h y s i c s ( m a t e r i a l i n t e r f a c e = ”o x i d e s i l i c o n c a r b i d e ”) t r a p s ( d o n o rl e v e le n e r g y m i d = o 0f r o m m i d b a n d g a p c o n e = l e l 2e x s e c t i o n = 6 e 一1 5 h x s e c t i o n = 6 e - 1 5 ) _ 第二章碳化硅b j t 的模型参数研究 1 5 2 4 2 界面陷阱对器件增益的影响 界面陷阱对b j t 的电流增益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计算在不同界面态浓度下b j t 的增益曲线,如图2 7 。 图2 7 不同界面态密度下,仿真得到的b j t 电流增益 界面态面密度降低后,器件增益在不同集电极电流密度下均有很好的改善。 尤其是在低的集电极电流密度时,发射区注入到基区的非平衡电子大部分都被表 面的陷阱复合,最终到达集电区的电子很少,使得b j t 的电流增益很低,甚至没 有,随着集电极电流密度增大,表面复合的影响才开始减弱。 通常在硅的b j t 器件中,当集电极电流密度到达一定范围内,电流增益会有 一段比较平坦的区域 2 8 1 ,但是在s i c 器件中,只有在较低界面态lx 1 0 1 1 c m - 2 是才 有体现,在较高界面态下,表面复合一直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当集电极电流密度更高时,注入基区的少数载流子浓度接近于基区的多数载 流子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