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宏观经济变量与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宏观经济变量与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宏观经济变量与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宏观经济变量与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宏观经济变量与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打a c i ab s t r a c t s i n “ 1 9 7 8 , c h i n a ,s cco n 0 m y h asc b o s cn a way ofgra d u alr e fon n ,玩口u s e of th ee 月 七 ctof s ys t em swi t c h 吨 ande c o o o m icg 泊 wthingr a d u air e fo rm, c h i n a ,s e c o n o 幻 。 y h asexp e ri e n c e d a o b v i o u s d u e t fe a t u reb e t w een u r b an仙d ru r a l . 了 七 c rearc b u g e d i 。 七 r e ncesineconom icope r a t in g sy st em a n dl e v e l ofd eve l o p m ent betwee n u rb ana n d ru r a l , b u t t h e resi d e n ts 川 c o m e 流q u a l itrh a s b e enb e c o r 口 in g l a r ger b o t h in 几口 1 明du r b an a r e a . t b i sp b e n o m e n o nh as b e comea丘 沁 u sof s ocl aia t t e n t l on. t 七 e r e fo re , ino rd ertoe nba n c e the und e r s t a n d ing on 化 s l d e n t ,s l n c o m c in e q u a l it y in 几 r a l and u rb anarea and 血d sohi t i ons , d e e p 即al y s i s o n resi d e d t ,smcomc i n e q ual i t y ofru r a l a n d u rb annee dstobe d o n e 丘 o mana n g l e ofc o n ta c l 访 gth coryw ith fa c t . in vi ew oft b i s , th e e 月 记 c t o n resl d e n t ,sin com e j n e q u alityofr u r a l a n d u rban丘 o ms o m e m a c r d e c o n o 们 d icv 耐abl e sw asi n s p e c t e don t h eb as eo f emp i ri cal a n a 1 y s i s on t h e re l at io n s h i p o f t h e m. fi rs t l yth eb a c k g o u nd o f c h i n a , seco nom icdou b l etr ans i t i o ninecon o 面c r e fo rm w asintr o d ucc d;it、 , a sfo u nd o u t th atchin a s e c o n om yh asexperi e n c e da non 一 equ i l i b r i u mg r o w thu n d e rt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 th efe a t u re of r e s i d ent s i n c o 幻 口 e di s t ribu t i 皿 was anal y z e d o nth i s re su l t ; th e s t a ge evo l v e m e n t s ofre s i d e n t s 、 l iv ing s t a n d a r d and l n c o 们 q e in equ ality ofru ral a o d u r b anweree m p i ri cal l y l n s pe c t e d 介 o m th e beg in n i n g ofr e fo n nton o w . s eco n di y,t b c relatio n s h i p s ofsom c in a c 以 x 沁 o n o m l c v 幼abl e sa n dresi d e d t s 、 1 n c o m c1 n e q u a l i t ywereth eor ct i call yana l yze d : e c o n o m l c 9 旧 袱h m e in equalit y relat edk u z n e t s i n v erse ut b e 0 r y andp u b lic o w n e rs 吻 川 v e 招 euth e o r 叭in l e matio n a l t r a d e 一 m c 0 in e1 n e qual it yrclat ed st ul p er-s amu e 1 son th e o r e 刃 口 andf in di ay一 g rub e rttheo r e 幻 口 w ere l n l r o duced . t b e relati。 璐h i p ofj n fl a l i o n 皿d resi d e n t sin c o r 口 e in e quaiity、 甲 e r e d e d u c t edi n d 1 r ect 1 yb y a n a 1 yzin g th e e 月 免 c t of 加 月 a t l o ntore si d e n t s , ente rp n se s , 四v e rnm ent . fi n ally,dstaof g d pp e r cap ita, 匆r e ign t r a d e dspen d e d c yand i n fl ation r at e w e r e cou ected 丘 o m197 8 to2 (x 抖,a ft e r 山 a t , c c o n o 们 。 e t ri ces t 如ation t o o isw e r es e p a r a t e 1 yu s e dtot est t h e re 1 a t i0 nsh ipof th e s et ln e evari able sandru r a 1 g 面 in dex , t b e nt h erelatio nshi pof t b e se t h r e e v a ri abl esandrur a l g 面 i n d e xu rba ng i n l i n d e x . itl u rded o ut比 a t e c o n o m ic邵 小 树h n h asa c ul a r g ec 月 七 c t on re s i d e n t s 、ine quai it yofrura l a n du r b an; in te ma t l o n a l t r a d e gr o w t hh asa eula r g ee 场 戈 t on 、 m c 。 田 eineq u a l l t yofnjr a l , andi n fl a t i on rate ri s in g h a s a di m i n 访 b e 月 七 ct0刀 i dc0m ei n equ a l ity o f u rban. 心y wd r d s : inc 0 in e lne q u a l i t y,ma 。 氏 姆 c o 、 乞 r l a bl e , e m p i ri 以a n ai y s i s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呵年 犷 ” 介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10年,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最长20年,可少于20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 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 名 : 瓤表 都 叫年 梦 月 官 日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理论综述 l l i问题的提出与相关背景 随着我国“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确立, 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 分配 制度的改革调动了经济各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释放。中国的经济在20多年中得到持续、 快速的 增长, 人民 生活水平得以 较快提升, 以1 9 78年为基期, 按可比 价格计算人均g d p 从1 978 年的3 7 9 元增长到2 以 抖 年的23n元, 增长了5 倍多。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 居民带来的福利是显而易见的: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条件明显改善,市场 商品丰富多彩,文化娱乐及各类服务也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 活,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经济选择市场化道路的正确性和必 要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无疑引起经济学学者、尤其是发 展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极大兴趣,而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正是发展经济学 经常关注的话题之一收入分配问题由于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问题,所以也受到 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随着我国 经济体制由 计划经济逐步向 市场经济转型,居民 收入分配体制改变了 计划经济时期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平均主义分配管理体制, 引入了市场经济的 激励和竟争机制,通过20年的改革实践,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己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基本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情况,一直受到很多国内各方学者的关注,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在居民收入 差距方面,虽然有些学者在研究的某些具体细节 ( 如对居民收入差距具体大小、 关键组成)还有些出入,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 距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目 前收入的不平等已经偏高。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 字, 我国 居民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 . 1 6, 到2 004 年我国已 超过0. 465 , 高出国 际公认的带戒线0. 4 。国际上流行理论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 4 ,收入差距过大容 易引起社会不稳定,而且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在这方面,拉美国家自 二战以 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拉美国家在1 950 年一 198 0 年经历了工业 1 第一章 引言 化的高潮期,也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拉美地区保持了5. 3 %的平 均增长率,地区g d p 在1 950 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 倍。尽管同期拉美人口增长也处 于历史高峰期,但地区人均g d p 仍增长一倍多。 但是由于当时的拉美政府深受 当时流行的发展理论的影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发 展要素,依靠经济增长可以 解决包括就业与贫困等社会问题在内的其他问题, 严重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果导致了各国国内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而在1 9 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拉美各国政府依然没有对政策导向进行调整, 依然竭尽全力以求经济增长,各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 “ 负债增长”的道路,最 终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高通货膨胀率。国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 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和激烈程度,至今在全世界仍是收入不平等最严重 的地区。我国经济目 前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那么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否 在将来也会引起与拉美国家发展类似的问题的发生呢?在对这个现象保持关注 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我国的特殊的实际情况,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与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 的特点,但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对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又 选择了 渐进化的方式,确保利益集团的利益不受损失,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 条件下逐步推进改革。经济发展经历了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所以我国的 二元经济现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即不仅城市和农村之间地域、行业、部门分割 的现象特别明显,而且二元结构之间流动性较弱,各自形成较为封闭的系统, 在各自 系统内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基尼系 数表现出来的那么大,至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还足 够强,还没有出 现类似拉美国家的社会不稳定现象。 既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那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结果的收入分配 问题也必然有其特殊之处。 对我国收入分配问 题进行具体研究,对在各个时期 导致收入差距拉大或减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考察,发现引起收入差距变化的 深层次原因,无疑对我国今后保持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政府各 项政策正确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l l .2相关的文献综述及简要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发展水平的提 高,与之对应的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居民收入差 第一章 引言 距问题就是其中学者讨论较多的热门问题之一。自 80年代后期以 来,居民收入 差距问 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 陈宗胜1 991 ,宋冬林1 995 , 杨宜勇1 9 9 6),大 量的文献对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 阶段, 城乡二元体制分割明显,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形成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 因此, 对农村及城镇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有分别的探讨。 l l 2. 1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原因研究 对我国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做出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中国学者中是 从李实、赵人伟等人的课题组开始的。李实、赵人伟 ( 1997) 把居民收入差距 扩大的解释分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方面,具体到农村内部,则认 为农村内部农户非农收入的快速但不平衡的增长是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整个农村的收入差距的缩小 起到微小的作用。丁任重等人 ( 2 0 0 3 )则分析了政府政策因素和体制改革因素 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政府在农村实施的税收政策的 “ 累退效应” 拉大了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改革初期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世纪之交开 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减小。人民公社体制的 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消除了平均主义分配的体制基础,带来了农 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 除了以上这些理论分析,很多学者也各自选定变量,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进行相关实证检验。唐平 ( 2 0( 拓)通过对中国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考察分析, 认为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不平衡和地区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是农村居民收入 分配差距形成的主体,而近年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 是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段庆林 ( 1999)同样通过分析 中国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得出结论,我国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是工资性收入 分配不均等造成的,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是最重要的原因。 财产性收入和 非农产业收入虽然目 前解释力还较小,但其影响力正在迅猛扩大。沙志芳、孙 景亮 ( 2 (x 抖)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其区域内部农村居民 收入差距状况及 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得出结论认为农村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家庭经营 收入与经营水平、非农就业机会与非农工资水平及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素 质。在这三者中,非农产业收入是最主要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水平己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收入水 第一章 引言 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出现。杨俊等人 ( 2 (x6) 通过考 察金融发展程度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实证分析1 9 7 8 一 2 朋3 年的时序数据, 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他们认为在目 前金融水平不 高,并有信用约束的条件下,居民享受金融服务存在一定的费用门槛,如此制 约了贫穷阶层享受金融服务。同时由于中国金融的特殊 “ 二元结构” ,它内生于 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而对农村经济而言却是外生的,所以对农民收入增长 还具有抑制作用。 l l 2. 2城镇内 部居民 收入差距原因研究 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基本上是工资性收入,所以对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的研究比较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更为清晰。李实、赵人伟 (1999) 对城镇 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方面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与财产累积效应、经 济改革方面企业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非国有部门内部分配机制是 以效率为主,而且有很大的灵活性,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会高于国有部门,即 使非国有部门内部的收入差距不变,由于其就业人员比例的增加也会带动城镇 内部总体收入差距扩大;金融资产在不同居民户之间的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大大 高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它对总收入不均等程度的贡献率大大高于其在总 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企业改革至少从两方面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首先是企业 内部分配体制的改变引起职工之间收入差距的上升,其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改 革加速了企业破产、停产和职工下岗分流的过程,从而导致部分职工的收入下 降,其结果自 然引起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原因的探讨上,有大量的众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如收 入水平、人口 特征、金融发展等。罗楚亮 2 砚到 孙)利用两次调查的面板数据检 验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至少根据城镇人均收入 水平与基尼系数变化的经验不能断言在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必然的、 确定的单独性联系。周文兴 ( 2 0 0 2 )通过对从1 978 到1995年城镇基尼系数和人 均g d p 进行考察,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城镇的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有拉大 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而在长期关系中,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呈正相关 的关系。 张立军、 湛勇 ( 2 加5) 通过构建v a r 模型, 发现金融发展规模扩大会缩 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李勇辉、 修泽睿 ( 2 (x)5 ) 从住房制度改革角度入手,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中住房公积金 第一章 引言 制度、经济适用房政策、买公房给优惠制度及廉租房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 响。认为住房改革制度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传统住房制度下特殊的住房利益 关系和利益格局, 以 及本身制度设计的局限性 , 其决策不但扩大了城镇居民收入 分配的差距。薛守刚、 周云波 ( 2 0 0 5 ) 以 天津为例, 考察了 2 (j( m 年最新的调查 资料,从人口 特征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职业及职务、教育程度和行业目 前成 为了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三大因素。 l l .3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由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大致可分为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宏观角度多以经典理论为基础, 对我国的情况进行逻辑上的推导,并没有把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发展情况作为 与不遵循一般规律,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发展情况不同的特有现象,试图在一个 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解释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 往往在现实中的难以实证检验引起质疑和争议,如上述围绕这对我国居民收入 差距是否存在库兹涅兹曲线的问题的争议。而微观角度的研究则侧重某一方面 的因素的影响,如税收政策、金融机构的发展等,这类研究对某段具体时期或 某个具体地区等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较深入,有较好的解释。但是这类研 究往往是零散的研究居多,不全面,难以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得出的结 论难以推广到其他时期或其他地区。 本文着重于通过对经济几个重要的宏观变量的把握,对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进行解释,同时专门对城镇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在经济宏观因素方 面进行实证的检验和探讨。 第二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提出的背景,并对近年来相关的 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简短的评论。 第二章详细介绍我国农村及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至今的各个阶 段演变过程,对以基尼系数表示的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现实背景进行了初步的 解释。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相关宏观变量与居民收入差距间的经典理论,人均 g d p 第一章 引言 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差距的 库兹涅兹倒 u曲 线假说: 研究对外贸易 水平与一国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斯托尔帕 一萨缪尔森定理及对其加入技术扩散 的理论扩展;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四章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体制变迁双重转型的大背 景,得出了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结果,并得出了在此基础上的收入分配的基 本状况。然后详细考察了1 9 78 年至 2 (x)4 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轨迹,对历年的 外贸依存度数据进行了整理。 在商品物价指数基础上测度了1 978 至2 0( m年我 国历年的通货膨胀率数据,并结合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通 过对人均 g d p 、外贸依存度、通货膨胀率、农村及城镇内部基尼系数的时间序 列进行单位根及协整检验,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这些宏观变量对农村及城镇 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主要结论。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双重转型下的不平衡发展与收入分配特点 2. l i我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与不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居民的收入差距的演变,是在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急剧 的变化中发生的,只有把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才能更具体地发现其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更加清晰其发展的路径和形成机制。 陈宗胜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背景就是,我国经 济正在经历双重过渡,即从发展水平和体制模式看,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种转 变或变迁。从发展水平看,中国正从低收入国向中等收入国 跃进;从体制模式 看,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或双重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换而言之,当前中国经 济运行的大背景就是正处于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是双重的,就是说,包括相互 依赖、相互联系、同时发生的双重过渡或变迁,即发展格局和体制模式的同时 转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双重转型下经济的发展实践呈现出不平衡高速 增长的规律和趋势。与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工业化与 经济赶超的双重目 标,工业化的战略目 标要求加快发展转型,要求集中人力、 财力、和物力重点推动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战略目 标的实现;经济赶超同样 要求首先要在一些重点和关键部门于领域取得战略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因而 经济发展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实行非均衡式倾斜发展战略,推动国民经济在非均 衡增长中保持快速和协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平衡。双重转型以前中国经济发展起点的层次性和 差异性十分明显,各个地区、各个产业、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经济增长的起点 不同,初始条件也不相同,所以,无论是生产力发展的起点,还是生产关系改 革与调整的起点都是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和起点不平衡决定了增长 的过程和结果可能也就不平衡。 (2) 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也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增长就是在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并存的条件 和背景下进行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性矛盾更进一步突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出,所以体制改革的起点也并非同时在城市和农村展开,而是先在农村中推进, 而后又在城市中进行,因而经济发展中城乡不平衡运动又成为双重转型时期中 国经济的一个特点。 (3)大国经济发展中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性特征日益明显。中国在进入双重 转型以后,地区发展呈现出非均衡增长的一个特点。按照大的东、中、西三大 区域划分来看,虽然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比任何历史时期都快, 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 扩大,无论是增长速度、结构演进还是总量水平与技术进步,东部明显都超过 中西部。 (4)双重转型的推进同样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改革和开放一开始并非 采取 “ 大爆炸式”地 “ 全面开花”战略,而遵循 “ 渐进”原则和 “ 从点到面” 逐步推进方式, 先有 “ 四个特区” ,再由“ 沿海开放城市” ,再到 “ 沿江、沿陆气 即先沿海后内地逐步推进改革开放,显示了改革开放的 “ 渐进性”和非均衡性 特点。 ( 5) 双重转型中经济形式发展和所有制结构演进具有非均衡特征。 伴随着 体制转型的逐步推进,体制外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得到了充分发展,个体、 私营、外资经济等充分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和效率,而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 有经济却在体制调整和创新中缓慢发展,而且由于国有经济改革与调整的滞后, 致使国有经济并未出现与非国有经济同步的快速度增长,因而经济发展中的所 有制结构演进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不仅起点呈现非均衡, 而且过程和结果也呈现出非均衡发展。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除了非均衡 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原因之外,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所致。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按效率的原则配置经济资源,一切生产要素都会依照市场 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这就造成由于发展环境、条件和基础不同而出现效率高 低和发展快慢,产生不平衡发展。其次, 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和市场的优 胜者和亏损者就会出现分化,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行业乃至地区之间都会出 现收益差距。最后,中国在双重转型期间出现的经济非均衡增长也与中央政府 实施倾斜的发展战略和渐进式改革、开放政策有密切关系,如地区发展差距拉 大就与沿海优化开放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的实施有密切关系,也与 “ 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及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取向有关。所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以,从这些原因和内在机制来说,在双重转型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是一 种规律,也是必然趋势。 2. 1 2不平衡增长条件下收入分配的特点及变化趋势 受双重转型和经济不平衡增长规律的作用,收入分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 变化趋势: ( d 双重转型导致收入分配关系发生变化,收入分配来源呈现多元化和多 样性特征。在传统体制条件和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收入分配除了单一的按劳分 配外无其他任何来源,不仅如此,单一的按劳分配无异于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因而分配差距较小且收入增长十分缓慢。但随着市场化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进 程的日 益加快,市场机制将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决定收入分配,从而分配中的 按要素分配的地位将逐渐上升,所以分配来源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按资本分 配、按土地分配及按企业家经营能力获取收入等,在农村还有 “ 交够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所以收入分配的来源更加富于多样 性和多元化。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日 益加快和新经济的萌芽,人力资本也将 会发生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按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大小获取收入也会成为双重 转型时期又一个收入来源。 ( 2) 市场体制的建立会进一步影响收入分配差距, “ 效率优先”的市场型 分配制度必然会使收入分配在各个领域中的差异性进一步明显,收入分配差距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市场机制从资源配置最优角度充分体现 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因而在收入分配多元化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将进一 步扩大。 (3) 双重转型条件下收入分配还会出 现非规范性的 特征。 这当 然也与经济 增长的非规范性有关。在体制转型背景下,“ 制度真空”和 “ 双轨体制”的作用 也导致收入分配领域同样会出现紊乱和不规范等,如权钱交易、各种寻租和腐 败,以及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而导致少数人暴富等。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第二节 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演变 2. 2.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内部居民收入水平及差距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在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村 居民平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表2. 1 中可看出,1978年至2 (x 抖年间,消除 价格因素,人均纯收入从1 978 年的1 33.6元, 增加到2 0( 抖年的2 936. 4 元;恩 格尔系数从1 9 78年的0. 6 77下降到2 0( 抖的0. 472 , 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 农村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表2. 1 1 97压 ee 么 x 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及收入差距 人均纯收入 ( 元)恩格尔系数 农村基尼系数 1 97 8 1 9 7 9 1 9 80 1 9 8 1 1 9 8 2 1 9 8 3 1 9 84 1 9 85 1 9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 9 9(加 1 9 9 1 1 99 2 1 9 9 3 1 9 9 4 1 99 5 1 9 9 6 1 9 9 7 1 998 1 9 9 9 2 0(x) 2 00 1 2 加 2 2 朋 3 2 0(h 0 . 67 7 0.64 0 0 石1 8 0.5 97 0.6() 5 0.5 93 0.5 00 0 . 5 7 8 0 . 5 6 3 0 . 5 5 2 0 . 5 3 4 0 . 5 4 8 0 一 5 8 8 0 一 5 7 6 0 一 5 7 6 05 8 1 0 . 5 8 9 0 . 5 8 6 0 . 5 6 3 0 . 5 5 1 0 . 5 3 4 05 2 6 04 9 1 0 一 4 7 7 0 . 4 6 2 0 . 月 5 6 0 . 4 7 2 02 1 2 2 0 一 2 3 0 8 0 . 2 3 8 2 0 . 2 2 5 6 0 . 2 3 3 3 0 . 2 5 5 4 0 . 2 6 9 7 0 一 2 7 8 5 02 8 8 4 0 . 2 7 9 8 0 . 3 0 285 0 . 3 1 2 6 1 。 294 74 0.3 0 7 4 0 . 3 1 0 6 2 0 31 8 1 2 0 . 3 2 9 96 0.3 4 d 7 0 03 2 1 (x) 0 一 3 2 72 4 0 . 3 4 0 3 9 0 . 3 5 1 2 0 03 6 0 3 9 0 . 3 6 9 8 6 0 . 3 8 3 8 9 0 . 4 1 0 44 0 . 4 1 2 0 2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1 3 3 石 1 6 0 . 2 1 9 1 . 3 2 23 .4 2 7 0 . 1 3 1 00 3 5 5 . 3 3 9 7 . 6 4 2 3 . 8 4 6 2 . 6 5 4 4 . 9 日) 1 . 5 6 8 6 , 3 7 0 86 7 8 4 0 9 2 1 . 6 1 2 2 1 . 0 1 5 7 7 . 7 1 9 2 6 . 1 2 09 0 . 1 2 1 6 2 . 0 2 2 1 0 . 3 2 2 5 3 . 4 23 66 .4 24 75 .6 26 2 2 . 2 2 9 3 64 ( 1 9 8 0- 一 2 0 0 5 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但同时,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逐渐被拉大, 众多学者的研究对此都存在 共识。我们通过考察在收入分配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基尼系数,分析 1 9 78 年至2 (x 抖的农村收入差距情况。情况如所示:从图2. 1 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农村收入差距变动的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大的。农村基尼系数从1978 年的0. 2 1 22上升到2 (x 抖年的0. 412 0 2 ,基尼系数上升将近一倍。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犷一啥泄 一 沐 丫一 妙 -一 一 r 岑 一一锅一 穿 、今 - -一 豁 犁-一 一 澎 零 一户礴 钾/ 洲 、 g、 。/、/-一: _、 才 人 丫 一鑫 厂召: 戴、 一 , _ 、,、 ,;、 _ 二 _ : _ ,;、r,、 一 _ 藻 一d主-匕八口5月一匕 通.内d-月乙.1 d.oo.oo.oo. 尹尹尹尹沪尹尹尹尹尹尹沪尹淤 - 闷 卜 -农村基尼系数 图2. 1农村基尼系数趋势图 2. 2. 2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阶段性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情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 ( 1 9 78年一1 9 82年) , 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 制,到1984年基本完成,极大地激励了农村居民的农业劳动积极性,农民收入 高速增长。但这一时期农村收入仍主要来源农业,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 过剩的情况下,农业产出的差异主要在于自 然资源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会具有 累积效应, 来自 农业产出的收入增长基本上实现了平等增长。 在1 978 年到1 9 82 年这段时间, 农村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显著拉大, 基尼系数从1 9 78年的0. 2122增 长到1 9 8 2 年的0 . 2 3 3 3 ,四年间增长0 . 021 1 。 第二阶段 ( 19 83年一 1 992 年) , 这一阶段针对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改 革 基本 完成,由农业发展引致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逐步减弱,而当时城镇改革的快速 推进同样需要农村的支持,政府因此对农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政策的扶持使 得农村非农经济增长迅速, 农村居民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但与前一阶段不 同的是,农村部分居民已经开始通过乡镇企业或外出务工取得工资性收入,这 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长在这一阶段大大高于其他仍以农业产出为收入来源的居 民, 因此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较快。 农村基尼系数从1983年的0. 2 554 增长到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1 9 9 2 年的0 . 3 1 062 ,1 0 年raj增长to . 0 6()8 o 第三阶段 ( 1 993 年一1 998 年) ,这一阶段经济的进一步改革重点在城镇尤 其是沿海城市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各生产要素得以充分流动, 实行市场调节, 放开了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经济增长迅速,市场上各 种商品产量大增, 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完成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 19% 年后,市场上工农业产品相对充裕,农产品价格上涨缓慢, 处于较低水平; 再加 上1 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农村非农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农民 收入在这一时期增长缓慢。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却得以放缓,农村 基尼系数从0. 31062 增加到0. 3 2724,仅增加了0. 016260 第四阶段 ( 1999年至今) ,随着 1997 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中国经济有了 得以恢复快速增长的外部条件,经济增长再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 农村经济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许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的非农产业再次 被激活,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而 2 0 0 1年我国成功加入 wt o ,对外贸易得 到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通过融入全球化进程有了新的发展。农村通过非农 产业取得收入的居民 通过新形势发展取得的收入增长远远高于前三个阶段的增 长,而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仍难以支撑农业收入的增长,因此,这一阶 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而且扩大的速度较快,直到目前国家支持 农业政策实施才有所减缓。 居民基尼系数从 1999年的0. 3 5120增长到2 阅4 年的 0 . 4 1 202 ,增加了0 .0 6082。 第三节 城镇居民收入差别演变 2. 3. 1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水平及差距状况 改革开放以 来, 我国 城镇经济的发展广泛地经历了的渐进式的体制改革, 经 济的发展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发育成熟,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也给经济增长注入 了活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表中可以看出,消除价格因素,1 7 9 8 年至 2 0( 抖年间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 978 年的3 43.3增加到 2 0( 抖年的 9 4 2 1 .6元;恩格尔系数从1 978 年的0. 5 75 下降至2 004 年的0. 3 77,城镇居民生 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同时各地区各城市也因为市场化进程的快慢不一样, 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城市居民 在整体收入得到增长的同时, 作为个体居民收入 增加的情况呈现复杂化的现象,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是不断拉大的。下面表2. 2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 表2. 2 1 9 7 冬 一 创 犯 4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及收入差距 年份 1 9 7 8 1 9 7 9 1 9 8 0 1 9 8 1 1 9 8 2 1 9 8 3 1 9 8 4 1 9 8 5 1 9 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 9 9 0 1 9 9 1 1 9 9 2 1 9 9 3 1 9 9 4 1 9 9 5 1 9 9 6 1 9 9 7 1 9 9 8 1 9 9 9 2 (x扣 2 0 01 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市基尼系数 34 3.3 3 8 7 . 0 礴 7 7 . 6 5 侧) 4 5 3 5 . 3 5 7 2 . 9 6 日) 1 7 3 91 卯 9 . 9 1 0 1 2 . 2 1 1 9 2 . 1 1 3 7 3 . 9 1 5 1 0 一 2 1 7 加 6 2 0 2 6 . 6 2 5 7 7 . 4 3 4 9 62 4 2 8 3 . 0 4 8 3 89 5 1 日) 3 5 4 2 5 . 1 5 8 5 4 . 0 6 2 8 0 . 0 6 8 5 9 . 6 7 7 0 28 8 4 7 2 . 2 9 4 2 1 . 6 0.5 75 0 j70 0 . 5 6 9 0 . 5 6 6 0 . 5 8 6 0 . 5 9 2 0 5 8 0 05 3 3 0 5 2 4 05 3 5 0 . 5 1 4 0 . 5 4 5 0 一 5 4 2 0 . 5 3 8 0 . 5 3 0 05 0 3 05 ( 洲 ) 0 . 5 0 1 0 . 4 8 8 04 6 6 0 . 4 4 7 0 . 4 2 1 0 . 3 9 4 03 8 2 0 . 3 7 7 0 一 3 7 1 03 7 7 0 . 1 6 2 1 4 0 1 643 1 0.1 7 3 26 0 . 2 09 1 6 0.2 045 4 0.2 049 6 0.2 2 7 5 0.23 7 64 0.2 24 0 . 2 2 7 7 8 0 . 2 3 0 6 8 0.2 2592 0 . 235 43 02 4 2 4 6 0 25 3 63 0 . 2 7 2 44 0 3 0 1 75 0.28 8 04 0 30 3 4 1 0 30 7 94 03 2 3 03 0 . 3 3 6 1 0 . 3 4 1 65 0 35 1 2 1 0 . 3 7 2 63 03 8 1 9 6 0 . 3 9 3 5 4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1 980- 一 2 0 05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1 4 第二章 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考察 为了更形象地描述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动,根据表2 . 2 我们绘制出曲线图 缪 艺严 分 狱一 一 签 叛绷 一 , 群 鳄 鄂- 一形 滋 一 公 一 嘿 一/ 丫 _ 、 入/a 。 而产品y 是资本密集型。 由要素市场均衡有 aq 一 (会 ) 第三章 宏观变量与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论分析 即 、1尹、夕 勺山nj 了、了气 lx qx+ a ly qy一 l 称 c+aky 鸟 k 、2、.产、户 41b丹0 矛、了飞了、 、,产、少 一了8 /了气 由 产品市场均衡( 利润最大化和竞争使利润为零) 有a 牙= 尸 气w + a o r . 尺 气w + a ky r 弓 对 ( 2 ) 、( 3 ) 、( 5 ) 、 ( 6 ) 求导并整理,可得 几六人人八a人人几 几 lx q 二 + 几 ly q y = l 一 几 公 a lx 一 几 ly a ly 八凡a凡八aa八人 几 心 q 二 + 几 ky q , = k 一 久 价 a 众 一 几 ky a ky 八八内人a人 气 w + 几 。r = p 二 一 气a lx 一 气 a 。 气w + 几 ky r = p , 一 气a ly 一 气a ky ( 9 ) ( 1 0) 在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的假设下,推 导 可 得 乒 0 , 共 0 , 华, 0 p xp ,p ,p x 这就是著名的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分析了贸易和关税对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的 影响,该定理的正式表达是: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 报酬。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 ( 资本和劳动力)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 下,自由贸易将会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由于一国出口那些生产中 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